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 6个生字,会写“垂”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变化,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想象,感受雷雨的特点,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
3.通过读中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想象,感受雷雨的特点。
2.通过读中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如“扑”、“蝉”;还可以动作识记,如“压”;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哗”:字理识字法可以用来识记“户”: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的方式帮助识记“垂”。
(2)写字:“垂”的笔顺与写法可以总结成顺口溜:千字在中间,长横在中线,两根小竖向内斜,四横间距不能变。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朗读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雷雨前的场景,应充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读雷雨中的场景,应边读边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特别是拟声词;读雷雨后的场景,应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3.理解运用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找出文中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语段,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师变换节奏拍手)学生认真听后重复教师有节奏的拍手(期间强调认真听)
师:同学们的听力都很好,认真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2.揭示课题。
师:我想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的声音)
生:雷雨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
(1)小老师教读。
(2)趣味读生字。
(3)趣味开火车读(去拼音读)课件出示:压 蝉 垂 哗 户 扑
3.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指导。
(1)熟字加偏旁:扌+卜=扑
(2)加一加:蝉哗
(3)动作识记:压
(4)字理识字法:户
(5)图片动画:垂
4.识字游戏
师:这些生字跑到了小动物的身上,可是今天下雨了,小动物们没带伞,就让我们帮帮它们吧!
课件出示小动物躲雨游戏,小动物身上词语:垂下、蝉鸣、窗户、扑来(生齐读)
【设计意图】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板块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雷雨的?(学生交流后相机出示课件)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雷雨雷雨前(1-3自然段)雷雨中(4-6自然段)雷雨后(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由朗读是在学生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板块四理解感受,雷雨前景象
1.默读第 1~3自然段,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思考并回答:乌云叶子树枝蜘蛛闪电雷声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2.课件: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1)师:乌云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乌云是黑沉沉的,满天的乌云说明乌云很多很厚
(2)理解“压”:瞧,图片中的乌云很多,云层又厚又低,就叫“压”,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学生演示“压”的动作。(从上往下用力)
(3)看着这样的天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紧张、压抑、不安)
(4)指导朗读。
2.课件: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1)叶子是什么样的?蝉是怎么样了?(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理解“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天气闷热)
(2)指导朗读。(安静、闷热的感觉)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1)雷雨前没有风,没有声音,好安静呀!忽然......(一阵大风)播放大风的声音
(2)这风大不大啊?(大)大到什么什么程度?(树枝乱摆)
(3)理解“树枝乱摆”,做一做乱摆的动作。
(4)理解“忽然”(风来得很快很急)
(5)朗读指导
4.风可真大啊!把哪个小动物吓到了?(蜘蛛)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 提问:蜘蛛怎么了?(垂下了,逃走了)提问:说明它心情怎么样?(害怕)
(2)什么是“垂”?把“垂”换成“掉”好不好?“垂”是慢慢的下来,蜘蛛垂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垂”更准确。
(3)指导书写“垂”字:
①生观察,师生交流书写要点
②师范写:千字在中间,长横在中线,两根小竖向内斜,四横间距不能变。
③生练写
④师生交流评价
(评价标准:1.写正确,不写错字2.写端正,写漂亮3.干净整洁,不随意涂改)
师总结:所以说同学们,只要你认真细心,你也可以成为写字小能手啊。
5.过渡;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件出示)
(1)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生: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响
(2)指导朗读
师:可见雷电的气势是越来越强了,所以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气势也要一次比一次强,把雷电的气势给读出来。生朗读
6.朗读第 1~3自然段。
(1)师:在炎热的夏季,乌云密布,非常的闷热。忽然就刮起了大风,紧接着电闪雷鸣。这就是雷雨前的景象,那你现在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景象给呈现出来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很好!
(2)生齐读
(3)师评价:同学们朗读是越来越好了,老师听得也是越来越激动了。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交流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词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理解“垂”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地借助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语言环境来理解,并和“落”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板块五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过渡:瞧!雷雨真的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雷雨的声音。
(播放雷雨声音)
2.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 3个“哗”?
(2)学生交流:连用 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板书:大、急)
(3)指导朗读。
3.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1)师:雨真大呀,大到什么程度呢?
生:什么都看不清了。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指导朗读
师:这个雨像一个巨大的帘子一样,把我们的视线给挡住了。那我们带着这种哎,什么都看不清的感觉,来读一读。
4.体会雨的变化。
师:刚刚雨还很大,不一会儿雨就变小了。课件: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1) 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雨不是一下子变小的,它是慢慢变小的。(板书:小、缓)
5.朗读第 4~6自然段。
师:作者用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整个雷雨的过程给写出来了,不仅写了看到了景象,也写了听到的声音,那我们现在再来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一部分,注意要读出雷雨从大到小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六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过渡:天呀,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倾盆大雨,现在雨过天晴了。
2.理解感受
(1)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与雷雨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挂”?(理解“挂”)提示:弯弯的东西才嫩挂,“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
(3)感受小动物的变化。
①课件:蝉叫了(播放蝉的声音)与雷雨前的蝉对比
②课件出示:蜘蛛又坐在网上。
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对比体会“坐”,与“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达出的蜘蛛的心情。(悠闲自得)
③ 课件: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播放青蛙的声音)
(4)师范读:这个就是我们雷雨后的景象,现在老师来读一读这一部分,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了告诉老师你的感受是什么?(师配乐朗读)
生:高兴、喜悦
(5)生配乐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语气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是语文课上的主要训练点,也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朗读体会景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板块七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指生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借助关键信息说说雷雨景象的变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情境,运用学过的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
作业布置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仿照课文说一说。(例如: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图文结合,留心观察。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联系生活,表达训练。“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知识点,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需要平时去多观察,多发现。
3.体会词语,积累语言。课文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