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说艺术特点类探究
【考点解读】
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究其根本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
【常见的考查方式】
①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②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③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④文中写到了×××,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了“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探究性质,是要求横向展开探究还是要求纵向作深度发掘。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修辞手法角度、结构安排角度、选材剪裁角度、语言运用角度
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①该部分这样安排是……(观点);
②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结合小说情节),更表现出人物的……;
③这部分在语言上……(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
④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侧重结构)作用;
⑤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在当今社会仍有……(结合现实)意义。
(一)青云楼主
冯骥才
青云楼主,海河边一小文人的号。此君脸窄身簿,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凉着的一张豆皮。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可行家们说他﹣﹣手糙了点儿。因故,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 外。文人落到这步,那股子“怀才不遇”的滋味,是苦是酸,还是又苦又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于是,青云楼这斋号就叫他想出来了。他自号青云楼主,还写了一副对子挂在迎面墙壁上:“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他常常自言自语念这对子。每每念罢,闭目摇肩,真如隐士。再说他隔墙就是四季春大酒楼,整天鱼味肉味葱味酱味换着样儿往窗户里边飘。关上窗户?那管屁用,窗玻璃拦得住鱼鲜肉香,却拦不住灯红酒绿。一位邻居对他说:“你这青云楼干脆也改成饭馆算了。这青云楼三字听着还挺好听,一叫准响!”
这话当时差点叫他死过去。
乾旋地转,运气有变。一天,有个好事的小子陈八,带来一位美国人拜访他。陈八说这老美喜欢中国的老东西,尤其是字画。青云楼主头一回与洋人会面,脑子发乱,手脚也忙,踩凳子挂画时,差点来个人“仰马翻”。那老美并没注意到他,只管去瞧墙上的画,每瞧一幅,就哇啦哇啦叫一嗓子,好赛洗屁股时叫水烫着了。然后,嘬起嘴啧啧赞赏一翻。最后老美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对青云楼主说:“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太、高、兴、了、谢、谢﹣﹣”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青云楼主高兴得要疯。他这辈子,头次叫人这么崇拜。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洋文写的信。他拿到《大公报》的报馆去找懂洋文的朱先生。朱先生一看就笑了,对他说:“你用嘛法子,把人家老美都折腾出神经病来了?他说他回国后天天眼睛里都是你写的字,晚上做梦也是你的字,还说他感到中国的艺术家绝对都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一夜没睡,天亮时,忽来灵感,挥笔给那老美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裱成横批,送到邮局寄去。邮件里还附一张信纸,要求人家把字挂在墙上后,无论如何站在这字前面,照张照片寄来。他想,他要拿这照片给人看。给亲友看,给街坊邻居看,给那些小看他的人看,再给买卖家那几个大老板看,给报馆的编辑们看,最后在报上刊登出来。都看吧!你们不认我,人家老美认我!
他在青云楼中坐等三个月,直等到有点疑惑甚至有点泄气时,一封外皮上写着洋文的信终于寄来了。他忙撕开,抻出一封信,全是洋文,他不懂,里边并没照片。再看信封,照片竟卡在里边,他捏住照片抻出来一瞧,有点别扭,不大对劲,他再细瞧,竟傻了。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
选自《俗世奇人》
01、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事件 发展 青云楼生意惨淡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______ ______
情感 变化 ______ ______ 炫耀自己 傻了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即可根据内容来筛选或概括出答案。当青云楼生意惨淡时,他心里是又苦又酸;当字画受到洋人赏识时,“高兴得要疯”了;为了炫耀自己,他写了一幅匾额给洋人,并索要照相;最后“傻了”,是因为看到了洋人的照片,但是匾额也挂倒了。
【答 案】
事件 发展 青云楼生意惨淡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赠“老美”字画,索要照片 看到“老美”的照片
情感 变化 又苦又酸 高兴得要疯 炫耀自己 傻了
02、作者为什么说“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第一段中的内容即可回答,此段中交代“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这也就是所谓的“在行里”,但后文又接着说“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可见他是“在行外”。
【答 案】
说他“在行里”,是因为青云楼主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说他“在行外”是因为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
0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找准赏析的角度,一般从词语、修辞或是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本题的句子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来生动形象地写出青云楼主激动兴奋的心情。
【答 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云楼主受到洋人赏识后激动兴奋,难以抑制的心理感受。
04、“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这一结果,前文中已做了铺垫,请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前后照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照应句的筛选。照应指的就是文章前后所表述的同一内容,前文对匾额倒挂这一情节作铺垫,并相互照应的句子很明显是:“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答 案】
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05、青云楼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概括。【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第一段对“青云楼主”的描述,可见他是一个才艺平庸但却自命不凡的人;从他对老外所作的事与要求来看,他是一个看重虚名的人。
【答 案】
“青云楼主”是一个才艺平庸、造诣浅薄却自命清高、喜好沽名钓誉、骨子里不无媚外因子的小文人。
(二)洋 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嶂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37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姻情比金坚,牢不可破。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椎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⑥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⑦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梦到什么了?你爸爸说什么了?”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漠然,什么也不追问。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日子总是要过的。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忘了从哪天起,小米醒来再也没有说那句说了无数次的话。
谁能想到,再次说起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母亲。那是小米搬进新房子不久后的一天,弟弟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喊:“妈!刚生了!恭喜您得了个大胖孙子!”双喜临门,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凑一起欢天喜地地大吃一顿。饭桌上,母亲开口就对小米说出了那句话。
小米震惊极了,更让小米震惊的是,母亲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天天梦见你爸。”小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从父亲走后,母亲从来没有提起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压抑着狂跳的心脏,问母亲:“你都梦见我爸什么了?”
母亲淡淡地说:“什么都梦见了。”小米追问:“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呢?”母亲还是淡淡地说:“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难不成要记一辈子?那会儿你连房子都没有,你弟弟婚都没结,我再带头哭天喊地?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
小米沉默了许久,问:“妈,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爱买洋葱吗?”
母亲拿起一颗洋葱,轻轻撕下外皮,空气中立刻弥漫出浓烈的气息。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母亲轻声说:“想你爸的时候,就借着剥洋葱哭上一会儿……”
(略有删改)
01、在小米看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的筛选与概括。题干中“在小米看来”,确定了筛选的角度;“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确定了筛选的内容。作答时可依照“父亲去世后,母亲先是…后来…”的句式回答。
【答 案】
①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
②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
③后来等小米搬进新房子,弟弟生了孩子,双喜临门时,母亲变了,说“天天梦见你爸”并解释了先前表现的原因。
0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从修辞角度)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角度,仔细审读画线句子,从“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可知是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从“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可知是语言描写,分析时要说明这一动作和语言的内涵,并说明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根据“像清晨草尖的露珠”可判断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这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最后说明这样比喻的效果和表达情感,采用“修辞手法十结合句意分析修辞手法十表达效果或情感”的模式答题即可。
【答 案】
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听到小米说“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时内心的痛苦,然而她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意在转移话题,又表现了母亲性格的坚韧和母爱的深沉伟大。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滴落的眼泪”比作“清晨草尖的露珠”,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眼泪的清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行为的理解和感叹之情,富有表现力。
03、小说以“洋葱”为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题目中的“洋葱”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新添的毛病,为什么有这样的毛病,设置悬念;结尾母亲说明爱剥洋葱的原因,揭开谜底,与前文照应,因而它又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洋葱又是母亲掩盖自己痛苦的道具,凸显母亲性格的坚韧;以此为题,别致新颖,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 案】
①洋葱是母亲掩饰自己痛苦的道具,凸显母亲性格的坚韧;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③设置悬念;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04、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母亲的语言“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可以看出母亲的沉着和深沉;从母亲的动作如“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可以看出母亲的痛苦。可采用“从…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答题。
【答 案】
①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有痛苦却以剥洋葱掩盖,为的是“带好这个头儿”,可见母亲是一个识大体,懂轻重的人。
②从母亲把爱埋在心底,借洋葱哭一会儿,可知她是一个“深沉坚韧”的人。
③从她为了不让孩子看到她流泪,特意买洋葱剥可知她是一个细心的人。
④从她为了两个孩子带头不沉溺在痛苦中,可见她是一个深爱丈夫和孩子的人。
⑤从母亲在父亲去世时不说明买洋葱的原因,到小米搬进新房,弟弟有了儿子之后才说明情况,可见她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
(三)警察与赞美诗(节选)
(美)欧 亨利
①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他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马上组织单人财务委员会,以便抵御即将临近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侧。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游,也不想到南方去晒令人昏睡的太阳,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对索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
②一旦决定了去岛上,索比便立即着手将它变为现实。索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跨过百老汇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汇处那片沥青铺就的平坦路面。他转向百老汇大街,在一家灯火辉煌的咖啡馆前停下脚步。索比对自己的马甲从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可是,索比的脚刚踏进门,领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旧裤子和破皮鞋上。强壮迅急的手掌推了他个转身,悄无声息地被押了出来。索比离开了百老汇大街。看起来,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岛上,这办法是行不通了。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
③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灯火通明、陈设精巧的大玻璃橱窗内的商品尤其诱人注目。索比捡起一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嘲讽语气,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着桃花运呢。警察根本没把索比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索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重新开始游荡。他再一次失算了。
④对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它可以填饱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钱。它的碗具粗糙,空气浑浊,汤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绢。索比穿着那令人诅咒的鞋子和暴露身份的裤子跨进餐厅,上帝保佑、还没遭到白眼。他走到桌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饼、炸面饼圈和馅饼。然后,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和钱老爷从无交往。“现在,快去叫警察,”索比说。“别让大爷久等。”“用不着找警察,”侍者说,声音滑腻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好似曼哈顿开胃酒中的樱桃。“喂,阿康!”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着地。索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接着拍掉衣服上的尘土。被捕的愿望仅仅是美梦一个,那个岛子是太遥远了。相隔两个门面的药店前,站着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⑤他一口气跑到老远的一个地方。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释说:“这是个耶鲁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峰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
⑥索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吗?在他的幻梦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亚了。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他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
⑦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索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索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⑧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⑨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没干什么,”索比说。“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⑩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01、梳理本选段的故事情节。
情节 结果
决定制造事端到监狱过冬 着手行动
打算进入咖啡馆白吃白喝 ① 被押了出来
② 砸烂玻璃橱窗 承认自己肇事但警察不相信
③ 吃饭不给钱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像醉鬼一样胡闹 ④ 警察替他解了围
赞美诗让他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⑤ 被判入狱三个月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小说第①段叙写索比决定制造事端到监狱过冬并着手实施;第②段叙写索比打算进入咖啡馆白吃白喝,结果被押了出来;第③段叙写索比用鹅卵石砸烂第六大街的拐角处商铺的玻璃橱窗,结果是自己承认肇事但警察不相信;第④段叙写索比在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吃饭不给钱,结果被人推倒到大街上;第⑤⑥段叙写索比想用醉鬼一样的胡闹来扰乱社会治安进监狱,结果警察替他解了围;文章⑦~⑩段叙写索比在大街上听到了教堂的赞美诗,决定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结果被判入狱三个月。据此填写作答。
【答 案】
①被押了出来 ②砸烂玻璃橱窗 ③吃饭不给钱 ④警察替他解了围 ⑤被判入狱三个月
02、“黑色幽默”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本文属于“黑色幽默”的地方有哪些?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文所叙写的“索比想通过各种方法到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去过冬”事件本身就是个“黑色幽默”。在文章中,还有多处。如:文章中的“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最后他想改过自新,开始新的生活,却被抓进了监狱。这些都体现了“黑色幽默”,令人发笑。
【答 案】
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最后他想变好,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
03、本文第⑧段中,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依据文章第⑧段“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可以看出,索比从想制造事端去监狱度过冬天,到想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
【答 案】
从想制造事端去监狱度过冬天,到想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
04、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警察”和“赞美诗”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索比的思想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警察”是监狱的寓意;“赞美诗”是自新的寓意。索比在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提示了小说的主题。用“警察与赞美诗”作标题,既点明了本文的内容,又暗示了主人公的遭遇。同时,把“警察”和“赞美诗”联系在一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答 案】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与“赞美诗”都是主人公索比在小说中所遇到的,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索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用此作标题既点明了本文的内容,又暗示了主人公的遭遇。
05、你认为文章结尾,索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为什么?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作答如果认为“索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从他一开始就想进监狱过冬,最终实现了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认为“索比没有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从他想改过自新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 案】
示例一:实现了,因为他一开始就想进监狱过冬,用尽了种种办法,最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示例二:没有实现,虽然他开始的愿望是想去监狱过冬,但当他听了赞美诗之后,愿望改变了,他想改过自新,开始新的生活,却被抓进了监狱,所以他改过自新的愿望没有实现。
(四)一碗羊肉汤的距离
曹春雷
①他这次回乡,是要带爹去县城看牙。爹牙疼很长时间了,却总拖着,不肯去看,娘没法,就打电话给他。回家后,他责备爹,说,以后还打算吃肉不?你必须要去看牙。爹诺诺应着:去,去。
②开车载着爹,去县城。一路上,两人无语。说什么呢,仿佛无话可说。他和娘什么都能聊,和爹就不行了,两人单独在一起时,总是说不了几句话,就都沉默了。
③一直望着窗外的爹,突然说了句,这路变化真大啊,都不认得了。他只是应了一声,嗯。他小的时候,爹贩鸡,从乡下收购了农人散养的鸡,送到城里饭店里,骑着自行车,一天一个来回趟,六十多里路。
④他曾缠着爹,让爹带自己进城。那是他第一次去城里。爹的自行车后面,挂着两个鸡笼,前面大梁上,斜坐着他。爹用两个粗壮的胳膊拦着他,不致于掉下来。爹骑得飞快。遇到颠簸处,爹硬茬茬的胡子会扎着他光溜溜的头。爷俩有说不完的话,一路上欢声笑语。
⑤现在,他开车,爹坐车,两人却没话说了。
⑥进到城里,爹摇下车窗往外看,很新奇的样子。就像他当年第一次跟爹进城,看城里的什么都新鲜,眼睛不够使﹣﹣爹自那年冬天上山摔伤腿以后,已经十多年不进城了。
⑦去了牙科医院,医生拔了一颗牙,又拿了点消炎药,嘱咐说一周后来安假牙。
⑧出了医院,已是正午。他开车拐来拐去,在一家羊汤馆前停了下来。爹说,你小的时候,我带你来这里喝过羊肉汤。
⑨他当然记得。那次和爹进城,爹一家一家地跑,先后去了好几个饭店,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那时,这里还不是馆,只是在街上摆的一个摊子。他记得当时他大口吃,大口喝,时不时嚷一句“真香啊”。最后,爹的羊杂汤也给了他大半碗,爹只喝了一小半碗。
⑩来这里,也是为了重温记忆。他点了两个小菜,两碗羊肉汤。汤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喝。他慢慢喝着,突然感觉时空倒流,一下子回到从前,他还是当年那个呼哧呼哧地埋头喝羊汤的孩子,而爹,还是那个慈爱地望着他,时不时抚摸一下他的头的爹。
这样想着时,偶一抬头,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有种热热的东西快要流了下来﹣﹣他还从没意识到,爹竟然这样苍老了。
一边吃着,他主动提起小时候的事,爹听了,话多起来,说起村里的事、社会的事,聊了很多。他成年之后,从来没有这样的耐心,与爹这样谈过心,聊过天。爹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他的心与父亲的心,原来一直就未曾疏远过,就像现在,只是隔着一碗羊肉汤的距离。
(选自曹春雷博客)
01、文章围绕着一碗羊肉汤,写了他和父亲之间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主要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读懂全文内容,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即可。本文先回忆了他小时候,曾缠着爹,让爹带自己进城,爹带他喝羊肉汤的事。又写了长大后,他带父亲进城看牙,带父亲去喝羊肉汤的事。
【答 案】
①他小时候,父亲骑车带他进城,给他买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喝了小半碗羊杂汤);②长大后,他带父亲进城看牙,给父亲买了羊肉汤。
02、联系全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从“要了”“只要了”,你读懂了什么?)
②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为什么父亲的白发“击疼了他的心”?请你联系上文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①“只”强调父亲自己没舍得喝羊肉汤,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疼爱和当时生活条件差。②“击疼了他的心”意思是很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的看过父亲,没想到父亲竟然这样苍老了,与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差别很大,感到吃惊。
【答 案】
①家境的拮据,父亲的节俭,对他浓浓的爱。
②因为突然看到父亲的白发,与原先记忆中有着“粗壮的胳膊”、骑车飞快的父亲形象有很大的差别,想到父亲竟然这样苍老了,因而吃惊、心疼。
0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 段划线句中“父亲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原因。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细读第十二段“他主动提起小时候的事,爹听了,话多起来,说起村里的事、社会的事,聊了很多。”可知父亲“回忆起孩子儿时和孩子一起的温馨场面,找回了和孩子说话聊天的快乐。”
【答 案】
父亲回忆起孩子儿时和孩子一起的温馨场面,因为儿子的孝顺、体贴,因为重新找回了和孩子说话聊天的快乐。
0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骑着自行车,一天一个来回趟,六十多里路。”表现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生活节俭。
【答 案】
勤劳,朴实,疼爱孩子。结合内容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说艺术特点类探究
【考点解读】
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究其根本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
【常见的考查方式】
①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②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③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④文中写到了×××,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了“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探究性质,是要求横向展开探究还是要求纵向作深度发掘。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修辞手法角度、结构安排角度、选材剪裁角度、语言运用角度
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①该部分这样安排是……(观点);
②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结合小说情节),更表现出人物的……;
③这部分在语言上……(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
④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侧重结构)作用;
⑤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在当今社会仍有……(结合现实)意义。
(一)青云楼主
冯骥才
青云楼主,海河边一小文人的号。此君脸窄身簿,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凉着的一张豆皮。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可行家们说他﹣﹣手糙了点儿。因故,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 外。文人落到这步,那股子“怀才不遇”的滋味,是苦是酸,还是又苦又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于是,青云楼这斋号就叫他想出来了。他自号青云楼主,还写了一副对子挂在迎面墙壁上:“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他常常自言自语念这对子。每每念罢,闭目摇肩,真如隐士。再说他隔墙就是四季春大酒楼,整天鱼味肉味葱味酱味换着样儿往窗户里边飘。关上窗户?那管屁用,窗玻璃拦得住鱼鲜肉香,却拦不住灯红酒绿。一位邻居对他说:“你这青云楼干脆也改成饭馆算了。这青云楼三字听着还挺好听,一叫准响!”
这话当时差点叫他死过去。
乾旋地转,运气有变。一天,有个好事的小子陈八,带来一位美国人拜访他。陈八说这老美喜欢中国的老东西,尤其是字画。青云楼主头一回与洋人会面,脑子发乱,手脚也忙,踩凳子挂画时,差点来个人“仰马翻”。那老美并没注意到他,只管去瞧墙上的画,每瞧一幅,就哇啦哇啦叫一嗓子,好赛洗屁股时叫水烫着了。然后,嘬起嘴啧啧赞赏一翻。最后老美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对青云楼主说:“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太、高、兴、了、谢、谢﹣﹣”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青云楼主高兴得要疯。他这辈子,头次叫人这么崇拜。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洋文写的信。他拿到《大公报》的报馆去找懂洋文的朱先生。朱先生一看就笑了,对他说:“你用嘛法子,把人家老美都折腾出神经病来了?他说他回国后天天眼睛里都是你写的字,晚上做梦也是你的字,还说他感到中国的艺术家绝对都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一夜没睡,天亮时,忽来灵感,挥笔给那老美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裱成横批,送到邮局寄去。邮件里还附一张信纸,要求人家把字挂在墙上后,无论如何站在这字前面,照张照片寄来。他想,他要拿这照片给人看。给亲友看,给街坊邻居看,给那些小看他的人看,再给买卖家那几个大老板看,给报馆的编辑们看,最后在报上刊登出来。都看吧!你们不认我,人家老美认我!
他在青云楼中坐等三个月,直等到有点疑惑甚至有点泄气时,一封外皮上写着洋文的信终于寄来了。他忙撕开,抻出一封信,全是洋文,他不懂,里边并没照片。再看信封,照片竟卡在里边,他捏住照片抻出来一瞧,有点别扭,不大对劲,他再细瞧,竟傻了。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
选自《俗世奇人》
01、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事件 发展 青云楼生意惨淡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______ ______
情感 变化 ______ ______ 炫耀自己 傻了
02、作者为什么说“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理解文章内容】
0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04、“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这一结果,前文中已做了铺垫,请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前后照应】
05、青云楼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概括。【概括人物形象】
(二)洋 葱
潘格
①最近小米的早晨常常从中午开始。阳光像儿子的小手,穿过层峦叠嶂的窗帘缝隙不依不饶地在小米脸上游走。这个时候的小米只好爬起身,蓬头垢面地来到洗漱间。
②母亲剥着洋葱走过来。小米说:“妈,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
③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是这个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除此外,母亲还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紫皮的、白皮的,一买就是一堆。小米越来越不明白,父亲跟母亲生活了整整37年,说走就走了,母亲怎么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关于父母的爱情,小米从他们各自的口中听到许多,这些记忆的片段经过小米的连缀和拼凑,已经足够让她坚信,父母的婚姻情比金坚,牢不可破。但自父亲入土后,小米再没有看到母亲痛哭失声,再没有看到母亲椎心挖肝地念叨历历往事,甚至没有从母亲口中听到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忽然觉得母亲一下子老了,变得迟钝、麻木,开始淡忘过去的人和事。
④为此,小米特意带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小米不敢想象母亲某天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庆幸的是,母亲身体健康一如往常,没有丝毫脑萎缩的迹象。
⑤小米却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的走,来得太突然,像一把从黑暗深处猛然刺出的利刃,让小米猝不及防。小米曾经为父亲的晚年设想过许多美好场景,如今,曾经设想的美好瞬间被撕碎,小米无数次在黑夜里哭着惊醒,然后泪流满面。
⑥小米越是思念父亲,越是不能原谅母亲的冷漠。每天,蓬头垢面醒来的小米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昨晚,我又梦见我爸爸了。”
⑦小米希望母亲能够热切地问她:“梦到什么了?你爸爸说什么了?”令小米失望的是,母亲依旧漠然,什么也不追问。执拗的小米每天醒来第一句话就说:“我梦到我爸爸了。”
⑧说完这句话,小米就出门。日子总是要过的。上班、开会、见客户、接孩子、开家长会,中年女人的一切生存和生活压力一丝不落地降临在小米身上。忙碌纷繁的生活润物无声地治好了小米的失眠,小米的早晨不再从中午开始,小米也不再蓬头垢面。
⑨现在的小米又恢复成自信、干练、英姿飒爽的小米。对父亲的思念,偶尔如同涨潮的海水,丝丝缕缕浸湿小米的眼眶。小米会在听到某曲音乐时泪落如雨,会在拥堵的车流中因看到很像父亲的身影而抱着方向盘痛哭失声。
⑩母亲依旧漠然,整天坐在椅子上剥洋葱,弄得满屋子洋葱味儿,呛眼呛鼻,大人孩子每每眼泪汪汪。日子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父亲去世的阴影渐渐淡化。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子吧,失去了一个人,流过一些泪,以为永远不会好的伤口会慢慢愈合,时间真是最好的疗伤剂啊!忘了从哪天起,小米醒来再也没有说那句说了无数次的话。
谁能想到,再次说起这句话的人,竟然是母亲。那是小米搬进新房子不久后的一天,弟弟在电话那头兴高采烈地喊:“妈!刚生了!恭喜您得了个大胖孙子!”双喜临门,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凑一起欢天喜地地大吃一顿。饭桌上,母亲开口就对小米说出了那句话。
小米震惊极了,更让小米震惊的是,母亲紧跟着又说了一句:“其实我天天梦见你爸。”小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从父亲走后,母亲从来没有提起关于父亲的只言片语!小米压抑着狂跳的心脏,问母亲:“你都梦见我爸什么了?”
母亲淡淡地说:“什么都梦见了。”小米追问:“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呢?”母亲还是淡淡地说:“有什么好说的?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难不成要记一辈子?那会儿你连房子都没有,你弟弟婚都没结,我再带头哭天喊地?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
小米沉默了许久,问:“妈,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爱买洋葱吗?”
母亲拿起一颗洋葱,轻轻撕下外皮,空气中立刻弥漫出浓烈的气息。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母亲轻声说:“想你爸的时候,就借着剥洋葱哭上一会儿……”
(略有删改)
01、在小米看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
0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从修辞角度)
03、小说以“洋葱”为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04、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三)警察与赞美诗(节选)
(美)欧 亨利
①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他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马上组织单人财务委员会,以便抵御即将临近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侧。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游,也不想到南方去晒令人昏睡的太阳,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对索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一直是索比冬天的寓所。
②一旦决定了去岛上,索比便立即着手将它变为现实。索比离开长凳,踱出广场,跨过百老汇大街和第五大街的交汇处那片沥青铺就的平坦路面。他转向百老汇大街,在一家灯火辉煌的咖啡馆前停下脚步。索比对自己的马甲从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可是,索比的脚刚踏进门,领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旧裤子和破皮鞋上。强壮迅急的手掌推了他个转身,悄无声息地被押了出来。索比离开了百老汇大街。看起来,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岛上,这办法是行不通了。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
③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灯火通明、陈设精巧的大玻璃橱窗内的商品尤其诱人注目。索比捡起一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索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索比说,多少带点嘲讽语气,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着桃花运呢。警察根本没把索比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索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重新开始游荡。他再一次失算了。
④对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它可以填饱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钱。它的碗具粗糙,空气浑浊,汤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绢。索比穿着那令人诅咒的鞋子和暴露身份的裤子跨进餐厅,上帝保佑、还没遭到白眼。他走到桌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饼、炸面饼圈和馅饼。然后,他向侍者坦露真象:他和钱老爷从无交往。“现在,快去叫警察,”索比说。“别让大爷久等。”“用不着找警察,”侍者说,声音滑腻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好似曼哈顿开胃酒中的樱桃。“喂,阿康!”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着地。索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接着拍掉衣服上的尘土。被捕的愿望仅仅是美梦一个,那个岛子是太遥远了。相隔两个门面的药店前,站着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
⑤他一口气跑到老远的一个地方。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释说:“这是个耶鲁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峰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
⑥索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吗?在他的幻梦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亚了。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他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
⑦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索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索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⑧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⑨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没干什么,”索比说。“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⑩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01、梳理本选段的故事情节。
情节 结果
决定制造事端到监狱过冬 着手行动
打算进入咖啡馆白吃白喝 ①
② 承认自己肇事但警察不相信
③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像醉鬼一样胡闹 ④
赞美诗让他有了新的思想境界 ⑤
02、“黑色幽默”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本文属于“黑色幽默”的地方有哪些?
03、本文第⑧段中,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04、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05、你认为文章结尾,索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为什么?
(四)一碗羊肉汤的距离
曹春雷
①他这次回乡,是要带爹去县城看牙。爹牙疼很长时间了,却总拖着,不肯去看,娘没法,就打电话给他。回家后,他责备爹,说,以后还打算吃肉不?你必须要去看牙。爹诺诺应着:去,去。
②开车载着爹,去县城。一路上,两人无语。说什么呢,仿佛无话可说。他和娘什么都能聊,和爹就不行了,两人单独在一起时,总是说不了几句话,就都沉默了。
③一直望着窗外的爹,突然说了句,这路变化真大啊,都不认得了。他只是应了一声,嗯。他小的时候,爹贩鸡,从乡下收购了农人散养的鸡,送到城里饭店里,骑着自行车,一天一个来回趟,六十多里路。
④他曾缠着爹,让爹带自己进城。那是他第一次去城里。爹的自行车后面,挂着两个鸡笼,前面大梁上,斜坐着他。爹用两个粗壮的胳膊拦着他,不致于掉下来。爹骑得飞快。遇到颠簸处,爹硬茬茬的胡子会扎着他光溜溜的头。爷俩有说不完的话,一路上欢声笑语。
⑤现在,他开车,爹坐车,两人却没话说了。
⑥进到城里,爹摇下车窗往外看,很新奇的样子。就像他当年第一次跟爹进城,看城里的什么都新鲜,眼睛不够使﹣﹣爹自那年冬天上山摔伤腿以后,已经十多年不进城了。
⑦去了牙科医院,医生拔了一颗牙,又拿了点消炎药,嘱咐说一周后来安假牙。
⑧出了医院,已是正午。他开车拐来拐去,在一家羊汤馆前停了下来。爹说,你小的时候,我带你来这里喝过羊肉汤。
⑨他当然记得。那次和爹进城,爹一家一家地跑,先后去了好几个饭店,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那时,这里还不是馆,只是在街上摆的一个摊子。他记得当时他大口吃,大口喝,时不时嚷一句“真香啊”。最后,爹的羊杂汤也给了他大半碗,爹只喝了一小半碗。
⑩来这里,也是为了重温记忆。他点了两个小菜,两碗羊肉汤。汤还是一如既往地好喝。他慢慢喝着,突然感觉时空倒流,一下子回到从前,他还是当年那个呼哧呼哧地埋头喝羊汤的孩子,而爹,还是那个慈爱地望着他,时不时抚摸一下他的头的爹。
这样想着时,偶一抬头,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有种热热的东西快要流了下来﹣﹣他还从没意识到,爹竟然这样苍老了。
一边吃着,他主动提起小时候的事,爹听了,话多起来,说起村里的事、社会的事,聊了很多。他成年之后,从来没有这样的耐心,与爹这样谈过心,聊过天。爹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他的心与父亲的心,原来一直就未曾疏远过,就像现在,只是隔着一碗羊肉汤的距离。
(选自曹春雷博客)
01、文章围绕着一碗羊肉汤,写了他和父亲之间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02、联系全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从“要了”“只要了”,你读懂了什么?)
②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为什么父亲的白发“击疼了他的心”?请你联系上文分析。)
0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 段划线句中“父亲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原因。
0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小说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小说艺术特点类探究
必考
【考点解读】
艺术特点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究其根本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
【常见的考查方式】
①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②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③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④文中写到了×××,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了“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探究性质,是要求横向展开探究还是要求纵向作深度发掘。
【解题思路】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修辞手法角度、结构安排角度、选材剪裁角度、语言运用角度
某个物象(环境背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物象(环境背景)的线索、物象(环境背景)的象征意义、物象(环境背景)对人物的表现作用、物象(环境背景)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我”的线索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
小说为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侧面人物的身份特征、叙述视角的特点、给读者的 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构思的?
从对比、象征、抑扬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了解艺术手法类探究题目的常见类型。
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题模板】
①该部分这样安排是……(观点);
②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结合小说情节),更表现出人物的……;
③这部分在语言上……(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
④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侧重结构)作用;
⑤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在当今社会仍有……(结合现实)意义
青云楼主
(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即可根据内容来筛选或概括出答案。当青云楼生意惨淡时,他心里是又苦又酸;当字画受到洋人赏识时,“高兴得要疯”了;为了炫耀自己,他写了一幅匾额给洋人,并索要照相;最后“傻了”,是因为看到了洋人的照片,但是匾额也挂倒了。
01、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事件发展 青云楼生意惨淡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______ ______
情感变化 ______ ______ 炫耀自己 傻了
事件发展 青云楼生意惨淡 字画受到洋人赏识 赠“老美”字画,索要照片 看到“老美”的照片
情感变化 又苦又酸 高兴得要疯 炫耀自己 傻了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根据第一段中的内容即可回答,此段中交代“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这也就是所谓的“在行里”,但后文又接着说“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可见他是“在行外”。
02、作者为什么说“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理解文章内容】
【答 案】
说他“在行里”,是因为青云楼主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说他“在行外”是因为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找准赏析的角度,一般从词语、修辞或是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本题的句子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来生动形象地写出青云楼主激动兴奋的心情。
0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答 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云楼主受到洋人赏识后激动兴奋,难以抑制的心理感受。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照应句的筛选。照应指的就是文章前后所表述的同一内容,前文对匾额倒挂这一情节作铺垫,并相互照应的句子很明显是:“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04、“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相,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这一结果,前文中已做了铺垫,请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前后照应】
【答 案】
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第一段对“青云楼主”的描述,可见他是一个才艺平庸但却自命不凡的人;从他对老外所作的事与要求来看,他是一个看重虚名的人。
05、青云楼主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概括。【概括人物形象】
【答 案】
“青云楼主”是一个才艺平庸、造诣浅薄却自命清高、喜好沽名钓誉、骨子里不无媚外因子的小文人。
洋 葱
(二)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信息的筛选与概括。题干中“在小米看来”,确定了筛选的角度;“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确定了筛选的内容。作答时可依照“父亲去世后,母亲先是…后来…”的句式回答。
01、在小米看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前后有怎样的表现?
【答 案】
①态度不温不火,轻描淡写,一点儿伤心难过都没有;
②添了个毛病,爱买洋葱;
③后来等小米搬进新房子,弟弟生了孩子,双喜临门时,母亲变了,说“天天梦见你爸”并解释了先前表现的原因。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角度,仔细审读画线句子,从“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可知是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从“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可知是语言描写,分析时要说明这一动作和语言的内涵,并说明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根据“像清晨草尖的露珠”可判断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这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最后说明这样比喻的效果和表达情感,采用“修辞手法十结合句意分析修辞手法十表达效果或情感”的模式答题即可。
0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从修辞角度)
【精准解答】
【答 案】
①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听到小米说“昨晚我梦到我爸爸了”时内心的痛苦,然而她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意在转移话题,又表现了母亲性格的坚韧和母爱的深沉伟大。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滴落的眼泪”比作“清晨草尖的露珠”,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眼泪的清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行为的理解和感叹之情,富有表现力。
0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说:“吃饭吧,过去的事不要总想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母亲的眼泪滴下来,打在乳白的洋葱上,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从修辞角度)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题目中的“洋葱”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新添的毛病,为什么有这样的毛病,设置悬念;结尾母亲说明爱剥洋葱的原因,揭开谜底,与前文照应,因而它又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洋葱又是母亲掩盖自己痛苦的道具,凸显母亲性格的坚韧;以此为题,别致新颖,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03、小说以“洋葱”为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 案】
①洋葱是母亲掩饰自己痛苦的道具,凸显母亲性格的坚韧;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③设置悬念;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母亲的语言“我不能哭,我得带好这个头儿,让你爸在那边放心!”可以看出母亲的沉着和深沉;从母亲的动作如“母亲的手轻微晃了一下”可以看出母亲的痛苦。可采用“从…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答题。
04、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 案】
①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有痛苦却以剥洋葱掩盖,为的是“带好这个头儿”,可见母亲是一个识大体,懂轻重的人。
②从母亲把爱埋在心底,借洋葱哭一会儿,可知她是一个“深沉坚韧”的人。
③从她为了不让孩子看到她流泪,特意买洋葱剥可知她是一个细心的人。
④从她为了两个孩子带头不沉溺在痛苦中,可见她是一个深爱丈夫和孩子的人。⑤从母亲在父亲去世时不说明买洋葱的原因,到小米搬进新房,弟弟有了儿子之后才说明情况,可见她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
警察与赞美诗(节选)
(三)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小说第①段叙写索比决定制造事端到监狱过冬并着手实施;第②段叙写索比打算进入咖啡馆白吃白喝,结果被押了出来;第③段叙写索比用鹅卵石砸烂第六大街的拐角处商铺的玻璃橱窗,结果是自己承认肇事但警察不相信;第④段叙写索比在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吃饭不给钱,结果被人推倒到大街上;第⑤⑥段叙写索比想用醉鬼一样的胡闹来扰乱社会治安进监狱,结果警察替他解了围;文章⑦~⑩段叙写索比在大街上听到了教堂的赞美诗,决定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结果被判入狱三个月。据此填写作答。
01、梳理本选段的故事情节。
【答 案】
①被押了出来 ②砸烂玻璃橱窗 ③吃饭不给钱 ④警察替他解了围 ⑤被判入狱三个月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文所叙写的“索比想通过各种方法到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去过冬”事件本身就是个“黑色幽默”。在文章中,还有多处。如:文章中的“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最后他想改过自新,开始新的生活,却被抓进了监狱。这些都体现了“黑色幽默”,令人发笑。
02、“黑色幽默”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本文属于“黑色幽默”的地方有哪些?
【答 案】
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法律的宠臣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则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最后他想变好,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依据文章第⑧段“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可以看出,索比从想制造事端去监狱度过冬天,到想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
03、本文第⑧段中,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案】
从想制造事端去监狱度过冬天,到想改过自新,自食其力,开始新的生活。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警察”和“赞美诗”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索比的思想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警察”是监狱的寓意;“赞美诗”是自新的寓意。索比在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提示了小说的主题。用“警察与赞美诗”作标题,既点明了本文的内容,又暗示了主人公的遭遇。同时,把“警察”和“赞美诗”联系在一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作答。
04、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答 案】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与“赞美诗”都是主人公索比在小说中所遇到的,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索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用此作标题既点明了本文的内容,又暗示了主人公的遭遇。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作答如果认为“索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从他一开始就想进监狱过冬,最终实现了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认为“索比没有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从他想改过自新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角度进行分析。
05、你认为文章结尾,索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为什么?
【答 案】
示例一:实现了,因为他一开始就想进监狱过冬,用尽了种种办法,最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示例二:没有实现,虽然他开始的愿望是想去监狱过冬,但当他听了赞美诗之后,愿望改变了,他想改过自新,开始新的生活,却被抓进了监狱,所以他改过自新的愿望没有实现。
一碗羊肉汤的距离
(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主要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读懂全文内容,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即可。本文先回忆了他小时候,曾缠着爹,让爹带自己进城,爹带他喝羊肉汤的事。又写了长大后,他带父亲进城看牙,带父亲去喝羊肉汤的事。
01、文章围绕着一碗羊肉汤,写了他和父亲之间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案】
①他小时候,父亲骑车带他进城,给他买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喝了小半碗羊杂汤);②长大后,他带父亲进城看牙,给父亲买了羊肉汤。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①“只”强调父亲自己没舍得喝羊肉汤,表现了父亲对他的疼爱和当时生活条件差。②“击疼了他的心”意思是很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的看过父亲,没想到父亲竟然这样苍老了,与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差别很大,感到吃惊。
02、联系全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从“要了”“只要了”,你读懂了什么?)
②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为什么父亲的白发“击疼了他的心”?请你联系上文分析。)
【精准解答】
【答 案】
①家境的拮据,父亲的节俭,对他浓浓的爱。
②因为突然看到父亲的白发,与原先记忆中有着“粗壮的胳膊”、骑车飞快的父亲形象有很大的差别,想到父亲竟然这样苍老了,因而吃惊、心疼。
02、联系全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从“要了”“只要了”,你读懂了什么?)
②看到对面埋头喝汤的爹,一头花白,这花白,击疼了他的心,让他的眼酸涩……(为什么父亲的白发“击疼了他的心”?请你联系上文分析。)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细读第十二段“他主动提起小时候的事,爹听了,话多起来,说起村里的事、社会的事,聊了很多。”可知父亲“回忆起孩子儿时和孩子一起的温馨场面,找回了和孩子说话聊天的快乐。”
0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 段划线句中“父亲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的原因。?
【答 案】
父亲回忆起孩子儿时和孩子一起的温馨场面,因为儿子的孝顺、体贴,因为重新找回了和孩子说话聊天的快乐。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骑着自行车,一天一个来回趟,六十多里路。”表现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等到卖掉了带来的所有的鸡,带他来到这里,给他要了一碗羊肉汤,自己只要了一碗羊杂汤。”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生活节俭。
04、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案】
勤劳,朴实,疼爱孩子。结合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