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秦国有一医家医和,倡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B.出现了中医病因说
C.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D.开始出现职业医生
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认为,《黄帝内经》最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在于表明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不是由恶魔或祖先决定的。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体现了朴素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B.是建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C.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D.从经验积累上升到理论总结
3.下表所示为部分唐代医学成就简介,据表推断,唐代(  )
唐高宗时期 右监门府长史苏敬与长孙无忌等人主持增修的药典名为《新修本草》
唐玄宗时期 敕令郡县长官精选《开元广济方》于村坊要路处榜示宣布
唐德宗时期 制定《贞元集要广利方》,颁行州县
A.理论化医学开始萌发
B.政府积极推动医学发展
C.中医学得到系统总结
D.医学知识已实现了普及
4.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命人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
A.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5.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服用御药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金鸡纳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6.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  )
A.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B.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
D.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7.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通俗易懂,“没烧开的水不要喝”“不要吃生冷水果”“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
A.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B.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C.北伐前夕各地割据势力控制地方
D.疫情促使当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
8.下表所示是四川上报卫生部的1950—1955年民族卫生工作总结中的数据,而国民党统治时期,只有七个为官僚服务的医疗机构和二十几个医务人员。这反映出新中国(  )
自治州 医院 县卫 生院 区卫 生所 妇幼 保健站 民族 卫生 工作队 防疫队 病床 工作 人员
3个 43个 70个 22个 1队 1队 367张 1 671人
A.卫生事业的人民性 B.医疗卫生机构的完备
C.基层医疗队伍薄弱 D.民族地区医疗全覆盖
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10.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此阶段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得益于(  )
①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式医院建立
②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③中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西方学术界研究瘟疫的权威专家汉斯·芩塞认为,“罗马帝国以强大的控制力向其他地区扩张,把整个世界纳入罗马帝国之中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被更强大的力量——瘟疫——所中断”。这说明瘟疫(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危机
C.冲击了罗马法律的权威
D.影响了帝国的发展走向
12.1520年,天花传播到现在墨西哥版图内的阿兹特克帝国,导致包括帝国皇帝在内的数百万原住民感染致死。1526年,天花传播到秘鲁海岸,带来同样的浩劫。这使得仅数百人的西班牙军队取得了对两地征服行动的决定性优势。由此可知(  )
A.西班牙殖民扩张实属偶然
B.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C.欧洲医疗技术水平更先进
D.瘟疫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13.1842年,政府发布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报告》,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问题,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和街道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  )
A.城市化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政府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城市化进程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英国城市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
14.19世纪以来,以霍乱、肺结核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主要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15.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基础理论、药学和临床学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的《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和考证历代医籍;文仕通医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兴起。
——摘编自李成文主编《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陈独秀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批判中医,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但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医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
博弈:中医抗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在伦敦鼠疫防治中,中世纪的宗教疗法不再受到青睐。医学界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节制饮食,并用放血、催吐等疗法治疗病痛。为防止疫情扩散,英国政府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对患病家庭实行医学隔离等措施。尽管地方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只关注地方利益,防疫条例的推行效果整体不佳。1578年后,女王授权枢密院编撰《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工作的管理。该政令在1592年至1646年期间多次刊印,作为政府防疫减灾的政策依据与工作手册,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
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决定,60多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
——摘编自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
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卫生防疫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背景及重大意义。(10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屏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病人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 1919年 全球流感大暴发,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2—2003年“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功能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的工具
——摘编自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殖民主义开始寻求香料贸易,异国热带植物同样是欧洲人追逐的热点。1563年葡萄牙人创作的《药材和药品的对话》是欧洲第一本提供印度疾病和药物知识的著作。欧洲医学者整合来自美洲、非洲原住民的传统医学,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疗体系。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这些战争中大多数人死于疾病而不是作战。预防性卫生事业的推广,有利于降低欧洲军队的死亡率。
蒸汽轮船和火车的出现为疾病全球化创造了条件。19世纪的几次霍乱大流行使欧洲开始推动建立国际卫生标准和组织。这一时期,欧洲医学认为炎热气候是不健康的,产生了热带种族的懒惰散漫。疾病全球化以及惊人的死亡率,既催生了细菌学和疫苗学,又让种族歧视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19世纪晚期,殖民主义扩张的动机发生重大变化,不再只关切热带地区欧洲军队和移民的健康,“医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帝国力量“开始使用药物作为从新臣民中赢得支持的一种方式,以平衡殖民统治的强制性特征,并建立一种比单靠政府更广泛的帝国霸权”。现代工业制造的药品和疫苗的推广成为殖民扩张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就“现代西方医学与殖民主义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与解析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1.B 2.A 3.B 4.B 5.B 6.C
7.D 8.A 9.B 10.D 11.D 12.D
13.B 14.C 15.B
1.B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著名的“六气”致病说,他“认为六气太过,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反映出当时出现中医病因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关于致病因素的学说,没有表明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突破,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职业医生早在医和之前就已出现,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个人的健康或疾病状况不是由恶魔或祖先决定的”可知,《黄帝内经》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A项正确。
3.B 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主持修订药方、药典,并颁行宣传,体现政府积极推动医学发展,故选B项;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医学得到系统总结,排除C项;唐代注重医学知识的宣传,但不等于医学知识已实现了普及,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疾疫,命人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
6.C 据材料可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生,有利于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7.D 据材料可知,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促使民众改善生活习惯,故选D项;民族资本家只是防疫宣传主体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借助大众媒体宣传来改善民众生活习惯,并不能说明大众传媒是抗疫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地方割据的社会形势,排除C项。
8.A 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国民党统治时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只为官僚服务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的医疗机构、设施、医务人员数量等都有了明显发展,反映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人民性,A项正确。
9.B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国家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中国人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①错误,排除A、B、C三项。
11.D 瘟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这说明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发展走向,故选D项;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扩张,而非导致其灭亡,故排除A项;B、C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12.D 根据“天花传播到现在墨西哥版图内的阿兹特克帝国,导致包括帝国皇帝在内的数百万原住民感染致死。1526年,天花传播到秘鲁海岸,带来同样的浩劫”可知随着全球联系的加强,瘟疫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影响了区域文明发展,故D正确。
13.B 据材料可知,针对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政府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并颁布法律,反映了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选B项。
14.C 据材料可知,德国政府成立机构,颁布法律,减少传染病对民众的危害,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
15.B 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
16.答案 (1)特点: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或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或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5分)
(2)变化:从批判(否定)到逐渐认可。(2分)
原因:民族主义思潮不断高涨,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产生质疑;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6分)
17.答案 (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广泛借鉴他国经验;政府重视立法保障;重视并加强防疫管理和宣传。(4分)
(2)背景:前期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联合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4分)
意义: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提高世界范围内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身体素质。(6分)
18.答案 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分)
论述:古代中国宫廷中献食之人用绢布遮住口鼻体现的是身份等级的差别,表明当时皇权至上、等级森严。19世纪末,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近代生物医学获得长足进步。受此影响,口罩的制作工艺更为科学,普及程度也因有了科学理论的支撑而提高。20世纪以来,一方面全球化趋势增强,受疫情的影响,口罩使用率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与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防霾”成为口罩的又一特色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因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更为关注自身健康的诉求。(10分)
总之,不同时期的口罩,也是一份史料,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记录着历史。(2分)
19.答案 示例
论题:殖民主义与现代西方医学相互促进。(2分)
殖民主义推动现代西方医学产生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带来全球物种交换的同时,也加快了疾病传播,迫使欧洲整合各地传统医学并将其纳入西方医疗体系;18世纪欧洲战争频发,催生出预防性卫生事业。(3分)
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疾病的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医疗合作的开展;技术进步促进了细菌学、疫苗学和现代制药工业的兴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在全球的侵略,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西方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3分)
但是,现代西方医学也成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维系殖民统治、建立殖民霸权的重要手段。借助不断改善的医疗条件,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大肆扩张,药品、疫苗的推广,有助于缓和列强与殖民地区人民的矛盾。(3分)
总之,现代西方医学在殖民扩张、殖民战争以及殖民统治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从初始阶段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种族歧视色彩,这与医学精神背道而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