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学习目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朝的统一大业,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统治崩溃的原因。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
壹
大国崛起
秦的统一
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天下霸主?
地理位置优越,
物质基础雄厚
军事层面的统一:
秦朝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大秦帝国崛起指南
通过后天的努力
绝对励志!秦“奋六世之余烈”,六世君王励精图治无一庸材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秦穆公
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庄襄王
秦始皇
胸怀大志,称霸西戎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以连横破合纵,灭蜀
吞食三晋,攻占大片土地
统一六国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变法强国)
范雎
魏国人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远交——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防止树敌过多。
近攻——攻打邻近国家,防止腹背受敌。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六国,实现统一
自身原因:
地势险要,具备较好的军事和物质条件
历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整顿吏治
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远交近攻之术)
客观形势:
连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稳定
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归纳总结
统一的原因
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1.皇帝制度
制度层面的统一:
御史
大夫
太
尉
皇帝
丞
相
行政
军事
监察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朝议制度
三公九卿 “议”
皇帝最终“决策”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
三公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君主专制
分封制
郡县制
VS
齐、燕、楚三国旧地太远,请立诸王子为王以统治之。
丞相王绾
周代开国所封宗室很多,但后代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现在既然一统,封建遗祸,非“安宁之术”。
廷尉李斯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给秦朝带来的教训是: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应加强中央权力
应限制地方权力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廷尉议是。
3.地方管理制度:
历史情境再现
郡县制
郡
郡守
县
县令或县长
受命中央
督责属县
乡
里
里正
三老
亭
相比分封制而言,郡县制有什么样的制度优势?
思考点
1、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从贵族政治(血缘世袭)走向官僚政治(任命选拔)
3.地方管理制度:
垂直管理
中央
概念释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在中央层面而言,通过分化相权,将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减少地方独立性,将地方置于中央的控制之下。
君主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二世而亡
秦的速亡
叁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轻则砍手足,重则全村连;
昏庸是胡亥,统治更残暴。
思考:根据打油诗的描述,可以看出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赋税沉重
徭役繁多
刑法严苛
奢侈残暴
思想控制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程,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 陈涉世家》
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失败)
同年
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进入楚汉相争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烧杀劫掠
赏罚不明
刚愎自用
失民心
项羽
废除秦法
约法三章
广纳贤才
刘邦
得民心
win
楚汉战争
北起阴山至辽东
西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极南地区)
东至海暨朝鲜
定疆土
立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思考: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本课小结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统一符合国家、民族利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施行暴政短命而亡
秦朝的迅速灭亡,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封建论》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该爱惜百姓,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法律应当宽严相济,不能过于严苛
制度的实施要因地而异
官吏的任用应当德才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