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2 19:14:28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
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检测
地理
本试卷共6页,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金星中间,且连成一条直线,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示意部分天体及其运行轨道。完成下面小题。
1. 与“月掩金星”现象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
A.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 B. 行星自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C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 D.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2. “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金星在上图中的位置分别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地球、月球和金星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有利于“月掩金星”现象的发生,D正确,其他选项描述的不是发生“月掩金星”现象的密切条件,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③位置,C正确;①②都是月球轨道,不是金星轨道,A错误;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④位置、②③、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故选C。
【点睛】发生日全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2023年11月10日(农历二十七),荆门市某中学进行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考试。完成下面小题。
3. 这一天月相(阴影为黑暗部分)可能是( )
A. B. C. D.
4. 这一天能看到月亮的时刻和方位分别是( )
A. 6时,东部天空 B. 6时,西部天空 C. 18时,东部天空 D. 18时,西部天空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蛾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蛾眉月。此时是2023年11月10日(农历二十七),月相是残月蛾眉月,排除CD的凸月。农历二十七,月面朝西,呈正C状,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该月相为残月的峨眉月,它出现在农历月末的黎明,出现在东部天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蛾眉月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是在月初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状。残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月面朝东,呈C状。
左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关于左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气流运动方向依次为A→B→C→D→A B. 气温高低依次为A>B>D>C
C. AD两地的气压差差值大于BC两地的气压差差值 D. A地的昼夜温差大于B地
6. 左图AB间的风向与右图各地风向一致的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台北 D. 首尔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D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在同一水平面为高压。C处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正好相反,即A为低压,B为高压,因此AD两地的气压差差值小于BC两地的气压差差值,C错误;同一水平方向上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近地面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顺时针运动的热力环流,因此该地气流运动方向依次为A→D→C→B→A,A错误;近地面A为低压,气温较高,B为高压,气温较低,对应的高空也应是D气温高于C,因此四地气温高低依次为A>B>D>C,B正确;近地面A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B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A地的昼夜温差小于B地,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A为低压,B为高压,风向由B吹向A,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右图中北京和上海吹东南风、台北吹东北风、首尔吹西南风,因此左图AB间的风向与右图各地风向一致的是台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斜穿等压线。
安徽省某中学,北部区域以教学楼、绿化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部区域以操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主,其中操场中央设置了大草坪,地势较低。该学校过去的雨水排水方式较为传统,通过雨水收集口收集雨水排入城市河道,雨季受淹严重。近几年,该学校根据导渗管原理(将雨水导到其他区域)采用了新的排水方式(下图),受淹现象得以缓解。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学校受淹最严重的区域是( )
A. 南部篮球场 B. 南部大草坪 C. 北部教学楼 D. 北部绿化地
8. 新的排水方式使该学校受淹现象得以缓解,主要是因为( )
A. 减少地下径流量 B. 增加绿化面积 C. 增加下渗量 D. 增加蒸发量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题干可知,学校南部地势较低,篮球场地面硬化,下渗少,受淹最严重,A正确。 南部大草坪虽然地势较低,但是下渗多,不易受淹,B错误。.北部教学楼地势较高,不易受淹,C错误。北部绿化地地势较高,加上下渗较多,不易受淹,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由图可知,新的排水系统通过大草坪和导渗管,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水淹的目的,C正确,A错误。该方式并没有增加绿化面积,B错误。水淹现象主要是短时来水量大、排水不畅,蒸发量对受淹现象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完成下面小题。
9. 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a海域盐度小于d海域盐度 B. 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盐度
C. a海域密度大于b海域密度 D. 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10. 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②乙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
③大型油轮在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污染物会向南扩散
④轮船在c海域向北航行时航行速度加快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同一纬度的海域,考虑洋流影响盐度:暖流流经,蒸发量大,盐度大;寒流流经,蒸发量小,盐度小。不同纬度的海域,主要考虑纬度影响密度,纬度低,温度高,密度小;纬度高,温度低,密度大。处于同一纬度的海域,考虑洋流影响密度,暖流流经,温度高,密度小;寒流流经,温度低,密度大。读图可知,a、d处于同一纬度,a处有暖流流经(等温线凸向低值,洋流使流经海区水温升高),d处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凸向高值,洋流使流经海区水温降低),因此a海域的盐度大于d海域盐度,A错误。b、c处于同一纬度,b处有寒流流经,c处有暖流流经,因此b海域盐度低于c海域,B正确。a海域与b海域相比纬度低(水温高),密度小,C错误。d海域与c海域相比,纬度低,密度小,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甲处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的渔场,①正确。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轮船在c海域向北航行时是顺流航行,航行速度加快,④正确。乙处没有寒暖流交汇,②错误。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大型油轮在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污染物会向北扩散,③错误。故选C。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营养盐类丰富,容易形成大渔场;对航行: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对海洋污染:加快污染物的扩散,同时也会扩大污染范围。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四地植被形态与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树干粗大——抵抗强风 B. 乙地板状根系——储藏水分
C. 丙地根系发达——防土壤板结 D. 丁地秋冬落叶——防热量散失
12. 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丙地植被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植株增高 B. 叶片变大 C. 根系变深 D. 地下部分缩小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甲景观图中粗大的树干,是为了适应旱季缺水,体内储存大量水源,不是为了防大风抗倒伏,A错误;乙景观图中板状根主要是为了适应多雨环境,防洪涝,具有呼吸作用,并支撑高大的树干,不是储藏水分,B错误;丙植物根系发达主要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不是为了防土壤板结,C错误;丁地树木秋冬落叶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过度蒸腾,减少水分散失,减少热量散失,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水分减少,干旱加剧,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增加水分的吸收,丙地植被可能发生的变化是植株变矮、叶片变小、根系变深、地上部分缩小,地下部分扩大。故选C。
【点睛】植被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生态特征是其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呼吸根可以通气、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叶片厚,有蜡质,利于减少蒸发,可抗旱;叶片细小,可减少蒸腾,减少热量散失。茎干粗壮,储水量大;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贫瘠。
雅鲁藏布江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受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为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根据材料分析,米林卧龙沙丘沙的来源最可能是( )
A. 干旱地区的沙漠 B. 河流附近的河漫滩和沙洲 C. 河谷两侧的山地 D. 青藏高原上的荒漠
14. 推测米林卧龙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15. 在米林卧龙沙丘迎风坡,从底部到顶部,沙子颗粒大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底部颗粒较小,顶部颗粒大 B. 从底部到顶部先变大后变小
C. 从底部到顶部先变小后变大 D. 底部颗粒较大,顶部颗粒较小
【答案】13. B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冬春季节流域降水量少,为雅鲁藏布江的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和沙洲大面积出露,从而为卧龙大沙丘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B正确。与干旱地区的沙漠距离远,河谷两侧的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距离青藏高原上的荒漠距离较远,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冬春季节流域降水量少,为雅鲁藏布江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大面积出露,从而为卧龙大沙丘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该时段风力强,且植被稀少,经过江面受摩擦力较小,强风搬运河漫滩上的沙粒,受到沿岸地形的阻挡,风速降低,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卧龙大沙丘,因此外力作用为风力沉积,A正确。跟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作用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米林卧龙沙丘主要受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受地形阻挡,随着爬升,风力减弱,携带能力下降,沉积的颗粒减小,因此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沉积在顶部,即是底部颗粒较大,顶部颗粒较小,故选D。
【点睛】该地夏秋季节降水丰富,雅鲁藏布江径流量大,处于丰水期,河流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输沙量大,从而河流沉积的泥沙大,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出露,成为卧龙大沙丘的主要沙源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16题18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7分,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漠温室在传统温室的基础上后墙加厚,并加装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益。研究表明,沙漠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占温室接收的总太阳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会通过墙面和地面进行放热,其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图示为新疆某处沙漠温室,该温室有选择性通过不同波长辐射的功能,以达到最佳保温效果。该温室还装上了电动卷帘,在不同的季节,农民会选择恰当时间覆盖上卷帘。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不同波长的辐射在沙漠温室内传递的过程。
(2)与传统温室相比,简述该沙漠温室后墙加厚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地农民应分别在夏季、冬季的什么时间(白天或夜晚)覆上电动卷帘。
【答案】(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温室对长波辐射有阻挡效果,使大部分热量保存在温室内。
(2)温室后墙厚实,蓄热能力强,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好;白天墙体获得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夜晚土壤能释放更多热量,减轻冻害。
(3)夏季的白天;冬季的夜晚。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沙漠温室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温室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温室外表是透明材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温室四周的建筑材质对长波辐射的热量有效阻挡,可阻挡温室内长波辐射的热量散失,使大部分热量保存在温室内,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小问2详解】
温室后墙加厚能使墙体的蓄热能力增强,白天能保存更多的热量,在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更好;白天墙体获得更多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从而使夜间土壤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减轻冻害。
【小问3详解】
夏季的白天,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过高,因此需要将电动卷帘覆盖以减少到达温室内的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冬季夜晚气温过低,因此需要将电动卷帘覆盖,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强保温作用。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铺垫着青、白、红、黑、黄色的土壤,非常形象地象征了中国的国土特色。某中学地理兴趣组在今年暑假进行野外考察,并选取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测量。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分布情况和此次野外考察的地点。
(1)观察发现,与③地的土壤相比,②地的土壤较易于耕作,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2)测量发现,与③地的土壤相比,①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3)调查发现,③地土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请提出改良措施。
【答案】(1)②地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③地土壤为红壤,黏性强/质地黏重。
(2)①地为东北平原的黑土,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旺盛,冬季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东北平原较江南丘陵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降水少,淋溶作用弱;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有机质含量高。
③地为江南丘陵的红壤,江南丘陵较东北平原气温高,微生物分解快;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因此有机质含量低。
(3)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作物,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施用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掺入沙子,增加土壤透气性;逐年深耕,熟化土壤。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我国的土壤分布和特性、改造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③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是红壤,红壤的黏性强,不易耕作,而②地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土质疏松,容易耕作。
【小问2详解】
③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是红壤,①地是东北平原,黑土广布、沃野千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较③地南方地区的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地形平坦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淋溶强烈,地表表土易被冲走,土壤肥力低。
【小问3详解】
③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是红壤,土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不易耕作,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良:针对土壤呈酸性,可增施熟石灰改良酸性,中和土壤酸性;针对土壤贫瘠(瘦),可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丰富土壤营养物质;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土壤黏性强,不易耕作,可掺入沙子,增加土壤透气性;可逐年深耕,熟化土壤,改造为水稻土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暴雨洪水主要有以下特点:6月20日至7月10日,长江中下游连续发生3次强降雨过程;7月24日之后,强降雨移至长江上游地区,连续发生5次强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长达53天,较平均梅雨期偏长24天;6~8月,长江流域累计降雨量708mm,较常年同期偏多34%;整个洪水过程中,长江流域内14个省(市、区)37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干流(除枝城江段外)及两湖水位最大超警幅度达0.36~11.12米。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形水系图。
材料三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
时间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森林覆盖率 洞庭湖蓄水容积 洞庭湖面积
20世纪50年代 36.38万平方千米 22% 293亿立方米 4300平方千米
20世纪80年代 79.94万平方千米 10% 174亿立方米 2600平方千米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洪水量和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3)请为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提出有效措施。
【答案】(1)降水强度大、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汇水量大;中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2)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3)工程性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形水系图和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表为材料,涉及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读材料一“2020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多为强降水过程...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长达53天,较平均梅雨期偏长24天”可知,2020年长江流域降水强度大、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读材料二“长江中下游地形水系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中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长江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众多支流汇入长江,汇水量大,“长江流域内14个省(市、区)378 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形成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小问2详解】
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洪水量和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读材料三可知:80年代跟50年代相比,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了一倍多,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洞庭湖蓄水面积减少了119亿立方米,洞庭湖面积减少了1600平方千米,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湖泊调蓄功能下降,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小问3详解】
为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针对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的情况,可以在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针对中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可以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堤坝,疏通河道。非工程性措施: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和不断提升的卫星监测功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设立分洪区和泄洪区;加强组织居民的模拟训练,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专业的救灾队伍等。荆门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
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检测
地理
本试卷共6页,1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金星中间,且连成一条直线,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示意部分天体及其运行轨道。完成下面小题。
1. 与“月掩金星”现象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
A.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 B. 行星自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C.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 D.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2. “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金星在上图中的位置分别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23年11月10日(农历二十七),荆门市某中学进行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考试。完成下面小题。
3. 这一天的月相(阴影为黑暗部分)可能是( )
A B. C. D.
4. 这一天能看到月亮的时刻和方位分别是( )
A. 6时,东部天空 B. 6时,西部天空 C. 18时,东部天空 D. 18时,西部天空
左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关于左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气流运动方向依次为A→B→C→D→A B. 气温高低依次为A>B>D>C
C. AD两地的气压差差值大于BC两地的气压差差值 D. A地的昼夜温差大于B地
6. 左图AB间风向与右图各地风向一致的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台北 D. 首尔
安徽省某中学,北部区域以教学楼、绿化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部区域以操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主,其中操场中央设置了大草坪,地势较低。该学校过去的雨水排水方式较为传统,通过雨水收集口收集雨水排入城市河道,雨季受淹严重。近几年,该学校根据导渗管原理(将雨水导到其他区域)采用了新的排水方式(下图),受淹现象得以缓解。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学校受淹最严重的区域是( )
A. 南部篮球场 B. 南部大草坪 C. 北部教学楼 D. 北部绿化地
8. 新的排水方式使该学校受淹现象得以缓解,主要是因为( )
A 减少地下径流量 B. 增加绿化面积 C. 增加下渗量 D. 增加蒸发量
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完成下面小题。
9. 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 a海域盐度小于d海域盐度 B. 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盐度
C. a海域密度大于b海域密度 D. 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10. 关于图示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②乙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
③大型油轮在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污染物会向南扩散
④轮船c海域向北航行时航行速度加快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四地植被形态与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树干粗大——抵抗强风 B. 乙地板状根系——储藏水分
C. 丙地根系发达——防土壤板结 D. 丁地秋冬落叶——防热量散失
12. 随着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丙地植被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植株增高 B. 叶片变大 C. 根系变深 D. 地下部分缩小
雅鲁藏布江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受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为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根据材料分析,米林卧龙沙丘沙的来源最可能是( )
A. 干旱地区的沙漠 B. 河流附近的河漫滩和沙洲 C. 河谷两侧的山地 D. 青藏高原上的荒漠
14. 推测米林卧龙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15. 在米林卧龙沙丘迎风坡,从底部到顶部,沙子颗粒大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底部颗粒较小,顶部颗粒大 B. 从底部到顶部先变大后变小
C. 从底部到顶部先变小后变大 D. 底部颗粒较大,顶部颗粒较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16题18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7分,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漠温室在传统温室的基础上后墙加厚,并加装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益。研究表明,沙漠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占温室接收的总太阳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会通过墙面和地面进行放热,其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图示为新疆某处沙漠温室,该温室有选择性通过不同波长辐射的功能,以达到最佳保温效果。该温室还装上了电动卷帘,在不同的季节,农民会选择恰当时间覆盖上卷帘。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不同波长的辐射在沙漠温室内传递的过程。
(2)与传统温室相比,简述该沙漠温室后墙加厚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地农民应分别在夏季、冬季的什么时间(白天或夜晚)覆上电动卷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铺垫着青、白、红、黑、黄色的土壤,非常形象地象征了中国的国土特色。某中学地理兴趣组在今年暑假进行野外考察,并选取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测量。下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分布情况和此次野外考察的地点。
(1)观察发现,与③地的土壤相比,②地的土壤较易于耕作,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2)测量发现,与③地的土壤相比,①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3)调查发现,③地土壤具有酸、黏、瘦的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请提出改良措施。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0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暴雨洪水主要有以下特点:6月20日至7月10日,长江中下游连续发生3次强降雨过程;7月24日之后,强降雨移至长江上游地区,连续发生5次强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长达53天,较平均梅雨期偏长24天;6~8月,长江流域累计降雨量708mm,较常年同期偏多34%;整个洪水过程中,长江流域内14个省(市、区)37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干流(除枝城江段外)及两湖水位最大超警幅度达0.36~11.12米。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地形水系图。
材料三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
时间 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森林覆盖率 洞庭湖蓄水容积 洞庭湖面积
20世纪50年代 36.38万平方千米 22% 293亿立方米 4300平方千米
20世纪80年代 79.94万平方千米 10% 174亿立方米 2600平方千米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1998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洪水量和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3)请为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提出有效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