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 (3分)
D (3分)
B (3分)
①引证法。引用“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等谚语诗句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②例证法。列举安徽合肥行知小学开设农耕课的事例来论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③比喻论证。用“行军”来比喻农时必须踩准节气的步点。(4分)
5.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②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指导意义;③文化内涵非常丰富。(6分)
6.A(3分)
7.C(3分)
8.①贾谊认真思考汉朝立国的道德基础与统治理论,提出了许多极有远见、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②刘邦、萧何、曹参等是不可能站到这样的高度上的。
③从文帝经景帝至武帝,贾谊的功业由几代人完成了,从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4分)
9. ①贾谊给了大汉立国诸多眼前急务、关乎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道德基础与统治理论等最好的忠告,是那个时代最睿智的发言者。
②贾谊的个性和超越时代的不同政见,使他最终被贬谪流放,被逐出舆论中心地带,远离“话筒”,声音才被迫消失。
③贾谊虽然被贬、生不逢时,却以其见识、胆略和政治天才奠定了他在大汉政治史上以及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贾谊深深的同情。(6分)
BDF(选对一项得1分,3分)
C(3分)
C(3分)
13.(1)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4分)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4分)
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3分)
B(3分)
16. ①本诗尾联用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
②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
③避难流徙,他乡度岁,作者仍然去寻觅、追求而不气馁,表现了诗人的执著和坚韧,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拓展了意境。
④生动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国运好转的期盼。(6分)
17.(1)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6分)
18.①人类原始的信仰有两种②不仅有祭祀、追思的主题③清明节虽然历史悠久(6分)
19.第一段:清明节的起源。
第二段:清明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4分)
20.①引人入胜②不可或缺③无足轻重(每处1分,其余贴合语境的成语酌情给分,共3分)
21.修改示例:《红楼梦》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它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读者的想象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丰盛的细节再现。(每个分句1分,共3分)
22.修改示例: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4分)
23.略(60分)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见面考
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浪漫的传承和光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世纪70年代初,一场大雪把淮北平原上的村庄变成孤岛,河湖田路被厚厚的雪连成一体,比起平日,雪后的平原又高又远。一个孩子背诵二十四节气的声音,碰撞着屋檐下的冰溜,清脆寒冷。当时的情景,至今存留在笔者的记忆深处。
那个时候,二十四节气就是如此深入人心。平原广阔,平原延伸到哪里,二十四节气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到哪里,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节律息息相关,节气是其中最好的“桥梁”,掌握了气候、物候、时候,自然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无法想象,一个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如果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如何立于大地。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个“清明”,嘴里一咂摸,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气象全出,农民扛起农具,脚步轻快地走下田间地头,乡野里便有了活泛的生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脚踩着节气的“鼓点”,农人从来不会让地荒芜。地是农人的“命”,节气是农人深入骨髓的指南。
进入寒冬,动物身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一俟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于地下的动物闻声醒来,万物复苏。这个季节叫作惊蛰。多好的名称,一个“惊”字,个“蛰”字,碰撞到一起,似有金石之声,颇有石破天惊的神韵。汉字之美,不仅在纸上也在农谚里,在乡野上。
同样显示出汉字神韵之美的,还有“芒种”“白露”“立春”“立秋”“霜降”,仿佛不同田地中种植的庄稼,或洗练挺直,或春风浩荡,或者干脆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农耕图。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应该是诗人中离农民最近的人之一,他的很多诗作,无须太多阐释,朗声读出来,就是活泼泼的生产场景。
在城市,节气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比如冬至,城市里的人也会吃饺子。“冬至大如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古风,在现代化狂飙突进的城市,因为中国人的口口相传,古风竟然还以风俗的形式存在,倒是一种聊作安慰的传承了。
笔者搬进城郊接合部的新居后,在小区外开垦了一块田,跟着附近的菜农有样学样,才知道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什么时令种什么蔬菜,一点马虎不得。曾经自作主张地在立秋后试图种植二茬豆角,芽也发了,苗也壮了,花也开了,结的果实却寥寥无几,真的是“苗盛豆角稀”。这才明白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真谛,农时是不能乱的,就像行军,一个步点不对,就会乱了队形,或者踩了别人的脚背,或者被别人的脚掌踩了。节气,就是步点。
现在的孩子,即便生在农村,也很少知道节气了。节气如同留守的村民,不但人少,而且老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农耕课,比如安徽省合肥市的行知小学,在校园里辟出菜地,让孩子们根据节气种植各种蔬菜,掌握了节气知识,还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
还有一些景点,搭着研学游的“便车”,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图文并茂地向前来体验的学生讲授节气的历史和内涵。在安徽巢湖市三瓜公社,不但三个园区分别被命名为南瓜、冬瓜、西瓜,园区中一个形似天文馆的圆顶建筑里,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不同节气的农耕场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俨然当地一个网红打卡点。
先民的智慧,千年的流传,自然有无法替代的魅力。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中国的文化也日渐丰富。比如大寒过后是立春,不仅是物候的变化,其中,不也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吗?
(节选自常河《二十四节气:凡有井水处,皆知节气歌》,《光明日报》2022年02月)
材料二: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时间密码和智慧?我国非遗和民俗学的权威专家刘魁立日前做客上海图书馆讲座,为大家解疑答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这不仅是民俗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刘魁立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由于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尚书·尧典》《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至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起续至今。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选影响。
刘魁立表示,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从事生产活动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二十四节气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对所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来说有极大的帮助。”刘魁立说,我们中国人是靠二十四节气来种地的,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春天怎么样,夏天做什么,农谚都总结得非常清楚。过去家家有黄历,干什么用呢?就是看着黄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就叫二十四节气。
(节选自李婷《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冬奥会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是因为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节气“立春”。
B.中国的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气规律关系非常紧密,节气是其中最好的链接纽带,我们只要掌握了气候、物候,就能顺应农时,不误农事。
C.伴随着节气的流传,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节气文化日渐丰富,一些学校开设了农耕课,一些景点还建造了二十四节气馆。
D.中国人是靠二十四节气来种地的,到什么节气,该干什么事。谚语里面说,“过了芒种不能强种”,意思是你再下种也没用,因为它就不会再成熟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的很多诗歌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生产场景。
B.“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因为口口相传,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依然保留这种习惯。
C.“大寒”过后,寒冷即将结束;“立春”欲来,温暖将要到来。人生也是这样,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终见春日繁华。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3.下列诗句不包含材料中所说的“二十四节气”的一项是(3分)
A.窗前绿色逼人来,入夜春雷阵阵催。拂柳欺桃红映翠,溪流水快笑残梅。
B.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寒食东风细雨飞,分明听得子规啼。年年只见清明柳,未听人言介子推。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
鲍鹏山
想起贾谊,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幽州台上陈子昂的身影。
汉代文弱的洛阳少年,与大唐侠气纵横的蜀中豪杰,叠印在一起。是他们的泪流到了一起。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这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他偏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讲“无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时代!汉文帝曾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代名将李广感喟:“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实,他身边还有一个绝对可以成为一代名相,能引导他和汉帝国超越三代、做出前无古人辉煌业绩的人物。那就是与李广一样年轻有为、天才俊发的贾谊。我很替文帝惋惜:他的手下有李广这样的将,有贾谊这样的相,却也只能“无为”而治。这是多么的暴殄天物!相较而言,文帝对贾谊更寡薄:对李广这样的英雄,他至少是给了他用武之地,让他在战场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但对贾谊,文帝就不能为他安排政治席位,使他有折冲樽俎、运筹帷幄的机会。
贾谊是一个没有席位的就餐者,更不用说去当主持宴席的“祭酒”了。
他给了这个时代最好的忠告。他是那个时代最睿智的发言者,是那个时代庞然而麻痹的躯体上锋锐的虻,可他却没有席位!甚至,最后,连会场也不让他进!他被逐出京师。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流放贬谪,除了对不同政见者或席位争夺者阴毒的肉体惩罚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他逐出舆论中心地带,让他远离“话筒”,让他的声音消失。
昙花一现的政治辉煌消失了。贾谊一路哭向长沙。
22岁,文帝元年,河南守吴公向文帝推荐年轻的贾谊。文帝征召贾谊为博士。侪辈都对他很佩服,文帝也对他格外赏识,一年之内,他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文帝甚至有意要委他以公卿之位。就在这短暂的两年内,他提出了许多极有远见、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制度方面: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经济方面:作《忧民》,上《论积贮疏》。伦理道德方面:作《六术》《道德》诸篇。政治理论方面:作《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分论始皇、二世、子婴之过。这是在理论上对残暴而失败的秦进行清算。他在认真地思考新朝立国的道德基础与统治理论,刘邦的那一帮流氓强盗式的武夫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意识的。萧何、曹参等出身狱吏,可以是很出色的行政人才,但不可能站到这样的高度。贾谊的横空出世,汉朝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理论家。
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如此众多的思想和理论建树、政策和策略建议,足见这位二十来岁的政治家的见识和胆略,足证他的政治才华,并足以奠定他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他可以跻身一流政治家之列而毫不逊色。
在这些建议中,既有眼前的急务,也有关乎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有很多更是深入到了整个封建时代基本的政治与道德根基。其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提出来,这一点显示出,什么叫真正的睿智、真正的目力。
汉初的政治家、思想家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秦为何兴暴而亡速?在这个问题上,贾谊表现出了他异乎常人、拔乎流俗的见解:他认为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乃是“除六国之忧”的有远见之举;而当今的分封政策,恰恰又是“成六国之祸”的倒退行为。
但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自然而然地与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绛侯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
贾谊虽然忧虑早死,但从汉文经汉景至汉武,诸侯问题解决了,他的功业由几代人完成了。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相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已的力量,抉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
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形单影只。
(选自《风流去》,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拥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但文帝却始终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抱负。
B.贾谊被征召为博士之后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足以奠定他的历史地位。
C.贾谊对郡县制和分封制利与弊的认识极有见地,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不同。
D.贾谊的远见卓识“自绝”当代,但文帝为了维持权力平衡,把他贬谪长沙。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把贾谊与陈子昂两个生不逢时的天才人物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章写文帝给李广以用武之地,而未给贾谊安排政治席位,两相对比,衬托出贾谊生不逢时。
C.他“是那个时代庞然而麻痹的躯体上锋锐的虻”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贾谊不被理解,怀才不遇。
D.贾谊的政治才能与不幸命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通过这一反差表达了对贾谊命运的深切同情。
8.如何理解“贾谊的横空出世,汉朝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理论家”这句话的含义?(4分)
9.请探究标题“没有席位的发言”的深刻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3分)
今桓公下匹夫A之士B将C欲忧齐国D而小臣E不行F见G小臣H之忘民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不同。
D.瓮牖,用瓮做窗,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除夜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这首诗是陈与义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除夕所闻,城中通宵放爆竹已到残更,而城外北风吹动江水,涛声澎湃,似有抑愤不平之意。“更”是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残更”为五更。
B.“鬓毛随节换”“灯火向人明”本是平常诗句,加上“多事”和“尽情”,把人的感受注入无知的“鬓毛”和“灯火”,就显得意思深而句法活了。
C.颈联说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寥寥无几,只是四处流转令人心惊,喜忧交错,欲抑先扬,加强下句做客“殊方”的“可惊”程度。
D.本诗语言平淡自然,不用华丽辞藻,也无典故,清空如话,但含而不露,恰到好处,读起来仍觉韵味醇厚,美在“咸酸之外”。
16.全诗的情调是低沉的,但纪昀称赞这首诗尾联“有神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厉害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 , ”。
(3)孔子认为“礼”在治理国家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源自上古时代原始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①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清明节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是礼敬祖先、缅怀亲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 ② ,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传承,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个地域、多种民俗为一体,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③ ,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以“清明节”开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文学叙事之所以① ,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② 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是丰盛的细节再现使得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红楼梦》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了读者的想象之中。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恋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更多的是妙手偶得。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③ 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以“《红楼梦》”作为开头,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纷繁芜杂。身处其中,有些青年方向迷失,目标缺席,“佛系”“躺平”;有些青年志向远大,但半途而废,人生“停摆”……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获得人生启迪,如《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学之道》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对“始”和“终”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态度,甚至是事情的结果。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