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推敲散文字词含义、词句效果
【考点解读】
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准确、生动且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揭示主旨的语句,突显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赏析一段文字,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4.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解题思路】
1.(1)从词语的准确性上分析。在对文中某个凝练准确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
(2)从词语的感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者贬词褒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情感。
2.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①是否运用修辞,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等;②有无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③精妙词语运用等,即抓中其中用得比较好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来赏析。
(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也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题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答题模板】
1.“××”词语的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
2.这句话的含意是……
3.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4.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一)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0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人称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选文所表达的感情。人称的表达作用有一定的规律。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这里用第二人称“您”,全文都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告白,这种说法直接把文章变成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更有利于抒发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显得亲切自然。文中作者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这样用第二人称“您”,感情表达得更加澎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 案】
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0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特定人物及特定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时,根据相关语句,进行简要概括。通读全文,可以在文中找到很多讲述母亲教育我的叙述片段。“没有您的英语启蒙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指出母亲对“我“进行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表明母亲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 案】
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②鼓励“我“求学读书,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③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0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内容,即可分析出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袁隆平院士研发成功了杂交水稻这里的“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从中可以看出“种子“就是母亲对“我”的小的时候的启蒙、教育、鼓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 案】
①“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0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文章第⑤至⑦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母亲生前因工作原因而不能常陪在母亲身边以及母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后悔与愧疚,以及对已逝的母亲的深深思念。文章第⑧及⑨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得到英语启蒙后取得水稻领域的成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答 案】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二)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它们像一个个小轱辘日渐生长,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细叶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轻轻掸去花片上晶莹的水珠,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见到它们就像见到阔别的乡友,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蔸。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家因田园化建设又一次搬家,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才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高过人头。过往的行人总不忘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③每到初夏时节,大小枝丫挂满了数不清的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时刻留意栀子树的变化,特别是到了花开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栀子花的开放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你们就等着看栀子花开吧。”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这边,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粑粑头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除了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剩下的就准备送人。母亲把花分成三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母亲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供销社工作,很少顾得上回家,母亲是“半边户”,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⑥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的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要“看人家”,一看儿郎,二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时兴的是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买这些东西,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给我也不要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⑦栀子花开,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买到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母亲包得又快又好,我们包出来的样子却总不好看。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⑧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全无生机,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她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些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和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份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一种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儿女的深爱,这种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的路上,在我的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01、细读全文,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栽下花树,精心照料 → 关爱花树,影响我们 →摘下花朵,送给邻里→ 以花代礼,搞定亲事 →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根据例子提示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①﹣②段,母亲喜欢栀子花,在屋外种上栀子花并精心照料。第二部分是第③﹣④段,母亲喜爱花树也影响到了“我们”。第三部分是第⑤段,母亲将栀子花送给邻里,邻里也经常帮助“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第四部分是第⑥段,母亲用栀子花搞定了哥哥的亲事。第五部分是第⑦段,栀子花开的时候,母亲教“我们”包粽子。概括的时候首先明确段落概括内容,然后按照题干例子的格式进行答案组织。
【答 案】
栽下花树,精心照料;关爱花树,影响我们;以花代礼,搞定亲事。
0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拟人化,仿佛是一个会笑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开得可爱、娇俏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和怜爱。
【答 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花蕾的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
0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妺,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可知,母亲十分大方,不吝啬。根据“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可知,母亲懂得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好她都会记得。根据“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可知,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们和生活都存有信心。根据“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可知,母亲一生贫苦但是坚强。
【答 案】
母亲是一个大方、懂得感恩、关爱子女、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
04、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⑧段划线句的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本段描写了母亲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赞美,母亲的温暖和信任影响了作者一生。作为尾段,起到了篇末点题和总结全文的作用,让情感得以升华。
【答 案】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同时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深远。
05、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母亲的栀子花”的含义。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要考虑表层和深层,表层的含义指的是母亲种在屋外的栀子花树。深层含义,栀子花代表着母亲,母亲的善良、感恩、关爱子女等优点,像栀子花的香气一样影响着周围的人。
【答 案】
栀子花既指母亲栽种的那棵栀子树上生长的栀子花,又象征着母亲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关爱子女、自立自强的品质。
(三)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③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④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⑤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⑥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⑦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⑧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⑨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⑩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有删改)
0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解答思路】
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题目的表层含义从与题目一致的句子来体会;深层含义从总结性的议论句“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来体会。风景表明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深层含义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答 案】
①风景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②风景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0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寻找与母亲对孩子的爱的行为有: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答 案】
母亲对我的爱:①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②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③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03、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① A 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 。
② B 处。 “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
【解答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A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
【B句】“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C句】用“沟壑丛生”、“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了母亲为孩子无私奉献,浓得化不开的爱让孩子一生温暖。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美。母亲用自己的苦换来孩子生活的温暖和平顺。
【答 案】
示例【A句】: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②“母亲累了”,是因为母亲总是为孩子操心,即使是去旅游的时候也是时时为孩子着想。③虽然母亲即将失明,但是母亲的心中永远有孩子,这为下文引出孩子是母亲眼中永远的风景做铺垫。
【B句】:①“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②“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04、第⑤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⑧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是母亲有感而发,自然风光很美,孩子陪伴左右,孝心可嘉,所以母亲说满足了。“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表明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答 案】
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四)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01、作者写了母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答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文中主人公是母亲,写的是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在什么情况下对“我”进行了怎样的教育,我们可以以此来概括。
【答 案】
①“我”害怕寒冷不敢上学,听到妈妈说关于门的故事而变得不畏惧风雪。(或:母亲教育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风雪,克服对风雪的畏惧。)
②“我”因找不到工作心情低落,听见母亲说关于门的故事,又重新竖起了信心。(或:母亲教育我正确对待找不到工作的困难,重新树立信心,把困难看成机遇。)
02、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至少写出4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答 案】
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
0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分析句子,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解答本题时,注意写出句子的表达的效果。
【答 案】
运用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人的情态(或:把星星人格化),生动地衬托(或:烘托)了“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04、“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总结表现的主题。
【答 案】
①因为母亲的话充满了感情,饱含对“我”的爱;②也因为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朴实,却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推敲散文字词含义、词句效果
必考
【考点解读】
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准确、生动且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揭示主旨的语句,突显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赏析一段文字,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4.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解题思路】
1.(1)从词语的准确性上分析。在对文中某个凝练准确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
(2)从词语的感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者贬词褒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情感。
【解题思路】
2.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①是否运用修辞,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等;②有无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③精妙词语运用等,即抓中其中用得比较好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来赏析。
【解题思路】
(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也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题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解题步骤】
第一步:了解艺术手法类探究题目的常见类型。
第二步: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题模板】
1.“××”词语的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
2.这句话的含意是……
3.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4.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人称词语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选文所表达的感情。人称的表达作用有一定的规律。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这里用第二人称“您”,全文都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的告白,这种说法直接把文章变成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更有利于抒发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显得亲切自然。文中作者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这样用第二人称“您”,感情表达得更加澎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0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答 案】
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特定人物及特定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时,根据相关语句,进行简要概括。通读全文,可以在文中找到很多讲述母亲教育我的叙述片段。“没有您的英语启蒙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指出母亲对“我“进行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表明母亲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0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答 案】
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②鼓励“我“求学读书,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
③给儿时的“我”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内容,即可分析出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袁隆平院士研发成功了杂交水稻这里的“种子”,就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从中可以看出“种子“就是母亲对“我”的小的时候的启蒙、教育、鼓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0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答 案】
①“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
②“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文章第⑤至⑦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在母亲生前因工作原因而不能常陪在母亲身边以及母亲去世时自己不在身边的后悔与愧疚,以及对已逝的母亲的深深思念。文章第⑧及⑨段写母亲对作者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得到英语启蒙后取得水稻领域的成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0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答 案】
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母亲的栀子花
(二)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根据例子提示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①﹣②段,母亲喜欢栀子花,在屋外种上栀子花并精心照料。第二部分是第③﹣④段,母亲喜爱花树也影响到了“我们”。第三部分是第⑤段,母亲将栀子花送给邻里,邻里也经常帮助“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第四部分是第⑥段,母亲用栀子花搞定了哥哥的亲事。第五部分是第⑦段,栀子花开的时候,母亲教“我们”包粽子。概括的时候首先明确段落概括内容,然后按照题干例子的格式进行答案组织。
01、细读全文,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栽下花树,精心照料 → 关爱花树,影响我们 →摘下花朵,送给邻里→ 以花代礼,搞定亲事 →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拟人化,仿佛是一个会笑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开得可爱、娇俏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和怜爱。
0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答 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花蕾的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妺,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可知,母亲十分大方,不吝啬。根据“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可知,母亲懂得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好她都会记得。根据“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可知,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们和生活都存有信心。根据“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可知,母亲一生贫苦但是坚强。
0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 案】
母亲是一个大方、懂得感恩、关爱子女、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作用。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本段描写了母亲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赞美,母亲的温暖和信任影响了作者一生。作为尾段,起到了篇末点题和总结全文的作用,让情感得以升华。
04、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⑧段划线句的作用。
【答 案】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同时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深远。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要考虑表层和深层,表层的含义指的是母亲种在屋外的栀子花树。深层含义,栀子花代表着母亲,母亲的善良、感恩、关爱子女等优点,像栀子花的香气一样影响着周围的人。
05、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母亲的栀子花”的含义。
【答 案】
栀子花既指母亲栽种的那棵栀子树上生长的栀子花,又象征着母亲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关爱子女、自立自强的品质。
母亲的风景
(三)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题目的表层含义从与题目一致的句子来体会;深层含义从总结性的议论句“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来体会。风景表明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深层含义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0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答 案】
①风景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②风景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寻找与母亲对孩子的爱的行为有: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0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答 案】
母亲对我的爱:①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②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③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A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
【B句】“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C句】用“沟壑丛生”、“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了母亲为孩子无私奉献,浓得化不开的爱让孩子一生温暖。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美。母亲用自己的苦换来孩子生活的温暖和平顺。
03、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精准解答】
【答 案】
示例【A句】: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②“母亲累了”,是因为母亲总是为孩子操心,即使是去旅游的时候也是时时为孩子着想。③虽然母亲即将失明,但是母亲的心中永远有孩子,这为下文引出孩子是母亲眼中永远的风景做铺垫。
【B句】:①“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②“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03、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是母亲有感而发,自然风光很美,孩子陪伴左右,孝心可嘉,所以母亲说满足了。“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表明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04、第⑤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⑧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案】
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母亲的诗
(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格式:谁+做什么。文中主人公是母亲,写的是母亲对“我”的教育。母亲在什么情况下对“我”进行了怎样的教育,我们可以以此来概括。
01、作者写了母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 案】
①“我”害怕寒冷不敢上学,听到妈妈说关于门的故事而变得不畏惧风雪。(或:母亲教育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风雪,克服对风雪的畏惧。)
②“我”因找不到工作心情低落,听见母亲说关于门的故事,又重新竖起了信心。(或:母亲教育我正确对待找不到工作的困难,重新树立信心,把困难看成机遇。)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02、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至少写出4点)
【答 案】
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分析句子,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解答本题时,注意写出句子的表达的效果。
0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 案】
运用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人的情态(或:把星星人格化),生动地衬托(或:烘托)了“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总结表现的主题。
04、“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答 案】
①因为母亲的话充满了感情,饱含对“我”的爱;②也因为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朴实,却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推敲散文字词含义、词句效果
【考点解读】
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准确、生动且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揭示主旨的语句,突显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赏析一段文字,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
4.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解题思路】
1.(1)从词语的准确性上分析。在对文中某个凝练准确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
(2)从词语的感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者贬词褒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情感。
2.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①是否运用修辞,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等;②有无特殊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③精妙词语运用等,即抓中其中用得比较好的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来赏析。
(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也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题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答题模板】
1.“××”词语的表面意思是……,深层意思是……
2.这句话的含意是……
3.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如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如是形容词,副词:……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4.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
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一)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0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0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0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②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0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二)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了栀子花开的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它们像一个个小轱辘日渐生长,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细叶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轻轻掸去花片上晶莹的水珠,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见到它们就像见到阔别的乡友,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蔸。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家因田园化建设又一次搬家,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才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高过人头。过往的行人总不忘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③每到初夏时节,大小枝丫挂满了数不清的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时刻留意栀子树的变化,特别是到了花开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栀子花的开放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你们就等着看栀子花开吧。”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这边,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粑粑头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除了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剩下的就准备送人。母亲把花分成三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母亲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供销社工作,很少顾得上回家,母亲是“半边户”,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⑥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的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要“看人家”,一看儿郎,二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时兴的是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买这些东西,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给我也不要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⑦栀子花开,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买到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母亲包得又快又好,我们包出来的样子却总不好看。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⑧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全无生机,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她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些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和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份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一种爱──对生命的热爱,对儿女的深爱,这种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的路上,在我的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01、细读全文,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在横线上补全内容。
→ →摘下花朵,送给邻里→
→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0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0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04、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⑧段划线句的作用。
05、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母亲的栀子花”的含义。
(三)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③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④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⑤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⑥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⑦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⑧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⑨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⑩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有删改)
0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0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03、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两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
① 处。 。
② 处。 。
04、第⑤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⑧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01、作者写了母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02、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至少写出4点)
0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04、“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