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六年级上册第2课《赶圩归来阿哩哩》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六年级上册第2课《赶圩归来阿哩哩》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2-22 18: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呢?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彝族
听一听
欢快 活泼 富有动感
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
《赶圩归来啊哩哩》赶圩是什么意思?
赶集
你从歌曲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啊哩哩 高兴快乐的意思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的服饰十分精美,花包头是彝族服饰重要组成部分。广袤丰饶的土地,孕育出彝族人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看一看
彝族的乐器
口弦
小闷笛
月琴
看一看
三弦琴


五片口弦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彝族能歌更善舞,彝族的民间舞蹈,俗称跳歌。阿细人所特有的“三步弦”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
赏一赏
 云南省西部的南涧彝族当地一种名为“跳菜”的舞蹈已经拥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宫廷,目前在民间广为流行。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彻夜狂欢。
彝族的火把节被誉为
“东方狂欢节”。
课堂拓展
1、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方法演唱,其风格也不一样。感受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方法演唱。
2、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赶集时的情景。
课堂小结
彝族的歌曲跳跃、热情,将音符融入了人民的血液,使人们不禁开喉高歌。彝族的舞蹈奔放、豪迈,将舞步烙印在人民的脑海里,令人们开怀狂欢。
彝族的艺术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瑰宝,为我们的祖国又添画了一页辉煌的诗篇。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多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探究,多欣赏,去传承。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