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历史上的疫病
1.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疠,千户灭门。”材料(  )
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
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
2.(2021吉林松原月考)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
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3.(2022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4.(2022湖北调研模拟)《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
5.(2022山东滕州一中月考)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6.(2022福建厦门期末)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40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被发明。1942年,青霉素得以量产,成为二战中重要的救命药品。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化工产业开始逐步兴起
B.科研活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C.战争是科技进步的主因
D.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成熟完备
题组二 中医药的成就               
7.《黄帝内经》载,“上工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材料强调(  )
A.未病先防 B.防治结合
C.制器为先 D.疫病影响
8.(2022山西大同期末)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清代医生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杂病论》)者不可以为医。”这表明张仲景(  )
A.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B.与孔子一样关注民生
C.对中医学贡献巨大
D.受到历代学者的尊重
9.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海药本草》是由五代李珣收录了海外百余种药物编著的一部简易版的“医疗手册”。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
A.受大一统体制的制约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满足了大众基本需求
D.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10.(2022浙江温州期末)明朝王世贞为此书作序,誉以“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赞此书“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此书是(  )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1.中医认为,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反映了中医迥异于西医的特点。该观点强调(  )
A.把脉问诊 B.药食同源
C.标本兼治 D.阴阳平衡
12.(2022浙江“南太湖”联盟联考)青蒿入药,在《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题组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3.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十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缘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14.(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1902年,清政府组建天津卫生总局,开启了地方卫生行政的序幕。1904年,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北洋卫生局成立,并颁布《天津防疫章程》,规定天津城厢四围路口均派巡丁把守,倘有车船私自搭载患病的人,不但乘客要送医院隔离,而且车船也将被扣留没收,以示惩戒。这反映出当时天津(  )
A.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B.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试点
C.政府主导市民生活习俗嬗变
D.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代疫病与医药
1.(2022山东济南期末)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在夺走约2 500万人生命的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反省。17—19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民众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这表明疫病(  )
A.延缓殖民扩张步伐
B.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C.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2.(2022山西太原期中)病坊最先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救济机构,唐朝时由于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加,皇帝设置“悲田使”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对病坊进行资助,但具体事务仍然由寺院主持。由此可见,唐代病坊(  )
A.发挥了政府主体作用
B.维护了政权的长期稳定
C.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
D.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3.(2021福建师大附中期中)《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是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和,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4.(2022河北邯郸期末)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介绍六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证、坏证与补救方法等,全书对症状和治疗原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这说明 (  )
A.中医在临床学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B.中医具有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
C.《伤寒杂病论》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汉代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2021江苏淮安协作体期中)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6.(2021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月考)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然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之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题组二 近代医学发展
7.(2022山东烟台期末)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
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8.(2022湖南长沙宁乡期末)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9.在古代中国,疫病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由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10.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以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涉足妇幼保健领域。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上海(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转型 B.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
C.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 D.西方医学理念广泛传播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1.(2022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学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
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C 3.B 4.B 5.C 6.B 7.A 8.C
9.B 10.D 11.B 12.A 13.B 14.D
1.A 材料“室室有号泣之哀”“温气疫疠,千户灭门”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天花、鼠疫为强传染性疾病,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曾经暴发过此类传染病,结合材料“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可知,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故C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
3.B 据材料“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可知,相比于医疗和医生,古罗马人更注重公共卫生,体现了古罗马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故选B项;古罗马人虽然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但也注重公共卫生,并非完全愚昧无知,排除A项;预防瘟疫不等于疫情已经发生,材料未涉及医疗技术,排除C、D两项。
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痘疹定论》中记载了宋代宰相王旦为其幼子接种天花疫苗成功的案例,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B项正确;材料中仅有一例接种天花疫苗的记载,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排除A项;C、D两项内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5.C 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这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对防疫活动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排除B项;建立救治机构以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D项。
6.B 据材料“1942年,青霉素得以量产,成为二战中重要的救命药品”等信息可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量产的救命药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B项正确;化工产业兴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战争与科技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成熟完备”,排除D项。
7.A 由“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可知,材料强调未病先防,故A项正确。“防治结合”“制器为先”“疫病影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B、C、D三项。
8.C 据材料可知,由晋代至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者众多,清代医生张志聪甚至将其作为从医的必读书,由此可见其价值,体现了张仲景对中医学贡献巨大,故选C项;A、B、D三项内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B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海药本草》收录海外百余种药物,明清时期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这些事例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得益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支持,而非“制约”,排除A项。
10.D 据材料可知,该书总结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经验,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结合所学可知其为《本草纲目》,故选D项。
11.B “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体现的是药食同源的观点,故B项正确。
12.A 材料体现了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温习古代医药典籍,分离出青蒿素,这说明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医药典籍对当代科研的影响,并非强调中医重视总结经验的特点,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3.B 据材料可知,传教士所到之地,都有西式诊所和医院,体现了中国西式医院的发展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故选B项。
14.D 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天津设置卫生管理机构,颁布相关规定,并严格执行,开全国风气之先,反映出当时天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试点与推广的信息,排除B项;医疗卫生不是生活习俗,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B 4.A 5.B 6.B 7.B 8.A
9.C 10.A
1.C 材料“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传入欧洲后,造成民众大量死亡及社会活动瘫痪”“全球暴发大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体现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疫病延缓殖民扩张的步伐,排除A项;黑死病并未在全球范围传播,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政府对民间救济机构提供资助,并派专人管理,使病坊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故选C项;“具体事务仍然由寺院主持”表明政府虽然参与但并不起主体作用,排除A项;病坊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但“长期”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病坊开支数额,无法判断其对财政的影响,排除D项。
3.B 由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和,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的医德,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黄帝内经》强调身、心、行三者的整合及对医德的重视,未探究万物的本原,没有体现蕴含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并不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且中医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4.A 由材料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六经病证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治疗原则,说明中医临床学取得重要的发展,A项正确;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材料无法体现中医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著作,不是药学著作,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
5.B 通过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可知,中国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中国古代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行医过程中渗透了儒家的价值观,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医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材料也并非强调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
6.B 题干述及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这不是着眼现实的态度,而是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李时珍经过不断探索,发现“牵牛”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反驳了“仲景未用”的主张,这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故B项正确;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这是在不断试验探索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观察求真,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李时珍对张仲景的主张进行理性批判,故D项错误。
7.B “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体现了时人对西学的肯定,表明当时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故选B项;“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体现的是李鸿章主张中西结合,而非中体西用,排除A项;“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精于解剖”说明中西医的对立,而非融合,排除C项;“肯定西医”“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表明当时已突破传统观念,排除D项。
8.A 据材料“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等信息可知,薛福成意在强调中西医不同的培养模式的利弊,故选A项;材料表明西医之所以能够“渐推渐精”,是因为其专利政策和医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薛福成指出中医具有封闭性,不利于传播和积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
9.C 根据“在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出现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知识拓展 中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理,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10.A 通过材料中民国时期各种类型医院数量的增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转型,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排除。“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广泛传播”属于夸大性解读,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
“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不断传入,西医也传入中国,冲击中医。
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向西方学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反思传统文化,中医被视作落后的封建文化的代表受到批判。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存在迷信成分等。当然也有学者、中医名家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
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质疑和批判有利于开启民智,推动思想解放,但是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弘扬中医文化中的精华,摒弃糟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存废之争,体现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反映出在引进外来文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
解析 据材料“1916年……力主废除中医”“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等信息可得出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中医面临严重困境。结合所学,分析“中医存废之争”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原因。余云岫等近代进步知识分子主张废除中医有其社会原因,也因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杜亚泉、陆士谔等学者、中医名家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然后可对“中医存废之争”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深层次总结,要看到“中医存废之争”的背后是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指出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