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4:55:18

文档简介

(共117张PPT)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段、篇的角度梳理作者是如何选材、组材的;
2.赏析文章独特的言语形式和情感,从字、句等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并借鉴、迁移和学习运用。。
二、思维目标
1.分析、比较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从人、物、民俗、风情等方面画出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
2.能够通过分析选材、组材,理清文章逻辑线索,构建逻辑思维的初步意识。
三、价值目标
在“家乡名片”设计的活动中,加深对家乡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的认知,体会不同地方独特的生活方式蕴含的地域文化。立足文化差异,尊重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核心任务
班级准备制作一本“家乡名片集”,请你为此次活动创作一篇散文或诗歌。
要求:
1.选择典型的人、物、事和风土民情作为家乡名片的构图主体;
2.布局谋篇要讲究,根据素材选择合适的文章结构;
3.能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让语言表达生动;
4.用散文或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独特情感,散文字数800-1000字,诗歌不少于10行;
5.收集全班的作品,制作一本“家乡名片集”。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字词学习,掌握本单元的词语。
2.收集作家作品资料,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3.读课文,了解文章类型,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
任务一:学习一组美词
任务二:走近一组作家
任务三:了解单元内容
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小说、诗歌,还有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文章,去欣赏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吧!
任务一 学习一组美词
自学:大声朗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课下词语注释。
互学:小组讨论、整理易错字音、易错字形、重点词语并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挑选音形易错的词语出互测题(每课3~5 个易错点),同桌互测互评。
最易错的字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易错的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学:小组上台展示,3人写,3人检查;其余小组补充。
任务二 走近一组作家
(1)选择本单元中你感兴趣的作者,并向同学们介绍他。然后小组内补充并完整地介绍他。小组代表班级展学。
(2)学生补充作家作品。
任务三 了解单元内容
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学习的文章类型多样,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自学: 快速阅读4篇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类型,并完成表格。
文章类型 课题 民俗 课文内容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互学 请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分配汇报任务(一人一篇)
展学 小组内每人汇报一篇,其他小组聆听、评价。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填表 填写正确,语言简洁 ★★
分析 能正确梳理文章内容,明确课文类型 ★★★
文章类型 课题 民俗 课文内容
小说 社戏 社戏 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
诗歌 回延安 信天游 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散文 安塞腰鼓 腰鼓 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散文 灯笼 灯笼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这个单元学习的文章类型多样,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
课后延学
对照“读读写写”,工整抄写重点词语,边抄边读出正确读音。
组长组织听写。
第二课时 《社戏》(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叙事情节。
2.精读看社戏片段,能够理解“好豆”、“好戏”的意蕴。
导入新课
鲁迅笔下的小说《社戏》其实是对迅哥儿童年时期一次游历的记叙,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童年看社戏时的深刻印象,那大家回想一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也让你难以忘怀,回味无穷?
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鲁迅在小说中还叙述了迅哥儿看社戏以外的事情,大家找找看有哪些事,这些事能否都删掉呢?
自学: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完成课本“思考探究一”,并思考除看社戏外的事件能不能删掉。
( )——( )——( )——( )——(月夜行船)——( )——( )——( )
随母归省——伙伴游玩(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深夜归航(月夜归航)——偷豆吃豆(归航偷豆)——戏后余波
任务一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思考:看社戏外的事件能不能删掉?
看社戏以外的其他事件不能删掉。因为前三件事是看戏前的铺垫,表明看社戏的缘由,月夜行船是在看戏的途中发生的,后三件事是看社戏回去的路上发生的,前后都围绕着“社戏”进行描述,所以都不能删掉。
任务二 探究“好”戏,领悟内涵
在小说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真的“好”看吗?
自学: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能提供戏“好”看的依据的句子。
任务二 探究“好”戏,领悟内涵
戏并不好看,如:第19段“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第20段“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打呵欠”,第21段“扫兴”、第22段“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骂着老旦”等语句可直接看出戏并不好看。还可从副词赏析,如“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的“终于”,当“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的“竟”,“不料他又慢慢放下在原地方”的“不料”也可看出“我”对老旦的出场的失落、厌烦。
任务二 探究“好”戏,领悟内涵
互学:那夜有哪些“好”导致“我”认为那夜的戏“好”呢?
风景好,心情好、人好、气氛好、情趣好……
任务三 聚焦人物,品味形象
请任意选择文中一个人物,划出叙述或描写该人物的句子,揣摩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个人的好,请先自己朗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演练。
形式:我认为____好,从“__________”这一句中可看出TA是个_____的人,所以我们需要用______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以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体贴、热情好客的乡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与作者对这些美好少年的喜爱与怀念,对这种淳朴人际关系的向往。
课后延学
如果你是平桥村里阿发的娘,你知道阿发偷豆请客后,你会怎么跟阿发说?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社戏》(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感受人物形象与心理。
2.能够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发现平桥村里的人个个都热情好客,都优待“我”,小朋友们对“我”的关心照顾让“我”觉得哪怕是看无趣的戏也是一次美妙的经历。上节课留了一个作业,假使你是阿发的娘,你知道阿发偷豆请客后会怎么跟阿发说呢?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的作业。
任务一 品味诗意语言
赏析文中“月夜航船”或“深夜归航”的景物描写,试着从感官、修辞、动词、想象等角度欣赏诗意的美景。(个人批注、朗读,之后小组分享)
形式:我觉得这句话_______很有诗意的美,从_______角度我们可以发现__________,让我感受到文中迅哥儿或少年们_______的心理。
任务二 感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之妙
在第11段“月夜航船”这段美景的描写中,我们能发现这一段首先是在叙述航船的经过,当中还融合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急于看戏而认为航船慢的议论。一段话中不仅运用了叙述,也用到了描写和议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叙述,有利于顺畅地记叙事件的经过;描写有利于将事件发生的经过描绘等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令人有代入感,令人有沉醉感;议论有利于补充表现人物的内心想法,显得真实。
课堂小结
如此诗情画意的美景就这么在鲁迅笔下、在我们眼前浮现。见贤思齐焉,择善而从,像这种将叙述、描写、议论或者是抒情等表达方式融合叙事的写作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延学
1.鲁迅借绍兴社戏这一民俗展示出迅哥儿在过这一民俗难忘的经历。请同学们仿照文中“月夜航船”的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例子,写一段至今难忘的民俗经历,例:春节蒸年糕、端午包粽子、重阳登山等等,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
2.推荐阅读《社戏》原文,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第四——五课时 《回延安》(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初读诗歌,感知陕北的民俗特色,把握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过细读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3.通过悟读诗歌,理解延安的地域文化和延安精神。
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
(播放一首信天游的歌曲,说说听后感受)。
任务一 初读,聊“诗体”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诗歌。
自学:这首诗歌和你们以前读过的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两句一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多陕北特色的方言、事物;读起来很亲切、自然,像话家常一样;使用了很多叠词。
任务一 初读,聊“诗体”
①朗朗上口:以第一部分为例,看怎么押的韵,换的韵。
②陕北方言:几回回、树根根、脑畔、白生生、羊羔羔
③地方风物: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糜子、小米饭、米酒、油馍、木炭火、炕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任务一 初读,聊“诗体”
2.播放视频: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你听后有什么感觉?
任务一 初读,聊“诗体”
比较一下歌词与本文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相似点?
两句一节、押韵、体现陕北的民俗(米酒、油馍、热炕)、写革命生活和革命情感、感情热烈欢快豪迈。
任务一 初读,聊“诗体”
诗人1940-1945年在延安学习生活了五年,对陕北民歌极其熟悉和热爱,他曾到当地群众家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信天游”民歌,研究这种民歌的特点,后来他创作出经典的陕北民歌《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回延安》这首诗就是贺敬之先生仿照“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再通过艺术性地创造而写成的。
任务二 听读,感诗情
【创作背景】1956年3月,离开延安已经十年的贺敬之,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这是他1945年离开延安之后,第一次重回延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一路上看不够、听不够,觉得有一肚子话想说想唱。离别延安前,要举行一个联欢会,需要他出一个节目,他觉得用信天游的曲调最适合表达自己这几天来的心情感受,于是“一边流泪,一边哼唱,一边记录”,连夜创作出了这篇经典之作。
任务二 听读,感诗情
思考:为什么他对延安的感情如此之深呢
任务二 听读,感诗情
思考:为什么他对延安的感情如此之深呢
穷孩子出身的贺敬之和这些爱国青年一样,还不到16岁,就长途跋涉到了延安,考进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在那学习生活了五年,他说“在我青少年这段人生最重要的时候,是延安的小米饭把我养大的”,同时他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和文化知识,精神上也得到了哺育。
任务二 听读,感诗情
听朗读音频,注意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语速的处理。
任务二 听读,感诗情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情字贯穿全诗。你在听读过程中,都听出了哪些情感?
回到延安的激动、欣喜,
对延安生活的怀念、感恩
亲人团聚的亲切、热烈
看到延安新貌的喜悦、赞美
对延安历史的歌颂、自豪
对延安未来的自信、豪迈
任务三 速读,理诗脉
题目是《回延安》,全诗紧扣题目,从“回”字落笔,写他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循着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速读诗歌,然后选词填空,为每个章节拟小标题。
(备选词语:回,来,想,忆,谈,话,过,看,祝,颂,赞)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选用不同词语的效果。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任务四 选读,入诗境
学习任务:请任选一个你喜欢的章节,把你理解的情感放进去,大声朗读。
学生做朗读准备。
提示:请以这样的句式开头,开启你的朗读:我朗读的是第几个章节,我准备带着......的感情去读。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一部分:品读动词
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最能感受到诗人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时激动万分的心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抓,有力度;贴,有温度;搂,有亲密感;扑,有迫不及待感。这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一部分:品读动词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朗读指导:满怀激动地读,动词重读。】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二部分:品读“兴”的手法
下面这些诗句的意思,你理解吗?它们在形式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延安的山水、亲人和诗人血肉相连,就像树梢树枝和树根一样紧紧相连。延安的小米饭哺育诗人长大,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是山上的物产,也指代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指诗人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二部分:品读“兴”的手法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朗读指导:前一句“兴”的句子读得稍轻,后一句读得稍重。】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三部分:品读场景
亲人欢聚,场面欢欣热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气氛?请读出来。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三部分:品读场景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诗人从众多的乡亲里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人物来写?
老爷爷、团支书和社主任、娃娃们,这概括了老中幼三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表明了延安亲情、延安精神代代传。
【朗读指导:读得热烈,读出场景感。】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四部分:品读新貌
哪一句概括了整部分的内容?
母亲延安换新衣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四部分:品读新貌
这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来展现延安的新貌?
把延安比作一个大明镜,山川草木屋舍楼宇灯映照在诗人心中,多么明朗,多么清澈。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延安令人惊喜的新气象和新变化,诗人充满了由衷的赞美。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五部分:品读精神
如果说第三、四章节都是写眼前的所见所感,那么第五章节主要是联想和想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五部分:品读精神
如果说第三、四章节都是写眼前的所见所感,那么第五章节主要是联想和想象。诗人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联想了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任务五 赏读,品诗味
第五部分:品读精神
“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的脚印”“枣园的灯光”“滚滚的延河”都具有象征意蕴,形象凸显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当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承到今天,并发扬光大,所以诗人想象未来,满怀豪情:”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全诗在自信高亢的情感中结束。
任务六 创读,燃诗情
创读要求:
①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章节朗读。
②设计朗读脚本。
③小组分工、合作、排练。
④小组登台表演朗读。
任务六 创读,燃诗情
(男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压抑不住的激动)
(女领)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男领)手抓黄土我不放,(炽热深情)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女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深情思念)双手搂定宝塔山。
(二人齐读)千声万声呼唤你 (直白热烈)——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全班和)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男领)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欢快喜悦)红旗飘飘把手招。
(女领)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切喜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二人齐读)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激动欢喜)一头扑在亲人怀。
(全班和)一头扑在亲人怀......
课堂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课后延学
1.推荐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
2.背诵《回延安》。
第六课时 《安塞腰鼓》(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生命力量,领略陕北人民的精神面貌。
导入新课
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任务一 诵读课文,感受腰鼓
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安塞腰鼓的文字,判断描写角度或描写内容,归纳描写特点,思考你读到了怎样一场安塞腰鼓?
壮阔、豪放、火烈、奇伟、磅礴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探究:这鼓是谁敲的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1) 学生跳读课文,筛选信息并加以赏析。
(2) 教师锁定关键句段,加以点拨。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第1段,一个正短语构成的短句,用叠词“茂腾腾”修饰既暗示了敲鼓的人一一后生,也显示出后生们的青春活力。
第2 段第 1 句暗示后生们鼓的环境一一高粱地,第 2句顺势将他们比作“高粱”,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一朴实、憨厚、苗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 18 段开头:“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著,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排比句的使用,彰显出后生们有力、忘情和抗争等特点。
这鼓是后生所敲。他们是一胖朴实无华但元气淋漓的后生。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探究:这鼓是怎么敲的
(1) 学生寻读相关片段,加以赏析。
(2) 教师锁定关键句段,加以点拨。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用短句,急促有力;“了”加强语气,“发狠”“忘情”“没命”层层递进,敲得“忘我”生命的热情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涵。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使用比喻,表现鼓敲得猛烈而令人震撼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使用比喻、段内排比、短句倒装,生动形象地写出鼓点急促密集,流苏飞扬飘逸,脚步蹦跳火烈,瞳仁光芒四射。
“爆出”“狂舞”等词语写出沸腾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这鼓是这样敲的:是发狠地、忘情地、没命地敲击;是鼓点急促密集地敲击,是流苏飞扬飘逸地敲击,是脚步蹦跳火烈地敲击,是瞳仁光芒四射地敲击!这样的敲击,动感十足,震撼人心!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探究:这鼓敲出了怎样的效果
(1) 学生小组合作,找到相关段落,批注赏析。
(2)小组展示批注成果。
任务二 精读课文,品味腰鼓
第8段:对比,排比,动静结合,写出击场面的火热和激情四射。
第 9--11 段:短句成段,组成排比,引用诗句,并夸张想象。“落日”“大旗”“马鸣”“风萧萧”“雷声”“闪”都是想象的景象,虚实结合,写出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磷。
第12段:句内排比,“挣脱”“冲破”“撞开”写出击鼓场面的自由奔放。
第 14——15 段:巧妙的串联比喻。将“山崖”比作“牛皮鼓面”,写出鼓声的力度之大、反响之强;将“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写出鼓声让山、鼓、人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陶醉境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隆隆,隆隆,隆隆”,拟声词反复,强调鼓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23段:排比,写出舞姿变幻无穷,富有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课堂小结
一面小小的腰鼓,敲出了这样的效果:场面火热,气势磅磷,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声音震天撼地,令人产生共鸣;舞姿变幻无穷,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鼓声是一群生活贫困、朴实无华但元气淋漓的后生发狠、忘情、没命地敲击出来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好一个安塞腰鼓!
课后延学
学习课文内容写法,从表演者、表演内容、表演效果三个方面描写元宵晚会上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个节目。
第七——八课时(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富有变现力的语言。
2.了解各地民俗形式,了解民俗风情背后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世界。
学习资源:
《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
导入新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每个地方也会孕育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任务一 寻找多彩民俗
阅读四篇文章,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及其特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民俗 地区 特点 我的感受
社戏
信天游
安塞腰鼓
灯笼
任务一 寻找多彩民俗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
任务二 录制民俗之声
请你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民俗美文进行朗读设计,读出该民俗的特色,在全班阐述理由且展示朗读。(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
任务二 录制民俗之声
篇目 朗读设计 设计理由
我是小小朗读者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任务二 录制民俗之声
(男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众合)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同学们用拳头做鼓槌,用桌面做鼓面,有节奏的敲击桌面,模拟隆隆的鼓声)。(女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众合)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同学们用拳头做鼓槌,用桌面做鼓面,有节奏的敲击桌面,模拟隆隆的鼓声)。(女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男领)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女合)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众合)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任务三 研读民俗语言
大美民俗令人赞叹不已,请你介绍民俗美在何处。请结合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介绍。
要求:赏析语言特色,完成鉴赏卡片。
(提示: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切入)。
任务三 研读民俗语言
篇目 项目 内容
《社戏》 语句摘录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以为船慢。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赏析 1.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用“踊跃”“跑”来写“连山”,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航行的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大白鱼”比喻“航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孩子们的架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任务三 研读民俗语言
篇目 项目 内容
《回延安》 语句摘录 1.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赏析 1.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3.“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任务三 研读民俗语言
篇目 项目 内容
《安塞腰鼓》 语句摘录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后生比作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既写出了百十个人捶鼓的场景,又突出了现场震天动地的声响和气势,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3.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急促的鼓点比作骤雨,把飞扬的流苏比作旋风,把蹦跳的脚步比作乱蛙,把闪射的瞳仁比作火花,把强健的风姿比作斗虎,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火热与激情。
任务三 研读民俗语言
篇目 项目 内容
《灯笼》 语句摘录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2.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3.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赏析 1.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任务四 归纳表达方式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是什么文体 是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完成下表。
篇目 文体 表达方式及作用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任务四 归纳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是把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详见“8.常见的描写方法”)
描写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抒情 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
任务四 归纳表达方式
篇目 文体 表达方式及作用
《社戏》 小说 作者在叙述去看社戏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开篇介绍平桥村的情况时用的大多是描写、叙述性语句,层次清晰,语言简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内容则用议论性语句,表达了“我”对那个夜晚的怀念。
《回延安》 当代诗歌 《回延安》是很有特色的陕北信天游民歌,它是一首叙事诗,因此既有诗歌主要的表达方式抒情,也同时有大量叙述,兼有描写、议论。
《安塞腰鼓》 经典散文 文中对景物、人物进行了精彩描写,恰当的议论、抒情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如对打鼓场面的描写,融合了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了安塞腰鼓舞动时的壮阔、豪放。
《灯笼》 抒情散文 作者在叙述灯笼时娴熟地运用了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进行,浑然一体,对表达深刻主旨和复杂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开篇对光明的议论,表明小孩乃至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性特点;中间母亲为“我”准备宵夜食品,接过“我”手里递过的灯笼,是细节描写,将灯笼与母亲对“我”的爱联系在一起。
课堂小结
不同的体裁所选的抒情方式也不相同。一般记叙文采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写景散文采用借景抒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
课后延学
完成练习册作业。
第九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教材,学习民俗文章的写法。
2.学会选取某种民俗,描绘它们的特征,合理安排结构。
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或者物,心中似乎有所感,思绪万千,这就是所谓的“情随物生,触景生情”如“静静地走在这条长街,心中不由得颤抖些许,熟悉且又充斥着陌生。仰头看着阳光普照出的疲倦,这应是秋天,永不变却得颜色和忧伤。那些记忆中的事情,还有那个旧时光找那个,孤傲轻狂的年少,都将填满在回忆的脑海中翻阅出无数的过去。”
任务一 完成他乡名片
默读四篇课文,从人、物、民俗、风情四个角度在课文中寻找他乡名片,依照示例完成四张名片卡的设计。
《社戏》名片卡(示例) 《社戏) 乡土人情 物

民俗风情 特色民俗
文化风情
任务二 画结构图
阅读四篇课文画出4篇文章的结构图,形式可以自由多样,可以模仿《社戏》示例。
社戏
看社戏前
看社戏中
看社戏后
钓虾玩乐
双喜、阿发、桂生的关心帮助
偷六一公公罗汉豆
六一公公送豆
任务三 家乡名片构思
学习四篇课文的选材和构思,为“家乡名片”写出提纲。
示例:
某建筑
游玩前
游玩时
游玩后
建筑的外形
建筑的历史、由建筑引发的联想
建筑代表的家乡精神、我对家乡的情感
课后延学
搜集并记录不少于10个能代表家乡精神的典型人、物、民俗等,完成《风土人情记录表》。
第十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教材,学习民俗文章的写作技巧。
2.通过分析教材语言,学习语言精致的表达。
导入新课
清代大才子袁枚有诗云:“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一缕杨柳风,便能晕染出姹紫嫣红的最美春景;一个好句子,亦可点缀出卓尔不群的优秀文章。精致好句,不仅让人一见倾心,而且具有强大的生长力,移植到多元场景中依然熠熠生辉。曹植慨叹“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迁移为自己的歌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震烁千古的名句。类似移花接木术在古代诗文中不胜枚举。借名篇名句之春风,酿笔下文字之芳华,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快速提升文字表现力的有效途径。化用、仿写经典名篇中的精致好句,不仅能体现知识储备和深厚学养,也能彰显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字、句、段、篇四个角度分类概括四篇文章各自运用的写作技巧,为制作“家乡名片”做准备。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社戏》赏析示例:
(1)学习点:多感官描写景物,融情入景。
具体语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鉴赏:这一处景物描写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2)学习点:使用方言词和口语词汇,表情达意。
具体语句:“其实我们这白蓬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
鉴赏:“白蓬的航船”是船篷未加油漆的船,因为旧时劳动人民无钱油漆船篷,一般是能省就省,只好让船篷保持木质的本色。“乌蓬的船”,船篷是用黑油涂过的。这些词汇的使用具有地方特色,增添文章的乡土气息。
(3)学习点:运用天马行空的儿童语言,从儿童视角来叙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具体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鉴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船行驶之快,表达了孩子们当时愉快的心情。既具浪漫主义色彩,又有乡村风情。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回延安》学习点:
(1)诗歌叙述主体和描写对象的变化
(2)诗中的“流水句式”
(3)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4)诗歌的两条线索:事线和情线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安塞腰鼓》学习点:
(1)丰富的排比(词组排比、句子排比、句群排比和段落排比)
(2)长短句交错
任务一 概括文章写作技巧
《灯笼》学习点:
(1)用词精炼,文白相间
(2)化用诗文,典雅蕴藉
课后延学
1.通过采访、观看相关视频、查找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2.阅读练习册单元训练。
第十一、十二课时(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特征及场面,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完成作文。
任务 以“家乡的名片”为话题完成散文或诗歌。
自学:在前两堂课的提纲和语言的基础上创作散文或诗歌。
互学:小组内交流、修改。
任务 以“家乡的名片”为话题完成散文或诗歌。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修改习作。
第十三课时(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单元整合学习,提升思维能力。
2.能够体会并运用文章富有变现力的语言。
导入新课
素材皆来源于生活,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今天我们走进生活,从不同地区去收集素材。
任务一 比较阅读,整合构思
比较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选材,结构,语言,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单。
篇目 选材 构思 语言 主题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任务二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什么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语言表现力是指以最经济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涵,让读者能借助想象,感受作者创设的场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
任务二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什么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语言特点:
①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②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 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③含蓄:主要指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④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相关术语:平实质朴、冲淡自然。
⑤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 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⑥豪迈: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 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此外还有:沉郁顿挫、朦胧隐晦、幽默讽 刺、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任务二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本单元的语言特点。
篇目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语言特色
从大量的阅读中,不自觉地就会形成感悟,明白表达的方式,分析语言,从中提炼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我们的素养提高,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收集全班的作品,制作一本“家乡名片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