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与地球仪》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 名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学时 1
课 标 要 求 2022版的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全球”这一部分当中的“地球的宇宙环境”,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落实核心素养 1. “人地协调观”中的“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学情分析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人地协调观的一门必修课,对于七年级的新生而言是一门新课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与人文交叉的学科,地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具等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仪以及地球上重要的点和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 学 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形成空间观念,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
学生 课前 需要 做的 准备 工作 预习本节课文,查阅资料等,增加对地球形状与地球仪的了解。
教 学 策 略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 入 新 课 提问导入 展示微信启动界面的图片并提问: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如今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让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实践力。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小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直觉-猜想-证实-确证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环球航行-太空观察(卫星照片) (总结)通过前面的讨论,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月食、先见桅杆再见船身等等) (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充满好奇心、大胆想象、勇于探索、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等等)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结合课本以及教具,讲授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与真实地球的主要不同之处(①地球仪有能够使地球仪转动的地轴②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线,用来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以及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极点。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二 设计意图: 使用教具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建立对于地球的空间概念。
课 后 小 结 要考虑到学生对新学科的接受能力,多结合教具和模型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 标 检 测 选择题、活动探究题
板 书 设 计 一、地球的形状 天圆地方→球体 → →两极稍扁而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km 2.赤道周长:4万km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区别地球地球仪形状两极稍扁而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正球体地轴无有经纬线无有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