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9: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
A.《离骚》 B.《论语》 C.《孙子兵法》 D.《道德经》
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3.下列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是( )
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②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 ④秦始皇焚书坑儒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下列不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是( )
A.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稳定
C.南方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先进,劳动力需求最大
D.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5.《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德”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在(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聚落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黄帝和炎帝时期
6. 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
A.奴隶制 B.分封制 C. 世袭制 D.禅让制
7.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8.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图片反映黄帝贡献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历史事件。成语“退避三舍”来源于( )
A.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10.我们过生日一般是按“农历”。据说今天的农历起源于( )
A.商朝 B.夏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1.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就是
A.《史记》 B.《汉书》 C.《离骚》 D.《资治通鉴》
12.根据下面的表述判断: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的诗歌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五月初五我们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他。请问“他”是 ( )
A.黄帝 B.屈原 C.秦始皇 D.扁鹊
13.“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 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 的认识是 (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4.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5.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请举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变法主张。(至少两点)
(3)他的变法有何作用或意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
材料二 泉城广场齐鲁文化长廊中有12尊山东历史名人雕像,其中有四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是孔丘、孙武、墨翟、孟轲。
(1)材料一中“社会急剧变化”主要指什么?
(2)请从材料二中找出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并说出其主张有哪些?
(3)墨翟(墨子)是哪一学派的著名思想家?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专家们认为:“打浆是造纸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鉴定是否是纸的一个重要特征。”蔡侯纸恰好抓住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关键难题,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创出了纸产品的第一个品牌——蔡侯纸。而用树皮、废麻和麻纤维制品等为原料造纸,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材料二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结构严谨,内容完整的历史著作。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蔡侯”生活在哪一时期?他有什么重大贡献?
(2)依据材料一,概括“蔡侯纸”的优点。
材料二中,《史记》的作者是谁?《史记》叙述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从两则材料中能看出“蔡侯”和《史记》作者的什么精神?
18.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把中央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调动广大农民和种粮地区的积极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发展农业要靠科技。战国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什么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2)①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条政策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条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当前,我国的农业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请你举出两项党和政府有关重农、惠农的政策或措施。
(3)我国古代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和推广。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哪些方面的生产方法?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损耗)。 ——毛泽东
材料三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之后,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哪项措施。
(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4)你认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2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者是谁?他吸取了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图2)。
(2)结合材料二,说一说图2所示的措施是属于哪一领域的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秦朝巩固统一有何意义?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胡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祖舜宗尧至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
(3)材料三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万里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请举出秦朝时的兴修的另一项古代工程。
(4)材料三中为什么说秦朝是“祸起萧墙内”?
(5)材料三中的两位诗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
B2.D3.B4.C5.C6.B7.A8.D9.A10.B11.A12.B13.C14.D
(1)商鞅;秦国国君;
(2)最有代表性的变法主张有: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回答两点即可)
(3)他的变法的作用或意义是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1)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 孟轲(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春秋无义战”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⑶墨家学派
17.(1)东汉。改进造纸术,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2)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3)司马迁。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 000多年的历史。
(4) 开拓创新的精神。
18.(1)科技进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精耕细作成为可能,也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2)①商鞅变法:奖励耕作。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质量,废物利用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3)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生产方法: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19.(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奖励耕战。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或穿汉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或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或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20.(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或嬴政(错别字不得分); 法家。
(2)经济领域;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
有利于经济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
(3)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
(4)因为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或繁重的徭役、兵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罚)
(5)李白主要是褒扬,胡曾主要是贬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