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昼夜与四季》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己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太阳、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人类对太空的 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 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内容要求: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内容要求: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 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学业要求: 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 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 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 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4.模拟地球转动方向和地轴倾斜程度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根据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认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通过做模拟实验和建立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 围绕这些学习任务,本单元设计了3课,包括第1课、第2课和第3课。 第1课是《白天与黑夜》。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行思考,进而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顾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并梳理、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法,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以及一天当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影长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在此基础上,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第2课是《谁先看到日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本课首先引导学生对北京、乌鲁木齐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根据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对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提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进行模拟实验;最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第3课是《四季的形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认识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通过引导学生对四季交替、气温变化、太阳照射角度变化、物体影子长度变化等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日地运动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际并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在地球围绕倾斜的地轴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会发生变化,使得各地的气温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最后,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并将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变化及农事活动联系起来,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对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概况有所了解,例如: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地球上一天中的气温呈现出早晚比较低,中午比较高的特点;一年有四季,温度不同,不同季节黑天的时间也不同;同一时间,有的地方时白天,有的地方是黑天……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非系统的、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四季的成因可能和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系;天体的自转、公转周期和轨道;看到四季形成示意图时,有一部分同学习惯按照图片上的位置进行摆放,从正对着自己开始,也有很多学生认为上面是北方,所以实验时就应该把地球仪放在北边。 五年级的学生正在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向“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过渡的阶段。能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且能比较客观地描述自然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个班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丰富,敢想敢说,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或者模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探究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现象的成因有很浓厚的兴趣,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并体验到了昼夜交替、四季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的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片段,他们乐于享受昼夜交替、季节交替带来的种种乐趣,但很少关注科学知识来自于长时间人类科学研究实践的积累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前人的艰辛付出。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地球的自转轴(地轴)是倾斜的,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2.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以及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日出时间早的现象。 3.知道物体的影子在正午时的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并且知道这种变化与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有关。 4.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轴倾斜有关。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地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对地球的运动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猜想。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地球上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以及四季形成的原因。 3.能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地球运动的证据。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比较、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态度责任 1.对地球的运动和其他宇宙奥秘抱有探究的热情。 2.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推理表达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观点。 3.能尊重事实,用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地球的自转轴(地轴)是倾斜的,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2.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以及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日出时间早的现象。 3.知道物体的影子在正午时的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并且知道这种变化与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有关。 4.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 1.能根据地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对地球的运动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猜想。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地球上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以及四季形成的原因。 3.能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地球运动的证据。 4.能运用比较、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第一课《白天与黑夜》 第二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 第三课《四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