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优生加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七下2.4光和颜色同步练习(优生加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3 17: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光和颜色
一、单选题
1.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2.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I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3.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
A. B.
C. D.
4.据《湘江晚报》报道:“湘江河灯饰景观工程全长6千米,每千米每小时耗电8千瓦时,比普通灯管要节约电能30%一40%,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光源有几种色光源(  )
A.7种 B.5种 C.3种 D.1种
5.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
A.逐渐变长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先变长,后变短
6.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
7.光年是指     ,因此它    一个时间单位。1光年约等于    千米。
8.已知光的速度是每秒行走300 000km,经历一年时间光行走   km,已知光从银河系的一边射出,当光到达对边时所经历的时间是70 000年,则银河系的范围是   km.
三、实验探究题
9.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蜡烛和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10.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孔的形状 □ 〇 △
小孔的最大外径/mm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 面 光 斑 形 状 小孔到地面10 cm时 □ □ □ 〇 〇 〇 △ △ △
小孔到地面2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40 cm时 〇 □ □ 〇 〇 〇 〇 △ △
小孔到地面80 cm时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
小孔到地面12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孔到地面200 cm时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 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 (填字母序号)。
A.□ B.〇 C.△ D.☆
11.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红外线等光线具有能量,照射到物体上,部分被吸收转化为内能(其中红外线尤其显著)。许多车主为了隔热给汽车玻璃贴上太阳膜。某兴趣小组对市场5种品牌隔热性能进行如下探究:
①如图,在暗室中将一侧贴有品牌太阳膜的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距离玻璃板左侧20cm放置一个红外线灯,玻璃板右侧放置一个光能风车(光能风车的风叶在红外线照射下,转动快慢能反映接收到的红外线的强弱);
②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30s内光能风车风叶转动的圈数;
③改变红外线灯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40cm、60cm、80cm,重复步骤②;
④在玻璃板上依次更换其他4种品牌的太阳膜,重复上述实验;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写出2种)
(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下列实验或活动所用得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____________;(可多选).
A. B. C.
(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还需改变哪些变量进行多次实验?   。(写出2点)
12.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原因是   。
13.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阳幕布进行藏戏,如图甲所示,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演绎皮影戏,展开项目化学习,首先学习小组找来一些不透明的材料,在上面画上相栩如生的人物图,将其置于光源和幕布之间,简单的皮影戏雏形出现了。
(1)皮影表演过程,其中所蕴含的光学科学原理是   。
(2)屏幕中角色的”投影”大小,可以由操作者灵活控制。在光源和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操作者可将   。
(3)兴趣小组同学按照上述完成步骤的皮影戏表演,发现影幕上是黑白的人物形象,如何让影幕上的图像变成彩色呢?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改善,若要在幕布上出现红色图像,应选择透明、   (填颜色)材料。
14.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15.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硬纸板上挖孔进行了多组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实验记录表如下:
小组成员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了一些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相同”或“不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   (填“大”或“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填字母序号) 。
A.□ B.〇 C.Δ D.☆
16.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高和小新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   。
(2)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小高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两位同学做此实验前,提出的猜想假设是   。
(3)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17.太阳能飞机上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它的作用是接受太阳辐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小科探究物体表面的不同颜色性能进行如图实验,实验前除瓶、温度计一样外,还应控制相同的条件有   ,   。根据实验现象同时结合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你认为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颜色应是   色。
18.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光、   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光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照光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照光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照光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是   。
四、解答题
19.“坐井观天,所见甚微”,请用图描出其中的道理。
20.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它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
(2)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十五的夜晚,将小孔对准明月,测得月亮最大像的直径是9.1mm,已知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0000km。月球的直径约为   km。
21.在太阳光或白炽灯下,如果挡住了光的去路,就会形成清晰的影子.可是小明却发现,在日光灯下的影子灰蒙蒙一片,一点不清楚,特别是处处装点着电灯的大厅里,人和物的影子就更是模糊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明去问物理老师,老师拿出几根蜡烛、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①木块放在桌子上,旁边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a)
②在旁边再点上一只蜡烛,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b);
③继续在铁块旁边点蜡烛,直到将蜡烛围满铁块四周,观察铁块的影子(如图c和d)。
结果小明发现,蜡烛影子越来越淡,最后几乎没有了!他又比较了一下白炽灯和日光灯,看到白炽灯的灯丝很集中,而日光灯的灯管却很长,他想了一会后,高兴的说:“老师,我明白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替她回答一下
(2)此结论在生活中可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探究要素?
22.在学校的操场上二竖立着一个旗杆,你能用所学知识测出旗杆的高度吗 说说你的方法。
23.某日,一轮“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某人拍下了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的精彩照片(如图所示)。“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月松间照”,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有人说此时的明月是光源。请分析说明该说法是否正确   。
(2)大气层不是均一物质,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超级月亮”冉冉升起时月光进入大气层后沿着   (填“直线”、“曲线”或“折线”)运动。“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因为   。
24.在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关系时,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遮住孔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让太阳光透过小孔,移动覆盖的卡片,改变通光孔的大小。当小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增强”、“不变”或“减弱”)
25.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
(1)当小铁球A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标出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
(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甲中的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MN上运动的轨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上面,因此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正确;
b.在小孔成像中,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因此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故b正确;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那么像距增大,因此烛焰的像变大,故c正确;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那么像距减小,像变小,但是烛焰的像更明亮,故d正确。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针孔照相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烛焰上端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后照到光屏下端,烛焰下端发出的光线经小孔后照到光屏上端,所以成像是倒立的;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当物与孔的距离大于屏与孔的距离时成像缩小,当物与孔的距离小于屏与孔的距离时,成像放大;因为烛焰的光透过小孔的多少是一定的,所以成像越大越暗,成像越小越亮;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
【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a正确;
b.孔离物的距离大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缩小,孔离物的距离小于孔离屏的距离时,像放大,b正确;
c.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如图所示,像变大,c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解答】(1)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
(2)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青、黄。
【解答】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所以灯管内的三种不同颜色的光源是红、绿、蓝.至少有3种。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选B。
【分析】关键是了解人从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如何变化。
6.【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小孔成像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像;像到小孔光的距离b小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故选C。
【分析】蜡烛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射在半透明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的关系有关,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7.【答案】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不是;9.46×1012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分析】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由光速及速度公式可求得光年的长度。
【解答】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故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光的传播速度为c=3X 108m/s,根据速度公式s=vt,,1光年=365 X 24 X 3600s X 3X 108m/s=9. 4608X 1015m=9. 4608X 1012Km
故答案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不是;9.46×1012
8.【答案】9.46×1012km;6.62×1017km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光速v=3×108m/s,时间为1年换算成秒得365×24×3600s=31536000s;
∵v=s/t
∴s=vt=3×108m/s×31536000s=9.46×1015m=9.46×1012km(即1光年的距离)
∴银河系的范围为:s'=ct'=3×108m/s×70000×24×3600s=6.62×1020m=6.62×1017km
【分析】知道了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公式求出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和银河系的范围.
9.【答案】(1)小孔
(2)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3)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 验证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应保持其余变量相同;
(2)验证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时,应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
(3)分析表格可知,圆孔的直径和像的清晰度之间的关系。
【解答】(1)固定蜡烛和小孔的位置,确定像距;
(2)验证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时,应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
(3)有表格数据可知, 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
10.【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小孔到地面10cm时的光斑形状分析;
(2)根据小孔到地面20cm和小孔形状都是 □ 时的三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地面光斑形状与小孔到地面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据此判断。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0cm时,小孔的形状为□,那么光斑的形状为□;小孔的形状为○时,光斑的形状也是○……,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与小孔的形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20cm,小孔的直径分别为1cm、5cm和10cm时,只有1cm时能够得到太阳的像○,那么得到: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小孔的形状和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当小孔到地面80cm时,已经得到太阳的像,而120cm>80cm,则此时地面上光斑形状为○,故选B。
11.【答案】(1)刻度尺、停表
(2)A;B
(3)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解答】(1)打开红外线灯,观察并记录时间要有到停表,改变红外线的位置,使之距离玻璃板距离不同要用到刻度尺;(2)透过太阳膜红外线的强弱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本实验用光能风车的风叶转动快慢来反映红外线的强弱,即实验中运用到了转换法,图乙中实验或活动所用的方法与本实验相同的有A、B;(3)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可靠,可换用不同的红外线灯或改变红外线灯照射的角度。
【分析】会利用物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2.【答案】(1)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
(2)红光;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确定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
(2)吸收率越高,则对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光的颜色,因变量为对光的吸收率,则这位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光的颜色的关系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原因是: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率比对绿光的大。
13.【答案】(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皮影偶(物品)适当远离屏幕或靠近光源
(3)红色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应用有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
②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 或透
过) 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③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他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解答】
(1)皮影戏实际上是通过影子进行表演,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要使“投影”变大,就是使影子变大,使被皮影偶挡住的光线变多,可将皮影偶(物品)适当远离屏幕或靠近光源。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14.【答案】(1)减小
(2)15.5
(3)慢;基本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的高度随距离的变化关系;
(2)根据图像找到对应的点,从而确定此时影子的高度;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从20cm增大到70cm时,黑板擦的影子高度从20cm变为12.6cm,那么得到结论: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减小。
(2)如下图所示,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15.5cm。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距离从20cm增大到30cm时,影子高度从19.5cm减小到17cm,减小了:19.5cm-17cm=2.5cm;
当距离从60cm增大到70cm时,影子高度从13cm减小到12.5cm,减小了:13cm-2.5cm=0.5cm;
因此: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基本不变。
15.【答案】(1)相同
(2)小
(3)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小孔到地面距离为10cm时的数据解答;
(2)根据表格中小孔到地面距离为40cm时的成像情况分析;
(3)根据“小孔直径相同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越容易使太阳成像”分析。
【解答】(1)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平行。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时相同,这不是太阳的像。
(2)要使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必须注意小孔的大小和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当小孔形状为“☆”时,小孔到地面80cm时,地面上的光斑形状为“〇”。则小孔到地面120cm时光斑形状仍然为“〇”,故选B。
16.【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
(3)减小
(4)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
【解答】(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小高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从表格数据得出的猜想是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
(3)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变小;
(4) 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 (3)减小 (4)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17.【答案】水的质量;水的初温;黑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当水的质量和初温相同时,水到达的温度越高,说明吸热性能越好;
(2)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1)小科探究物体表面的不同颜色性能进行如图实验,实验前除瓶、温度计一样外,还应控制相同的条件有水的质量,水的初温。
(2)根据实验现象同时结合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我认为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颜色应是黑色。
18.【答案】可见光;紫外线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根据太阳光谱的组成解答。
(4)经过相同的时间照射后,菌落的数量越少,说明杀菌效果越好。
【解答】(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可知,经过4h后,经过紫外线照射的菌群数量剩余为零,那么得到: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是紫外线。
19.【答案】如图所示: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界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井沿的阻挡无法进入井底,从而使井底的观察视野受到限制。
【解答】如图所示:
外界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射向井口时,由于受到井沿的阻挡,使得只有在AB、AC范围内的光才可能到达A点,这就是“坐井观天,所见甚微”的道理。
20.【答案】(1)实像;直线传播;无
(2)不变;变小
(3)3.458×103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于小孔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是光的直线造成的;小孔所成的像是物体本身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见下图: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仍然成在M筒的右侧,像距不变;让物体远离N筒,△AOB与△A′OB′的相似比变大,AB大小不变,则像变小;(3)见下图:要使月亮所成的像最大,则MN=OD=50cm+50cm=100cm=1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解得:AB=3.458×106m=3.458×103km.
【分析】小孔成像说明光具有沿直线传播特点。
21.【答案】(1)不透明物体的周围,光源越多,形成的影子越淡,四周都有光源,就不会形成影子
(2)医院外科手术室用的无影灯
(3)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解答】(1)小明明白了不透明物体周围的光源越多,影子越不明显直至消失;(2)为防止做手术时出现影子影响手术的进行,手术室内用无影灯;(3)本题经历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出结论的过程。
【分析】物理学上任何问题的研究,要遵循提出问题、设计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22.【答案】如答图所示,可用杆影测定法。
(1)先测出标杆的高度h1,
(2)将标杆竖直放置在地面上,测出此时杆影的长L1。
(3)量出旗杆的杆影长L2。
(4)计算旗杆高度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同时、同一地点,影长与实际长度的比值一定,由此判断物体的影长与实际高度成正比例,由此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23.【答案】(1)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错误
(2)曲线;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理由:皎洁的月亮照耀松林,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2)大气层虽然为同种物质,但是密度不均匀,则月光穿越大气层时不能沿直线传播,而是沿曲线传播。一架飞机轻轻拂过月亮的面庞留下了短暂的暗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24.【答案】圆;不变;减弱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大小,即比值越大,像越大,而由于光线分散,则像的亮度减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①当小孔足够小时,会发生小孔成像现象,此时光斑就是太阳的像,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
②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此时白纸上光斑大小与小孔的大小无关,只与太阳的大小有关,即光斑大小不变。
③由于通光孔减小,因此透过小孔的光线数量减少,则光斑亮度减弱。
25.【答案】(1)
(2)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解答】(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小球挡住,所以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从A点向地面作垂线,和地面的交点,即为影子。
(2)虽然小球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但是在每一点的影子,都是从这一点向地面作垂线,影子都在地面上,由于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圆形轨迹运动,根据圆的对称性,所以影子的轨迹在地面上是一条线段。如图: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1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2.0(19.1%)
主观题(占比) 93.0(80.9%)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8(32.0%)
主观题(占比) 17(68.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填空题 2(8.0%) 10.0(8.7%)
解答题 7(28.0%) 50.0(43.5%)
实验探究题 10(40.0%) 43.0(37.4%)
单选题 6(24.0%) 12.0(10.4%)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40.0%)
2 困难 (60.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8.0(7.0%) 16
2 热量的计算 6.0(5.2%) 17
3 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3.0(2.6%) 9
4 控制变量法 3.0(2.6%) 9
5 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86.0(74.8%) 1,2,3,5,6,9,10,13,14,15,16,19,20,21,22,23,24,25
6 光的色散 2.0(1.7%) 4
7 紫外线、红外线 8.0(7.0%) 11,18
8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8.0(7.0%) 16
9 光源 3.0(2.6%) 23
10 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10.0(8.7%) 7,8
11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4.0(3.5%) 8
12 物体的颜色 12.0(10.4%) 12,13,17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