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分析散文描写方法(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文档属性

名称 08、分析散文描写方法(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6:41: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析散文描写方法
【考点解读】
散文中的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一般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主人公服务。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本文(本段,本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有何效果
2.本文(本段、本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一、了解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包括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和动作等。
(1)外貌描写:首先要看是不是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状况、遭遇、命运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作者的情感。其次要看是不是为后文作铺垫。前文的外貌描写,往往使后文的人物形象更突出,这样的情况就是为后文铺垫。再次看是不是和某处外貌对比。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它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还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3)心理描写:包括直接描写,即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解释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包括间接描写﹐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4)行动描写:在描写人物行动时,所刻画的行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深意。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⒉.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了解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答题模板】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⒉.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突出文章……中心,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景物描写:使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交代了……,渲染了……。烘托出……的心情,表达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一)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0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母爱像棉花盛开”很明显,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就使得标题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结合文章第⑧段“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可知棉花的特点的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最终枯槁了自己,由此看出棉花是十分无私伟大的,母爱也如棉花盛开一般,说明了母爱的无私,结合全文内容看,本文的主旨就是突出母爱的无私,由此看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 案】
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0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写了深秋田野的环境,很明显这是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需要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枯黄”“星星点点”“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关键词,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母亲的白发”一词可以看出母亲苍老的形象,母亲这么老了,还在棉花田里辛勤劳作,也看出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由此为下文写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做了铺垫。
②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母亲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时的神情,我已经学有所成,母亲的辛勤付出此刻有了回报,所以母亲应该是激动和欣慰的。
【答 案】
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0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苦菜花只写出了母亲的命运多舛,向日葵只写出了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些花都没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故缺少的应是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答 案】
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0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②段“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无私;结合第②段“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可看出母亲的节俭;结合第④段“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可看出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第⑤段“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可看出母亲的吃苦耐劳;据此进行整理即可,注意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 案】
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0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的迁移。首先要明确自己母亲的性格特点,然后再找到与这个性格特点相似的花并联系实际来写即可。
【答 案】
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二)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0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 扒香椿 、炸香椿、 吃香椿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与内容概括。解答此题按作者的叙述顺序找出事件,并用与示例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即可。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我盼香椿,然后是扒香椿,母亲为我炸香椿,最后写我吃香椿。
【答 案】
扒香椿 吃香椿
0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两种修辞,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句意来分析即可。
【答 案】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和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0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动词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此题先找出动词,结合人物的身份与行为目的来分析。母亲先是“择好、码好,洗净,腌一下”,然后打鸡蛋、和面、搅匀,再炸。一系列的动作井然有序,可见母亲的技艺娴熟。
【答 案】
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0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第⑦段为本文的末段,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并与标题相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则起到深化主题,表达对母亲、对故乡的那份深爱。
【答 案】
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0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标题的含义大多从象征义或双关义入手。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而且还是爱吃故乡的香椿,可以看出这里的味道,还包括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故乡的眷恋,还有那独特的春天的味道。
【答 案】
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三)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①我爱人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而我又几乎没有跟爷爷奶奶特别亲昵的经历,所以每次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总是莫名感动。
②奶奶80岁出头,身体硬朗,近年除了视力有些下降外,耳朵、胃口、腿脚都很好。偶尔和爷爷拌嘴,也总能占个上风。
③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之前也尝试过用煤气,但年纪大了,做完饭老是忘记关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不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她嫌在煤气灶上烙不成葱花饼。
④奶奶烙葱花饼虽然很在行,但用的是死面,须趁热吃,凉了拽牙。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
⑤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爷爷一辈子没做过饭,打下手不行,就只好拿着火钳子看着蜂窝煤上跳跃的火苗,时不时地通一通火眼儿。
⑥等将绿莹莹的葱花揉进面里,分好剂子,擀干面杖就该出场了。肚儿大头儿尖的擀面杖在烙饼的时候除了擀的任务,还得挑、翻、转。鏊上刷油,奶奶把擀好的葱花饼用擀面杖挑了,稳稳当当地搁在鏊子上。在转身擀第二个的时候,奶奶大着嗓门儿吆喝:“看好,别煳了!”爷爷应了一声,伸手颠了几下饼。爷爷比奶奶大几岁,耳朵有些背了。奶奶回头看了爷爷一眼,自己抄着擀面杖,挑起饼给翻了个个儿。
⑦葱花变成黄绿色、有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奶奶撕一小块饼,放进嘴里嚼一嚼,咂摸一番,然后挑起饼摇在了高粱秸秆缝制的箅子上,并嘱咐爷爷:“这火就中,别大了。”
⑧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
⑨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
⑩“咱奶奶为啥老给你烙葱花饼?”每次回去都能吃到葱花饼,我忍不住发问。是很早以前,我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后来每次回来她都烙。“咱爸回来都没我这待遇。”他有点儿得意,又咬了一口后,却若有所思地低语:“都上年纪了,还能吃几回……”
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啥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我忙不迭地对她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去劝劝咱奶奶?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
“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
“好。”
等后备厢塞不下的时候,奶奶又递过来一个布袋子,不用看,我闻着味儿就知道是葱花饼,隔着袋子摸还烫手。车子掉头的时候,爷爷奶奶站在门口那棵光秃的合欢树旁,欲言又止。“走了啊,天冷,回去吧。放假都又回来了!”他们只是不住地摆手。
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咱奶奶估计怕凉得快,麻布裹着干得也慢些。”他随口说道。我却突然想起有一回奶奶说“丹丹,死面做的饼得趁热吃,凉了跟石头样”,我当时顺口就接了:“是上回带走的没吃完,干了刀都切不开。”
说不清是愧疚还是幸福,脸颊有点儿烫。
01、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啥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答 案】
因爱人对奶奶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我们”每次回去,身体硬朗的奶奶都为“我们”烙葱花饼,爱人也尽力吃给奶奶看。大年初五寒冷的早晨,奶奶早早起床为“我们”烙葱花饼,高速路上看到被麻布包裹的葱花饼,“我们”内心深受感动。
02、文中第 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可从感官、描写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撞击”“堵”等词直接写出葱花饼带给“我”的感动之深,“充盈”一词写出葱花饼的香味浓郁;“安安稳稳”“躺”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葱花饼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葱花饼的亲切美好。
【答 案】
示例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抓住葱花饼整整齐齐的形态及各种美好的味儿,从正面写出葱花饼的亲切美好;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我”的震撼,从侧面烘托葱花饼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示例二:多感官综合描写。从视觉角度写葱花饼被叠放得整整齐齐,从嗅觉角度写葱花饼美好的香味儿,都表现了“我”对葱花饼的喜爱及对奶奶的感激。
0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疼爱小辈的人;从“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可以看出奶奶的细心体贴。
【答 案】
①疼爱晚辈。“我们”每次回来都为“我们”烙葱花饼,且担心油烟不让“我们”进厨房。
②细心体贴。“我们”开车离开时,担心葱花饼凉掉特意用麻布将葱花饼裹了好几层。
③勤劳能干。能用娴熟的手法烙出香喷喷的葱花饼,且在烙饼过程中善于综合处理各种琐碎事务。
0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从“抒写家庭亲情”“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任选一个作答即可,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答 案】
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奶奶为“我们”烙葱花饼,表现了奶奶对“我们”的关爱;爱人吃葱花饼时撑得吃不下还会再吃一些等内容,则表现了“我们”对奶奶的理解与宽慰。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爱人陪爷爷奶奶促膝长谈,为宽慰奶奶在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葱花饼,返程时理解并接受爷爷奶奶的付出,都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理解与爱怜、对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四)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01、文中记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解答思路】
本题是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母亲在梨树下用棒槌捶打野菜;母亲一边捣野菜,一边哼唱歌曲;母亲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庄严的对儿子承诺。
【答 案】
母亲捣野菜;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哼唱歌曲;(或母亲一边捣野菜,一边哼唱歌曲)母亲对我作出承诺。
0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景物描写角度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从听觉,“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从视觉,“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从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我对此记忆的清晰深刻,暗示了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吃苦。
【答 案】
多角度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或是主要从颜色、味道,样子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表现我对此记忆的清晰深刻,暗示了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吃苦。
0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解答思路】
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描写母亲捶打野菜、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表现了母亲勤劳、乐观;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表现了母亲勇敢、坚韧、朴实。
【答 案】
①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②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
③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庄严的对儿子承诺,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
0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这要结合情景去写,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 案】
示例:孩子,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我们不能丢了做人的骨气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分析散文描写方法
必考
【考点解读】
散文中的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一般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主人公服务。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本文(本段,本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有何效果
2.本文(本段、本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一、了解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包括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和动作等。
(1)外貌描写:首先要看是不是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状况、遭遇、命运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作者的情感。其次要看是不是为后文作铺垫。前文的外貌描写,往往使后文的人物形象更突出,这样的情况就是为后文铺垫。再次看是不是和某处外貌对比。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它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还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解题思路】
(3)心理描写:包括直接描写,即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解释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包括间接描写﹐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4)行动描写:在描写人物行动时,所刻画的行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深意。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解题思路】
⒉.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了解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解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分析语句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句阐述表达效果。
第四步:注意联系全文主题。
【答题模板】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⒉.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突出文章……中心,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景物描写:使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交代了……,渲染了……。烘托出……的心情,表达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母爱像棉花盛开
(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母爱像棉花盛开”很明显,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就使得标题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结合文章第⑧段“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可知棉花的特点的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最终枯槁了自己,由此看出棉花是十分无私伟大的,母爱也如棉花盛开一般,说明了母爱的无私,结合全文内容看,本文的主旨就是突出母爱的无私,由此看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0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答 案】
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写了深秋田野的环境,很明显这是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需要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枯黄”“星星点点”“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关键词,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母亲的白发”一词可以看出母亲苍老的形象,母亲这么老了,还在棉花田里辛勤劳作,也看出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由此为下文写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做了铺垫。
②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母亲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时的神情,我已经学有所成,母亲的辛勤付出此刻有了回报,所以母亲应该是激动和欣慰的。
0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精准解答】
0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答 案】
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苦菜花只写出了母亲的命运多舛,向日葵只写出了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些花都没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故缺少的应是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0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答 案】
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②段“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无私;结合第②段“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可看出母亲的节俭;结合第④段“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可看出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第⑤段“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可看出母亲的吃苦耐劳;据此进行整理即可,注意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0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 案】
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的迁移。首先要明确自己母亲的性格特点,然后再找到与这个性格特点相似的花并联系实际来写即可。
0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答 案】
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香椿的味道
(二)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与内容概括。解答此题按作者的叙述顺序找出事件,并用与示例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即可。文章以“香椿”为线索,依次写了我盼香椿,然后是扒香椿,母亲为我炸香椿,最后写我吃香椿。
0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 扒香椿 、炸香椿、 吃香椿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答 案】
扒香椿 吃香椿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与比喻两种修辞,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句意来分析即可。
0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答 案】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和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精准解答】
【答 案】
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0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动词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此题先找出动词,结合人物的身份与行为目的来分析。母亲先是“择好、码好,洗净,腌一下”,然后打鸡蛋、和面、搅匀,再炸。一系列的动作井然有序,可见母亲的技艺娴熟。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第⑦段为本文的末段,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并与标题相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则起到深化主题,表达对母亲、对故乡的那份深爱。
0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案】
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标题的含义大多从象征义或双关义入手。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标题本义指香椿本身的味道,文章主要写了母亲为自己做香椿,自己童年时对香椿的痴迷,而且还是爱吃故乡的香椿,可以看出这里的味道,还包括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故乡的眷恋,还有那独特的春天的味道。
0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答 案】
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三)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啥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01、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
【答 案】
因爱人对奶奶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我们”每次回去,身体硬朗的奶奶都为“我们”烙葱花饼,爱人也尽力吃给奶奶看。大年初五寒冷的早晨,奶奶早早起床为“我们”烙葱花饼,高速路上看到被麻布包裹的葱花饼,“我们”内心深受感动。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可从感官、描写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撞击”“堵”等词直接写出葱花饼带给“我”的感动之深,“充盈”一词写出葱花饼的香味浓郁;“安安稳稳”“躺”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葱花饼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葱花饼的亲切美好。
02、文中第 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答 案】
示例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抓住葱花饼整整齐齐的形态及各种美好的味儿,从正面写出葱花饼的亲切美好;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我”的震撼,从侧面烘托葱花饼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示例二:多感官综合描写。从视觉角度写葱花饼被叠放得整整齐齐,从嗅觉角度写葱花饼美好的香味儿,都表现了“我”对葱花饼的喜爱及对奶奶的感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疼爱小辈的人;从“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可以看出奶奶的细心体贴。
0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案】
①疼爱晚辈。“我们”每次回来都为“我们”烙葱花饼,且担心油烟不让“我们”进厨房。
②细心体贴。“我们”开车离开时,担心葱花饼凉掉特意用麻布将葱花饼裹了好几层。
③勤劳能干。能用娴熟的手法烙出香喷喷的葱花饼,且在烙饼过程中善于综合处理各种琐碎事务。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从“抒写家庭亲情”“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任选一个作答即可,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0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 案】
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奶奶为“我们”烙葱花饼,表现了奶奶对“我们”的关爱;爱人吃葱花饼时撑得吃不下还会再吃一些等内容,则表现了“我们”对奶奶的理解与宽慰。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爱人陪爷爷奶奶促膝长谈,为宽慰奶奶在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葱花饼,返程时理解并接受爷爷奶奶的付出,都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理解与爱怜、对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母亲
(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母亲在梨树下用棒槌捶打野菜;母亲一边捣野菜,一边哼唱歌曲;母亲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庄严的对儿子承诺。
01、文中记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答 案】
母亲捣野菜;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哼唱歌曲;(或母亲一边捣野菜,一边哼唱歌曲)母亲对我作出承诺。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景物描写角度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从听觉,“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从视觉,“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从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我对此记忆的清晰深刻,暗示了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吃苦。
0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案】
多角度描写,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或是主要从颜色、味道,样子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表现我对此记忆的清晰深刻,暗示了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吃苦。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描写母亲捶打野菜、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表现了母亲勤劳、乐观;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表现了母亲勇敢、坚韧、朴实。
0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答 案】
①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②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
③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庄严的对儿子承诺,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这要结合情景去写,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0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答 案】
示例:孩子,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我们不能丢了做人的骨气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析散文描写方法
【考点解读】
散文中的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一般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主人公服务。景物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本文(本段,本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 有何效果
2.本文(本段、本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一、了解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包括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和动作等。
(1)外貌描写:首先要看是不是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状况、遭遇、命运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作者的情感。其次要看是不是为后文作铺垫。前文的外貌描写,往往使后文的人物形象更突出,这样的情况就是为后文铺垫。再次看是不是和某处外貌对比。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它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还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3)心理描写:包括直接描写,即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解释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包括间接描写﹐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4)行动描写:在描写人物行动时,所刻画的行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深意。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
⒉.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了解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答题模板】
1.肖像(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⒉.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突出文章……中心,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景物描写:使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交代了……,渲染了……。烘托出……的心情,表达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一)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0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0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0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0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0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二)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0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   、炸香椿、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0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0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0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0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三)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①我爱人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而我又几乎没有跟爷爷奶奶特别亲昵的经历,所以每次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总是莫名感动。
②奶奶80岁出头,身体硬朗,近年除了视力有些下降外,耳朵、胃口、腿脚都很好。偶尔和爷爷拌嘴,也总能占个上风。
③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之前也尝试过用煤气,但年纪大了,做完饭老是忘记关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不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她嫌在煤气灶上烙不成葱花饼。
④奶奶烙葱花饼虽然很在行,但用的是死面,须趁热吃,凉了拽牙。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奶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
⑤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爷爷一辈子没做过饭,打下手不行,就只好拿着火钳子看着蜂窝煤上跳跃的火苗,时不时地通一通火眼儿。
⑥等将绿莹莹的葱花揉进面里,分好剂子,擀干面杖就该出场了。肚儿大头儿尖的擀面杖在烙饼的时候除了擀的任务,还得挑、翻、转。鏊上刷油,奶奶把擀好的葱花饼用擀面杖挑了,稳稳当当地搁在鏊子上。在转身擀第二个的时候,奶奶大着嗓门儿吆喝:“看好,别煳了!”爷爷应了一声,伸手颠了几下饼。爷爷比奶奶大几岁,耳朵有些背了。奶奶回头看了爷爷一眼,自己抄着擀面杖,挑起饼给翻了个个儿。
⑦葱花变成黄绿色、有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奶奶撕一小块饼,放进嘴里嚼一嚼,咂摸一番,然后挑起饼摇在了高粱秸秆缝制的箅子上,并嘱咐爷爷:“这火就中,别大了。”
⑧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
⑨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
⑩“咱奶奶为啥老给你烙葱花饼?”每次回去都能吃到葱花饼,我忍不住发问。是很早以前,我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后来每次回来她都烙。“咱爸回来都没我这待遇。”他有点儿得意,又咬了一口后,却若有所思地低语:“都上年纪了,还能吃几回……”
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啥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圾桶里倒。我忙不迭地对她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去劝劝咱奶奶?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
“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
“好。”
等后备厢塞不下的时候,奶奶又递过来一个布袋子,不用看,我闻着味儿就知道是葱花饼,隔着袋子摸还烫手。车子掉头的时候,爷爷奶奶站在门口那棵光秃的合欢树旁,欲言又止。“走了啊,天冷,回去吧。放假都又回来了!”他们只是不住地摆手。
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咱奶奶估计怕凉得快,麻布裹着干得也慢些。”他随口说道。我却突然想起有一回奶奶说“丹丹,死面做的饼得趁热吃,凉了跟石头样”,我当时顺口就接了:“是上回带走的没吃完,干了刀都切不开。”
说不清是愧疚还是幸福,脸颊有点儿烫。
01、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
02、文中第 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0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0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四)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01、文中记叙了和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0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0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0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