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
A. 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 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 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2. 如图为克盉,又称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均有铭文,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来纪念这一事件。以下对克盉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克盉()
A. 印证分封制推行的史实 B. 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
C. 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 D.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
3.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普遍推行赋税制度包括军赋方面的改革,如鲁国的“作丘甲”“初税亩”“用田赋”、郑国的“作丘赋”、楚国的“量入修赋,赋车籍马”、陈国的“赋封田”,等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体现以民为本的追求 B. 构建中央集权的体制
C. 削弱世袭贵族的特权 D. 应对战乱纷争的局面
4. 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 )
A. 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 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
C. 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 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5.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
B. 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
C.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
D 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
6.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中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尊崇儒术
C.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设立中朝
7.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 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 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 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
A.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 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 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 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9. 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 中央机构的调整 B. 门第观念的消亡
C. 地方吏治的改善 D. 选官制度的变革
10. 从公元963年起,宋朝推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此举旨在( )
A. 加快文化发展 B. 分散地方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减轻财政负担
11. 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历代儒者多有探讨,如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晚年则提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
A. 适应专制需要 B. 更加重视伦常
C. 哲学气息增强 D. 背离儒学正宗
12. 有历史学家认为,隋唐定都长安,符合其以关中为本位的“小中国”国家建构模式。北方游牧部族建立的辽、金、元,其统治中心范阳(今北京)横跨“华夷”地区,这反映出“大中国”国家建构模式的萌芽和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民族政权消除华夷界限
C. 建立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D. 古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13. 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 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 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D. 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4. 下图是某同学针对近代中国历史搭建的知识框架体系,空白框内应填( )
A. 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 晚清时期国家鼎盛和社会危机
C.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15. 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 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16. 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国民革命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土地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历史现象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选取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就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建党伟业》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代价值。
(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部影片,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
A. 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 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 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图为克盉,又称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均有铭文,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来纪念这一事件。以下对克盉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克盉()
A. 印证分封制推行的史实 B. 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
C. 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 D.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期的中国。据材料“西周初期”并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材料中的青铜器不能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D项符合题意, D项正确;材料中“封其子克为燕侯”印证了分封制推行的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是实物史料,可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青铜器上的“铭文”可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普遍推行赋税制度包括军赋方面的改革,如鲁国的“作丘甲”“初税亩”“用田赋”、郑国的“作丘赋”、楚国的“量入修赋,赋车籍马”、陈国的“赋封田”,等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体现以民为本的追求 B. 构建中央集权的体制
C. 削弱世袭贵族的特权 D. 应对战乱纷争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财政收入对国家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非常重要,因此各国陆续改善了生产力,改革了赋税制度,D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轻徭薄赋、以民为本的理念,排除A项;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些诸侯国推崇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袭贵族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 孟子“养浩然之气”与宇宙天地相交通;墨子认为荣辱、安危等一切系于人的努力;庄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兵家充分发挥高度冷静的理智;韩非子对待人生如战场。上述思想家对人生、生命、生活的认识( )
A. 注重伦理和政治秩序的重建 B. 极大推动了兼并战争的爆发
C. 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 D. 都满足了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人生、宇宙万物的看法,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丰富养料。C项正确;A项是儒家,排除A项;B项是墨家,排除B项;“都满足”说法错误,法家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5.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分封制度从形成到逐渐瓦解
B. 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
C.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
D. 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与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特征是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这一时期,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D项正确;分封制度形成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排除A项;“秦统一中国与秦朝的暴政”与汉朝无关,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与延续是西汉初年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6.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中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尊崇儒术
C.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设立中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如: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行郡国并行制等政策,A项正确;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而非西汉初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7.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 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 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 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中“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末由于统治者施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患战事不断,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发了黄巾起义。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D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并非突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历史不是由英雄创造的,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利用宗教发动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
A.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 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 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 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可知,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现象,由此可见,南北方语言的融合与发展反映了民族交融程度的增强,A项正确;“胡言夷语成为主流”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南北文化冲突空前加剧的信息,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汉文化走向衰落的结论,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
A. 中央机构的调整 B. 门第观念的消亡
C. 地方吏治的改善 D. 选官制度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化体现的是阶层流动,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实行,平民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过考试做官,D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现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材料为选官制度,并未涉及改善地方吏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从公元963年起,宋朝推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此举旨在( )
A. 加快文化发展 B. 分散地方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减轻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依据材料“宋朝推行‘以文臣知州事’制度,使文臣逐渐掌握地方权力;并规定当地人不得在当地做官,而是由中央委派文职京官出任州县官。”可知,宋朝怎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并未提及文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文臣掌握地方权力,并未提及分散地方权力,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财政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历代儒者多有探讨,如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晚年则提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
A. 适应专制需要 B. 更加重视伦常
C. 哲学气息增强 D. 背离儒学正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可知朱熹在探究世界本原,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天理和儒家的“礼、乐、仁”之间的关系,将儒学进行思辨化,这也是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反映出宋代儒学哲学气息增强,C项正确;宋朝之前的朝代推行儒学也是为了适应专制需要,排除A项;宋朝之前的朝代同样重视伦常,并且材料提及的是儒家“礼、乐、仁”,未提到纲常思想,不能够得出宋朝更加重视伦常的结论,排除B项;朱熹的学说是为了让儒学更符合时代需求而进行的新发展,本质上仍然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有历史学家认为,隋唐定都长安,符合其以关中为本位的“小中国”国家建构模式。北方游牧部族建立的辽、金、元,其统治中心范阳(今北京)横跨“华夷”地区,这反映出“大中国”国家建构模式的萌芽和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民族政权消除华夷界限
C. 建立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D. 古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据题意可知,隋唐时期政权定都在长安,体现了以关中为本位的“小中国”国家建构模式;而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心范阳则横跨“华夷”地区,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融,所以这种变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隋唐时期建立的也是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的影响,并不是在强调政治中心的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
A. 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 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 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经过平等协商,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D项说明符合史实,D项正确;清朝在管辖西藏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册封佛教首领,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立驻藏大臣,掌握对西藏的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A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762年乾隆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新疆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成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B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随着清朝国力的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时期对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C项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是某同学针对近代中国历史搭建的知识框架体系,空白框内应填( )
A. 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 晚清时期国家鼎盛和社会危机
C.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也反映出农民起义所体现的内部危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斗争,因此主题是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侵略与反侵略,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危机,而不是康乾的鼎盛时期,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觉醒只是材料中的一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 )
A.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 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德先生”“赛先生”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B项正确;漫画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项;漫画内容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国民革命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被迫战略转移,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排除A项;秋收起义是攻打湖南省会城市长沙,排除B项;土地革命是在农村打土豪、分田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历史现象的关系。
【答案】17. 变化:秦汉时期,人口稀少,经济不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原因:北民南迁,提供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荒地开垦和民族融合。
18. 特点:商品经济繁荣,商品众多;市镇兴起,城市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化的兴盛,而市民文化的兴盛又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秦汉时期,人口稀少,经济不繁荣;根据材料“(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繁荣,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使中原人民向江南地区迁徙,为江南开发提供大量劳动力,同时南迁的人民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荒地开垦和民族融合,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商品众多;根据材料“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可知,市镇兴起,城市发展;根据材料“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以银计算。”可知,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关系: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可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化的兴盛,而市民文化的兴盛又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答案】18. 意义: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原因: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9. 积极作用: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
不同:康有为奉行君主立宪制,而孙中山是共和制;康有为主张与统治者妥协,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改变国体,孙中山则坚持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意义:根据材料“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可知,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康有为领导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根据材料“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
不同:根据材料“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奉行君主立宪制,而孙中山是共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与统治者妥协,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改变国体,孙中山则坚持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者,建立民主共和国。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选取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就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西汉加强巩固大一统措施。
论述:西汉时期,国力强盛,消除了地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起到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国问题突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推行察举制,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文化的统一,有利于维护自身统治。在边疆问题上,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采取军事管辖,扩大了汉的版图。
总之,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首先,在解答本题时,要能够通过材料中的叙述,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大一统治理体系的主要措施。在拟定论题时,可以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整体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某一朝代的不同措施方面去分析,还可以从某一方面措施的不同朝代发展过程上去分析。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阐述即可。如:可以选择西汉时期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即,提炼观点为:西汉加强巩固大一统措施。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西汉加强巩固大一统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初政策,汉武帝采取措施等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如:西汉时期,国力强盛,消除了地方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起到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国问题突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推行察举制,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文化的统一,有利于维护自身统治。在边疆问题上,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采取军事管辖,扩大了汉的版图。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建党伟业》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部影片,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
【答案】20. 时代价值: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21.
电影名:《建党伟业》。
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
概述和评价: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电影名:《建军大业》。
历史事件:南昌起义。
概述和评价: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两万多名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时代价值:据材料“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得出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据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得出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据材料“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得出五四运动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选取一部影片。然后结合影片内容说明其反映的史实,如《建党伟业》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军大业》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会议内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或结合南昌起义的史实,从南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