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知道遣唐使、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等史实,了解唐朝中外交流的盛况,构建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自主说明唐朝中外交流的发展史实。
史料实证:研读相关史料,认识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
唯物史观:通过相关史料和小说《西游记》对比,进行史料辨析出虚构的成分和真实的历史。
家国情怀:感受鉴真和玄奘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坚忍不拔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导入新课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顷轮,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九天阊阖开宫殿顷轮,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位于武后陵墓旁的六十一尊王宾像 ,唐高宗驾崩后,世界上有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1.什么叫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2.遣唐使来华的目的、特点:
材料1: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2: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大唐是个法律完备、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应该常去学习
学习大唐文化
材料3: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20次派遣遣唐使。当时的遣唐船很小,但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遣唐使和政府官员、留学人员等,总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另外,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日本奈良《大唐遣唐使展》
①持续时间长
②来华次数多
③遣唐规模大
④人员素质高
3.遣唐使来华的影响:
(1)政治
和同开珎是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形制和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珎”bǎo
708年,日本最早的铜钱
“和同开珎”发行
(2)经济
(3)文字
空海
日文平假名
吉备真备
日文片假名
8世纪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汉字。
8世纪中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仿照汉字偏旁,创立片假名。
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依据中国书法中的草书,创立平假名
自此,日本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
(4)生活风俗
唐装
和服
斗茶
茶道
端午节
吃粽子;悬挂鲤鱼旗,取中国的“鲤鱼跳龙门”之意,祈盼儿童成才
(5)建筑
日本平城京平面图
唐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五台山佛光寺
唐招提寺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日本的原因
一千三百多年前,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唐朝高僧鉴真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2.鉴真东渡
1
2
3
4
5
6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3.影响:
鉴真带往日本共约四十八部佛教典籍。日本佛教界至今仍将鉴真尊称为日本天台宗先驱。
(1)传播佛学,推动日本佛教的发展
公元808年,日本编纂了《大同类聚方》100卷,大部分参考了由鉴真带往日本的中国医学书籍。鉴真逝世后,日本人民将他尊崇为日本医药始祖。日本江户时代,为病人装药的布袋上,都习惯印有“医圣鉴真”像。
(2)推动日本医药学的发展
(3)利用“干漆法”雕塑工艺铸造许多佛像,在雕塑艺术上留下宝贵遗产
(4)设计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和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整个寺庙及寺内鉴真塑像均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影响/贡献:鉴真和尚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2.(2023·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B
C
链接中考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起初为朝鲜半岛东南部的部落联盟,4世纪后期形成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与北面的高句(gōu)丽、西面的百济( jì)对峙。
1.新罗
2.唐与新罗的交流
学习唐文化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来唐经商
仿学唐制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引进科技
药材、朝乐入唐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新罗的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量输入唐朝;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人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
3.代表人物
崔致远,朝鲜半岛新罗人。十二岁时,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著有文集《桂苑笔耕》。被当今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
1.(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比如新罗人崔致远。这说明唐朝(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A
链接中考
三、玄奘西行
1.人物介绍
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为求佛学真谛 从长安出发,西行5万里,到印度取真经。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
2.概况
时间:唐太宗时期
目的地:天竺那烂陀寺
原因:研究佛经后,发现谬误很多,不易读懂。求取佛经
凌山
山谷积雪,寒风惨烈,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那烂陀寺
曲女城法会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感悟玄奘西行精神
不畏艰险
为追求真知
意志坚韧
3.经过:
4.结果:
公元645年,玄奘携600多部印度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此后主持译经工作。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受到隆重的欢迎
5.意义: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
玄奘大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②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谈谈其相同点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目的地
经 过
贡 献
日本
天竺
目 的
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研习佛法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 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6次东渡终于成功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精神相同:不畏艰险、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
影响相同:传播了唐文化,有利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中外友好交往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总结归纳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材料1:唐朝均田制......为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富裕提供了基础......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大大巩固了中国政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3:隋、唐、宋是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从交通路线的远近谁,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2: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材料4: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
——启良 《中国文明史》
(1).唐朝国家实力强大,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本原因)
(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3).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长安
合作探究:唐朝中外交流有哪些影响
对世界:
①促进了交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②增强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中国:
①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②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们为先辈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1.开放交流才能强盛,国力强盛才有吸引力。
2.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各国均有所长,应多向他国学习。
1.(2023·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它越过亚洲中部,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鉴真 B.张骞、玄奘 C.鉴真、郑和 D.玄奘、郑和
2.(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唐朝前期的中外交流达到了20世纪之前中国对外交流的最高峰。下列对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B.开辟了通往西域之路
C.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D.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友好往来
B
链接中考
C
课堂小结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概况
影响
六次东渡:矢志不渝的精神
主要贡献: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唐与新罗的经济、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
西行经历和译经生涯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