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拔高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拔高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
1.(2019课标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考点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2022全国甲,33)
进口 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 织品 62.59 65.35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考点3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2021山东,13)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 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 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4.(2020山东,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 时间   手 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 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考点4 食物储备与粮食安全
5.(2020北京,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6.(2021全国甲,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三年模拟练
1.(2022湖南岳阳汨罗二中月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吴国修建伍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
2.(2022广东珠海二中月考)春秋时期,建立了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C.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3.(2022四川德阳一模)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4.(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的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5.(2021天津和平区二模)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帝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公私仓廪里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6.宋高宗年间,某知州将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平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
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7.(2022安徽安庆二模)希腊史学家奥斯温指出“在古代希腊,财富的基本来源是农业,即使说它有变化的话,那也是缓慢的”“对社会各阶级来说,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这表明古希腊(  )
A.工商业较为发达的结论缺乏事实依据
B.重农轻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C.仍属农业文明的基本范畴
D.土地是被唯一认可的财富
8.(2021辽宁沈阳五校协作体联考)据研究,在古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的社会人口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古希腊(  )               
A.注重物质生活 B.产业结构单一
C.海外贸易发达 D.商业特征突出
9.(2022浙江湖州一模)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了多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
B.促进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10.(2021广东选考模拟)在整个19世纪,来自美洲的白糖简直变成了一种英国穷人的食品。它是除茶叶外唯一一种对英国大众的饮食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口商品,“在英国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从2%提高到14%”。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
A.对外扩张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转型
C.种植园经济与美洲的独立运动
D.世界市场与民众日常生活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甘蔗、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与解析
五年高考练
1.D 2.C 3.B 4.C 5.C 6.C
1.D 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
2.C 从表格信息看,1664—1670年,胡椒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远高于茶叶和咖啡,而到了1731—1740年,胡椒、茶叶、咖啡的进口占总货物的价值比却相差不大,说明该时期英国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与英国殖民扩张和掠夺有关,故选C项。材料中的两个时期,英国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没有变化,且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D两项;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后,英国确立海上殖民霸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3.B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的拖拉机数量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参加农业集体组织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确定了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同时为给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市场、原料等,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只能看出拖拉机的数量增长,但得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的农户的比例都增加,看不出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的结论,故D项错误。
4.C 材料所示,1928年、1932年,播种机在苏联农业春播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手播,这说明当时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故A项错误;B、D两项主体与材料不一致,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业的相关信息,故错误。
5.C 由材料可见,战国时期对鉴和缶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制,属于《周礼》的范畴,这表明冰鉴缶的使用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所体现的礼仪规范是礼乐制度而不是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青铜制造工艺已经处于鼎盛时期,“开始成熟”说法不对,故B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地主阶级的崛起,故D项错误。
6.C 当时苏俄在大多数地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余粮收集制,强制性地征收农民的余粮,这种方式引起农民的极大不满,严重影响了工农联盟;而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实行向贩粮者征税的政策,有利于缓解这一问题,这从侧面可以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加剧了粮食的短缺和农民的反抗,故A项排除;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故B项排除;D项属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
三年模拟练
1.A 2.A 3.A 4.C 5.D
6.A 7.C 8.D 9.D 10.D
1.A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位于南方,排除B项。秦朝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通道,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这一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
3.A 据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并结合所学可知,“粟”“麦”主要种植于北方地区,“稻”主要种植于南方地区,而“五谷”中必有粟、麦,这体现的是当时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排除C项;“五谷”主要是粮食作物,排除D项。
4.C 材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视,呈现出铁制农具在各地推广的现象,这些均可证明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故C项正确。小农生产方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铁制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铁器在多个地方被发现,但这不足以说明冶铁技术在全国普及,排除D项。
5.D 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的变化,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故排除A项。汉朝并未实行均田制,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洲际物种交流,故排除C项。
6.A 通过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农民可以“兼作商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故选A项;农民“兼作商旅”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无关,故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但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知州上书朝廷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挑战中央权威,故排除D项。
7.C 据材料“在古代希腊,财富的基本来源是农业”“对社会各阶级来说,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可知,农业在古希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古希腊仍属农业文明的基本范畴,C项正确;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工商业较为发达是客观事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重农轻商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土地都是最被认可的财富形式”不等于“土地是被唯一认可的财富”,排除D项。
8.D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经济的影响非常突出。希腊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业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希腊人通过商业贸易维持生存和发展,因此古希腊商业特征突出,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人注重物质生活,排除A;当时希腊有商业、手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并不单一,排除B;海外贸易仅是商业中的一部分,因此仅据材料无法认定当时希腊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
9.D 根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D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殖民活动服务的,而不是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排除A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殖民扩张的手段有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0.D 从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茶叶、白糖等输入到英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英国民众生活中较重要的食品,因此可以看出世界市场不断影响着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D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英国民众生活的变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排除B;材料与美洲的独立运动无关,排除C。
11.答案 示例
见解:物种交换有利有弊。
理由
积极方面:美洲物种玉米、马铃薯等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促使全球粮食产量提高,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使世界人口激增;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物种交流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等。
消极方面:人口和物种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可以得出观点:物种交换有利有弊。理由,积极方面可从促使人口增加、改变饮食习惯、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文明交流等方面进行作答;消极方面可以从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