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以及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有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2022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符信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此后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
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
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
3.(2022山西名校期末联考)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这条被誉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5.(2022黑龙江大庆月考)元初曾三次较大规模对西藏地区清查户口,并调整驿站系统,由藏族地区负责沿途地方支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设置兵站负责驻守吐蕃故地至内地的道路。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 )
A.邮驿系统的完善
B.强化对西藏的管理
C.政令的顺畅通达
D.促进西域地区开发
题组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6.(2022江西重点名校联考)1987年,人们在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该船长约30米,宽约10米,船舱内保存以瓷器为主的文物总数为6万至8万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造船技术水平高超
B.丝路贸易长期繁荣
C.瓷器远销欧洲各国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2022黑龙江牡丹江三中期中)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巨大,人员众多,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当时( )
A.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B.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C.明朝欲武力征服海外
D.已有大量人口移民海外
8.(2021辽宁辽阳期末)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亚洲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
B.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航道
C.促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
D.加强了各地间的政治联系
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869年,法国鸿丰洋行的一船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使原来的上海洋纱市场受到致命打击。众人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下列猜测中合理的是( )
A.商船为海盗劫持,销赃而来
B.巴拿马运河开通使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C.工业革命完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苏伊士运河开通使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题组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0.(2021辽宁辽阳期末)1836—1837年英国增加了近千英里铁路;1843年英国铁路里程达到了2 000英里,1848年达到了5 000英里。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
B.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C.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D.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1.(2022河北保定期末)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拖曳着运载450名旅客的列车,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顿。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12.(2022山东滨州期末)轮船招商局先后于1877年和1883年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这一做法(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实现了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
D.打破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
题组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3.(2022河北唐山期末)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
14.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缘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2022山东新泰中学月考)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有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 )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2.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来改善交通,如开辟道路、修建桥梁。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也得以形成。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3.(2022浙江模拟)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题组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4.(2022重庆南开中学一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这表明宋元时期( )
A.中国与亚非各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B.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C.技术进步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D.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5.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6.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开辟新航路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题组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7.18世纪90年代,英国掀起了运河开凿热。北起马基特哈伯勒,南到牛津,西达格洛斯特,东迄伦敦,运河开凿发起人比比皆是,报纸中关于运河的报道铺天盖地。但19世纪20年代后,这一热潮迅速降温。这一变化可说明( )
A.铁路在英国内陆运输的作用增强
B.工业化为运河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C.自由放任政策阻滞了运河的开凿
D.石化工业发展使运河开凿热降温
8.外资航运业是最早侵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受到顽固派阻挠时,理直气壮地说:“然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屡足耶 ”这反映出,近代早期 ( )
A.洋务运动以抵制外国侵略为根本目的
B.洋务活动首先在航运领域取得成果
C.列强侵略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获得发展
题组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9.(2021福建福州二模)14—15世纪英国形成以伦敦为中心的道路网,一般民众也有一定运输能力。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有了质量上的提高,对粮食等基本生活品需求下降,对各种精美工业品、服装、奢侈品需求大增。这些因素直接推动了英国( )
A.商业革命的拓展 B.经济格局的变化
C.两大阶级的对抗 D.海外的殖民扩张
10.(2022湖南娄底一中期末)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C.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D.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1.(2022陕西商洛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
历代大运河沿线新兴城市概况
代表性城市 兴起时代 概况
扬州 隋唐 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
汴梁 五代及北宋 以其转输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
天津、德州、 临清、济宁、 淮安、苏州、 杭州 明清 因漕运而使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有很大不同的新兴运河城市体系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
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A 5.B 6.A 7.A 8.A
9.D 10.C 11.A 12.A 13.C 14.B
1.B 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均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有力地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故B项正确。
2.A 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排除。
3.C 据材料可知,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沿线地区经济发达,有助于加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C正确;题干内容与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经济发生转型,排除B;大运河主要涉及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
4.A 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工程是法国开凿的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B项排除。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C项排除。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D项排除。
5.B 材料体现了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制度,如清查户口、调整驿站系统、设置兵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故B项正确。“邮驿系统的完善”的表述片面,以偏概全,排除A项;C项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西域地区主要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而不是西藏地区,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中南宋时期的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可知,南宋时期造船技术水平很高,A项正确。
7.A 根据“庞大的船队依然能够保证较高的航行准确度,并开辟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可以看出,当时指南针已经广泛用于航海,使远洋航行更有保障,A项正确;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可是在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之后,排除B项;郑和远航并不是武力征服海外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与大量人口移民无关,排除D项。
8.A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产生联系,表明新航路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故选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各地间的联系,并不侧重于政治方面,排除D项。
易错分析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在形成过程中引发的商业变革。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价格革命:16世纪由于大量美洲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商品价格急剧上涨。货币的贬值和物价上涨对西欧国家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产生了不同影响,加剧了阶级分化,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9.D 根据材料“1869年”“法国……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地中海到中国的航程,导致运费降低,D项正确。
10.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干线铁路网发展迅速,这是蒸汽机车大量使用的结果,故选C项;工业革命催生了运输革命,排除A项;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工业革命之初就已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污染问题,排除D项。
11.A 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出现,它们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中的蒸汽机车是英国人制造的,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
12.A 材料“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确定货源分配方案”体现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国公司“分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材料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当时难以实现中外轮船航运业的公平竞争,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仅是冲击了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并未打破,排除D项。
13.C 根据“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可知,这些道路的修建为各地之间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这些道路是在秦实现统一后修建的,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B 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缘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能力提升练
1.D 2.B 3.D 4.C 5.D 6.B 7.A 8.C
9.B 10.A
1.D 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的多种功能,无法看出以何种功能为主,B、C两项排除。
2.B 据材料“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来改善交通,如开辟道路、修建桥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进行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与材料中的“丝绸之路”不符,故A项排除。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和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均不是主要目的,故C、D两项排除。
3.D 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都城和明成祖以后的明朝都城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因此基本不需要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表述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无法得出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的结论,排除C项。
4.C 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出洋航海十分频繁,这提升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航海目的地,无法体现与亚非各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不等于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下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比较,故不能得出“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的结论,排除D项。
5.D 材料主要是讲述对郑和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带回来的珍宝的不同处理方式,中国的归入皇室宝库或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的则进入市场获取利润,这是由双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故D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环境所制约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的社会制度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航海家在航海中都获利,无法判断谁多谁少,排除C项。
6.B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7.A 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运河开凿热迅速降温是由于铁路运输的出现与发展,故A项正确。
8.C 李鸿章利用外资航运业在中国的影响,抵制顽固派的阻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发展,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A项错误;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取得成果,航运业属于民用工业,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虽历程艰难,但仍有发展,D项错误。
9.B 据材料可知,14—15世纪英国形成以伦敦为中心的道路网,民众消费层次提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也造成部分产业相对衰落,推动了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故选B项;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两大阶级的对抗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排除C项;此时英国还没有去开拓海外殖民地,排除D项。
10.A 材料体现的是由于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性,官员士大夫对其态度由否定转向肯定,说明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A正确。
11.答案 示例
主题:大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经济重心转移存在关联。
阐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五代及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开封(汴梁)作为帝都所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加之临近大运河与黄河的优势,从而取代传统的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
综上,大运河城市的兴起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深刻影响,大运河城市的布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集中体现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和所学知识可拟定主题为大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经济重心转移存在关联。阐释可从北方黄河流域的开发、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大运河带动南方城市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及大运河带动相关城市发展、明清时期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