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6:42:04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2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 ”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
(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材料二:
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
“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
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竟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想综合折中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
(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这也使该流派注重对“灵”与“厚”的追求,而忽视实践。
B. 竟陵学派“学古而不泥古”,它在继承前贤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C. 因为七子派的创作模仿痕迹严重,以及公安派的创作直露浅率,所以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
D. 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勰的影响,他们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要重性灵、重才、重自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尽管后人对竟陵派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诗学理论在文坛确实独树一帜。
B. 公安派“性灵说”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而竟陵派吸收或继承了公安派前期的理论学说。
C. 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竟陵派编选《诗归》,是尽可能地向世上资质一般的人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让他们找到创作的方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 )
A. “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徐祯卿)
B. “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
C. “来书所闻,诗作岂容易谈,第一,要有学问,其次,亦要才力不弱”(王慎中)
D.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李梦阳)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
5. 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粒金
吴昌勇
①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
②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
③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
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蔸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
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
⑥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
⑦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
⑧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梢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
⑨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
⑩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
B. 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
C. 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
D.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到夏天,从雨水到芒种,用节气的变化展现麦子的成长过程。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③段将麦苗拟人化,用“脾性”、“耐心”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麦苗对春雨的期待。
B. 第⑦段短句、长句交错运用,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节奏感。
C. 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
D. 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
8.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
9. 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注】掎摭:jǐ zhí指摘。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的“谪”“拜”“贬”“授”均有此意。
B. 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
C. 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
D. 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居”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 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 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14. 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
黄庭坚
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
常思天下无双祖【注】,得读人间未见书。
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
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
【注】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
B. 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C. 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
D. 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
16. 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的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龙在我们的传统中是祥瑞的象征,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古人写作时常用龙的形象传情达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以具体的物象作比,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其奔放之笔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
(3)文人学士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民不聊生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B. 生灵涂炭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C. 民不聊生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D. 生灵涂炭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19. 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20. 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与人体内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它能让人平静;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此外,长期充满压力的生活易引起生理、心理疲劳,而 ② ,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
运动还可以促进身体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分泌更多, ③ ,提高幸福感,增强人的注意力,改善行为多动、记忆力不佳以及自身行为控制比较差等状态。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快速提高人们的活力和情绪,但是几个小时后情绪和活力可能会回到原来的水平,所以,我们只要坚持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就可以保持得更久;故而长期坚持运动的人都会身体健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二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2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 ”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
(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材料二:
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
“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
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竟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想综合折中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
(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这也使该流派注重对“灵”与“厚”的追求,而忽视实践。
B. 竟陵学派“学古而不泥古”,它在继承前贤创作经验的同时,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C. 因为七子派的创作模仿痕迹严重,以及公安派的创作直露浅率,所以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
D. 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勰的影响,他们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创作要重性灵、重才、重自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竟陵派是明末诗学流派之一,尽管后人对竟陵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诗学理论在文坛确实独树一帜。
B. 公安派“性灵说”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而竟陵派吸收或继承了公安派前期的理论学说。
C. 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竟陵派编选《诗归》,是尽可能地向世上资质一般的人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让他们找到创作的方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 )
A. “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徐祯卿)
B. “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谢榛)
C. “来书所闻,诗作岂容易谈,第一,要有学问,其次,亦要才力不弱”(王慎中)
D.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李梦阳)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
5. 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要求诗歌在语言艺术上言简意赅,同时又能具备语短义丰的艺术特色。②竟陵派的“厚”主张诗歌要追求含蓄蕴藉,诗歌的情感表达要委婉、隐晦,并起到诗教作用。③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还指诗人能把真挚深厚的情感与生动丰富的内容相结合,在饱满中给人以无穷的意味。
5. 竟陵学派把“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认为“厚”是诗歌创作的终极目标;“灵”是诗人必备的先决条件,是基础,厚出于灵”,保此“灵心”,才能求其“厚”;而“学”是必要条件,为求诗之“厚”,只有“灵心”远远不够,再加上“学”,才能以求其“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相比文学创作,竟陵学派更注重文学批评”“忽视实践”错,无中生有,材料一是说“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并且文中也没说竟陵学派忽视文学实践。
C.“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要远超此二者”错,原文只是说竟陵学派的影响力要比公安派大,并没有说竟陵学派的创作成就高于公安派和七子派;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D.“徐渭、汤显祖等人深受刘勰的影响”错,原文是“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内涵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错,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与《诗归》中“诗少而妙难矣”的内涵不一致,钟惺赞同的“养志读书”是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而《诗归》中的“诗少而妙难矣”强调诗的内容要丰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强调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具有相似性,不能够体现“尊学问,重积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可知,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要求诗歌在语言艺术上言简意赅,同时又能具备语短义丰的艺术特色。
②结合“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可知,竟陵派的“厚”主张诗歌要追求含蓄蕴藉,诗歌的情感表达要委婉、隐晦,并起到诗教作用。
③结合“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可知,竟陵派所提倡的“厚”还指诗人能把真挚深厚的情感与生动丰富的内容相结合,在饱满中给人以无穷的意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可知,竟陵学派把“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认为“厚”是诗歌创作的终极目标;
结合“‘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可知,“灵”是诗人必备的先决条件,是基础,“厚出于灵”,保此“灵心”,才能求其“厚”;
结合“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可知,而“学”是必要条件,为求诗之“厚”,只有“灵心”远远不够,再加上“学”,才能以求其“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粒金
吴昌勇
①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
②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
③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
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蔸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
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
⑥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
⑦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
⑧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梢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
⑨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
⑩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
B. 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
C. 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
D.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春天到夏天,从雨水到芒种,用节气的变化展现麦子的成长过程。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③段将麦苗拟人化,用“脾性”、“耐心”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麦苗对春雨的期待。
B. 第⑦段短句、长句交错运用,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具有节奏感。
C. 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
D. 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
8. 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
9. 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
【答案】6. B 7. C
8. ①语言美。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词汇的点染,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②意境美。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③情韵美。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
9. ①“麦粒金”,“金”指金黄的颜色,意思是“金黄的麦粒”。②“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③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力顽强的歌颂”错,麦子从“一枚枚新芽”到“一株麦苗”最后长成“镀金的麦粒”,表达出作者对麦子生命之美的喜爱,生命之力的赞颂。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感手法”错误。“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此句运用的是排比和比拟手法,没有通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审美意蕴的能力。
(1)分析其语言美
文章语言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句式灵活多变,节奏舒缓。如“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句式长短结合,流畅自然;
“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
运用诸多修辞手法,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麦苗在春光中舒展生长的状态,生动形象;“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运用比喻手法,把麦田比作母亲把新抽出的麦穗比作新生婴儿,写出麦子抽穗孕育麦粒的充满喜悦的情景;
还有一些词汇的运用,如“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扑”字赋予麦穗以人的动作情态,写出新抽出的麦穗对阳光的渴求,极具表现力。
这些句式、修辞、词汇的运用让文章潜藏着诗意之美。
(2)分析其意境美
文章摹物绘态,极具画面感,如“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积雪消融,麦生新芽”“秸秆竖立,穗尖初现”“阳光着色,麦浪翻滚”等,描绘了一幅幅时序图景,营造了美好、温馨、和谐的意境。
(3)分析其情韵美
描写麦苗复苏,“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描写麦穗初现,“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字里行间充满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作者笔下多种自然之物透着人的情味,氤氲着浓浓的爱的氛围,生命浸润着生命,物催生着物,生命之美令人喜爱,生命之力让人赞颂。浓情至理让人陶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麦粒金”的“金”首先指麦粒金黄的颜色,“麦粒金”意思是“金黄的麦粒”。
“金”有“贵重”“金贵”的含义,对于麦粒来说,成熟的果实来之不易,分量极重。首先它们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它们要判断好节气,“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要经受阳光的炙烤,“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稍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
麦粒由春到夏,春风、春雨、春雷、阳光、泥土、农人的汗水是呵护它们成长的重要力量,“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金贵的麦粒背后是时序的酝酿,是多种自然力量的呵护、浸润、锻造,是农人勤劳的劳作,所以“麦粒金”蕴含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喝彩,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孕育生命),又有人生哲理意味,给人以启迪。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注】掎摭:jǐ zhí指摘。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谪”“拜”“贬”“授”均有此意。
B. 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
C. 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
D. 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 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 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14. 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答案】10. ADF
11. B 12. D
13. (1)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容颜衰老。
(2)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
14. 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
“元和元年四月”作句首时间状语,可以在其后断开,即在A处停顿;
“宪宗”作主语,“策试”作谓语,“制举人”作宾语,应在D处停顿;
省略主语“白居易”,“应”作谓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宾语,应在F处停顿。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错误。“拜”“授”不是指贬官降职,而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B.正确。传闻/使……听到。句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使我听见的。
C.错误。“字常用于自称”错,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尊重或亲近。鹏举是岳飞的字,电影《满江红》中岳飞自称“鹏举”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
D.错误。居住/处于、在。句意: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分析能力。
D.“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除了“越权进谏”外,还有其他原因。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色”,容颜;“委身”,嫁给。
(2)“能文”,擅长作诗文;“可意”,合他心意;“后进”,后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由原文“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
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可知,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居住在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元翁从王夔玉借书
黄庭坚
为吏三年弄文墨,草莱心径失耕锄。
常思天下无双祖【注】,得读人间未见书。
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
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
【注】无双祖:禅师名,诗人曾随其学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随好友元翁拜访高士王夔玉,并依元翁所作之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下了此诗。
B. 在第一句中,诗人自言为官多年,忙于处理公务,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C. 诗人说自己无暇读书,心径长满荒草,为写羡慕王家藏书丰富、渴望借书做铺垫。
D. 诗人用“常思”“得读”二词,表达了自己对无双祖和曾经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
16. 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读书、借书渴望的?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读书的渴望。赞美对方虽隐于山中,但因书多而为富有公子,自己身在仕途,是腹内空虚的小儒。两者对比,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
②用谦虚的口吻、幽默的语言,委婉表达借书的渴望。诗人说可以为对方掌管藏书楼的钥匙,整理签题、清扫蠹虫,谦虚幽默,表达委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错,于文无据。这句介绍了自己的处境,自从入仕之后,诗人勤政爱民,任劳任怨,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更耽误了宝贵时间,所以无暇进行读书和创作。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写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先答手法和语言,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情感。
首联形容自己的“心径”长满了荒草,却懒于耕锄。言下之意,山谷觉得自己心田荒芜,心性疏懒,与年少时的自己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实际上也是借“失耕锄”的比喻表达了对读书的渴望。
颔联直抒胸臆,紧承“失耕锄”三字,抒写了作者渴望读书的心情,“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这一次他在王家看见了很多以前从未读过的书,除了经史子集、神怪传奇,还有佛家经典、禅宗理论,不禁勾起他的美好记忆。“常思、得读”,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过往轻松的生活中,又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的心境。
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出诗人精于造句的能力,“公子藏山真富有,小儒扪腹正空虚。”诗人赞美王才子不慕名利,隐居林泉,虽然物质条件难比那些王公大臣,可是由于藏书丰富,却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人又称呼自己为小儒,虽然读了不少书,也在仕途中摸爬滚打了三年,却蹉跎了岁月,空虚了心灵,甚至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实在是羞愧难当。“扪腹”二字,描写生动,将诗人的失落感描写得极其形象。
尾联诗人又诙谐地说:“何时管钥入吾手,为理签题扑蠹鱼。”诗人对王才子表达了自己非常渴望看书的心情,他甚至希望自己可以为他掌管藏书楼的钥匙,然后不辞劳苦地为对方整理签题、清扫蠹虫。签题,指各种文件和读书心得等等;蠹鱼,指书中的蛀虫形如小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龙在我们的传统中是祥瑞的象征,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古人写作时常用龙的形象传情达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以具体的物象作比,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其奔放之笔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
(3)文人学士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①.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②.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④.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 驽马十驾 ⑥. 功在不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殷”“巅”“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没有想到,与自己惺惺相惜的挚友会遭逢一场大劫难。1946年7月11日,李公仆遭到暗杀,15日下午,在李公仆葬礼上,闻一多愤怒地跳上讲台,厉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无耻行径,在散会回家路上遭特务暗杀。
得知闻一多被杀害,朱自清悲愤、激怒。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人士举行的闻一多追悼会。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致使抗战胜利后国内 ① ,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国民党政府仅在北京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 ② ,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报纸发表后,有朋友看到国民党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就是朱自清。朱自清的妻子得知后颇为焦急,要他小心些,朱自清却是轻轻冷笑、毫无惧色:“不用管它。”
巨大的压力、贯穿一生的清贫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 ③ 。1948年夏,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在北平病逝。一代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民不聊生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B. 生灵涂炭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C. 民不聊生 嫉恶如仇 江河日下 D. 生灵涂炭 深恶痛绝 每况愈下
19. 文中多次使用数词,任选两处说说它们在文段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20. 仿照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以“挽朱自清先生”为题写一首小诗。(答题卡上不用写题目。诗句之间以“/”隔开。)
【答案】18. A 19. ①二十多年,此处用概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之死,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的巨大的悲愤,将放弃多年的新诗的笔重又拾起创作。
②50万余,用概数,表现示威游行学生之多。
③38.8公斤,用确数,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更为准确而真实。
20. 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中挺直胸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
第一处:“民不聊生”偏重于指人民无法生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语义较重。语境中形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贪婪的后果,与“国内”境况搭配,可填“民不聊生”。
第二处:“嫉恶如仇”形容正义感极强,对待坏人坏事就跟对待仇敌一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语境中形容朱自清对国民党政府的愤恨态度,可填“深恶痛绝”。
第三处:“每况愈下”偏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在“一天天坏下去”,多用于事业或精力衰败。语境中形容朱自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可填“每况愈下”。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次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二十多年没写新诗的他,悲愤地写下《挽一多先生》……”中“二十多年”强调时间之久。朱自清已经这么久没再写作新诗,但是闻一多先生之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以至于重又拾起创作,表达悲痛的程度深而巨大,也传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杀害闻一多的人的愤慨之情。
原文“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中的“50万余”,数量比较大,同时用概数“余”,表达了示威游行学生之多,传达出事件引起的反响之大和社会的愤怒之盛。
原文“他的体重只有38.8公斤”中“38.8公斤”运用了确切的数字,这个数字用来说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让人读后就能感受到对方的消瘦,明确的数字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身体状况,此处用准确的数据让读者感觉到准确和真实,对朱自清先生威武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的精神比作一团火,后面三个分句“火”的作用展开,点明闻一多的精神力量。仿写时首先要明确句式“你是……(偏正结构),……了……(动宾结构),……着……(动宾结构),……中……”。此外,要运用比喻修辞,注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与人体内腓肽效应有关。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它能让人平静;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此外,长期充满压力的生活易引起生理、心理疲劳,而 ② ,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
运动还可以促进身体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分泌更多, ③ ,提高幸福感,增强人的注意力,改善行为多动、记忆力不佳以及自身行为控制比较差等状态。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快速提高人们的活力和情绪,但是几个小时后情绪和活力可能会回到原来的水平,所以,我们只要坚持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就可以保持得更久;故而长期坚持运动的人都会身体健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答案】21. ①运动可以缓解压力
②运动能使刺激强度变换
③这种物质可以改善情绪
22. ①说明: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
②改正: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只有长期坚持运动的人,身体才会健康。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运动到一定量时可以产生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可知,此处是说运动能够带走压力的原因,可填:运动可以缓解压力;
第二空,前面说“长期充满压力的生活易引起生理、心理疲劳”,后面说“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可见是运动改变了对大脑的刺激强度,可填:运动能使刺激强度变换;
第三空,前面谈到运动可以使身体产生“多巴胺”,后面谈到“提高幸福感,增强人的注意力”,可见这些都是多巴胺的作用,可填:这种物质可以改善情绪。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划线句“只要坚持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就可以保持得更久;故而长期坚持运动的人都会身体健康”违反了充分条件推理,所谓“充分条件”,就意味着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或结论。划线句“只要”是表示充分条件,而“坚持运动”是改善情绪、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此,此句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
故病句改为:运动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只有长期坚持运动的人,身体才会健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二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新年贺词。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从“中国是一个伟大国度”起,到“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止,告诉我们,我国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着伟大的文明;第二层“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则意在提醒我们要对中华文明保持自信,要从中汲取力量。
立意上,本文应围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构思。我国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同时,我们还要让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下去。发展不能忘本,我们得从文化中吸收并发扬其精华,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写作时,本文可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考生可从材料诸多事物中选取一二,对其适当抒情并引出观点:我们要传承并发展中华文明。之后,可简要论述传承文明的意义,并由此深入主题,讲明“文明不但要传承,还得发展”,要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将其发扬光大的道理,再论述发展的必要性和做法,最后再次重申观点,总结全文。“传承”与“发展”相比,应以“发展”为论述重点;同时要要注意把论述范围限制在“历史文明”及其相关事物范畴之内,避免偏题。
立意:
1.灿烂辉煌的历史,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
2.汲取文明的力量,激发文明的新生机。
3.保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下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