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说明文 议论文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形、构造、
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
本质和规律的文章。
说明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知识准确、真实。②思维严密、清
晰。③写作的态度严谨、认真。有些说明文也穿插着一些形象的描写,把抽
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说得具体、生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
兴趣。
技巧点拨
外形、特征、习性……
1.说明文阅读要点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2)了解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品味语句。
(4)弄清说明的顺序,分析文章的结构。
2.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特 点
举例子 列举事例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
列数字 用数字资料加以说明,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 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 用具体的或大家熟悉的事物,与抽象的或人们陌生的事物进行
比较,使人们获得具体、鲜明的印象
分类别 就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
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下定义 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温馨提示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方法的运用。
说明文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
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有所不同,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就是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
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2)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
明顺序。
3.说明的顺序
技巧点拨
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是只有在说明文里才出现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
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而修辞手法可以在任何文体中出现,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排
比、对偶、反问、设问等等。修辞手法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
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基本结构由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部分组成。主要考查点包括: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了解文章的论据及其作用。
4.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1)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
题。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
证明或补充作用。
(2)常见论据的作用有:
①事实论据: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②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议论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准确、严密、有感情。
5.根据文意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
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例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黄鼠狼
①黄鼠狼,又名黄鼬,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因头小如鼠,毛呈黄褐
色,又性野如狼,所以被称为黄鼠狼。
③民间有句俗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落下个偷
鸡贼的恶名,实在是“冤枉”了它。生物学家曾对全国十一个省市的五千只
黄鼠狼进行解剖,从胃里剩下的残骸鉴定,其中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后
来,生物学家又做了活黄鼠狼的食性试验,结果证明,黄鼠狼只有在极端缺
食的情况下,才叼鸡吃。那它最爱吃的是什么呢?据统计,一只黄鼠狼一年
大.约.能消灭三四百只鼠类。如果它寻到老鼠窝,就掘开鼠洞,整窝消灭。以
每年每只老鼠吃一千克粮食计算,一只黄鼠狼从老鼠口里大.约.能夺回三四百
千克粮食。
②黄鼠狼行踪诡秘。它白天穴居在山区的岩石下、林子的树洞中和城里
一些老房子旁边的砖堆或柴堆下,夜晚它迅速出洞,或上树或潜水,凭借灵
敏的嗅觉和听觉搜寻食物。
④黄鼠狼不但能保护庄稼,是人类的田间卫士,而且它自卫御敌的
方式很独特。它不会像马来西亚的蚂蚁那样收缩装满毒液的腺体,导致
自身爆炸,喷出肚脐;不会像海参那样“翻出内脏”后用消化道的毒液
毒敌人;也不会像有角蜥蜴那样通过压迫自己的穴腔,使眼睛里的血管
破裂,将鲜血喷向敌人。黄鼠狼能够产生一种叫丁硫醇的琥珀色液体,
并储存在肛门腺。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前脚倒立,眼睛瞄准对方,尽
量使劲地连续喷射出细雾般的臭气。这种臭气可以喷到四米远左右,一
旦侵入对方的眼睛,就又辣又疼,流泪不止,甚至可以使对方暂时什么
也看不见,黄鼠狼便可以逃之夭夭了。
1.短文是从 、 、 和 四个方面介绍黄
鼠狼的。
2.短文第①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同一种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举例子 D.打比方
3.“黄鼠狼不但能保护庄稼,是人类的田间卫士,而且它自卫御敌的方式很
独特。”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突出主题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D.引起注意
4.短文第③自然段中,两次使用了加点词语“大约”,这样重复表达是不是
很啰唆?为什么?
。
第1题考查对短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
从短文中找概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的中心句或关键句,这些句子一般会突
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句子来进行要点的把握与
概括。第2题考查对常见说明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
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等。第3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作
用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联系本句的
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某项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
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第4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的理解。回答这类问题的步骤一般是: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去;②解词,
解释该词语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对文意的限制;③比较,即比
较删掉该词语与没有删掉该词语前后意思发生的变化;④结论,这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与科学性。本题中“大约”表示估计的数字不十
分准确,文中使用“大约”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种类及外形 行踪诡秘 田间卫士 御敌方式 2.B 3.C 4.“大约”表示估计的数字不十分准确,两处都使用“大约”并不显得啰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滇 池
①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
区内,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又名昆明湖,距昆明
市约20千米。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
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滇池湖面南北长40千米,东西平均宽度约7千米。湖岸线长约150千米;湖面面积约300平方千米。湖水最大深度8米左
右,平均深度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②滇池景色秀丽。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其迷人之处
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滇池周围风景名
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与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
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连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
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③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
之一。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20世纪70年代后
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造成滇池水污染
的原因: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
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
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
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
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滇池湖水由北面海口流出。
B.滇池景色在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C.历史上,滇池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
D.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短文从滇池的地理位置、 和 三方面来介绍
滇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体现了滇池
的特点,好处是
。
4.请你为保护、治理滇池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A
景色秀丽
污染问题
列数字
面积大
更形象清晰地展现了滇池的面积大,让说明更具有科
学性
珍爱滇池,让蓝色之美常伴左右。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古今中外,每个成功人
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最终取
得了成功。
据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他悄悄
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
很纳闷儿,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
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最终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 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
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照过来的光
看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年轻时立志学
画,决心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最终他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画家。
不光中国有这样的事例,外国同样有通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美
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说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
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轻时当过农
民、伐木工、店员、邮递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
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
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
仿他们。回家后,林肯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
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年必
须爱惜光阴,方能有成就。是啊!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了,还有什么事会难倒
我们呢?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
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指不停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做事情能坚持到底。 ( 锲而不舍 )
(2)指在演讲时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 ( 慷慨激昂 )
2.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阅读全文,想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写出你从中受到
的启发。
。
锲而不舍
慷慨激昂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含义:只要用心做事,就会取得成功。启发:我在学习时,遇到难题不放
弃,而是认真钻研,直到把疑难解决为止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多个事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
的两个事例。
第一个:
。
第二个: 。
李白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后,发奋读书,成为大
诗人
林肯刻苦练习演讲,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踏入政界
5.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中列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关于主人公通过从小努力最后有所成就的故事。
B.写林肯常常徒步30英里去法院旁听,能更好地论证他是如何下苦功夫的。
C.最后一个自然段引用朱熹的话,是为了告诫我们必须爱惜光阴,这样才能
有所成就。
D.文中所举的事例包含古今中外,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全面、更充分、更有说
服力。
A
强化练习(1)
(一)雾霾的知识
平常我们把“灰蒙蒙”、能见度差的天气叫“雾霾天”。今年年初,我国华北地区发生了几次严重的“雾霾天”,这“雾霾天”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雾霾”就得拆开来说了。
其实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现象,雾是一种纯自然现象,本质与云相
似:空气所含的水汽量饱和,在低温与凝结核的辅助下,凝结成微小的水
滴,悬浮在空气中,就是雾。而霾是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在空中而形成的
空气浑浊现象。这些颗粒物有可能含水,也有可能不含水。自然界的沙尘天
气可能带来霾, 但如今在大多数情况下,霾主要是人为原因,多是由人类排
放的污染物造成。如今霾天的空气中,微粒的“散射波长”比较大,所以霾
看起来,颜色往往略微发黄。
雾和霾的区别是空气中水分含量不同,但是它们形成的气象条件相似—
—空气流动少。夏天天热,空气对流强,发生雾和霾的几率都比较小。我国
北方因为春冬通常比较干旱,发生雾的几率也不大,这个冬天华北地区的几
次“雾霾天”,其实都是“霾”。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雾和霾也会同时发
生,无法截然分开。
雾和霾对人的危害,共同点就是能见度低,妨碍交通,除此之外必须分
开讲。传统上认为,雾对健康没有好处,虽然雾只是水汽,本身无害,但雾
的凝结核主要是灰尘,如果这些灰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那么雾就变
成了“毒雾”。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一旦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所以
雾天最好不要出门锻炼。
相比较而言,霾一定是“非常脏”的。因为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污染物造
成,这些污染物很多都对人体有害,所以霾的危害很大,除了引起呼吸系统
疾病,还可以诱发心脏病器官的问题,甚至致命。
雾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气温上升,通常几个小时就会散去。但是霾
有可能持续很久,只要没有气团运动,也就是俗话说的“刮大风”,霾可能
数日不散。
1.用文中的话来解释什么是“雾霾天”。
雾霾天:
2.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雾霾天”的 和 这两个方面的知识。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华地区的春冬季节比较干燥,一般不太会起大雾。 ( × )
(2)雾是一种纯自然现象,只是水汽,对人类健康没有妨碍。 ( × )
(3)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污染物造成,幸好它散去比较快。 ( × )
(4)很多时候,雾和霾形影相随,无法截然分开。 ( √ )
平常我们把“灰蒙蒙”、能见度差的天气叫“雾霾天”。
雾
霾
×
×
×
√
4.一大早,天灰蒙蒙的,又是一个“雾霾天”,爷爷要出门锻炼,请结合文
章内容,来劝劝他。
爷爷,今天是个雾霾天,路上能见度低,而且雾霾里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有危害,您要不还是改天出门锻炼吧?
(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
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
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
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
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
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
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
会形成旋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
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节选部分“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指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B )
A.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B.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C.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D.在赤道就不会形成水的漩涡
2.第三自然段想告诉我们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C )
A.洗澡是一件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B.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有位谢皮罗教授。
C.谢皮罗教授抓住问题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
D.谢皮罗教授的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兴趣。
B
C
3.第三自然段是按照下面哪一种顺序来写的?选择正确的一项( A )
A.提出问题——反复实验——提出观点——验证结论
B.提出观点——验证结论——反复实验——提出问题
C.提出观点——反复实验——提出问题——验证结论
D.提出问题——验证结论——反复实验——提出观点
A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分号都能改成逗号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些句子分别描述了不同地区的漩涡现象,彼此之间是并列关
系,所以用分号。
5.你会选择哪个事例用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说明
理由。
A.屠呦呦坚持不懈,在数百次试验后,创造了抗疟药——青蒿素,用一株小
草拯救了百万生命。
B.爱迪生热爱科学,常常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
圾堆捡来的。
我会选择事例A,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从两千多个
仿药中锁定100多个样本,最终又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从而成
功提取青蒿素,正是这样的反复论证不断实验才能造福人类。
强化练习(2)
(一)“ 舌尖上的浪费”
根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我国城市
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
年的食物量。
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
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
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
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
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
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
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
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换句话说,三分之一
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
泔水垃圾1100多吨、餐厨垃圾2000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的
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1.2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
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500多吨,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湖北省
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15%,一年可以倒掉2.1亿元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
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
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
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
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
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
“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个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
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
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 极端挑剔地选用食
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
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
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
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
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联系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读完本文,看到“舌尖上的浪费”,你最大的感受是( B )
A.惊叹不已 B.触目惊心 C.叹为观止 D.情不自禁
(2)依据谐音和含义,中国式“剩宴”中“剩”字可以换成( A )
A.盛 B.胜 C.圣 D.省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C )
A.引用、作比较 B.举例子、作比较
C.作比较、列数字 D.比喻、列数字
B
A
C
2.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短文内容?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第一自然段用具体数字说明我国城市餐饮浪费的严重程度。
( √ )
(2)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更大,只是因为伴有大量酒水消费。 ( × )
(3)餐桌浪费引起了中国内地、香港和国外媒体的关注。 ( √ )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 的作用,抓住
“这只是”“这一个”等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除了“城
市餐饮”这个环节之外,其实在 环节和 环节,浪费
就已经出现。
√
×
√
承上启下
制作
储存、运输
4.读第五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先解释“重灾区”的意思,然后联系文本和
生活实际,说说校园也是浪费“重灾区”的原因。
“重灾区”指灾害严重的地区。原因:①校园采用盒饭方式,浪费量达三
分之一。②学校中确实有不少同学存在挑食、浪费现象。
(二)职业无贵贱
①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孩子大哭大闹不想上学,妈妈气急败坏,指着
旁边的环卫工人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只配扫大街!”
②有些时候,人们往往以貌取人,对职业也是如此,认为脏累差的活
儿,就是低人一等的职业。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可爱的人在为生活拼搏,在发
光发热。例如为逝者整理妆容的入殓师、火化场的工作者,他们是赋予逝者
最后尊严的可敬的人们,却常常因为工作的特殊而受到歧视。例如日夜奔波
的快递员、外卖小哥,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而
他们遭遇冷眼、辱骂早已不是新鲜事。人无贵贱,职业亦无贵贱,每个认真
工作的人都没有不被尊重的理由。
1.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文段主要观点的关键句摘录下来。
2.文段围绕主要观点列举了两个例子,请借助下列图表进行梳理。
3.你是否赞同第①自然段中这位母亲的说法?请从环卫工人的角度出发阐述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人无贵贱,职业亦无贵贱,每个认真工作的人都没有不被尊重的理由。
不赞同。环卫工人的职业起早贪黑,为城市带来了干净与整洁,应该尊重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