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理解散文关键段落、结构内容
必考
【考点解读】
文中关键的段落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段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段落,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某一段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判断。
1.开头:记叙文的开头形式不同,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有的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⒉结尾: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思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过渡:承上启下,或者只承上,或者只引起下文。
【解题思路】
二,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来分析。
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1.内容上:所给句子从字面看写了什么内容。
2.结构上的作用则需要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而定,在开头就可能是: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交代背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在文章中间可能是:承上启下﹔在结尾处可能是: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等。
【解题步骤】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审读段落。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使文章的脉络明晰。
第三步:划分层次。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如开头总领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四步:合成段意。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整合出段意。
【答题模板】
开头段落:先概括开头句(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
中间段落:这段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本段起了过渡的作用。或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段落: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前文。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
好一朵木槿花
(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木槿花生长过程中有关“我”的描写,根据句意揣摩作者的情感,或是从句中提取出关键词作答即可。从文中第②段“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从文中第④段“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从文中第⑦段“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从文中第⑩﹣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从文中第 段“我常在它身旁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根据这一过程,整理出答案。
01、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①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轻视、 惊喜 、欣赏、赞美、 期待 。
②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 指随意和漫不经心的意思 ;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 指出乎意料的意思 。
③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 比喻 和 拟人 。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②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偶然”原指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结合文中“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来看,前两个“偶然”是指不经意拾来的和漫不经心的意思;后一个“偶然”是指意想不到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③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同时进行分析。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木槿叶子比作绿波,“歪着头”“调皮”赋予木槿花孩童的情态,表现了木槿花的活泼、坚实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及对木槿花的欣赏。
01、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①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轻视、 惊喜 、欣赏、赞美、 期待 。
②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 指随意和漫不经心的意思 ;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 指出乎意料的意思 。
③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 比喻 和 拟人 。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根据这一理解,可以看出本文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是前抑后扬的写法。
02、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案】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表现出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同时令文章曲折有致,增强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回答时观点一定要明确,围绕逆境成长,战胜困难,生命突围等方面即可,不可模棱两可。
03、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案】
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该学会隐忍、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大有成就。即使我们面对生命的困境,仍要保留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希望,更要有战胜命运的勇气。
父亲的斧头
(二)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既要理解本文标题表面的含义,又要通过理解文意或寻找关键性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是父亲打造的斧头,深层含义可体会“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这句话,由这句话可见,斧头的深层含义是作者自己。
01、题目“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答 案】
父亲打造的斧头;“我”。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描写入手。“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表现了父亲尊重孩子的意见,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可见父亲善于教育孩子的特点。“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可见父亲的手艺高超。“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可见父亲做事从容不迫,干自己爱干的事。
02、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案】
善于教育孩子;手艺高超;做事从容不迫;干自己爱干的事;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第①句可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入手,拟人具有生动形象和增加亲切感的表达效果,这一句描写的是麦子等待收割的情景,回答时要写出拟人手法、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第②句可从细节描写上入手,“一声不吭”、“钳起”、“狠狠啃”描写父亲此时动作的词语,面对垂头丧气的“我”,父亲不是用言语进行评价,而是沉默以对,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
0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试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
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答 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②这一句运用细节描写,写了父亲面对“我”的失败时的表现,表现了他想让“我”自己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的独特教育方式。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拓展能力。对语句的理解要结合全文来进行。“我总喜欢想入非非”,“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这些语句写出“我”羞愧的原因,可适当加工后作答。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我”因做事没有耐心和喜欢想入非非而羞愧来看,今后可能会有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回来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几种可能,言之有理即可。
04、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答 案】
第一问:没干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
第二问: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
秋思
(三)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作答时,需分析具体的语境和待选词语的异同。根据“工作再忙“可知甲处应填读。根据“着一件绿裳的吧“可知甲处应填“披”。根据“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可知此处应填“铺”。根据“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可知丙处应填“拼”。
01、下列词语中,填在第一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最恰当的分别是哪个词?
A.拼 B.组 C.穿 D.披 E.盖 F.铺
甲: D 乙: F 丙: A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前后语境,可以看出“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由此很容易得出“造物者”具体指的是辛勤的劳动者及大自然的风雨、阳光、蜂蝶。
02、“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句中的“造物者”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案】
辛勤的劳动者及大自然的风雨、阳光、蜂蝶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突出强调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把“大杨树”比喻成“大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树把天空映衬得洁净如镜。
03、第二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案】
排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突出强调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树把天空映衬得洁净如镜。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从第四段看,“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从这里可以概括出两种感慨:悲春、赞春;悲秋、颂秋。
04、第四段写人们对“春”和“秋”分别有两种感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 案】
悲春、赞春;悲秋、颂秋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文章,围绕主旨写出自己的感悟。比如生命很宝贵,我们不应该浪费生命,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事业(正确而正义的)中,并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到生命终了时,我们回顾自己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充实有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05、读完本文,你对“大自然的秋色”有什么感想?请把它写出来。
【答 案】
生命很宝贵,我们不应该浪费生命,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事业(正确而正义的)中,并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到生命终了时,我们回顾自己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充实有意义。
三角梅
(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通读句子,作者将花比作蝴蝶,并用“奋争着”赋予它们有人的性格,是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开放时的美丽姿态,又以“奋争”的力量表现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与赞美。
0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答 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意可见选项B与D有错。
B.第①自然段中“我们”“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这是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种给别人看;D.第⑦自然段主要突出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而“我急忙叫来老伴”,所以,老伴正是因为花而眼中闪耀出少见的美丽光彩。
故选B、D。
0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D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花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题目所给的这一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总结全文;从内容上看,作者的慨叹表现内心受到的震撼之强,在结尾处起到点题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03、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案】
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所蕴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主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理解散文关键段落、结构内容
【考点解读】
文中关键的段落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段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段落,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某一段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判断。
1.开头:记叙文的开头形式不同,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有的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⒉.结尾: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思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过渡:承上启下,或者只承上,或者只引起下文。
二,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来分析。
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1.内容上:所给句子从字面看写了什么内容。
2.结构上的作用则需要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而定,在开头就可能是: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交代背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在文章中间可能是:承上启下﹔在结尾处可能是: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等。
【答题模板】
开头段落:先概括开头句(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
中间段落:这段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本段起了过渡的作用。或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段落: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前文。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
(一)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
01、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①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轻视、 惊喜 、欣赏、赞美、 期待 。
②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 指随意和漫不经心的意思 ;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 指出乎意料的意思 。
③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 比喻 和 拟人 。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木槿花生长过程中有关“我”的描写,根据句意揣摩作者的情感,或是从句中提取出关键词作答即可。从文中第②段“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从文中第④段“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从文中第⑦段“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从文中第⑩﹣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从文中第 段“我常在它身旁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根据这一过程,整理出答案。
②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推断其语境义。“偶然”原指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结合文中“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来看,前两个“偶然”是指不经意拾来的和漫不经心的意思;后一个“偶然”是指意想不到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③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按题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同时进行分析。这句话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木槿叶子比作绿波,“歪着头”“调皮”赋予木槿花孩童的情态,表现了木槿花的活泼、坚实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及对木槿花的欣赏。
【答 案】
①惊喜,期待。
②前两个“偶然”是指随意和漫不经心的意思;后一个“偶然”是指出乎意料的意思。
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02、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欲扬先抑,就是先贬抑再大力赞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根据这一理解,可以看出本文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前文为后文作铺垫,是前抑后扬的写法。
【答 案】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前后对木槿的认识和情感作对比,表现出木槿的平凡朴实、勇于抗争、乐观自得的美好品质,同时令文章曲折有致,增强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03、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回答时观点一定要明确,围绕逆境成长,战胜困难,生命突围等方面即可,不可模棱两可。
【答 案】
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该学会隐忍、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大有成就。即使我们面对生命的困境,仍要保留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希望,更要有战胜命运的勇气。
(二)父亲的斧头
①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cuì火。
②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③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④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 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⑤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⑥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jiāo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⑦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⑧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⑨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⑩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 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01、题目“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既要理解本文标题表面的含义,又要通过理解文意或寻找关键性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是父亲打造的斧头,深层含义可体会“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这句话,由这句话可见,斧头的深层含义是作者自己。
【答 案】
父亲打造的斧头;“我”。
02、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心理、外貌描写入手。“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表现了父亲尊重孩子的意见,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可见父亲善于教育孩子的特点。“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可见父亲的手艺高超。“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可见父亲做事从容不迫,干自己爱干的事。
【答 案】
善于教育孩子;手艺高超;做事从容不迫;干自己爱干的事;
0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试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
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入手。第①句可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入手,拟人具有生动形象和增加亲切感的表达效果,这一句描写的是麦子等待收割的情景,回答时要写出拟人手法、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第②句可从细节描写上入手,“一声不吭”、“钳起”、“狠狠啃”描写父亲此时动作的词语,面对垂头丧气的“我”,父亲不是用言语进行评价,而是沉默以对,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
【答 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②这一句运用细节描写,写了父亲面对“我”的失败时的表现,表现了他想让“我”自己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的独特教育方式。
04、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拓展能力。对语句的理解要结合全文来进行。“我总喜欢想入非非”,“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这些语句写出“我”羞愧的原因,可适当加工后作答。第二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我”因做事没有耐心和喜欢想入非非而羞愧来看,今后可能会有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回来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几种可能,言之有理即可。
【答 案】
第一问:没干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
第二问: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
(三)秋思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甲)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乙)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丙)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和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01、下列词语中,填在第一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最恰当的分别是哪个词?
A.拼 B.组 C.穿 D.披 E.盖 F.铺
甲: D
乙: F
丙: A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作答时,需分析具体的语境和待选词语的异同。根据“工作再忙“可知甲处应填读。根据“着一件绿裳的吧“可知甲处应填“披”。根据“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可知此处应填“铺”。根据“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可知丙处应填“拼”。
【答 案】
D、F、A
02、“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句中的“造物者”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前后语境,可以看出“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由此很容易得出“造物者”具体指的是辛勤的劳动者及大自然的风雨、阳光、蜂蝶。
【答 案】
辛勤的劳动者及大自然的风雨、阳光、蜂蝶
03、第二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突出强调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把“大杨树”比喻成“大扫帚”,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树把天空映衬得洁净如镜。
【答 案】
排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此来突出强调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树把天空映衬得洁净如镜。
04、第四段写人们对“春”和“秋”分别有两种感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从第四段看,“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从这里可以概括出两种感慨:悲春、赞春;悲秋、颂秋。
【答 案】
悲春、赞春;悲秋、颂秋
05、读完本文,你对“大自然的秋色”有什么感想?请把它写出来。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文章,围绕主旨写出自己的感悟。比如生命很宝贵,我们不应该浪费生命,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事业(正确而正义的)中,并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到生命终了时,我们回顾自己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充实有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答 案】
生命很宝贵,我们不应该浪费生命,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事业(正确而正义的)中,并为之奋斗一生,那么到生命终了时,我们回顾自己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充实有意义。
(四)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0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通读句子,作者将花比作蝴蝶,并用“奋争着”赋予它们有人的性格,是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开放时的美丽姿态,又以“奋争”的力量表现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与赞美。
【答 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0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D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花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意可见选项B与D有错。
B.第①自然段中“我们”“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这是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为了种给别人看;D.第⑦自然段主要突出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而“我急忙叫来老伴”,所以,老伴正是因为花而眼中闪耀出少见的美丽光彩。
故选B、D。
【答 案】
B D
03、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题目所给的这一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总结全文;从内容上看,作者的慨叹表现内心受到的震撼之强,在结尾处起到点题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答 案】
这一段文字总结全文,表现了作者被三角梅默默积蓄、奋力生长,最终绽放出灿烂之花的经历所震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所蕴藏的坚韧精神的由衷赞叹,升华了文章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理解散文关键段落、结构内容
【考点解读】
文中关键的段落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段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段落,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某一段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判断。
1.开头:记叙文的开头形式不同,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有的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⒉.结尾: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思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过渡:承上启下,或者只承上,或者只引起下文。
二,根据句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来分析。
运用记叙或描写的句段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内容,使笔下的人物或情节更加形象、完整;运用抒情或议论的句段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观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分析句段的作用,要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1.内容上:所给句子从字面看写了什么内容。
2.结构上的作用则需要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而定,在开头就可能是:开篇点题﹐总括全文,交代背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在文章中间可能是:承上启下﹔在结尾处可能是: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呼应前文等。
【答题模板】
开头段落:先概括开头句(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作用。
中间段落:这段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本段起了过渡的作用。或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
结尾段落: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前文。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
(一)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
01、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①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轻视、 、欣赏、赞美、 。
②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 ;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 。
③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02、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03、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父亲的斧头
①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cuì火。
②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③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④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 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⑤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⑥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jiāo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⑦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⑧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⑨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⑩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 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01、题目“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02、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03、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试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
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04、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
(三)秋思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甲)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乙)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丙)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和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01、下列词语中,填在第一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最恰当的分别是哪个词?
A.拼 B.组 C.穿 D.披 E.盖 F.铺
甲:
乙:
丙:
02、“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句中的“造物者”具体指的是什么?
03、第二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04、第四段写人们对“春”和“秋”分别有两种感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05、读完本文,你对“大自然的秋色”有什么感想?请把它写出来。
(四)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0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然飞去。
0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花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03、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