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七年级历史(开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D A A B D A B C C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C B C D C D A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7分,27题19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7分)
(1)
信息: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高齐国实力,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意思相近即可,3分)
(2)
人物:商鞅
国君:秦孝公
(4分)
(3)
态度:支持
理由: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分)
(4)
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
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分)
(5)
精神: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信守承诺等。
(意思相近即可,3分)
27. (19分)
(1)
背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各国变法为统一奠定了
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答出两点即可,4分)
(2)
时间:公元前221年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分)
(3)
制度:郡县制
作用: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
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5分)
(4)
经济: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开凿灵渠。
军事:抗击匈奴;修筑长城。
(经济、军事分别答出2点即可,6分)。
28.(14分)
(1)
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饮食种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
原因: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丝绸之路传入的物种等。(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6分)
措施: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人联姻等。(意思相近亦可,5分)
(3)
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3分)宁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七年级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由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由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2. 将第Ⅰ卷(选择题) 的答案填在第Ⅱ卷的表格中,交卷时只交第Ⅱ卷。
第Ⅰ 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此选项序号填写在第Ⅱ卷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下图) 的主要依据是
A. 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 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 半坡人 B. 北京人
C. 元谋人 D. 河姆渡人
3.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 蚩尤 B. 尧 C. 舜 D. 大禹
4.下图所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文明进程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七年级历史 第 1 页(共 8 页)
5. 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7.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学派与学说对应正确的是
A 道家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B 儒家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 天下就能太平
C 墨家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体察民意, 反对苛政
D 法家 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 A B. B C. C D. D
8.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A. 陈胜和吴广 B. 项羽和刘邦C. 韩信和张良 1D. 刘秀和朱元璋
9. 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A. 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0.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七年级历史 第 2 页(共 8 页)
A. 推行郡县制度 B. 实行分封制度
C. 建立刺史制度 D. 创立科举制度
11.184年,一支农民起义军队伍,经过精心策划,发动了进攻东汉王朝的起义,史称
A. 项羽起义 B. 刘邦起义 C. 黄巾起义 D. 红巾军起义
12. 下列历史人物中,对最早开辟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张謇
13.下面是新疆人赞美家乡的一段歌词:“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 ”。新疆归属中央政权始于
A. 卫青北击匈奴 B.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 班超出使西域 D. 甘英出使大秦
14. 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 “现身说法” “大千世界” “忏悔”等。这说明
A. 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 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 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5.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追溯到
A. 商 B. 西汉 C. 东汉 D. 北宋
16. 下列战争中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的是
A. 漠北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7.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A. 楼兰 B. 流求 C. 夷洲 D. 台湾
18. 继东汉之后又一个统一南北的封建王朝是
A. 西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19. 西晋建立者认为没有分封宗亲导致曹魏政权易主,于是大封同姓诸王,结果引来纷争,诸王相互混战。史称
七年级历史 第 3 页(共 8 页)
A. 七国之乱 B. 三马食“曹” C. 八王之乱 D. 九龙夺嫡
20.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A. 司马迁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司马睿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中外贸易往来
22.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
A. 不利的外部环境 B. 动荡的国内局势
C. 北伐将领的懈怠 D. 东晋朝廷的决策
23. “齐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 “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说,《齐民要术》这本书就是他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文中“他”是指
A. 贾思勰 B. 宋应星 C. 徐光启 D. 郦道元
24. 《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 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史料中描述的是哪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
A. 锺繇 B. 王羲之 C. 欧阳询 D. 颜真卿
25.如果给2021年涌现的诸多“网红”进行大排名,那么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网红”,当属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出的金面具(下图),该面具是研究古蜀国文明的
A. 口述史料 B. 实物史料
C. 文献史料 D. 影像史料
七年级历史 第 4 页(共 8 页)
宁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七年级历史(开卷)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26 27 28
得 分
一、选择题答题表:(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 其中26题17分, 27题19分, 28题14分,共50 分)
26. (17分) 政局动荡·社会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 ”
—《论语·宪问篇》
(1) 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3分)
材料二
(2) 材料二中“立木为信” “舌战守旧群臣”的人是谁 他主持进行了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一次变法,得到了秦国哪位国君的支持 (4分)
七年级历史 第 5 页(共 8 页)
(3) 农民是否支持材料二中的变法 请说明理由。 (4分)
(4) 此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3分)
(5)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者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 (3分)
27. (19分) 维护统一·制度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 当时已经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取得国富民强的后果而且社会体制也显得更为先进, 由它来完成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依据材料一,说一说秦统一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二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 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 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七年级历史 第 6 页(共 8 页)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回答:
(2) 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 有何意义 (4分)
(3) 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朝的“帝国结构”指的是什么制度 并结合所学说明此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5分)
材料三 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4) 说一说秦始皇在经济、军事方面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形成还做出了哪些贡献 (6分)
28. (14分) 民族交融·一脉相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 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七年级历史 第 7 页(共 8 页)
(1) 依据材料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在太和十八年十二月, (高祖) 诏令改革服装……太和十九年六月,高祖诏令在朝廷中不准使用北方的旧语言,如有违反者,就免去他的官职。此后又下诏,让迁移到洛阳定居的人民,死后葬在黄河之南,不得回到北方。
——摘编、译自《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高祖推行的改革措施。 (5分)
材料三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 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 (3分)
七年级历史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