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
1. 利用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甲中胚芽鞘位于圆盘的边缘,实验乙中胚芽鞘位于圆盘的中心,且暗箱已被固定,以较快的速度匀速旋转圆盘,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实验甲、乙中的装置仍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D. 向左弯曲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实验甲中胚芽鞘随圆盘匀速旋转时,其尖端的受光情况可看作是均匀的,但是较快旋转时,由于离心作用,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分布较多,因此停留在如图所示位置时,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实验乙中暗箱不动,单侧光从左侧小孔射入时,胚芽鞘随圆盘匀速旋转的过程中其尖端受光也是均匀的,且圆心处无离心作用,因此实验乙中胚芽鞘直立生长。C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高,会出现抽搐症状
B. 土壤中缺Mg2+时叶片变黄,可证明微量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C. 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须成分
D. 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导兴奋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体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对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具有重要功能。
【详解】A、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A错误;
B、镁是植物不可或缺的,但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须成分,如磷酸,C正确;
D、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有关,D错误。
故选C。
3. 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
A. 参与体温调节 B. 参与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
C. 参与血糖调节 D. 分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参与体温调节,渗透压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同时,下丘脑还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至神经垂体释放,此外,下丘脑还可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作用于腺垂体进而分级调节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等。而促甲状腺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A正确;
B、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的神经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B正确;
C、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的神经中枢,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是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D。
4. 干扰素(IFN)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能够通过细胞X表面受体起作用,使细胞X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内的细胞因子仅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
B. 干扰素能直接和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增殖
C. 题中的细胞X指的是B淋巴细胞
D. 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够增强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
【详解】A、机体内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也可由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
B、干扰素通过加强相关细胞的免疫能力,抑制病毒增殖,并不直接和病毒结合,B错误;
C、细胞X增殖分化以后能产生抗体,说明细胞X是B淋巴细胞,C正确;
D、巨噬细胞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毒性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故选C。
5.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在滑雪期间,运动员经常需要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增加产热,具有协同作用
B. 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C. 在冰场一段时间后,人体产热量需大于散热量
D. 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代谢水平,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协同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至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B错误;
C、在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外界寒冷刺激,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具体表现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加快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等,D正确。
故选D。
6.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给予①处适宜的刺激,最终引起E产生反应,此过程称为反射
B. 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兴奋传到E出现应答
C. 若在④处施加适宜的电刺激,③⑤都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E为效应器,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突触,③是传出神经,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沿着反射弧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详解】A、给予①处适宜的刺激,最终引起E产生反应,此过程没有感受器参与,不是由完整反射弧参与完成的,所以不能称为反射,A错误;
B、A→B→C→D→E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由感受器A产生,经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在 E效应器出现应答,B正确;
C、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③⑤处都能检测到兴奋,C正确;
D、E为效应器,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D正确。
故选A。
7.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进入受体细胞,引起受体细胞兴奋或抑制
C.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传递。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详解】A、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B错误;
C、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该方式为经过化学物质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方式),C正确;
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使兴奋不能在神经元间传递,达到麻醉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8. 研究人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中茶氨酸对脑腺体释放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的影响,注射茶氨酸后,多巴胺的释放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注射20min后,实验组大鼠的多巴胺开始被相关酶分解
B. 注射20min时,实验组大鼠的多巴胺释放量均达到最大
C. 对照组大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D. 据图可知,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作用时间越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B、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有关酶降解,20min时多巴胺的释放量达到了峰值,但多巴胺的分解并不是从20min时开始的,A错误,B正确;
C、对照组大鼠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C错误;
D、从图中看出,高浓度、低浓度的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均约为80min,D错误。
故选B。
9.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
B. 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 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越高,血浆渗透压越大, 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正确;故选B。
10. 图示为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体温调节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B. 寒冷刺激可导致皮肤血流量降低,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
C. 激素c能加速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与常温相比,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多而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体温调节过程,要求考生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可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分析图形可知,图示为人体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其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A正确;
B、寒冷刺激可导致皮肤血流量降低,骨路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B正确;
C、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能加速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与常温相比,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多,皮肤的散热量也较多,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易混知识点拨——澄清体温调节中的四个易混点: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
(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4)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11. 奥密克戎(Omicron)是新冠病毒变异株,它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速度快,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密切关注变异株”,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我国启动了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来加强疫情防控,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在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检出奥密克戎病毒,表明病毒能在外包装上增殖
B.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由RNA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较强,其原因是该病毒可以在细胞外液进行蛋白质合成
D. 奥密克戎病毒在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类似膜融合或胞吞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疫苗,主要成分是病毒的表面抗原蛋白,接种后能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详解】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不能在外包装上进行增殖,A错误;
B、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其抗原的主要成分是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B错误;
C、病毒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增殖,不能在细胞外液进行蛋白质合成,C错误;
D、新冠病毒在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其侵染机制可能存在类似于膜融合或胞吞现象,D正确。
故选D。
12. 研究人员使用乙烯利处理拟南芥植株叶片,30min后洗脱乙烯利,连续测量叶片气孔开度(气孔的大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照组未使用乙烯利处理,因而叶片细胞内不含有乙烯
B. 乙烯利对叶片气孔开度有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C. 乙烯利能促进气孔逐渐关闭,之后促进气孔逐渐打开
D. 在0~30min,乙烯利的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乙烯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即对照组未使用乙烯利处理,其叶片细胞内也含有乙烯,A错误;
B、乙烯利对叶片气孔开度有影响,且30min后洗脱乙烯利,气孔开度变大,说明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逆的,B错误;
C、处理组使用乙烯利处理叶片,洗脱乙烯利后气孔逐渐打开恢复正常,验证了乙烯利促进气孔关闭而非促进气孔打开,C错误;
D、在实验前的30min内,气孔开度逐渐减小,说明乙烯利的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D正确。
故选D。
13. 小麦在成熟期如遇连阴雨,常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研究发现调控麦穗发芽的关键基因是SD6和ICE2,两基因通过调控脱落酸(ABA)的合成与降解,调控种子的休眠。两基因的表达受温度的影响,SD6和ICE2的调控机制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温度是调控SD6和ICE2表达的关键因素,高温多雨更容易导致麦穗发芽
B. SD6和ICE2对休眠的生理作用相反,两者共同调控种子的休眠
C. 低温条件下基因OsbHLH048的表达量上升,ABA合成增加促进种子休眠
D. 改造SD6并降低其在室温条件下的表达量是解决麦穗发芽问题的途径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能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详解】A、题图显示,基因SD6和ICE2通过调控某些激素的合成量,进一步调控种子的休眠即萌发,温度升高,基因SD6表达水平升高,种子萌发强度增强,可知温度是调控两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高温多雨更容易导致小麦穗发芽,A正确;
B、SD6和ICE2对休眠的生理作用相反,两者共同调控种子的休眠,B正确;
C、图中,低温条件下基因1CE2表达增多,抑制基因OsbHLH048的表达,基因OsbHLH048的表达量下降,基因NCED2的表达增多,进而使ABA合成增加促进种子低温休眠,C错误;
D、基因SD6的作用是促进种子萌发,所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切割基因 SD6,可促进种子休眠,解决穗发芽问题,D正确。
故选C。
14. 在考试前,即使没有尿意,但为了避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进考场前去排一次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 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C. 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
D. 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 、试前的主动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对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分级调节,A错误;
B、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使膀胱缩小,B错误;
C、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排尿中枢在脊髓,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C正确;
D、当有意识排尿时,大脑皮层控制脊髓,完成排尿反射,与脊髓有关,D错误。
故选C。
15. 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max1_S+W_R max2_S+W_R W_ S+max1_ R W_ S+max2_ R max1_S+ max2_R:R代表根,S代表地上部分,“+”代表嫁接。
A. 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
B. max1能合成SL,但对SL不敏感
C. max2对SL敏感,但其根不能产生SL
D. 推测max2_S+max1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属于极性运输,生长素极性运输时需要能量,需要载体,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因为max1-S+W-R会产生顶端优势,max1_R+W-S会产生顶端优势,可知,SL产生部位为S+R,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A错误;
B、因为max1-S+W-R会产生顶端优势,max1_R+W-S会产生顶端优势,分析可知,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B错误;
C、②中max2的地上部分和野生型的根进行嫁接后,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又从⑤中(max1不能产生SL,但当其与max2的根进行嫁接后,表现出了顶端优势)可以看出,max2的根产生了SL,运输至地上部分,使地上部分表现出顶端优势,C错误;
D、max2_S+max1_R,不能合成SL,表现为顶端优势缺失,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 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由_______________构成,并借助于_________________相互联系。
(2)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免疫细胞产生、分布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1) ①. 淋巴组织 ②.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2)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3) ①. 骨髓和胸腺 ②. 脾、淋巴结和扁桃体
【解析】
17. 最近一位医生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他在连续8个小时的高强度手术后体力不支,8小时滴水未进,下了手术台后的医生让身边的护士打开一瓶葡萄糖吊瓶,一饮而下。
(1)葡萄糖吊瓶要求是等渗溶液,所谓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医生为了做手术,8小时滴水未进,也没有上厕所,长期这样对身体不好,体内的代谢废物会排不出去,从而造成内环境紊乱,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_____________系统。
(3)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各化学成分和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
(4)某病人因呼吸受阻而入院,病人呼吸受阻的过程中血浆pH值的变化是________。
【答案】(1)溶质微粒
(2) ①. 泌尿 ②. 呼吸
(3) ①. 理化性质 ②.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或者写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多)
(4)开始先有所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内环境都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消化系统吸收的养料和呼吸系统吸收的氧气,进入血浆中,由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供给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由细胞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运输到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排出人体外。
【小问1详解】
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小问2详解】
人体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血浆,由消化系统运输到泌尿系统,并进一步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进而排出体外。
【小问3详解】
①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②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要多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血浆蛋白的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
【小问4详解】
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呼吸受阻,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是酸性物质,所以血浆会偏向酸性,pH值降低,但随着二氧化碳被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因此在此过程中血浆pH值的变化是开始先有所降低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18. 如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甲图中,A、B为连接在神经元外表面的电流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甲图中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乙中,静息状态下,Na+由神经元排出的方式为___________。
(3)丙图为___________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6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不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不同的受体,打开不同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细胞外液中Ca2+浓度较低时,则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兴奋的传递。
②若神经递质甲和乙分别打开了Na+通道和Cl-通道,其中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内呈正电位的是神经递质_________,另一种神经递质可使膜内外的电位差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8. ①. 2次 ②. 2次
19. 主动运输 20. ①. 突触 ②. 化学信号→电信号
21. ①.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无法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②. 甲 ③. 变大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表示感受器、②传入神经纤维、③表示突触、④表示传出神经纤维、⑤表示效应器。图丙中1表示轴突、2表示线粒体、3表示突触小泡、4突触前膜、5表示突触间隙、6表示突触后膜。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出①是感受器,其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向着⑤传导。当兴奋传到A电流计右电极时,该电极处膜电位发生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变化,而此时A电流计左电极处膜电位仍然维持外正内负的状态,造成左电极处电势高于右电极处,A电流计指针向右偏,之后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A电流计左电极时,该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右电极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A电流计指针向左偏,之后指针回到中间位置。综上所述,A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且两次方向相反。同理可得B电流计指针也偏转两次,且两次方向相反。
【小问2详解】
静息电位的维持原理是K+外流,此时细胞外的Na+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故静息状态下,Na+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应为主动运输。
【小问3详解】
丙图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突触由4(突触前膜)、5(突触间隙)和6(突触后膜)组成,在整个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处可将电信号→化学信号,6处可将化学信号→电信号。
【小问4详解】
①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突触前膜上,由于Ca2+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中,导致Ca2+内流的动力是膜外Ca2+浓度高于膜内;而当细胞外液中Ca2+浓度较低时,膜两侧Ca2+浓度差变小,则直接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融合或融合减弱,进而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影响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②可使突触后膜膜内呈正电位的神经递质应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原理是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上Na+内流的通道开放,故应该是神经递质甲。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不会引起膜电位的逆转。但可以增大膜内外的电位差,其原理可能是打开了突触后膜上某阴离子内流的通道。神经递质乙可打开突触后膜上Cl-内流的通道,故神经递质乙可使突触后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19. CD-19-CAR-T细胞是一种被修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研究人员尝试用CD-19-CAR-T免疫疗法治疗某种B细胞淋巴瘤(简称MCL)。请回答问题:
(1)正常的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抗原并接受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在致癌的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转化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力的癌细胞,造成免疫功能受损。
(2)为研究CD-19-CAR-T细胞对MCL细胞的杀伤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4种肿瘤细胞,每种各收集3管。将两种T细胞分别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12小时后,统计各组肿瘤细胞数(用C表示),并计算杀伤率,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杀伤率/%
CD19-CAR-T细胞 未被修饰的细胞毒性T细胞
有CD19的肿瘤细胞(MCL细胞) Rec-1 60 17
Maver-1 75 32
Jeko-1 78 30
无CD19的肿瘤细胞 24 13
①表中,公式中的对照组为_______________。上述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欲进一步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已知IL-2、TNF-α是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请在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T细胞种类 肿瘤细胞种类 IL-2的释放量 TNF-α的释放量
甲 CD19-CAR-T细胞 i 1.89% 0.2%
乙 ii 有CD19的肿瘤细胞 30.1% 32.49%
i___;ii___;实验证实,CD-19-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CD-19靶抗原进而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欲将CD-19-CAR-T免疫疗法用于临床上MCL患者的治疗,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方面即可)。
【答案】19. ①. 细胞因子 ②. 无限增殖
20. ①. 不与细胞毒性T细胞共同培养的肿瘤细胞 ②. 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强于未被修饰的细胞毒性T细胞;CD19-CAR-T对有CD19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强于无CD19的肿瘤细胞 ③. 无CD19的肿瘤细胞 ④. CD19-CAR-T细胞
21. 在动物体内进行免疫治疗实验,检测对MCL的治疗效果;评估CD19-CAR-T细胞对动物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的毒理作用
【解析】
【分析】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正常的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抗原并接受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使抗原失去黏附其他细胞的能力;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进而转化为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癌细胞,造成免疫功能受损。
【小问2详解】
①据“选取4种肿瘤细胞,每种各收集3管。将两种T细胞分别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可知,本实验共做了12管实验,其中单独培养的肿瘤细胞作为对照组,即公式中的对照组为不与T细胞共培养的肿瘤细胞;将表中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可知,CD19-CAR-T细胞对有CD19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强于无CD19的肿瘤细胞;横向比较可知,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强于未被修饰的T细胞。
②据“实验证实,CD19-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CD19靶抗原进而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可知,CD19靶抗原是自变量,CD19-CAR-T细胞是无关变量,细胞因子是因变量,因此表格中i处填无CD19的肿瘤细胞,ii处填CD-CAR-T细胞。
【小问3详解】
在题述实验的基础上,欲将CD19-CAR-T免疫疗法用于临床上MCL患者的治疗,还需要在动物体内进行免疫治疗实验,检测对MCL的治疗效果;评估CD19-CAR-T细胞对动物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的毒理作用等。
20. 某研究团队为研究苦瓜多糖的降血糖功能,用稀碱溶液提取了苦瓜中的多糖,利用得到的苦瓜碱提多糖(AEMP)分别处理正常小鼠和STZ(可定向损伤胰岛B细胞)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对其降糖效果进行了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血糖 肝糖原
实验初始值(mmol/L) 实验一周后(mmol/L) 实验一周后(mg/g)
正常小鼠 空白对照 4.5 5.0 14.95
AEMP400 4.7 3.8 15.22
糖尿病模型鼠 空白对照 17.6 21.3 2.92
AEMP400 17.3 11.9 7.45
(注:AEMP400组代表每天用苦瓜碱提多糖以400mg/kg的剂量灌胃7天;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方法为以等量蒸馏水灌胃7天。)
(1)与人体血糖调节机制类似,小鼠血糖的调节方式为_____,其调节中枢位于____,调节该过程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写两种)。
(2)实验中无论是正常小鼠还是糖尿病模型鼠,每组均为10只,且年龄相仿、雌雄各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天400mg/kg剂量的AEMP处理,无论对于正常小鼠还是糖尿病模型鼠均有一定的______作用,且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的______。
(4)已知停止灌喂AEMP后,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变化可维持一段时间,请推测苦瓜多糖的降糖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弱STZ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 ②. 下丘脑 ③.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2)通过平行重复组的设置,可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排除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作用
(3) ①. 降血糖 ②. 肝糖原含量
(4)改善(恢复)受损胰岛B细胞的功能
【解析】
【分析】1、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2、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主要有: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确定方法步骤(预处理→分组→处理→观察记录现象,收集数据→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问1详解】
人体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小鼠与人类的血糖调节机制类似,也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血糖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小问2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苦瓜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的作用,自变量为是否用苦瓜多糖处理小鼠,小鼠的年龄、性别等均为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每组10只,遵循实验的重复性原则,可防止偶然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故这样做的目的是合理控制无关变量,排除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作用。
【小问3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天400mg/kg剂量的AEMP处理,正常小鼠的血糖有所降低,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大幅降低,故无论对于正常小鼠还是糖尿病模型鼠均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通过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发现糖尿病模型鼠肝糖原含量从2.92mg/g上升到用药一周后的7.45mg/g,体现出AEMP处理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肝糖原含量。
【小问4详解】
实验所用的糖尿病模型鼠是利用STZ处理而诱导得到的,由题干可知,STZ可定向损伤胰岛B细胞,实验结果显示400mg/kg剂量的AEMP处理可降低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而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并由胰岛B细胞分泌,故推测苦瓜多糖的降血糖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弱STZ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改善(恢复)受损胰岛B细胞的功能,从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
1. 利用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甲中胚芽鞘位于圆盘的边缘,实验乙中胚芽鞘位于圆盘的中心,且暗箱已被固定,以较快的速度匀速旋转圆盘,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实验甲、乙中的装置仍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C. 向右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D. 向左弯曲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2.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高,会出现抽搐症状
B. 土壤中缺Mg2+时叶片变黄,可证明微量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C. 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须成分
D. 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导兴奋无关
3. 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
A. 参与体温调节 B. 参与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
C. 参与血糖调节 D. 分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4. 干扰素(IFN)是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能够通过细胞X表面受体起作用,使细胞X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内的细胞因子仅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
B. 干扰素能直接和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增殖
C. 题中细胞X指的是B淋巴细胞
D. 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5.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在滑雪期间,运动员经常需要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增加产热,具有协同作用
B. 寒冷刺激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
C. 在冰场一段时间后,人体产热量需大于散热量
D. 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中,毛细血管收缩
6.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给予①处适宜的刺激,最终引起E产生反应,此过程称为反射
B. 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兴奋传到E出现应答
C. 若在④处施加适宜的电刺激,③⑤都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E为效应器,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
7. 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进入受体细胞,引起受体细胞兴奋或抑制
C.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8. 研究人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中茶氨酸对脑腺体释放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的影响,注射茶氨酸后,多巴胺的释放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注射20min后,实验组大鼠的多巴胺开始被相关酶分解
B. 注射20min时,实验组大鼠的多巴胺释放量均达到最大
C. 对照组大鼠需要注射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D. 据图可知,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作用时间越长
9.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
B. 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 图示为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B. 寒冷刺激可导致皮肤血流量降低,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
C. 激素c能加速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与常温相比,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多而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11. 奥密克戎(Omicron)是新冠病毒变异株,它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速度快,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密切关注变异株”,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我国启动了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来加强疫情防控,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在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上检出奥密克戎病毒,表明病毒能在外包装上增殖
B.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由RNA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较强,其原因是该病毒可以在细胞外液进行蛋白质合成
D. 奥密克戎病毒在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类似膜融合或胞吞现象
12. 研究人员使用乙烯利处理拟南芥植株叶片,30min后洗脱乙烯利,连续测量叶片气孔开度(气孔的大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照组未使用乙烯利处理,因而叶片细胞内不含有乙烯
B. 乙烯利对叶片气孔开度有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C. 乙烯利能促进气孔逐渐关闭,之后促进气孔逐渐打开
D. 在0~30min,乙烯利的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13. 小麦在成熟期如遇连阴雨,常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研究发现调控麦穗发芽的关键基因是SD6和ICE2,两基因通过调控脱落酸(ABA)的合成与降解,调控种子的休眠。两基因的表达受温度的影响,SD6和ICE2的调控机制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温度是调控SD6和ICE2表达的关键因素,高温多雨更容易导致麦穗发芽
B. SD6和ICE2对休眠的生理作用相反,两者共同调控种子的休眠
C. 低温条件下基因OsbHLH048的表达量上升,ABA合成增加促进种子休眠
D. 改造SD6并降低其在室温条件下的表达量是解决麦穗发芽问题的途径之一
14. 在考试前,即使没有尿意,但为了避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进考场前去排一次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 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C. 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
D. 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15. 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max1_S+W_R max2_S+W_R W_ S+max1_ R W_ S+max2_ R max1_S+ max2_R:R代表根,S代表地上部分,“+”代表嫁接
A. SL不能在产生部位发挥调控作用
B. max1能合成SL,但对SL不敏感
C. max2对SL敏感,但其根不能产生SL
D. 推测max2_S+max1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二、非选择题
16 免疫器官
(1)组成:主要由_______________构成,并借助于_________________相互联系。
(2)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免疫细胞产生、分布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7. 最近一位医生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他在连续8个小时的高强度手术后体力不支,8小时滴水未进,下了手术台后的医生让身边的护士打开一瓶葡萄糖吊瓶,一饮而下。
(1)葡萄糖吊瓶要求是等渗溶液,所谓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医生为了做手术,8小时滴水未进,也没有上厕所,长期这样对身体不好,体内的代谢废物会排不出去,从而造成内环境紊乱,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_____________系统。
(3)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各化学成分和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
(4)某病人因呼吸受阻而入院,病人呼吸受阻的过程中血浆pH值的变化是________。
18. 如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甲图中,A、B为连接在神经元外表面的电流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甲图中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乙中,静息状态下,Na+由神经元排出的方式为___________。
(3)丙图为___________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6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不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不同的受体,打开不同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细胞外液中Ca2+浓度较低时,则直接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兴奋的传递。
②若神经递质甲和乙分别打开了Na+通道和Cl-通道,其中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内呈正电位的是神经递质_________,另一种神经递质可使膜内外的电位差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 CD-19-CAR-T细胞是一种被修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CD-19)。研究人员尝试用CD-19-CAR-T免疫疗法治疗某种B细胞淋巴瘤(简称MCL)。请回答问题:
(1)正常的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抗原并接受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在致癌的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转化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力的癌细胞,造成免疫功能受损。
(2)为研究CD-19-CAR-T细胞对MCL细胞的杀伤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4种肿瘤细胞,每种各收集3管。将两种T细胞分别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12小时后,统计各组肿瘤细胞数(用C表示),并计算杀伤率,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杀伤率/%
CD19-CAR-T细胞 未被修饰的细胞毒性T细胞
有CD19的肿瘤细胞(MCL细胞) Rec-1 60 17
Maver-1 75 32
Jeko-1 78 30
无CD19的肿瘤细胞 24 13
①表中,公式中的对照组为_______________。上述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欲进一步探究CD-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的机理,已知IL-2、TNF-α是两种杀伤性细胞因子。请在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实验方案。
组别 T细胞种类 肿瘤细胞种类 IL-2的释放量 TNF-α的释放量
甲 CD19-CAR-T细胞 i 1.89% 0.2%
乙 ii 有CD19的肿瘤细胞 30.1% 32.49%
i___;ii___;实验证实,CD-19-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CD-19靶抗原进而引起杀伤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欲将CD-19-CAR-T免疫疗法用于临床上MCL患者的治疗,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方面即可)。
20. 某研究团队为研究苦瓜多糖降血糖功能,用稀碱溶液提取了苦瓜中的多糖,利用得到的苦瓜碱提多糖(AEMP)分别处理正常小鼠和STZ(可定向损伤胰岛B细胞)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对其降糖效果进行了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血糖 肝糖原
实验初始值(mmol/L) 实验一周后(mmol/L) 实验一周后(mg/g)
正常小鼠 空白对照 4.5 5.0 14.95
AEMP400 4.7 3.8 15.22
糖尿病模型鼠 空白对照 17.6 21.3 2.92
AEMP400 17.3 11.9 7.45
(注:AEMP400组代表每天用苦瓜碱提多糖以400mg/kg的剂量灌胃7天;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方法为以等量蒸馏水灌胃7天。)
(1)与人体血糖调节机制类似,小鼠血糖的调节方式为_____,其调节中枢位于____,调节该过程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写两种)。
(2)实验中无论是正常小鼠还是糖尿病模型鼠,每组均为10只,且年龄相仿、雌雄各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天400mg/kg剂量的AEMP处理,无论对于正常小鼠还是糖尿病模型鼠均有一定的______作用,且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的______。
(4)已知停止灌喂AEMP后,糖尿病模型鼠的血糖变化可维持一段时间,请推测苦瓜多糖的降糖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弱STZ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