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者在位于今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这可用于说明( )
A. 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B. 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C. 高原牧区农牧分工的格局 D. 定居生活对种植业的意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可知,有别于野生植物种子体现了兴隆洼遗址已经出现了早期农耕,可用于说明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水稻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但主要是农业种植促进定居生活,且材料信息与定居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诸侯国 举措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
楚国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翁禄”
秦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国 “循功劳,视次第”
A. 选拔实用人才 B. 提升国家实力
C. 促进阶层流动 D. 废除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翁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循功劳,视次第”可知,这些举措的共同点是裁减世袭贵族的待遇,将国家财富向能够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人倾斜,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国家经济资源、鼓励底层优秀人才建功立业,从而提升国家实力,B项正确;材料中楚、秦两国的改革无法体现选拔实用人才的动机,排除A项;促进阶层流动是这些举措的客观效果,而非目的,排除C项;“废除贵族政治”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根据公开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亦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的数量有30余幅。这些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出土于山东的大约占总数的8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 )
A. 未真正推行“罢黜百家”政策 B. 社会教化广泛地借助画像石
C. 民间偶像崇拜具有地域差异 D. 主流思想决定绘画创作题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这些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出土于山东的大约占总数的80%”可知,孔子问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礼仪规范,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画像石在当时广泛出现,体现了当时借助画像石进行社会教化,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政策,并且得到了实行,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反映一定的偶像崇拜,但材料未说明各地对这幅画像的态度,无法得出民间偶像崇拜具有地域差异的结论,排除C项;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决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 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 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回应 D. 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可知,隋唐时期,西域高昌国和吐蕃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这有助于隋唐王朝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加强对中原王朝的了解,加强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A项正确;高昌国是主动学习汉文化,且兴办学校等行为与中原王朝的政策关系不大,排除B项;隋唐时期,佛教逐渐中国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行为,并非中原文化的回应,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
A. 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 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 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 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张家造”“张家枕”“张大家造”可知,宋代在瓷枕上强调不同落款,并且强调不同制作人,体现了一定的品牌意识,反映了当时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D项正确;落款并不体现艺术发展,且看不出当时“艺术繁荣”,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磁州窑属于官窑还是私窑,排除B项;仅凭三个瓷枕不能得出“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该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
A. 元朝 B. 隋朝 C. 东汉 D. 战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时期,耿寿昌发明浑天仪,用于观测星象,与欧洲的赤道浑仪相似,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装置在我国汉朝时期发明,而非元朝、隋朝以及战国,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
A. 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 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D. 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及所学可知,戏剧艺术是市民文化的重要代表,明中后期市民文化的兴盛主要得益于民间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C项正确;戏曲艺术家、评论家的专职化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本身,而非原因,排除A项;“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与题干及史实不符,也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文化重心南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明中后期市民文化的兴盛主要得益于民间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县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 )
碑刻名称 刊立时间 禁示内容 处理办法
永禁事碑 嘉庆九年(1804) 永停桑羊 乡保地甲,指名密禀,以凭严拿,按律究治
禁事碑 嘉庆二十三年 (1818) 潜入禁场,砍伐桑株,以及牧羊纵放,咬食桑枝,给示严禁 乡地指名禀案,以凭重究
永禁事碑 道光六年(1826) 纵其牛羊,朝夕迭至,大小树茂者复枯,后者难继,合行严禁 许尔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
A. 重农政策的废弛 B. 乡村自治的发展
C. 基层吏治的败坏 D. 人地矛盾的加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嘉庆、道光年间,山西某地不断颁布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的禁令,并不断加重惩处力度,但这些现象仍屡禁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清朝中叶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的加剧,D项正确;保护桑林体现了保护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的要求,这是重农政策的体现,排除A项;“按律究治”“拿获送案”并不属于乡村自治的内容,排除B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现象屡禁不止,并不是基层吏治腐败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沙俄趁乱窃据伊犁的情况,有大臣表示,与其争论应加强“塞防”还是“海防”,不如派大臣“体察各城情形”,再判断伊犁应该是“宜急收复”还是“宜明画疆界与俄人定约”。这一主张( )
A. 代表了“海防派”的要求 B. 蕴含一定近代外交思维
C. 将新疆的主权弃之不顾 D. 折射出晚清财政的困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宜明画疆界与俄人定约”可知,晚清时期有大臣认为对于伊犁问题,应该先实地考察,再确定疆界与俄国定约,划定疆界体现了一定近代主权意识,反映了其蕴含一定近代外交思维,B项正确;该大臣强调加强对伊犁地区的管理,划定疆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塞防派”的要求,排除A项;“明画疆界”表明其强调领土主权,并非将新疆主权弃之不顾,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财政情况无关,且收复新疆并非仅靠财政,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世纪90年代中叶,一本“畅销书市”的著作大力鼓吹“商战”,该著作表示,健康的工业、商业无法由政府包办,商战是资本、商业的较量,政府可以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给予保护、支持,但绝对不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商战”理念( )
A. 批评了洋务新政反动本质 B. 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C. 助推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 激发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中“商战”理念的核心是民营,即民间资本和商业的自由竞争,反对政府过度干预,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渴望公平竞争的诉求,即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B项正确;这一理念并未指出洋务新政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面目,没有评判洋务新政,排除A项;“商战”有利于抵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排除C项;早期维新派的“商战”理念在民间影响力有限,无法直接激发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04年11月,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光复会的政治纲领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除文字宣传外,该组织成立之初颇为重视对清朝重臣的暗杀行动,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核心成员之一。由此可知,光复会( )
A. 属于全国性政党 B. 革命纲领较完善
C. 助推了革命浪潮 D. 具有反帝的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光复会的政治纲领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可知,光复会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具有反封建的倾向,助推了革命浪潮,C项正确;光复会属于革命团体,不是全国性政党,排除A项;光复会的政治纲领不完善,排除B项;光复会主张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具有反封建的倾向,排除D项。 故选C项。
12. 下图所示为1943年美术家古元在陕北创作木刻画《部队秋收》。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当时( )
A. 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D. 热爱劳动、从军光荣的风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这幅画表现的是军队和农民一起合作秋收的场景。从时间上看这个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这幅图体现了当时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C项正确;1943年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透露出从军光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49年1月,刘少奇指示: “不要提出或者暗示分配房屋或降低房租的口号,相反,应表示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同年4月,刘少奇在北平市委再次重申, “除(属于)官僚(资本)的房产外……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这些指示( )
A. 意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B.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践行 D. 有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应表示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可知,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逐步接管城市,对于城市中房租问题进行规定,且保持原样,这有助于实现平稳过渡,不会出现房东与租客矛盾,有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1949年1月尚未进入过渡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各地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等工作;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了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
A. 群众的预期寿命迅速提升 B. 疾病预防取得显著成效
C. 卫生事业开始同国际接轨 D. 重视构建国家防疫屏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规定了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卫生活动,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防疫,体现了当时中国重视构建国家防疫屏障,D项正确;改革开放后,群众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措施,不涉及实行结果,看不出“显著成效”,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际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23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增加了“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定。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B.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强调了法治的根本目的 D.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知,这是强调了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未涉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未涉及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雅利安人的习惯法本有一夫一妻制的规定。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前4世纪的《鲍达耶那法经》宣称,一个男人只能娶1位同种姓女子,但可从每个低种姓中各娶1名女子为妻,这意味着婆罗门男子最多可以娶四妻。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印度( )
A. 种姓职业不再世袭 B. 社会等级分化加剧
C. 法律强化王室特权 D. 女性地位不断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一个男人只能娶1位同种姓女子,但可从每个低种姓中各娶1名女子为妻”可知,古代印度由原先的一夫一妻变为一夫多妻,直观反映了古代印度女子地位下降,D项正确;材料涉及婚姻习俗,与职业无关,排除A项;社会等级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是四个等级,排除B项;婆罗门男子属于宗教人士,且材料并未强调王室特权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 )
A. 各地经济联系较强 B.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疆域囊括整个西欧 D. 对外扩张愈发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可知,罗马交通发达,连接欧洲很多国家,与各国交通便利,侧面反映了罗马与各地联系较强,A项正确;罗马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其与各国的道路交通联系并非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B项;“整个西欧”说法错误,罗马帝国疆域欧洲部分主要集中在欧洲南部,排除C项;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罗马处于衰落时期,并未对外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8. 1224年,那不勒斯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与德意志君主合作建立一个以学生社团自修为主的学习型学院,这是欧洲最早的由国家元首建立的大学之一。但建校之初,学校吸引到的优秀学生很少,甚至在弗雷德里克二世去世后一度关闭。这所大学早期发展艰难主要缘于( )
A. 王权专制不得人心 B. 国际合作成本过高
C. 教会掌握文化霸权 D. 市民阶层轻视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1224年,那不勒斯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与德意志君主合作建立的大学,因为无法吸引到优秀学生而一度关闭。既然是国君建立的大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发展艰难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正是中世纪,教会势力非常强大,控制着教育、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教会掌握文化霸权,C项正确;这所大学是由国王与德意志君主合作建立的,说明当时至少有一定的支持,但是还是发展艰难,排除A项;材料未曾提到合作成本问题,排除B项;材料里没有提到市民阶层对教育的态度的任何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9. 14世纪后期,英国一本广泛流传的故事集里讲道:一位僧侣担任主教后,在卧室里挖洞藏了一大袋钱;但两只寒鸦想在洞里筑巢,于是把金币全部衔了出来,撒在树上和院子里,很多老百姓因此得了意外之财。这则故事( )
A. 蕴含了理性精神 B. 助力了宗教改革
C. 迎合了拜金思潮 D. 揭露了教会腐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在卧室里挖洞藏了一大袋钱……于是把金币全部衔了出来,撒在树上和院子里,很多老百姓因此得了意外之财”可知,僧侣担任主教后,获得一大笔钱财,却被乌鸦衔了出来,体现了当时教会人员贪污腐朽,D项正确;这则故事揭露了教会人员的腐败,与理性精神无关,且寒鸦衔金币具有偶然性,不体现“理性精神”,排除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文主义复兴,但拜金主义思潮盛行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不到50个,平均每个州不足1个,非城镇人口总量仍比城镇人口数量多出40%有余。对引起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解读合理的是,美国( )
A. 向西部扩张领土 B. 黑人奴隶的解放
C. 外来移民涌入 D. 农业利润的丰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非城镇人口总量仍比城镇人口数量多出40%有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第一,但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这体现了当时农业利润丰厚,吸引美国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向西部扩张基本结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美国内战时期黑人奴隶获得解放,但是并非美国人留在农村的原因,排除B项;外来移民一般进入城市的比较多,因此不是美国人留在农村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1.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可知,这种作法不仅有助于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也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A项正确;被压迫民族这种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的行为,不一定完全铲除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被压迫民族这种作法,只是在文化上保持传统,却没有排斥近代化事物,所以这种作法不能阻碍新兴国家近代化,排除C项;仅仅是这样的作法无法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22. 20世纪30年代后期,西班牙共和国被德、意两国所支持的军事独裁者覆灭。1947年签署的《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宣布西班牙为立宪王国。1967年,西班牙的部分议员实现了普选。材料反映出西班牙( )
A. 政治民主化曲折发展 B. 发展道路追随英国
C. 法西斯统治根基深厚 D. 法律成为专制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班牙。根据材料“西班牙共和国被德、意两国所支持的军事独裁者覆灭”“宣布西班牙为立宪王国”等可知,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共和国被灭,之后建立了立宪王国,且部分议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实现普选,体现了西班牙民主化道路曲折,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英国无关,排除B项;法西斯统治在二战时期已经被覆灭,“根深蒂固”说法错误,排除C项;“立宪王国”并非专制统治,该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3. 下图反映了1980—2015年美、日、法、中、英五国GDP增长的情况。其中乙曲线代表的是( )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201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材可以判断,乙为中国,丙为日本,B项正确,排除C项;截止当今,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甲应该为美国,排除A项;英国与法国的GDP发展大体相当,据此可知,丁为英国,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24. 特点:规模比较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
影响:促进了资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5. 发展条件的相同点: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发展条件不同点: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进行了工业革命,引入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对冶铁生产经营进行重重的限制和约束。
26. 认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 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可得出,规模大,生产成本高;“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可得出,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20版铁,每版300斤,共 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 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可得出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可得出,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场”兴起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而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所以中英两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发展条件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开始了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因而冶铁业引入了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政府对冶铁业的经营和生产进行了重重地限制和约束。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各行各业获得了更为先进的动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生产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择角度: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中心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到美苏为中心再到多极中心。
分期:20世纪初到1945年,以欧洲为中心;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中心
阐述:20世纪初,欧洲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领先,经济实力强大,同时在科技、文化和军事上也有显著优势,因此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在世界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殖民地。然而,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在一战后开始动摇。一战后,欧洲国家经济受到重创,政治和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同时,美国和日本等非欧洲国家开始崛起,逐渐挑战欧洲的霸权地位。二战后,欧洲国家进一步衰落,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地区。尽管如此,欧洲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来的欧盟成立,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影响力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欧盟作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实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强化。
总之:20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在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冲击后逐渐瓦解,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首先,选择角度。例如,以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中心的演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到美苏为中心再到多极中心。
其次,进行分期:20世纪初到1945年,以欧洲为中心;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中心。然后进行阐述。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主要从原因、影响的角度进行阐释。 (1)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使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和其他新兴大国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挑战欧洲的霸权。(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彻底丧失。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 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大国,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两极格局。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3)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和苏联的实力相对均衡,其他 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实力,形成了多极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了加强。(4)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其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也在发展自己的实力,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5年,陈独秀相继创办青年励志学社,秘密传播革命读物;组织发起安徽爱国会,揭露沙俄侵略企图;创办《安徽俗话报》,并利用学堂教师身份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1913年,他参加了二次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受其影响,恽代英在武汉成立互助社,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办新民学会,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国民社,傅斯年等发起新潮社。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继李大钊之后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增加“劳动节纪念号”,刊登激发劳动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文章,还亲自到工厂发表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著名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成立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分批派送学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员中包含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摘编自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的变化,并说明陈独秀这些做法背后的共同追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变化的因素。
【答案】26. 变化:从创建反清组织和创办反清刊物转向宣传科学与民主,再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同追求: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27. 因素:中国社会的变化:随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的腐败,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需要新的思想和行动来解决问题。国际形势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个人经历的影响: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使他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社会力量的推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等社会力量的崛起,为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材料解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创办《安徽俗话报》,并利用学堂教师身份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可得出,从创建反清组织和创办反清刊物转向宣传科学与民主,再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同追求: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最初,他们通过创建反清组织和创办反清刊物来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这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激化。然而,这些行动只是表面的改变,没有触及到中国的根本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意识到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宣传这些思想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由此可见,陈独秀这些做法背后的共同追求是: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上的共同追求
【小问2详解】
因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 中国社会的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的腐败,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需要新的思想和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是推动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使得陈独秀等人意识到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来推动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国际形势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是推动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国际因素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行动指南。陈独秀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希望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个人经历的影响: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使他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是推动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个人因素之一。陈独秀在早期的思想和行动中已经表现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新思想的追求。他通过阅读和研究各种思想流派,逐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他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希望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社会力量的推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等社会力量的崛起,为陈独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推动陈独秀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等社会力量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陈独秀等人意识到这些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这些力量来推动中国的变革和发展。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期末统一考试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者在位于今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粟的炭化颗粒,这些颗粒的形态特征和尺寸大小明显有别于野生的同类植物种子。这可用于说明( )
A. 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B. 北方地区原始农业的出现
C. 高原牧区农牧分工的格局 D. 定居生活对种植业的意义
2. 下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改革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诸侯国 举措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
楚国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翁禄”
秦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韩国 “循功劳,视次第”
A. 选拔实用人才 B. 提升国家实力
C. 促进阶层流动 D. 废除贵族政治
3. 根据公开的考古材料,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亦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的数量有30余幅。这些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其中出土于山东的大约占总数的8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 )
A. 未真正推行“罢黜百家”政策 B. 社会教化广泛地借助画像石
C. 民间偶像崇拜具有地域差异 D. 主流思想决定绘画创作题材
4.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 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 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回应 D. 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5. 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
A. 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 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 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 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
A. 元朝 B. 隋朝 C. 东汉 D. 战国
7.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
A. 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 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D. 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
8. 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县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 )
碑刻名称 刊立时间 禁示内容 处理办法
永禁事碑 嘉庆九年(1804) 永停桑羊 乡保地甲,指名密禀,以凭严拿,按律究治
禁事碑 嘉庆二十三年 (1818) 潜入禁场,砍伐桑株,以及牧羊纵放,咬食桑枝,给示严禁 乡地指名禀案,以凭重究
永禁事碑 道光六年(1826) 纵其牛羊,朝夕迭至,大小树茂者复枯,后者难继,合行严禁 许尔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
A. 重农政策的废弛 B. 乡村自治的发展
C. 基层吏治的败坏 D. 人地矛盾的加剧
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沙俄趁乱窃据伊犁的情况,有大臣表示,与其争论应加强“塞防”还是“海防”,不如派大臣“体察各城情形”,再判断伊犁应该是“宜急收复”还是“宜明画疆界与俄人定约”。这一主张( )
A. 代表了“海防派”的要求 B. 蕴含一定近代外交思维
C. 将新疆的主权弃之不顾 D. 折射出晚清财政的困窘
10. 19世纪90年代中叶,一本“畅销书市”的著作大力鼓吹“商战”,该著作表示,健康的工业、商业无法由政府包办,商战是资本、商业的较量,政府可以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给予保护、支持,但绝对不可以取而代之。这一“商战”理念( )
A. 批评了洋务新政的反动本质 B. 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诉求
C. 助推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 激发了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11. 1904年11月,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光复会的政治纲领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除文字宣传外,该组织成立之初颇为重视对清朝重臣的暗杀行动,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光复会的核心成员之一。由此可知,光复会( )
A. 属于全国性政党 B. 革命纲领较完善
C. 助推了革命浪潮 D. 具有反帝的倾向
12. 下图所示为1943年美术家古元在陕北创作的木刻画《部队秋收》。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当时( )
A. 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D. 热爱劳动、从军光荣的风气
13. 1949年1月,刘少奇指示: “不要提出或者暗示分配房屋或降低房租的口号,相反,应表示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同年4月,刘少奇在北平市委再次重申, “除(属于)官僚(资本)的房产外……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这些指示( )
A. 意在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B.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践行 D. 有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
14. 1950年,新中国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各地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等工作;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了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
A. 群众的预期寿命迅速提升 B. 疾病预防取得显著成效
C. 卫生事业开始同国际接轨 D. 重视构建国家防疫屏障
15. 2023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增加了“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定。这一规定( )
A. 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B.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强调了法治的根本目的 D.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政权利
16. 雅利安人的习惯法本有一夫一妻制的规定。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前4世纪的《鲍达耶那法经》宣称,一个男人只能娶1位同种姓女子,但可从每个低种姓中各娶1名女子为妻,这意味着婆罗门男子最多可以娶四妻。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印度( )
A. 种姓职业不再世袭 B. 社会等级分化加剧
C. 法律强化王室特权 D. 女性地位不断下降
17. 据统计,到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284—305年),罗马正规的道路总数达372条,全长8.5万公里。除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诸国外,人们已在34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罗马人建造的道路遗迹。材料可印证,罗马帝国( )
A. 各地经济联系较强 B.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疆域囊括整个西欧 D. 对外扩张愈发频繁
18. 1224年,那不勒斯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与德意志君主合作建立一个以学生社团自修为主的学习型学院,这是欧洲最早的由国家元首建立的大学之一。但建校之初,学校吸引到的优秀学生很少,甚至在弗雷德里克二世去世后一度关闭。这所大学早期发展艰难主要缘于( )
A. 王权专制不得人心 B. 国际合作成本过高
C. 教会掌握文化霸权 D. 市民阶层轻视教育
19. 14世纪后期,英国一本广泛流传的故事集里讲道:一位僧侣担任主教后,在卧室里挖洞藏了一大袋钱;但两只寒鸦想在洞里筑巢,于是把金币全部衔了出来,撒在树上和院子里,很多老百姓因此得了意外之财。这则故事( )
A. 蕴含了理性精神 B. 助力了宗教改革
C. 迎合了拜金思潮 D. 揭露了教会腐朽
20. 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口超过1万的城市不到50个,平均每个州不足1个,非城镇人口总量仍比城镇人口数量多出40%有余。对引起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解读合理的是,美国( )
A. 向西部扩张领土 B. 黑人奴隶的解放
C. 外来移民的涌入 D. 农业利润的丰厚
21. 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22. 20世纪30年代后期,西班牙共和国被德、意两国所支持军事独裁者覆灭。1947年签署的《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宣布西班牙为立宪王国。1967年,西班牙的部分议员实现了普选。材料反映出西班牙( )
A. 政治民主化曲折发展 B. 发展道路追随英国
C. 法西斯统治根基深厚 D. 法律成为专制工具
23. 下图反映了1980—2015年美、日、法、中、英五国GDP增长的情况。其中乙曲线代表的是( )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认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5年,陈独秀相继创办青年励志学社,秘密传播革命读物;组织发起安徽爱国会,揭露沙俄侵略企图;创办《安徽俗话报》,并利用学堂教师身份成立反清组织“岳王会”并任总会长。1913年,他参加了二次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受其影响,恽代英在武汉成立互助社,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办新民学会,邓中夏、许德珩等组织国民社,傅斯年等发起新潮社。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继李大钊之后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增加“劳动节纪念号”,刊登激发劳动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文章,还亲自到工厂发表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著名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成立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分批派送学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员中包含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
——摘编自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的变化,并说明陈独秀这些做法背后的共同追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陈独秀创建组织和创办刊物倾向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