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2-23 15:04:36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1课时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__密度__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__体积__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__无__(选填“有”或“无”)关。
密度
体积

1.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注意事项: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关系时,保持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改变液体密度;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时,保持液体密度一定,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研究浮力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保持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改变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
3.减小误差的方法:必须先测量物体的重力,再读取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顺序不能颠倒。若先读取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测物体的重力,由于物体上沾有水会使测得的物体重力偏大,浮力偏大。
1.易误认为浮力与物重或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2.易误认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就是物体将液体“排出”部分的体积。
知识点1: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操作: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物体所处深度不变,改变
液体的密度。
(2)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把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逐渐加盐,改变液体的密度,发现鸡蛋上浮。
(3)实验结论: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物体所处深度不变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知识点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游泳的人从湖边的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但没有没过腰部的过程中,若水底布满小石头,感觉脚底受到的压迫感会逐渐减弱。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
A.脚底所受的压迫感为什么越来越弱?
B.脚底受到的支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C.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什么关系?
D.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D
知识点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深度的关系
3.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A的重力为4.2N;把物体A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大小为1.2N。观察乙图和丙图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无关。
4.2
1.2
深度
4.如图所示,小聪用一个长方体铝块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他先后将该铝块平放、侧放和竖放,使其部分浸入同一杯水中,保证每次水面到达同一标记处,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该实验探究的是下列哪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 )
A.液体的密度
B.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C.物体的密度
D.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D
5.一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降的高度h的关系的图像是 (   )
A
6.同一金属球放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其所受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则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是F甲ρ水)
F甲7.(江西中考)【探究名称】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问题】某同学探究完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后,还想知道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于是,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证据】该同学用一块橡皮泥(不吸水)、一个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的重力为 ____N;
②如图b所示,将橡皮泥捏成实心长方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③如图c所示,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圆柱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如图d所示,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球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
(1)图b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2__N。
(2)由以上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__无关__。
(3)本实验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物体的形状来进行探究。在物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控制变量法__。
(4)在第④步实验中,将橡皮泥从图d位置向下移放到图e位置时,深度增加,橡皮泥所受浮力大小__不变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浮力大小与 __深度__无关。
(5)若用刻度尺和弹性较好的橡皮筋来替代弹簧测力计,__能__(选填“能”或“不能”)完成本实验的探究。
2
无关
控制变量法
不变
深度
能(共17张PPT)
第2课时 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__排开__的液体所受__重力__的大小,即F浮=__G排__=__ρ液V排g__。
2. 阿基米德原理__适用__(选填“适用”或“不适用”)于气体,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g=__ρ气V排g__,浸在大气 里的物体,V排__=__(选填“>”“<”或“=”)V物。
排开
重力
G排
ρ液V排g
适用
ρ气V排g

1.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三点:
(1)G排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F浮=G排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还可推导出F浮=G排=m排g,m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质量。(2)V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时,V排=V物;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或气体)里时,V排=V浸<V物。(3)由F浮=ρ液gV排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材料、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2.做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关系时,减小误差的方法:
必须先测量空桶的重力,再测量空桶和排开水的总重力,实验顺序不能颠倒。若先测空桶和排开水的总重力,倒出水后,再测空桶的重力,由于桶壁上沾有水,会使测出的空桶重力偏大,排开水的重力偏小。
知识点1:阿基米德原理
1.将重6 N的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杯中,溢出了4 N的水,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 )
A.10 N    
B.6 N    
C.4 N    
D.2 N
C
2.(多选题)(钦州浦北期末)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四步实验中弹簧秤的示数F1、F2、F3、F4,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 )
A.F浮=F2-F1
B.F浮=F2-F3
C.F浮=F4-F1
D.F浮=F4-F2
BC
3.(内江中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__ _,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___ _力。
竖直向上

知识点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如图,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的是 ( )
A.FA>FB>FC
B.FA<FB<FC
C.FA>FB=FC
D.FA<FB=FC
D
5.(来宾期中)如图所示,草莓、苹果、西瓜都静止在水面中,关于三者所受浮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草莓受到的浮力大
B.苹果受到的浮力大
C.西瓜受到的浮力大
D.三者受到浮力相同
C
6.(港南区期中)体积相同的铝球、铜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的是 ( )
A.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C.铜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7.如图为金鱼吐出的气泡在温度恒定的水中上升过程的示意图。则该气泡的密度和受到的浮力的变化情况是 ( )
A.密度和浮力都不变
B.密度和浮力都变大
C.密度变小,浮力不变
D.密度变小,浮力变大
D
8.我国首艘国产航母航行时排开海水的体积为7×104 m3,则它所受的浮力是7.21×108N。(ρ海水取1.03×103 kg/m3,g取 10 N/kg)
9.在“阿基米德解开王冠之谜”的故事中,若用弹簧测力计称得王冠的重力为4.9 N,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5 N,这顶王冠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0.4__N,王冠的体积为__40__ cm3。(g取10 N/kg)
7.21×108
0.4
40
10.(烟台中考)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利用__②和③__步骤能够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利用__①和④__步骤能够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均用图中的序号表示)
(2)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__相。
(3)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该小组还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换用不同的液体和物体多次实验__。
(4)另外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后,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不相等,在排除误差因素的情况下,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__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__。(写出一条即可)
②和③
①和④
相等
换用不同的液
体和物体多次实验
烧杯中的水没
有装满
11.(怀化中考)物理实验室里,同学们正在认真的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小明将重5 N的物体浸没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1)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求该物体的体积。
解:(1)由图知,物体浸没在水中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F示=2.6 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G-F示=5 N-2.6 N=2.4 N;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由F浮=ρgV排得,该物体的体积:V=V排= =
=2.4×10-4 m3。


12.(柳州期末)如图甲,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悬挂
一柱形物体,物体下表面紧贴水面。现将物体缓
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表面浸
入水中的深度h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大小变化情况是__ __,物体的密度为___ _(用题中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
先变大后不变
(共17张PPT)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主要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F浮>G物时,物体将__上浮__;(2)当F浮=G物时,物体将处于__悬浮_或__漂浮__状态;(3)当F浮上浮
悬浮
漂浮
下沉
1.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上浮:F浮>G物,ρ液>ρ物;
悬浮:F浮=G物,ρ液=ρ物;
下沉:F浮<G物,ρ液<ρ物。
2.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1)称重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F浮=G-F拉。
(2)压力差法(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该方法适用于高度已知的形状规则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3)公式法(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形状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4)平衡法:物体漂浮或悬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浮=G。
1.物体的浮沉不是只取决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2.在进行浮力计算时,首先要根据密度关系,判断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下沉,不然会把V排和V物混为一谈,影响对浮力的计算。
知识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
1.(昭平县期末)将一枚鸡蛋放入一杯盐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要使鸡蛋上浮,可以在杯中加入 ( )
A.清水
B.食用油
C.盐
D.酒精
C
2.(贵港期中)把重5 N、体积为0.6 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漂浮,浮力为6 N
B.物体悬浮,浮力为5 N
C.物体漂浮,浮力为5 N
D.物体沉底,浮力为6 N
C
3.质量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种液体中,如果把此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则 ( )
A.大块的下沉,小块的上浮
B.大、小两块都下沉
C.大、小两块都上浮
D.大、小两块都仍悬浮在液体中
D
知识点2:物体浮沉状态的分析
4.甲、乙两容器盛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将同一小球先后放入两容器中,静止后两容器液体深度相同(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容器中的液体密度较大
B.乙容器中液体对底部的压强较大
C.乙容器中的液体密度较大
D.甲容器中小球受到的浮力较大
A
5.(永州中考)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所示,鸡蛋在甲液体中悬浮,在乙液体中沉底且对容器底有压力,比较甲、乙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和鸡蛋在甲、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甲、F乙的大小关系,下列正确的是 (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F甲=F乙
D.F甲<F乙
B
6.(山西中考)小梦给妈妈煮饺子时发现,当把饺子放入沸腾的水中后,饺子先下沉到锅底,过了一会儿又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饺子的吸水性) ( )
A.饺子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不变
B.饺子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所受的重力
C.饺子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D.饺子在水面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C
7.在三支相同的平底试管内装入等量铁砂,然后分别放入装有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其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 (   )
A.液体的重力大小关系:
G甲=G乙=G丙
B.液体对试管的浮力大小关系:
F甲>F乙>F丙
C.液体对烧杯底压强大小关系:p甲>p乙>p丙
D.三支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大小关系:p甲′=p乙′=p丙′
D
8.如图重为0.5 N的鸡蛋漂浮在装有淡盐水的玻璃杯中,鸡蛋受到的浮力是____N,若再往玻璃杯中加盐,鸡蛋受到的浮力将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0.5
不变
9.如图所示,密度为ρ0的液体中有体积均为V的A、B、C三个实心物体,A正在向上运动,B静止,C正在向下运动。此刻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A、FB、F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__FA=FB=FC__,三者的重力大小关系是__GC>GB>GA__,B物体的密度为__ρ0__。
FA=FB=FC
GC>GB>GA
ρ0
【方法技巧】
1.由物体的浮沉情况判断的物理量(实心物体)
(1)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ρ物<ρ液;
(2)当物体悬浮时:F浮=G物,ρ物=ρ液;
(3)当物体下沉时:F浮ρ液。
2.根据物体与液体密度关系判断的物理量(实心物体)
(1)当ρ物<ρ液时,物体漂浮,F浮=G物;
(2)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F浮=G物;
(3)当ρ物>ρ液时,物体沉底,F浮浮沉法判断浮力
【针对训练】
1.把一个体积为10-3 m3、密度为0.6×103 kg/m3的实心物体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容器中。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N/kg) ( )
A.物体漂浮,所受浮力为6 N
B.物体悬浮,所受浮力为6 N
C.物体漂浮,所受浮力为10 N
D.物体沉底,所受浮力为10 N
A
2.(南宁西乡塘区期末)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三个实心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时的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C下沉,与容器底有作用力),则三个小球的密度和所受浮力的关系是 ( )
A.ρA>ρB>ρC
B.ρA>ρB=ρC
C.FA<FB=FC
D.FA>FB>FC
C(共16张PPT)
第2课时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盐水选种:在用盐水选种时,所用盐水的__浓度__要适宜,干瘪、虫蛀的种子上浮直至漂浮的原因是浮力__大于__重力,而饱满的种子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原因是浮力__小于__重力。
2.潜水艇充水时,重力增大,当自身重力__大于__浮力时,则下沉;排水时,重力减小,当自身重力__小于__浮力时,则上浮。
3.热气球:热气球内热空气的密度__小于__空气的密度,导致热气球受到的浮力__大于__它的重力,热气球上升。
浓度
大于
小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大于
1.密度计:密度计和轮船一样都是漂浮在液面上,所受浮力一定,都等于自身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浸入的较深;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小,浸入的较浅。
2.潜水艇:(1)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上浮或下潜的。(2)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变重,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后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上浮。
3.热气球:气囊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氢气或氦气,通过充气和放气改变气球或气囊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或者保持体积一定,通过增大或减小内部气体的密度来实现浮沉。
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无论是上浮还是下沉,潜水艇的体积不变(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潜水艇是通过让海水进、出水舱改变其受到的重力,从而实现下沉或上浮的。
知识点1:密度计
1.(株洲中考)取一根木棒,在它的一端缠绕一
些铜丝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将其分别放入
甲、乙两个盛有不同液体的烧杯中,它竖直立在液体中的漂浮情况如图所示。设密度计在甲、乙两个烧杯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乙,两个烧杯中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和ρ乙,则 ( )
A.F甲>F乙 B.F甲<F乙 C.ρ甲>ρ乙 D.ρ甲<ρ乙
D
知识点2:盐水选种
2.如图,盐水选种的方法是:将待选的种子放入浓度适当的盐水中后,良种沉入水底,次种则漂浮于水面,很快就能完成选种工作。但盐水浓度的把握是关键,如果盐水的浓度太低,则可能 ( )
A.所有种子都漂浮在水面
B.所有种子都不受浮力
C.只有少数次种漂浮
D.良种漂浮,而次种下沉
C
知识点3:潜水艇
3.如图所示是我国海军某舰队的“强国号”潜水艇在海中悬浮、上浮、漂浮的训练过程。下列对此潜水艇分析正确的是 ( )
A.上浮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变大
B.悬浮和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相等
C.漂浮时排开的海水所受的重力最小
D.漂浮时潜水艇底部所受海水压强最大
C
知识点4:热气球与飞艇
4.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它创造了海拔9 032 m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该浮空艇是软式飞艇,上升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整气囊中的气压来保持外形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浮空艇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变大
B.浮空艇上升过程中排开空气的体积变大
C.浮空艇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大气压不变
D.浮空艇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空气的重力
D
5.(贵港覃塘区期中)将同一支密度计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中,密度计静止时的状态如图所示,且放入密度计后液面高度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装有甲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压强较大
D.装有乙液体的烧杯底部所受压强较大
C
6.(泰州中考)用硬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制作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不计进排气管体积),然后将模型放入水中,使其上浮或下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模型漂浮于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B.向瓶中充气时,瓶内气体压强变大,模型将下沉
C.从瓶中抽气时,模型会下沉,
它受到的浮力将变小
D.让原本在较浅处悬浮的模型下潜至更深处悬浮,应使瓶内的水先增加后减少
D
7.如图所示的某舰艇满载排水量为12 300 t,则其满载时受到的浮力为
1.23×108N;舰载直升机起飞后,大连舰受到的浮力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 N/kg)
1.23×108
变小
8.某导弹驱逐舰,满载时的吃水深度(是指战舰的底部至舰体与水面相连处的垂直距离)为5.1 m,满载时的排水量4 800 t,搭载直升机。ρ海水取
1.0×103 kg/m3,g取 10 N/kg。
(1)求驱逐舰满载时,舰底处海水的压强;
(2)求驱逐舰满载时受到海水的浮力;
(3)若直升机的总质量为4 100 kg,因执行任务
飞离驱逐舰,则此时驱逐舰排开海水的体积减少了多少m3
解:(1)驱逐舰满载时,舰底处海水的压强:
p=ρ海水gh=1.0×103 kg/m3×10 N/kg×5.1 m
=5.1×104 Pa;
(2)驱逐舰满载时,驱逐舰受到海水的浮力:
F浮=G排=m排g=4 800×103 kg×10 N/kg
=4.8×107 N;
(3)直升机的重力:
G=mg=4 100 kg×10 N/kg=4.1×104 N,
驱逐舰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直升机飞离驱逐舰,驱逐舰减少的浮力ΔF=G=4.1×104 N,减少的排开海水的体积:
ΔV= = =4.1 m3。


9.(云南中考)如图所示,水中有一支长 14 cm、底部嵌有铁块的蜡烛,露出水面的长度为1 cm。点燃蜡烛,至蜡烛熄灭时,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蜡烛所剩长度为4cm。(ρ蜡=0.9×103 kg/m3)
变小
4(共18张PPT)
第九章 浮 力
第一节 认识浮力
1.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__竖直向上__的托力, 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__浮力__。
2.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液体(或气体)__, 浮力的方向是__竖直向上__。
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__压力差__,即F浮=
__F向上-F向下__。
竖直向上
浮力
液体(或气体)
竖直向上
压力差
F向上-F向下
1.判断浮力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甲所示,上表面不受液体压力,则F浮=F向上。
(2)当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紧密接触,如图乙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2.称量法测浮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
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如深入泥底的桥墩。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浮力的方向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无关。
知识点1:浮力
1.乒乓球浮于水面上,乒乓球所受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地球    
B.乒乓球   
C.水    
D.盛水容器
C
2.春天的公园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图中表示风筝所受浮力方向正确的是 ( )
A
3.如图所示是认识浮力的探究实验。
(1)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如a实验所示,物重G=__5__N。
(2)当用手向上托物体时,如b实验所示,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F=__3__N。
(3)当物体浸入水中后,如图c实验所示。将c实验与a、b实验对照。说明水对物体也有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水对物体的浮力F浮=__2__N。
(4)该实验是通过___ _的物理方法建立起浮力概念的。
5
3
2
类比
知识点2:浮力产生的原因
4.如图所示的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它的侧面所受的各个方向上的压力相互平衡,其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F1大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F2,这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所以浮力的大小可表示为F浮=F1-F2。
平衡
大于
F1-F2
5.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浮力都是由水产生的
B.在不同的液体中,浮力的方向会不同
C.只有固体才能受到浮力的作用
D.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D
6.如图,C和D是自由移动物体,A和B是容器本身凸起的一部分。现往容器中注水,四个物体静止后位置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部分一定不受浮力
B.B部分一定不受浮力
C.C物体一定不受浮力
D.D物体一定不受浮力
A
7.(合肥瑶海区期中)有一个天平,左边放一杯水,右边放砝码,天平已经平衡了。现在把手指插入水中,既不碰烧杯壁也不碰烧杯底,则天平将会 ( )
A.继续保持平衡状态
B.放置砝码的一端下沉了
C.手指插入的一端下沉了
D.无法判断
C
8.如图所示,重为5 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 N。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
A.2 N,竖直向上
B.3 N,竖直向上
C.5 N,竖直向上
D.8 N,竖直向上
D
9.[教材素材改编题]如图甲,将充足气的篮球和套扎在气针尾端的气球一起挂于杠杆左端,调整杠杆右端的钩码,使杠杆平衡。然后再将扎在气球上的气针头插入篮球的气门内,篮球内的部分气体进入气球,气球随即膨胀,如图乙,此时的杠杆将___ 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此实验说明空气对其中的物体存在__ __。
顺时针
浮力
10.对一枚印章的测量数据如图所示,则印章的密度为2.5g/cm3;再将它浸没在烧杯中的水里,印章受到的浮力为0.2N。
2.5
0.2
11.均匀的长方体浸没在液体中,如图所示。已知它的底面积为S,上表面所处深度为h1,下表面所处深度为h2,则长方体所受浮力的表达式为
ρg(h2-h1)S。(液体的密度ρ和g为已知量)
ρg(h2-h1)S
12.如图,将两端蒙上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的
玻璃圆筒浸没在水中,当玻璃圆筒沿水平方向放
置时,水对玻璃圆筒两端的橡皮膜的压力F向左
和F向右的大小关系是F向左等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向右,当玻璃圆筒沿竖直方向放置时,水对玻璃圆筒两端的橡皮膜的压力F向上和F向下的大小关系是F向上大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向下。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 力差。
等于
大于
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共16张PPT)
第九章复习与提升
考点1:浮力
1.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 )
A.在水中嬉戏的鸭
B.在蓝天飞翔的鹰
C.深海潜游的鲸鱼
D.深入河底的桥墩
D
2.(扬州中考)如图一木块静止在水面上,请作出木块所受重力和浮力的示意图。
3.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调零时,弹簧测力计应在竖直(选填“竖直”或“水平”)方向上调零。
(2)如图甲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高为6 cm的长方体物块(可塑),测出重力,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记录悬停在A、B、C、D、E这五个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深度h,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物块所受浮力F浮随h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浸没前,h增加,F浮变大;浸没后,h增加,F浮不变。(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量程
竖直
变大
不变
(3)若把此物块捏成高为6 cm的圆锥体,重复上述实验。两次实验所得的F浮随h变化的图像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
(4)若继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还需添加一种材料:酒精。
不同
酒精
考点2:阿基米德原理
4.(广安中考)水平桌面上有一装满水的溢水杯,杯底面积为100 cm2,将重为4.8 N的圆柱体A用细线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缓慢浸入水中。当A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A受到的浮力为__1__N。剪断细线,将A缓慢沉入水底,静止时
如图乙所示(A与杯底不密合),与图甲相比,
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增加了__280__Pa。
1
280
5.如图,将一实心物体挂在测力计上,待其静止时测力计的示数为7.2 N,当把物体的三分之一浸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变为5.2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2N。若把该物体放入密度为1.5×103 kg/m3且足够多的另一液体中待其稳定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7.2N。(g取10 N/kg,ρ水=1.0×103 kg/m3)
2
7.2
考点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6.我国科考船“探索一号”搭载“奋斗者”号到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若海水密度为1.03×103 kg/m3,“奋斗者”号在海面下下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受到海水压强不变,受到海水浮力不变
B.受到海水压强变大,受到海水浮力不变
C.受到海水压强变大,受到海水浮力变大
D.受到海水压强变小,受到海水浮力变小
B
7.(多选题)(北京中考)小京洗水果时,发现体积较小的橘子漂浮在水面上,而体积较大的芒果却沉在水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橘子的密度小于芒果的密度
B.橘子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
C.橘子受到的重力小于芒果受到的重力
D.橘子受到的浮力大于芒果受到的浮力
AC
考点4:压强和浮力的综合计算
8.(广西中考)人工涂抹油漆难精准且气味难闻,于是某团队设计了“智能浸泡上漆器”,如图所示,上漆器由柱形硬质浮杆、力传感器、工作台、挡板等组成。浮杆的质量为0.2 kg,底面积为2×10-3 m2;力传感器固定且与浮杆接触但无压力;工作台固定在上漆器底部,其上表面积为0.5 m2,高为 0.1 m。将待上漆的质量分布均匀的柱体A放在工作台中央,将挡板固定在1 m高处,开始注漆,当浮杆对力传感器的压力为14 N时停止注漆,完成对柱体A的上漆。已知柱体A的质量为500 kg,底面积为1 m2,高为0.8 m,油漆密度为1×103 kg/m3,g取10 N/kg。
(1)当漆面上升至0.1 m时,求油漆对上漆器底部的压强;
(2)当漆面上升至0.4 m时,求柱体A对工作台的压强;
(3)停止注漆时,求柱体A被上漆的高度。
解:(1)当漆面上升至0.1 m时,油漆对上漆器底部的压强:
p=ρ漆gh漆=1×103 kg/m3×10 N/kg×0.1 m=1×103 Pa;
(2)当漆面上升至0.4 m时,柱体A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1=SA(h1-h0)=1 m2×(0.4 m-0.1 m)=0.3 m3,
柱体A受到的浮力:
F浮1=ρ漆gV排1=1×103 kg/m3×10 N/kg × 0.3 m3=3 000 N,
对工作台的压力:F压=G-F浮1=mg- F浮
=500 kg×10 N/kg-3 000 N=2 000 N,
柱体A对工作台的压强:
p= = =4 000 Pa;


(3)当浮杆对力传感器的压力为14 N时,由力的相互性,力传感器对浮杆的压力T大小为14 N,方向竖直向下,浮杆还受到重力及液体产生的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得
F浮2=G浮杆+T=m浮杆g +T
=0.2 kg×10 N/kg+14 N=16 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杆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2= = =1.6×10-3 m3,
浮杆在液体中的深度:
h2= = =0.8 m,




当柱体A浸入深度为0.6 m时,柱体A排开油漆的体积:
V排3=S1(h3-h0)=1 m2×(0.6 m-0.1 m)=0.5 m3,
此时柱体A受到的浮力:
F浮3=G排3=ρ漆gV排3=1×103 kg/m3×10 N/kg×0.5 m3
=5 000 N,
此时柱体A受到的浮力恰好等于柱体A的重力,故静止时柱体A应漂浮,继续注漆时,柱体A仍漂浮,故停止注漆时,柱体A被上漆的高度:
Δh=hA-(h-h2)=0.8 m-(1 m-0.8 m)=0.6 m。
9.(贵港中考)三块完全相同的冰块分别漂浮在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中,这三种液体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ρ丙。当冰块熔化后,甲液体液面高度不变,乙液体液面高度升高,丙液体液面高度降低。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ρ甲<ρ乙<ρ丙
B.ρ丙<ρ甲<ρ乙
C.ρ丙<ρ乙<ρ甲
D.ρ乙<ρ甲<ρ丙
B(共16张PPT)
第九章实验突破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原理:
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F示)
实验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
浸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实验装置:
浸入液体的体积
密度
交流与反思: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步骤。
(1)比较D和E,可以得出: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比较C和D,可以得出:当物块完全浸没后,浮力大小与所处深度无关。
(3)比较B和C,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4)本实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液体的密度
C
D
有关
控制变量法
(5)分析上述实验,人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浮力变大的原因是人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
(6)若先完成步骤C,再完成步骤A,则测得的浮力将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人浸入水
中的体积变大
偏大
(7)该小组的同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上述实验中所用物块和盐水的密度:
①物块完全浸没于水中所受浮力为 0.6N;
②物块密度为8×103kg/m3,盐水的密度为1.33×103kg/m3(保留2位小数)。(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0.6
8×103
1.33×103
(8)实验从操作A到D的过程中,在物块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块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B 。
B
(9)用实验中A和C的数据算出物块的体积为60cm3。收拾器材时,他用手提着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发现指针指在“0”刻度的上方,则计算的体积值
无影响(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0
无影响
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实验装置:
等于
交流与反思:
1.实验时,溢水杯应装满水,保证物体排开的液体全部流入空杯。
2.如果先将物体放入水中测拉力,再测物体的重力,这会造成所测浮力偏大。
3.如果先测空桶和排开液体的重力,再测空桶的重力,这会造成所测排开液体的重力偏小。
装满


如图所示,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水、小石块(不吸水)、溢水杯、小桶、细线等实验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关系。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实验步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丙、甲、丁、乙。
(2)图丁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1N,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是1N。通过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兴趣小组在步骤丁的操作中,只将石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其他步骤操作正确,则能(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与(2)相同的结论。
丙、甲、丁、乙
1
1
排开液体所受
的重力

(4)兴趣小组在实验步骤中,先进行步骤乙,再进行步骤丙,则所测浮力的大小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5)图丁步骤中,小石块逐渐浸入液体过程中(未接触溢水杯),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6)为了得到更普遍的结论,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合理的有BC。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水换成酒精或盐水进行实验
C.用原来的方案将石块换成其他物体进行实验
大于
不变
BC
(7)小红利用一个木块和上述实验中的器材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中丁(选填“甲”“乙”“丙”或“丁”)步骤不需要弹簧测力计。

(8)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戊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A的示数逐渐变小,B的示数逐渐变大,且A、B示数的变化量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从而证明了F浮=G排。
变小
变大
相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