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提分策略》课件(共1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化学复习提分策略》课件(共1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2 23: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1张PPT)
高三化学复习
提分策略
第一部分:专题复习方法和提分策略
第二部分:实验专题部分
第三部分:电解质溶液专题部分
第四部分:“基于实际问题解决”题型的专题部分
专题复习方法和提分策略
第一部分
明确不同轮次复习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轮:抓基础;系统复习所学知识,然后适当提高要求,初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积累阶段
第二轮:抓提高;把几个月的复习积累转化为卷面成绩,目的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网络,滚动提高。
——爆发阶段
第三轮:抓稳定;把一二轮的复习成果稳固下来,并再提升。
——稳固再升阶段
冲刺阶段
学生的现状

薄弱生冲刺阶段专题复习方法和提分策略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与生产、生活、科技相联系后运用不灵活。
2.读题不清、审题不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较差。
3.知识迁移和问题转化能力不够,不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较差。实验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亟待加强。
5.不规范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失分较严重。
1.抓基础,促落实
回归基础抓教材
回归基础抓题型
回归基础抓弱点
2. 上好两种课(串讲课和讲评课)
后期复习要上好两种课型:即知识梳理课和讲评课(包括习题讲评课和试卷讲评课)。
要注意处理好“四种关系”:
知识梳理与方法探究的关系;
讲深讲透与强化训练的关系;
夯实双基与拓展提高的关系;
复习进度与复习效度的关系;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讲评的几个环节:
训练—批阅—反馈—讲评—补偿
讲评课要求:
反馈考情,自我纠错,重点讲评,二次补偿。习题讲评课要以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探究方法立意,注重思路与方法的提炼归纳。后期冲刺复习中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注重前联,淡化后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运作。习题课的焦点是培养学生审题过程的思维规范和解题过程的步骤规范。
讲评要做到五忌:
一忌讲评无针对性;
二忌泛泛讲解抓不住重点;
三忌简单对答案分析不透,要点不清;
四忌就题论题,不归纳,不总结,不深化;
五忌讲完了事,不跟踪补偿。
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
(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当堂补偿练习,短小精悍,数量不多,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专题补偿又叫阶段性补偿。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三次过关。
3.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以及会做但做得慢都是无效的。
高分的秘诀:把会做的题做对,拿分走人。
4.认真做好考后分析
(1)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2)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改错笔记(或抄或剪或贴)二次批阅,专题补偿。
一模化学自我分析评价
班级: 姓名:
错题数 错题题号 错因追查 对自己的启示
1
2
3
4
5
2.填空题
试题 错误发生的具体位置 错因追查 对自己的启示
25题
26题
27题
28题
3.错因归类
知识不扎实导致失分 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表达不规范导致失分 数据处理失误导致失分 以为很难主动放弃导致失分 速度慢做不完导致失分 其它
卷Ⅰ
卷Ⅱ
共计
4.考后小结
———————————————————————————————————
———————————————————————————————————。
1.选择题
实验专题部分
第二部分
化学实验答题点
(对全国卷意义更大)
对实验复习我有两个整体思路:
一、让学生早接触、早体会、早熟悉高考实验题
的出题套路,应该把实验复习融合在元素化合物的复
习过程中并贯穿始末。力争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归纳总结出近年高考实验题中最常见的实验
考查点,说白了就是压实验答题点。对于薄弱生直接
用这个实验考点去训练学生答题,有总比什么都没有
要好。
1、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先验纯。
方法: 收集一试管气体,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噗”的一声,则为纯净;若为尖锐的响声,则表示不纯。
2、气体实验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加热法:将导管末端放入水槽中用酒精灯加热容器,如果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证明不漏气。 (2)液差法: (适用于启普发生器及类似仪器)关闭止水夹,向容器中加水,使漏斗中的液面高于容器中的液面,若一段时间后液面没有变化,证明不漏气。
3、物质检验的一般程序:取样-----加试剂-----描述现象-----得结论。
第一类考查点:实验操作
(1)加热法:将导管末端放入水槽中用酒精灯加热容器,如果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证明不漏气
(2)液差法:向容器中加水,使漏斗中的液面高于容器中的液面,若一段时间后液面没有变化,证明不漏气
4、溶液pH测定的一般程序:
首先取一小段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然后用一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的中央,最后与比色卡对照记录数值。
5、一般情况下,先除杂再干燥;但当需通过加热装置除杂时,先干燥再除杂。
6、在进行沉淀反应的试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在上层清夜中(或取少量上层清夜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如果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
向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如何证明沉淀完全?
7、实验开始前:先往装置中通入一种无关气体的作用只有一个。把影响实验的原有空气中的氧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在实验前排干净。
实验结束后:再往装置中通入一种无关气体的作用可能有两个。
定性实验: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有害气体被驱赶到吸收装置中完全吸收,避免污染空气。
定量实验: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被驱赶到吸收装置中完全吸收,减少实验误差。
8、气体体积的测定方法:
(1) (2) (3)
两个注意事项:为什么?
(1)先使广口瓶内收集的气体冷却到室温
(2)再将量筒缓缓上下移动,调节广口瓶和量筒内的液面差,使两边液面相平时再读数,即为收集气体的体积
空气
NaOH溶液
K1
K2
稀硫酸
浓硫酸
A
B
C
D
碱石灰
碱石灰
E
样品
K3
K4
9、尾气吸收时需要注意防倒吸(回忆常见的防倒吸装置)
NH3 HCl 溶于水 ; SO2 Cl2溶于碱 ;乙酸乙酯、乙醇溶
于饱和碳酸钠
第二类考查点:实验装置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
(熔点:SO2 -76.1℃, SO3 16.8℃;
沸点:SO2 -10℃,SO3 45℃)
10、需要干燥环境或要收集测定二氧化碳气体质量的实验装置,其两边都要有干燥除水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或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
11、实验中出现冰水混合物时,一般情况下是想将沸点
高的气体液化或固化分离出来。
例题: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制取乙烯时,浓硫酸容易使乙醇碳化,用氧化铝替代浓硫酸重新设计实验如下。
(1)开始加热时应先点燃酒精灯 (填“a”或“b”)。
氢气还原氧化铜先通氢气再加热
12、常用来混匀气体、控制气体体积比同时干燥气体的装置
13、固+液 /液+液反应制气装置,把分液漏斗和烧瓶用橡皮管连通的作用:定性实验 定量实验
14、作对比实验时的单因素变量控制思想,必须保证只有一个变量不同。
第三类考查点:实验方法
15、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注意:
①滴定管所装溶液问题
②润洗问题
③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指示剂的选择:
有I2生成选用淀粉溶液
有KMnO4(H+)不需要指示剂
④关于关系式法计算
第四类考查点:实验原理
16、酒精不能用于水溶液中溴水或碘水的萃取和分液
17、用银镜反应或菲林反应检验醛基之前需把溶液加碱调成碱性后,再进行实验,否则实验失败
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素原子时,需要先把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必须先加稀硝酸调成酸性后,再加入硝酸银检验卤素原子
① 计算
② 称量(托盘天平或量筒)
③ 溶解(烧杯、玻璃棒)
④ 转移和洗涤( 容量瓶、玻璃棒)
⑤ 定容(胶头滴管)
⑥ 摇匀
⑦ 装瓶贴签
配制250mL 0.4mol/L 的NaCl溶液
1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或稀释
第五类考查点:实验综合
19、实验细节:
①、精确度: 托盘天平
量筒
滴定管
②、测PH : 粗测:
精确测:
③、滴定管 : 类型:
注意:
操作:
注意:
④、萃取
⑤、FeCl2 溶液保存
⑥、试剂瓶:
⑦、沉淀转化
⑧、油脂皂化
⑨、Fe(OH)2制备
⑩、乙酸乙酯制备
(11)、氢气还原氧化铜
(12)、温度计的使用
19、回归琢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教材实验
19、回归琢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教材实验
19、回归琢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教材实验
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发展变化共同点
考了什么:主要重点元素性质:弱还原性的+4价S和+2价Fe
强氧化性的O2、Cl2、ClO-、NO3-等
基本实验设计及评价;
基本实验方法——
分离、提纯、除杂、检验、制备及操作
学科基本素养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方法考查
证据与结论的论证
——证据的获取(方案设计)与证据的去伪(方案评价)
怎么考的:探究的形式
问题的发现——都具有矛盾冲突点
问题的解决——控制变量法
问题具体形式——实验结果的形成过程途径不唯一
1、证据的获取
(2)获取的操作方法
包括:选择原理和基本操作
即为:实验的分离、除杂、检验、制备…..
例如:将SO2一定量通入Fe(NO3)3溶液,设计实验证明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SO2 + 2Fe3+ + 2H2O = 2Fe2+ + SO42- + 4H+)
操作:
① 检验Fe2+ —— 加碱?加铁氰化钾?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操作过程?
② 检验SO42-—— …………
证据获取(途径和操作)的关键是: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难点在于:在复杂体系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原理、科学的途径,进行正确的操作获取外显化的现象
2、证据的去伪
证据的去伪过程 ,即为针对探究的目的或结论,证据唯一性(充要条件)的论证分析过程
例如:实验探究SO2与Cl2在水溶液中反应吗?
推测反应的依据:SO2有还原性,Cl2有强氧化性。
获取的证据: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
分析论证:
①获取BaSO4白色沉淀或AgCl白色沉淀外显现象是必要的
SO42- 是氧化产物,Cl-是还原产物,但不是唯一途径
②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SO2与Cl2在水溶液中反应
证据不唯一,不充分
实验应关注的问题
反应吗?如何证明?什么条件?
程度如何?怎么证明?转化的途径?
问题1 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问题?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
检验什么?(原理)
怎样检验?(操作)
发现新问题:
检验有碱生成时,滴加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原因分析:
有过氧化氢生成?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
如何证明?如何操作?(对比、条件控制)
问题2 SO2和Fe2+还原性探究
SO2选择什么方法证明?
SO2氧化过程是否唯一?
干扰因素如何排除?
或如何证明干扰因素的存在?
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 ,说明SO2具有 性。
(4)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观点1: ;
观点2:SO2与Fe3+反应;
观点3:SO2与NO3-反应;
①按观点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证明该观点应进行的实验操作及现
象是 。
②按观点3,进行对比实验,将装置B中的 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的
(填序号) 。
a.0.1 mol/L 稀硝酸
b.1.5 mol/L Fe(NO3)2溶液
c.6.0 mol/L NaNO3和0.2 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已知: 1.0 mol/L的Fe(NO3)3溶液的pH=1 请回答:
问题3 Fe3+、NO3-、ClO-氧化性研究
例题: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研究+2或+3价铁的硝酸盐的化学性质。
(1)他们测硝酸亚铁溶液的pH常温下小于7,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是 。
(2)甲同学在配制硝酸亚铁溶液时,为防止水解,称量一定量硝酸亚铁晶体溶于pH=1的稀硝酸中,溶液呈深棕色,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放置一段时间,溶液最终呈黄色。
(已知:Fe2+能与NO结合形成深棕色的[Fe(NO)]2+:Fe2+ + NO [Fe(NO)]2+)
①液面上方红棕色气体是 。
②经检验黄色溶液中有Fe3+。检验Fe3+的操作是 。
③最初溶液中生成[Fe(NO)]2+使溶液呈深棕色,最终溶液变黄色的原因是 。
(3)为比较SO2和Fe2+的还原性强弱,同学们进行实验。
操作 现象
i.往溶液中缓慢通入SO2,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
溶液黄色无明显变化。
ⅱ.继续通入足量SO2,溶液变为深棕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绿色。
①步骤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甲认为由步骤 i 的现象得出SO2没有与Fe3+发生反应,你认为甲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
③步骤ii溶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这个素材还可以怎么用?
问题4 中和滴定原理拓展与应用
(2)将气体a通入测硫酸装置中(如右图),
采用滴定法测定硫的含量。
①H2O2氧化S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用NaOH溶液滴定生成的H2SO4,消耗z mLNaOH溶液,
若消耗1 mL NaOH溶液相当于硫的质量为y克,则该钢样
中硫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
(3)将气体a通入测碳装置中(如下图),采用重量法测定碳的含量。
①气体a通过B和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应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
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2,用N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
示意图如下),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②滴定。将吸收液洗后的无机
碳转化为NaHCO3,再用
xmol/LHCl溶液滴定,消耗
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无
机碳的浓度= mol/L。
选什么酸?
首先证明是否反应
证明可逆平衡的方法:
1.所有反应物没有完全消失
2.假设有可逆平衡的反证法
3.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法
再证明可逆平衡
问题5 如何研究可逆反应?
【举例】为探究Ag+与Fe3+氧化性的相关问题,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oC)AgCl:1.5×10-4 g Ag2SO4:0.796 g
(1)甲同学的实验如下:
注: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
①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
② 甲同学得出Ag+氧化了Fe2+,依据是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Ⅰ 将2 mL 1 mol/L AgNO3溶液加入到1 mL 1 mol/L FeSO4溶液中 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
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Fe2++Ag+ Fe3++Ag
反应吗?
(2)乙同学为探究Ag+和Fe2+反应的程度,进行实验Ⅱ。
a.按右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
(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发
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
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
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
b.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SO4)3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① a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 b中电压表指针逆向偏移后,银为 极(填“正”或“负”)。
③ 由实验得出Ag+和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怎么反应的?
(3)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实验Ⅲ (填“能”或“不能”)证明 Fe3+氧化了Ag,
理由是 。
② 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Ⅳ与Ⅴ的现象有所不同的
原因: 。
如何调控?
序号 操作 现象
实验Ⅲ 将2 mL 2 mol/L Fe(NO3)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银镜消失
实验Ⅳ 将2 mL1 mol/L Fe2(SO4)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银镜减少,未消失
实验Ⅴ 将2 mL 2 mol/L FeCl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 银镜消失
试题素材来源于真实的问题
问题6 反应条件的研究
案例 氯气的制备原理及条件
原型:MnO2氧化浓盐酸
反应本质: 2Cl- Cl2
前提条件:使用强氧化剂
环境条件:酸性;浓度
氧化Cl-的手段及方法
再思考:获取Cl2的途径及方法
失2e-
问题7 检验方案设计
一、常见物质检验
阴离子:SO42-、Cl-、Br-、I-、CO32-
阳离子:Na+、K+、Al3+、Fe3+、Fe2+、NH4+
分子:CO2、SO2、NH3、Cl2、Br2、I2、NO
常用的检验试剂
盐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AgNO3(Ag+)、BaCl2(Ba2+);
硫氰化钾、铁氰化钾、Br2水、KMnO4(酸性)、品红溶液、pH试纸、石蕊(红、紫、蓝)、酚酞
二、单一组分检验
是原理、方法的基础
二、混合物中物质的检验
1、Cl-(SO42-):
2、CO2(SO2):
3、Fe2+(SO2):
例如:证明Fe3+与SO2反应吗?用KMnO4(酸性)可否?
4、SO2(O2):
例如:证明Fe3+与SO2反应吗?用BaCl2(酸性)可否?
溶液不变蓝
现象i中“蓝色褪去”的原因,推测与碘的消失有关。
碘发生变化的原因:
i.挥发(不是全部原因)
ii.加热时在水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冷却的酸性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
得分率:33.08 %
确认碘与水确实发生了歧化反应的探究:
检测反应的生成物
检测-1价的碘离子
检测正价的碘的含氧酸根离子
确认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1价的碘离子
希望能确认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碘的含氧酸根离子
问题在于,酸性环境下O2能够氧化I-
得分率:25 %左右
电解质溶液专题部分
第三部分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Mg(OH)2
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mL 1 mol/L 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
1mol/L 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 mol/L
FeCl3溶液
B 证明非金属性S>C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
pH,后者的pH大
C 常温下溶解度:
CaCO3D 酸性:醋酸>硼酸 向两支分别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3滴0.1mol/L的醋酸和硼酸溶液,观察现象。
下列实验方案的问题出在哪里?请予以改正。
一、找 茬
9、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测0.1mol/L氨水的pH为11:
NH3·H2O NH4++OH-
B.将Na块放入水中,放出气体:
2Na+2H2O=2NaOH+H2↑
C.用CuCl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发光:
CuCl2 ==== Cu2++2Cl-
D.Al片溶于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
2Al+2OH-+2H2O=2AlO2-+3H2↑
通电
硫酸、硫酸氢钠、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
的电离方程式书写。
水的电离:H2O H+ + OH—
电解水: 2H2O 2H2↑ + O2↑
甲烷燃烧: CH4 + 2O2 CO2 +2H2O
甲烷燃料电池: CH4 + 2O2 CO2 +2H2O
乙醇消去反应:CH3CH2OH X
卤代烃消去反应: CH3CH2Br C2H4↑
在城市中地下常埋有纵横交错的管道和输电线路,有些地面上还铺有地铁或城铁的铁轨,当有电流泄漏入潮湿的土壤中,并与金属管道或铁轨形成回路时,就会引起后者的腐蚀。
e—
金属导电、溶液导电的异同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
Cl2 +2OH-=== Cl-+ ClO-+ H2O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
ClO-+ H2O HClO+ 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产生Cl2:
2H++ Cl-+ ClO-= Cl2 ↑+ 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
CH3COOH+ ClO-= HClO+ CH3COO—
(1)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
(2)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盐酸所需氢氧化钠多于醋酸;
(3)将NaOH溶液和氨水溶液各稀释一倍,两者的
OH—浓度均减少到原来的1/2;
(4)如果盐酸的浓度是醋酸的二倍,则盐酸的H+浓度
也是醋酸的二倍;
(5)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磷酸钠溶液和磷酸溶液所含
的PO43—量相同。
向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的现象?
二、区分强酸、弱酸、强酸性、弱酸性
区分等c或等pH强酸、弱酸的各种能力
1、制备SO2时,用亚硫酸钠与70%的硫酸反应,而不选用20%、98%的硫酸原因?
H2SO4 === 2H+ + SO42—
2、写出对羟基苯甲酸( )与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室温下,pH=3的盐酸和醋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pH 3。(忽略混合时体积变化)
4、探究铁钉的吸氧腐蚀时,盐酸酸化的食盐水。该装置中铁钉发生 腐蚀。
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
5、酸性强弱的比较
(1)探究乙酸、碳酸、苯酚酸性
(2)探究乙酸、碳酸、硼酸酸性
硼酸:Ka=5.8 10-10;
碳酸:Ka1=4.4×10-7,Ka2=4.7×10-11
(3)将相同大小的镁条分别插入2mL 0.1mol/L的
盐酸和醋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5、酸性强弱的比较
(4)分别测定0.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pH。
只能用于比较二者相对强弱。
5、酸性强弱的比较
(5)一定量的稀盐酸与过量的锌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可向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 ( )
A、硫酸铜溶液  B、硝酸钾溶液
C、水  D、醋酸钠溶液
测试溶液 pH
0.2 mol/L盐酸 0.70
0.2 mol/L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溶液 1.02
0.2mol/L盐酸与0.2 mol/L的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 2.80
(6)pH相同的H2SO4和HCl,分别与等量的锌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一样吗?
5、酸性强弱的比较
有研究指出:氯离子具有较强的穿透金属晶体的表层膜或裂缝的能力。
加入少量KCl
2h
20min
为了研究土壤的酸碱性,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加入一定质量的土壤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并留取滤液,测滤液的pH后向滤液中滴加氨水,每加入2 mL氨水就搅拌均匀并测量溶液的pH,所得实验记录如下:
加氨水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16
溶液pH 4 4 4 4 6 8 10 10 10
利用上述记录的数据,以加入的氨水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所测土壤的酸碱性如何?
(2)所用氨水的pH和c(OH-)分别为多少?
(3)为使该滤液呈中性,所加入氨水的恰当体积是多少?
三、酸碱中和问题
25℃,向20mL的0.05mol/LH2SO4溶液中滴0. 1mol/L氨水,
试画出溶液中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随滴入氨水体积变化图。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用 pH传感器测得混合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
(已知饱和CO2溶液pH为5.6)
P
I
II
氯化铁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氯化铁与亚硫酸钠溶液混合,二者会如何反应,各有什么现象?
四、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Fe3+ 、Cl—、H+、OH—
Fe3++3H2O Fe(OH)3+3H+
Na+、CO32-、H+、OH—
CO32-+H2O HCO3—+OH—
2Fe3+ + 3CO32-+ 3H2O = 2Fe(OH)3↓ + 3CO2↑
HCO3-+H2O H2CO3+OH—
xFe2(CO3)3·yFe(OH)3·zH2O
1、已有经验或事实
2、题目所给信息
I
II
Na+、SO32-、H+、OH—
SO32-+H2O HSO3—+OH—
Fe3++3H2O Fe(OH)3+3H+
HSO3-+H2O H2SO3+OH—
Na2SO3与Na2CO3完全一样吗?
等效思维:如果对研究的对象进行习惯性地思考,简单地变换、替代,用模式去解题,就有可能得出如下反应:
2Fe3+ + 3SO32-+ 3H2O = 2Fe(OH)3↓ + 3SO2↑
实例
实例
实例
求异思维:如果对研究对象进行习惯性思维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时,多视觉、换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可以开阔思路。
SO32-能表现一定的还原性,这样就有下面反应存在的可能性:
2Fe3++SO32-+H2O=2Fe2++SO42-+2H+(II)
联系思维:如果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有不同的纵横交错网,事物之间并非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即有二反应(也许更多)共生的可能性,差别也许是哪个反应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
观察到先出沉淀,振荡后溶解。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倒出物质时闻到刺激性气味。
放置12h后,再观察。
2Fe3+ + 3SO32-+ 3H2O = 2Fe(OH)3↓ + 3SO2↑(I)
化学反应的竞争:方向、速率、限度
物质的性质是固有的,是多方面的;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但是可控,可研究,有规律可循;科学研究中事实是最重要的。
Fe3++SO32-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应物质
找到微粒
找到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平衡体系
找到反应所涉及的微粒
通过微粒的变化分析平衡的移动
确定产物
电解质溶液混合分析思路
性质
事实、现象、数据



微粒的种类
及含量
微粒间的相互
作用(复分解、
氧还、络合)
微粒作用结果
基于微观
解释说明
CuSO4为什么可以除去H2S?
乙炔的性质检验
CuSO4+H2S=CuS↓+H2SO4
四、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碳酸钠用于除水垢中的CaSO4的原理是什么?
CaSO4(s) + CO32- CaCO3(s)+ SO42-
25℃,碳酸钙溶解度:0.0015g;硫酸钙溶解度:0.21g
四、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作用是什么?
【例题】某小组进行Mg(OH)2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实验探究。
向2支盛有1 mL 1 mol·L-1 的MgCl2溶液中各加入10滴2 mol·L-1 NaOH,制得等量Mg(OH)2沉淀;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不同试剂,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序号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Ⅰ 4 mL 2 mol·L-1 HCl 溶液 沉淀溶解
Ⅱ 4 mL 2 mol·L-1 NH4Cl 溶液 沉淀溶解
(3)甲同学认为应补充一个实验:向同样的Mg(OH)2沉淀中加 ,
观察到沉淀不溶解。
(4)同学们猜测实验Ⅱ中沉淀溶解的原因有两种:一是NH4Cl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H+可以结合OH- ,进而使沉淀溶解;二是 。
(5)乙同学继续进行实验:向4 mL 2 mol·L-1 NH4Cl溶液中滴加2滴浓氨水,得到pH约为8的混合溶液,向同样的Mg(OH)2沉淀中加入该混合溶液,观察现象。
①实验结果证明(4)中的第二种猜测是成立的,乙同学获得的实验现象是 。
②乙同学这样配制混合溶液的理由是 。
CH3COONH4溶液
pH=7的NH4Cl与氨水混合液
同pH的盐酸
NH4+或H+?
Mg2+ + 2NH3·H2O Mg(OH)2↓ + 2NH4+
NH4++H2O NH3·H2O+H+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方程式如何书写?
漂白粉溶液中通入CO2,方程式如何书写?
能够证明碳酸强于次氯酸吗?
向饱和食盐水中通NH3和CO2气体,会有沉淀产生吗?
四、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T 0℃ 10℃ 20℃ 30℃ 40℃ 5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NH4HCO3 11.9 15.8 21.0 27.0 —— ——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NH4Cl 29.4 33.3 37.2 41.1 45.8 50.4
NaCl+NH3 +H2O+CO2=NaHCO3↓+NH4Cl
五、温度对电解质溶液的影响
H2O H+ +OH— H >0
(1)强酸
c(H+)= c(H+/H2SO4) + c(H+/H2O)
(2)弱酸
c(H+)= c(H+/HAc) + c(H+/H2O)
c(OH—)= c(OH-/NaOH) + c(OH—/H2O)
(3)强碱
c(H+)=
(4)氯化铁
(5)碳酸钠
六、酸式盐的问题
(1)NaHCO3
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a2CO3和NaHCO3(约1g)
滴加几滴水,感受试管温度变化?
继续加10mL水,振荡后现象?
各滴2滴酚酞,现象?
为什么碳酸氢钠的碱性比碳酸钠弱?
从碳酸钠到碳酸氢钠的转化上看:
Na2CO3 NaHCO3
少量H+/H2O +CO2
CO2(HCl)→
饱和NaHCO3溶液
→ CO2
碳酸钠( )
为什么碳酸氢钠的碱性比碳酸钠弱?
从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变化看:
CO32— + H2O HCO3— + OH—
HCO3— + H2O H2CO3 + OH—
HCO3— H+ + CO32—
HCO3— + H2O H2CO3 + OH—
HCO3— H+ + CO32—
Al2(SO4)3和NaHCO3
将FeSO4溶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FeCO3的浊液
碳酸氢钠溶液
Fe2++ 2HCO3- = FeCO3↓+ CO2↑+ H2O
饱和碳酸氢钠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并有气泡产生。
饱和碳酸氢钠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可以白色沉淀,并有气泡产生。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先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
CO2 + Ca2++2OH— = CaCO3 ↓+ H2O
CaCO3+CO2+H2O=Ca2++2HCO3—
2NaHCO3 = Na2CO3 + H2O+CO2↑
再次认识碳酸氢盐的不稳定性!
HCO3— H+ + CO32—
另一种分析思路:
Ca2+
H+ + HCO3—=H2O +CO2
认识到碳酸氢根的两性!

2HCO3— CO32—+H2O+ CO2
常用NaHCO3稀溶液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所需CO2
(2)NaHSO3
六、酸式盐的问题
Na2SO3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
n (SO32﹣):n (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①上表判断NaHSO3溶液显   性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
c(SO32﹣) c(HSO3﹣)(填“﹥”“=”或“﹤”)
n(SO32-) : n(HSO3﹣) 91∶9 1∶1 1∶91
pH 8.2 7.2 6.2
③证明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填序号)。 a.测定溶液的pH b.加入Ba(OH)2溶液 c.加入盐酸
d.加入品红溶液 e.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题型的专题部分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
环节一:建立思维完整性
环节二:建立证据意识
环节三:高考题再现
教学重点:1、将真实情境转化为化学问题
2、基于反应原理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1、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
2、将条件与原因关联建立证据
教学重点:1、应用分析思路解决问题
2、关注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建立证据链
基于证据的实验探究题解题思路
结论
原因
条件
分析
关联
物质性质
概念原理
信息
……
信息


现象
……
实验结果
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
收集
证据
得出
推测
“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试卷分析
环节一
看到这则材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解决(1)时,你关注到了材料中的什么?
环节二
1. 评价答案,给出你评价的依据
少了研究对象
可逆反应
忽视K值
参考答案
2. 请你判断并分析
证据资料与小结
可逆反应
(研究对象)
K值
关联
AgBr + 2NH3·H2O Ag(NH3)2+ + Br- + 2H2O K=5.9×10-6
AgCl + 2NH3·H2O Ag(NH3)2+ + Cl- + 2H2O K=2.0×10-3
环节三
研究对象
可逆反应
直接浓度
1. 评价答案,给出你评价的依据
参考答案
平衡移动问题的解决思路
可逆反应(研究对象)
内因
影响因素(条件控制)
移动结果
实验现象
外因

微粒
“基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命题、用题角度看试题
考试说明
命题
情境(实际问题)
渗透思想方法
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定性与定量,
宏观与微观,分与合,......
突出化学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突出化学为实验科学的学科特色
突出思维方法、历程和深度的展示
再生利用;
环境修复。
近年高考试题
体现教改精神
凸显学科本质
注重深度思维
试题分析
设问重点:设计 调控
应用(制备、消除)、研究
以实际问题情境为主线
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工具
以学科思想方法为核心
1.注重思维历程和深度
催化剂概念
消耗、生成
催化过程
改变电子转移途径
27题(3)
方案设计
证据推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现象——微粒——反应
证据推理:结论与证据间的逻辑关系
突破原有溶剂概念的认知;
考查定性与定量思想。
26题
条件控制
原型:实验室制氯气
反应原理: 2Cl- Cl2
反应条件:浓度、温度、酸性
氧化剂
试题素材来源于真实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以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过程。
核心:氧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控制
28题
反应条件与转化途径的研究
2. 研究意识突出
变化观念、
证据推理
III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c(H+)或c(Cl-)较低,设计实验IV进行探究:
将实验III、IV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
将i、ii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
分类与比较、
定性与定量
产生氯气
图、表信息对比
条件间的对比
结论
原因
条件
分析
推测
离子浓度不同
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验V:
ⅰ.K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
ⅱ.向右管中滴加浓H2SO4至 c (H+)≥7 mol·L-1,指针偏转
幅度变化不大
ⅲ.再向左管中滴加浓H2SO4至 c (H+)≥7 mol·L-1 ,指针向
左偏转幅度增大
将ⅰ和ⅱ、ⅲ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电化学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
宏观与微观、分与合
证明pH对氧还能力有影响,并证明了其影响的具体微粒。
用右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验V:
ⅰ.K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
ⅱ.向右管中滴加浓H2SO4至 c (H+)≥7 mol·L-1,指针偏转
幅度变化不大
ⅲ.再向左管中滴加浓H2SO4至 c (H+)≥7 mol·L-1 ,指针向
左偏转幅度增大
将ⅰ和ⅱ、ⅲ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改变转化途径
不能通过氧还分析得出有Cl2
复杂条件下的实验结论需要证据的支持。
排除干扰
对比实验
年 26题 27题 28题
16 Fe元素为载体,NO3-污染的消除 PbO的
再生利用 以Na2SO3为核心,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15 S 、I元素为载体的元素理论综合 海水的CO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 探究实验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和平衡移动
14 N元素为载体的元素理论综合 S元素为载体的综合(定量)) 探究实验与电化学相结合:
Fe、Cl为载体
13 N元素为载体的元素理论综合 Al、Fe、Si化合物流程 探究实验
SO2与漂粉精
三、后期建议
如何更好地用题?
用题
做题
讲题
思题
思源
思变
核心内容、方法
形式、角度、内容
精细化策略
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反思与评价;
重视训练结论与证据间的逻辑关系。
命题
情境(实际问题)
渗透思想方法
用题
去情境
提炼思想方法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

物质
情境
不变
转化规律
思想方法
感谢倾听!
预祝高考取得理想成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