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单元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对应的答题栏内。)
1. 传统观点认为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据考古发现,埃及建造者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还发现了修建金字塔的相关请假记录。考古学家据此声称建造金字塔的是工匠,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这说明( )
A. 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B.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C. 考古发掘是证实历史真相的唯一手段 D. 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并不完全是奴隶
2.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增强了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的来源范围 D.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3. 罗杰·培根曾在牛津大学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他认为权威是束缚人们认识的枷锁,真正的科学是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的。据此可知,中世纪大学( )
A. 服务于城市工商业经济 B. 传播了科学和创新思想
C. 冲破了教会的精神控制 D. 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科
4.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与此措施相对应的表述是( )
A. “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B. “神人同形同性”
C.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 “认识你自己”
5. 文学家彼特拉克感叹“山之高兮,巍巍乎雄立宇内兮”,但他仍认为高山同人类“深不可测的深沉思索”相比也“可怜之至”。该言论体现了( )
A. 人文主义 B. 神权至上 C. 科学精神 D. 君权神授
6. 如下图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 )
A. 经济前提 B. 精神动力 C. 物质条件 D. 政治支持
7. 厘清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序示意图,其中“光荣革命”应该位于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他意在强调大革命:( )
A. 建立了平等社会的规范 B. 实践了科学理性精神
C. 冲击了欧洲封建的秩序 D. 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9. 读如图,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加快了英国各行各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
A. 城市化进程 B. 殖民扩张步伐 C. 农业的发展 D. 战胜封建主义
10. 某部电影有一组镜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军队偷偷地去收缴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从而引发了城内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部电影取材的事件发生在( )
A. 1640年的英国伦敦 B. 1776年的美国费城 C. 1864年的英国伦敦 D. 1871年的法国巴黎
11. 1858年11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布诏谕称“朕对发生祸害和苦难深为哀婉,这些祸害和苦难是由一些心怀叵测者的行动引起的,他们用虚伪的传闻欺骗他们自己本国人,因而导致公开的叛变。朕的武力在镇压这次叛变的战场上已经显示出来”。与此诏谕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第一国际建立
C. 拉美独立运动 D. 印度民族大起义
12. 《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反映的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1861年改革
13. 《全球通史》描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纪70年代已大为流行起来。吃牛肉、穿长裤、携带雨伞、炫耀手表和钻石戒指等现象开始风靡一时。”该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一内容有关( )
A. 废藩置县 B. 建立新式军队 C. 殖产兴业 D. 提倡“文明开化”
14. 观察下面图表,分析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珍妮机的发明 B. 蒸汽机的改进
C. 内燃机的发明 D. 电力广泛应用
15. 某历史杂志世界近代史专栏展示了下列内容,据此推断专栏的标题是(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物种起源》手稿 《战争与和平》封面 绘画《向日葵》
A. 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B. 多彩的近代艺术宝库
C. 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D. 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
16. “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戳穿这次军事行动是“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一谎言的史实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萨拉托加大捷 C. 约克镇战役 D. 攻占巴士底狱
17. 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 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 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18. 甘地曾赞扬道:这些工人们每天都在市内主要街道上游行示威,没有骚乱,他们只是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绝不违背誓言”。由此知,甘地主张( )
A. 用暴力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B. 以和平方式追求工人权益
C. 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 D. 与美国谈判追求国家独立案
19.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投资兴建公共设施(如右图),缓解失业现象,刺激经济早日复苏。这一举措属于罗斯福新政项目中的( )
田纳西水利工程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C. 推行“以工代赈” D. 调整农业政策
20.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材料主要强调了( )
A. 战争的残酷性 B. 第二战场开辟
C. 法国全境解放 D. 二战的转折点
21.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欧洲联盟的成立 D. “北约”的成立
22.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 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 促进了西欧独立与复兴
C. 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 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
23.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庆祝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于1973年8月25日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体现了( )
A. 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 B. 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
C. 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24.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B. 国防现代化进程加快
C. 政治民主化深入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美国这一做法( )
A. 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B. 导致了两极格局瓦解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8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这个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1688年后议会与国王确立了怎样的关系?这意味着英国开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宪法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依据什么原则设计了联邦制共和国?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原则的体现。这部宪法在资产阶级法制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 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力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与真理。
——摘自《图说天下》
(3)材料三中“革命烈焰”发生在哪个国家?该国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该国革命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三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什么?反映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7. 根据如图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82年 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
1907年 英、法、俄建立起三国协约
19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4月 美国、中国等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
1917年11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3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九国公约》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在经济领域一一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式也表现的很明确,同时发端于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也迅速领先于世界……到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主导着全世界,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西欧和东欧国家都被迫转而寻求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在军事方面,西欧依赖美国组织的北约,东欧依赖苏联组织的华约。在经济上,西欧依靠美国资助的马歇尔计划,东欧依靠苏联组织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从理论上说应该从苏联获得援助,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也有人看到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的迅速变化,苏联的解体及随后大国力量的消长。然而问题在于,较长时间以来,不论格局的外在形势如何变化,其国际资本扩张和积聚的内核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二战以来世界国际格局的变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有哪些?九年级历史单元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对应的答题栏内。)
1. 传统观点认为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奴隶。据考古发现,埃及建造者墓群是用砖砌起来的,位于金字塔的背阴面,还发现了修建金字塔的相关请假记录。考古学家据此声称建造金字塔的是工匠,并不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奴隶。这说明( )
A. 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B. 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C. 考古发掘是证实历史真相的唯一手段 D. 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并不完全是奴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建造的真相,说明考古发现是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有考古发现来印证,但不能否定历史记载的价值和作用,排除A项;“唯一手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发现了修建金字塔的相关请假记录”不能说明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并不完全是奴隶,排除D项。故选B项。
2.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增强了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的来源范围 D.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可知,伯里克利对参与公务的人、士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等雅典公民进行资助,实质上是维护公民群体内部贵族和平民力量的平衡,这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且市政工程修建不等于城邦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士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都是城邦公民,且在古代雅典公民群体是特定的,排除C项;参政素养与教育有关,不是发放公务津贴等能够促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 罗杰·培根曾在牛津大学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他认为权威是束缚人们认识的枷锁,真正的科学是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的。据此可知,中世纪大学( )
A. 服务于城市工商业经济 B. 传播了科学和创新思想
C. 冲破了教会的精神控制 D. 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真正的科学是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的”联系所学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改革了自然学科教学,促进了数学、物理学等新知识、新理论的传播,推动了医学实践教学的巨大进展,促使解剖学、植物学、药物学和化学等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作为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机构,大学还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扩散,并引发 了人们对科学的广泛兴趣,为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说,中世纪大学传播了科学和创新思想,B项正确;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无法体现中世纪大学服务于城市工商业经济,排除A项;中世纪的大学仍受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项;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所以,中世纪大学不仅以自然科学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与此措施相对应的表述是( )
A. “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B. “神人同形同性”
C.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人对知识的重视,与此措施相对应的表述应该是“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A项正确;“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没有联系,排除B项;“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与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相关,与题干信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没有联系,排除C项;“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与主张,与题干信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搜集古籍,设立文化翻译机构,同时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 文学家彼特拉克感叹“山之高兮,巍巍乎雄立宇内兮”,但他仍认为高山同人类“深不可测的深沉思索”相比也“可怜之至”。该言论体现了( )
A. 人文主义 B. 神权至上 C. 科学精神 D. 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彼特拉克感叹‘山之高兮,巍巍乎雄立宇内兮’,但他仍认为高山同人类‘深不可测的深沉思索’相比也‘可怜之至’”可知,彼特拉克认为,雄伟的山峰耸立在大地之上,但是高山与人类的思维相比还是十分渺小可怜的,这体现了彼特拉克的人文主义思想,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体现神权至上、科学精神、君权神授,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如下图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 )
A. 经济前提 B. 精神动力 C. 物质条件 D. 政治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片“世界地图”“帆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C符合题意。A对应的是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对应的是天主教的传播,D对应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ABD项图片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 厘清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序示意图,其中“光荣革命”应该位于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议会做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所以其中“光荣革命”应该位于图中的④,D项正确;①位于1640年之后,结合所学知识,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排除A项;②、③位于1649年至1660年之间,这一时期为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
8.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他意在强调大革命:( )
A. 建立了平等社会的规范 B. 实践了科学理性精神
C. 冲击了欧洲封建的秩序 D. 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了欧洲封建的秩序,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实践了科学理性精神和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9. 读如图,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加快了英国各行各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
A. 城市化进程 B. 殖民扩张步伐 C. 农业的发展 D. 战胜封建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对百年英国各行各业就业人数进行比较,农业就业人数减少非常明显,而工业从业人数增长明显,服务业也有所增长,说明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三大行业的从业人数的变化,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项;农业的扩展不能反映材料信息,因为农业从业人数减少,排除C项;英国战胜封建主义与就业问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某部电影有一组镜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军队偷偷地去收缴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从而引发了城内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部电影取材的事件发生在( )
A. 1640年的英国伦敦 B. 1776年的美国费城 C. 1864年的英国伦敦 D. 1871年的法国巴黎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1年3月18日凌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军试图夺取国民自卫军蒙马特尔等处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结果被巴黎人民发现,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3月26日进行公社选举,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由材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军队偷偷地去收缴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从而引发了城内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可知与巴黎公社有关,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11. 1858年11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布诏谕称“朕对发生的祸害和苦难深为哀婉,这些祸害和苦难是由一些心怀叵测者的行动引起的,他们用虚伪的传闻欺骗他们自己本国人,因而导致公开的叛变。朕的武力在镇压这次叛变的战场上已经显示出来”。与此诏谕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第一国际的建立
C. 拉美独立运动 D. 印度民族大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一事件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1775--1783年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拉美独立运动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反映的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1861年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暴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被迫进行了改革,史称“俄国1861年改革”。经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强化农奴制,排除A项;俄国1861年改革后,依然是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美国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全球通史》描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纪70年代已大为流行起来。吃牛肉、穿长裤、携带雨伞、炫耀手表和钻石戒指等现象开始风靡一时。”该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一内容有关( )
A. 废藩置县 B. 建立新式军队 C. 殖产兴业 D. 提倡“文明开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纪70年代已大为流行起来。吃牛肉、穿长裤、携带雨伞、炫耀手表和钻石戒指等现象开始风靡一时。”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日本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而出现的,日本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D项正确;废藩置县是政治措施,排除A项;建立新式军队是军事措施,排除B项;殖产兴业是经济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4. 观察下面图表,分析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石油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珍妮机发明 B. 蒸汽机的改进
C. 内燃机的发明 D. 电力广泛应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内燃机需要石油冶炼后的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因此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和冶炼的发展,C项正确;珍妮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织效率,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生产力,但其使用的燃料为煤炭,电力广泛应用极大地方面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其与石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 某历史杂志世界近代史专栏展示了下列内容,据此推断专栏的标题是(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物种起源》手稿 《战争与和平》封面 绘画《向日葵》
A. 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B. 多彩的近代艺术宝库
C. 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D. 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图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物种起源》的手稿”可知涉及的是近代的科技,“《战争与和平》的封面”、“绘画《向日葵》”可知涉及的是近代的文化,A 项正确;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物种起源》的手稿”涉及的是近代科技方面的,与艺术无关,排除B项; 题干涉及的是近代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没有涉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图示“《物种起源》的手稿”可知是属于生物学的重大突破,但是其他三幅图不属于,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戳穿这次军事行动是“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一谎言的史实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萨拉托加大捷 C. 约克镇战役 D. 攻占巴士底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统治者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美化成保家卫国的战争,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但是1916年发生凡尔登战役,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证明了现代战争的血腥和残酷,A项正确;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战役,排除BC项;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7. 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 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 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知,之所以出现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是由于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D项正确;题干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不符,排除A项;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表述不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甘地曾赞扬道:这些工人们每天都在市内主要街道上游行示威,没有骚乱,他们只是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举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绝不违背誓言”。由此知,甘地主张( )
A. 用暴力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B. 以和平方式追求工人权益
C. 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 D. 与美国谈判追求国家独立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没有骚乱,他们只是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绝不违背誓言”中的“誓言”指的是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抗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用非暴力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并不只是追求工人权益,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指的是与英国谈判追求国家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9.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投资兴建公共设施(如右图),缓解失业现象,刺激经济早日复苏。这一举措属于罗斯福新政项目中的( )
田纳西水利工程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推行“以工代赈” D. 调整农业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图片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修建的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的典范,C项正确;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招募了大量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以工代赈”,与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不符,排除AB两项;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属于工业工程类,不属于调整农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0.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材料主要强调了( )
A. 战争的残酷性 B. 第二战场开辟
C. 法国全境解放 D. 二战的转折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了战争的残酷,A项正确;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但题干没有涉及诺曼底登陆的意义,排除B项;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但不能说法国全境解放,排除C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不是诺曼底登陆,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欧洲联盟的成立 D. “北约”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对抗状态”指的是冷战。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排除A项;欧洲联盟的成立于1993年,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是在冷战开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 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 促进了西欧独立与复兴
C. 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 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马歇尔”“美国国会”“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它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美国在西欧的实力更为巩固,D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排除A;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故选D。
23.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庆祝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于1973年8月25日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体现了( )
A. 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 B. 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
C. 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胜利举行,反映了亚非拉人民的交流与团结,B项正确;反对西方殖民扩张的主题,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材料反映亚非拉人民友好交流无关,排除C项;中国全方位外交始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4.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B. 国防现代化进程加快
C. 政治民主化深入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可知,当今世界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全球化,D项正确;材料介绍的经济,没有提及文化、国防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美国这一做法( )
A. 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B. 导致了两极格局瓦解
C. 加剧了世界局势动荡 D. 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和参与的一系列战争,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C项正确;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A项;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8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这个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1688年后议会与国王确立了怎样的关系?这意味着英国开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宪法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依据什么原则设计了联邦制共和国?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原则的体现。这部宪法在资产阶级法制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 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力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与真理。
——摘自《图说天下》
(3)材料三中“革命烈焰”发生在哪个国家?该国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该国革命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三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什么?反映了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26. 关系: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制度:君主立宪制。 27. 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
说明: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8. 国家:法国。
事件: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作用: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9. 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趋势: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小问1详解】
关系:根据“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得出,1688年后议会与国王的关系是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小问2详解】
原则:根据材料二“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设计了联邦制共和国。
说明:依据材料二“宪法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得出,分权制衡的原则体现为: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小问3详解】
国家:根据材料三“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可得出,“革命烈焰”发生在法国。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小问4详解】
追求:综合上述材料,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自由,平等,民主。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人类社会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趋势。
27. 根据如图所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82年 德、奥、意组成三国同盟
1907年 英、法、俄建立起三国协约
1914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4月 美国、中国等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
1917年11月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19年1-6月 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3月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九国公约》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2)[示例一]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总之,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示例二]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论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总之,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志:根据材料“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并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小问2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选择材料得出观点:如选择“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和“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观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其次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巴黎和会的内容”进行阐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协约国罔顾中国是战胜国的事实,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进行阐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失败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如选择“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召开,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和“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九国公约》”,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其次进行论述:结合所学“巴黎和会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结合所学“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述: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2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在经济领域一一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式也表现的很明确,同时发端于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也迅速领先于世界……到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主导着全世界,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西欧和东欧国家都被迫转而寻求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在军事方面,西欧依赖美国组织的北约,东欧依赖苏联组织的华约。在经济上,西欧依靠美国资助的马歇尔计划,东欧依靠苏联组织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从理论上说应该从苏联获得援助,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也有人看到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的迅速变化,苏联的解体及随后大国力量的消长。然而问题在于,较长时间以来,不论格局的外在形势如何变化,其国际资本扩张和积聚的内核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二战以来世界国际格局的变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28. 欧洲最早进行并开辟了新航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欧洲的崛起提供思想基础;欧洲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近代自然科学发端于欧洲,为欧洲的崛起奠定了技术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为欧洲霸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9. 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
30. 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的很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是欧洲在政治领域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欧洲最早开辟了新航路,最早确立了殖民体系;根据材料一“同时发端于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可知,欧洲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原因是近代科学发端于欧洲,为欧洲的崛起奠定了技术基础;根据材料“到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为欧洲霸权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小问2详解】
变迁: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西欧和东欧国家都被迫转而寻求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根据材料“也有人看到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的迅速变化,苏联的解体及随后大国力量的消长。”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由题干材料“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可知,当今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
【小问3详解】
因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影响国际秩序的因素有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