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散文生活体验、拓展考题(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文档属性

名称 13、散文生活体验、拓展考题(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6:47:2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散文生活体验、拓展考题
必考
【考点解读】
在记叙文阅读中,最后一道题往往是不同类型的生发感悟题。做这类题时,主要是看清题目要求,做出符合题意的解答。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的××给了你哪些启示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文中提到的××,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解题思路】
拓展运用题主要有感想类和想象类题目,另外还有材料探究题和综合运用题等。感想类题目一般用“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提问,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想象类题目是根据语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或根据情境进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解题思路】
感受启示题:
(1)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的情节、具体形象)出发。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自己的答案。
(2)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解题思路】
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想象人物心理:①用第一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想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①用第三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3)想象故事发生的环境: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解题思路】
材料探究题:
(1)相似材料找相似点答题。(2)相反材料找不同点答题。综合运用题:
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如提建议或拟写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等。课外积累题:
补充拓展与文章相关联的故事、名言、诗句等。
【解题步骤】
作者层面: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联系作品的背景、所要针对的现实甚至读者所处的时代,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背景不单单是指文本标注的时间或写作背景的注释,更以文中所暗示的时代背景为基准。
文本层面: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主要依据。依据文本,就是通过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手法的使用以及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
【答题模板】
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先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然后根据题干作答。
寒花
(一)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然后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去选择判断即可。用“寒花”为题,首先点明写作对象是梅花;从文中“寒,彻骨,驱不散,挥不去”、“我愿称这不畏严寒、勇于绽放的腊梅为寒花”“一个又一个花盏打开,绽放,点亮这寒冷的日子”“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不躲不逃不服输不屈就,才有这最美的寒花一朵”,可以看出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给人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01、请简析标题的妙用。
【答 案】
示例:①用“寒花”为题,点明写作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从文中第④段“枝干枯瘦苍老,花朵晶莹剔透”和第⑤段“权威的书籍中,以为'蜡梅'为规范学名,而认为'腊梅'只是别名”;可以看出“蜡”字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蜡烛”,想到光亮,由静到动,有视觉感和动态美
从文中第⑥段“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它荧黄的花瓣带蜡质,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可以保护娇嫩的花朵免受严寒的冻害”可以看出“腊”:腊月,指严冬,形象地突出其不畏严寒,做霜斗雪的风骨和精神。
02、文中“蜡梅”与“腊梅”,你更喜欢哪个名称?请说说理由。
【答 案】
示例一:用“蜡梅”更形象生动。“蜡”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蜡烛”,想到光亮,由静到动,有视觉感和动态美
示例二:“腊”:腊月,指严冬,形象地突出其不畏严寒,做霜斗雪的风骨和精神。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腊梅”比作“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形美丽、内涵丰富的腊梅,“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赋予腊梅以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我”对腊梅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03、赏析下列句子。
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
【答 案】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腊梅比作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赋予它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写出腊梅美丽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腊梅的冷傲清高、内敛、低调的气质。表达了“我”对腊梅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反衬是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文中第⑧段写其它花草“他们的花朵硕大,花色鲜艳,开放得热烈”,描写出其它花草的硕大、鲜艳、热烈的特点,与腊梅形成了反衬,突出了腊梅笑对生活、凌霜做雪的品质,有力的表现了主旨。
04、第⑧段写其它花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 案】
示例: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硕大、鲜艳、热烈的温室里那些花草,与腊梅形成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腊梅凌霜做雪的品质。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写出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的经历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即可。
05、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寒花的经历吗?请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不超过80字)
【答 案】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应该以宽阔的心怀面对生活,用微笑面对人生。
爷爷的黄豆
(二)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写作手法,对照四个选项的表述,判断对错。
ACD.分析正确;
B.分析不正确,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
0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划横线语段在文章中间部分,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语段内容以及上下文进行概括。本语段“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承接上文,概括爷爷的奋斗与成功;“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启下,引出下文对父亲的败家的叙述。
02、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答 案】
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写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品质,要联系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所做的事件进行评析。通读全文,筛选出对爷爷的描写,进行概括总结。比如从“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可以看出爷爷聪明好学,技艺精湛,善于经商;从“爷爷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可以看出爷爷吃苦耐劳、勤劳能干;从“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可以看出爷爷生活简朴;
从“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可以看出爷爷专注于工作,对父亲疏于管理,不善于教育子女;从“爷爷用父亲的事来教育我,希望我能争气”可以看出爷爷面对失意不沮丧,对生活充满信心。
0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精准解答】
0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答 案】
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
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
④慈爱温和,内心刚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及对文章主旨的个性理解能力。联系全文内容,从爷爷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可以看出这里爷爷给予我的财富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读完小说的人生感悟,要联系人物经历及相关事件来谈。比如,从爷爷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幸福的生活要靠奋斗获得。从父亲失败的人生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从“我”的成长经历可以感悟到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等。
0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精准解答】
0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答 案】
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
人生感悟:
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
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
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
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永不放弃
(三)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概括即可。“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在文章第13、14自然段,概括文意可知: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
01、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案】
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0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
【答 案】
“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硬生生”的意思是形容态度生硬。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强迫他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这一做法的极度不满。
03、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答 案】
“硬生生”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的做法的极度不满。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第六自然段“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埋下伏笔,为下文鸟妈妈出现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04、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 案】
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要围绕“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孩子,永不放弃孩子,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等方面谈感悟。
0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 案】
示例:家长对青少年的成长要加以正确引导,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态度不能粗暴。
故乡红叶
(四)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形成了对比;结构上,这两段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0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答 案】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
①结合上文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②结合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0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②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精准解答】
【答 案】
①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
②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0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②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第一问: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从“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中可知,“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第二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可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结合内容可知:“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0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 案】
“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父亲的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等语句,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从“去赏你的景吧”中可知,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从“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中可知,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据此分析即可。
0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 案】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
【精准解答】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表达。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要运用修辞手法,字数在80字左右,围绕“对父母的感激”来写即可。
0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表达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字数在80字左右)
【答 案】
示例: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生活体验、拓展考题
【考点解读】
在记叙文阅读中,最后一道题往往是不同类型的生发感悟题。做这类题时,主要是看清题目要求,做出符合题意的解答。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的××给了你哪些启示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文中提到的××,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解题思路】
拓展运用题主要有感想类和想象类题目,另外还有材料探究题和综合运用题等。感想类题目一般用“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提问,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想象类题目是根据语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或根据情境进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感受启示题:
(1)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的情节、具体形象)出发。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自己的答案。
(2)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想象人物心理:①用第一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想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①用第三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3)想象故事发生的环境: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材料探究题:
(1)相似材料找相似点答题。(2)相反材料找不同点答题。综合运用题:
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如提建议或拟写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等。课外积累题:
补充拓展与文章相关联的故事、名言、诗句等。
【答题模板】
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先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然后根据题干作答。
(一)寒花
王利雪
①寒,彻骨,驱不散,挥不去。
②老树枝头荧黄吐露,香气幽微。我愿称这不畏严寒、勇于绽放的腊梅为寒花。
③百年老屋,清灰砖墙。腊梅的枝头一天天活泼起来。淡绿色的骨朵,渐黄,渐饱满。一个又一个花盏打开,绽放,点亮这寒冷的日子。
④我曾一次又一次把目光送过去,有时停下脚步,凝望一枝或一朵。那原本像夜夜失眠、脸上毫无光泽的叶子渐渐逃离枝干,花与叶不相见。枝干枯瘦苍老,花朵晶莹剔透。
⑤关于腊梅,有把它视作梅花的误会,更有“蜡梅”与“腊梅”的名字之争议。自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猜错,“与梅花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将腊梅与梅花认成同一家族。权威的书籍中,以为“蜡梅”为规范学名,而认为“腊梅”只是别名。
⑥一株花树无法选择自己的名字,但它葆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它荧黄的花瓣带蜡质,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可以保护娇嫩的花朵免受严寒的冻害,所以才能“凌寒独自开”。
⑦我喜欢人们为它取的别名﹣﹣素心腊梅。素,一字道出腊梅的神韵。远离温暖如春、百花争艳;远离游人如织、言笑晏晏。它只在枝头绽放自己,冷眼看繁花,素心如简。这种纯洁淡泊,这种执著,这种深到骨子里的冷傲,只有素心寒花。
⑧冬日,我经常看到朋友圈晒花草,晒茶花,晒水仙,晒室内的月季,晒更多我认不出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无一例外,他们的花朵硕大,花色鲜艳,开放得热烈。殊不知,那是温室里催生的色彩,而在灰白清冷的冬日,只有腊梅,能凌霜傲雪。
⑨腊梅无法圈养,它不属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它不属于温暖的贪念,它甚至不属于任何人。
⑩它属于一个浩荡而漫长的季节,属于冷冷的冰霜雨雪,属于寥廓的长天,属于朴素的自然,属于不折不扣的淡泊,属于公平而公正的时间年轮。
它属于老旧的院墙,它属于散而慢的青砖,它属于沉默不语的深厚土壤。它的笑内敛而低调,它以绽放默无声息对抗寒冷。
它是时间集结而成的花朵,是低温淬炼而成的精灵。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
腊梅能耐得住零下十度的低温,再低,花瓣会冻伤。她置身的冰冷世间早已寒上加寒,无处可逃,并不易安,可它敢于绽放,不逃避,不服输,才有世间的易安居士。
不躲不逃不服输不屈就,才有这最美的寒花一朵。
时间漂流到又一个寒冬,岁月并不真的静好,世事仍然艰辛。俗世、琐事牵绊,人情有冷有暖。我深深懂得,那枝头上绽放的每一朵,都经过寒冷的淬炼。世事喧嚣如浮云,我只愿每个不囿于现实困苦的人,每个甘守寒冷与寂寞的人,他们梦想的花,能穿越漫长的季节,如这枝头的寒花一般久开不谢。
(选自《亳州晚报》)
01、请简析标题的妙用。
02、文中“蜡梅”与“腊梅”,你更喜欢哪个名称?请说说理由。
03、赏析下列句子。
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
04、第⑧段写其它花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05、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寒花的经历吗?请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不超过80字)
(二)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0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02、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0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0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三)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押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②他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但并不看我,而是看向了厨房的天花板。“没有人会穿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妈妈。没有人!”
③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冲对方大呼小叫起来。他开始出言不逊,我的话也很不中听。最后,他很不情愿地将奶奶送的衬衫套在身上。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④事实上,自从鲍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了。最近,我们之间起了太多的冲突和争吵,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持怀疑的态度,我都准备甩开手不管他了。
⑤我叹了口气,出门向家门口的邮箱走去。我的邮箱曾被汽车撞坏过,箱门关不严。我把手伸进去,碰到了一叠信封,然后是一些特别的东西,像扫帚须。我朝邮箱里窥视,那天的信放在一小堆杂草和松枝的上面。谁干的恶作剧?我想。便随手将杂草拨拉出来。
⑥第二天,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每天,我都将它们清除出去。
⑦星期六,鲍伯走进书房,我正在看报。“妈妈,我可以去看电影吗?”他问。
⑧“不行,这个电影你不能看,因为你没到18岁!”我神情坚定地回答。
⑨“难道我们连谈谈它也不行吗?”他恳求道。
⑩“没什么好谈的,”我说,“我们的谈话只会以大呼小叫告终。”
“妈妈,你不可理喻,”他叫道,“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
又到了取邮件的时间,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邮箱里又有一些令人恼火的碎草叶,我伸手进去将它们往外拨拉,突然在那些细树枝和杂草的中间碰到了一些又小又圆的东西,我一惊,手猛地缩了回来。一看,原来是青色的鸟蛋。
就在那时,我听到附近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的目光在树枝和树叶间搜索了一阵,发现鸟妈妈正衔着一根松枝,松枝在它的喙边晃悠着。我被鸟妈妈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重新将那粗糙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原来,它每天在我们的破邮箱里筑巢,当它飞回来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扫而空时,它又重新开始筑巢。
“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鲍伯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他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转动着地球仪。“嗨!”我说。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眼睛瞪视着,在那一瞬间,我不仅看到了这个尚处于少年时期的既脆弱又敏感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即将长成年轻人的未来的他。“想谈谈吗?”我问,“我保证会认真听你说。”
我坐在那儿,听他将自己的愤怒、怨恨全部倒出来。那天,我们之间的痛苦和隔膜似乎全被消化掉了,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后来,邮箱里出现了三只幼鸟,鸟妈妈每天都栖息在邮箱顶上唱歌。听着那些歌声,我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01、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
0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
03、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04、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0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四)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0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0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②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0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0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0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表达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字数在8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文生活体验、拓展考题
【考点解读】
在记叙文阅读中,最后一道题往往是不同类型的生发感悟题。做这类题时,主要是看清题目要求,做出符合题意的解答。
【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的××给了你哪些启示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对文中提到的××,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解题思路】
拓展运用题主要有感想类和想象类题目,另外还有材料探究题和综合运用题等。感想类题目一般用“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提问,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想象类题目是根据语境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或根据情境进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感受启示题:
(1)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的情节、具体形象)出发。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自己的答案。
(2)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想象人物心理:①用第一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想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①用第三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3)想象故事发生的环境: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材料探究题:
(1)相似材料找相似点答题。(2)相反材料找不同点答题。综合运用题:
结合文章内容或主旨,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如提建议或拟写广告词、对联、解说词、颁奖词等。课外积累题:
补充拓展与文章相关联的故事、名言、诗句等。
【答题模板】
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先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然后根据题干作答。
(一)寒花
王利雪
①寒,彻骨,驱不散,挥不去。
②老树枝头荧黄吐露,香气幽微。我愿称这不畏严寒、勇于绽放的腊梅为寒花。
③百年老屋,清灰砖墙。腊梅的枝头一天天活泼起来。淡绿色的骨朵,渐黄,渐饱满。一个又一个花盏打开,绽放,点亮这寒冷的日子。
④我曾一次又一次把目光送过去,有时停下脚步,凝望一枝或一朵。那原本像夜夜失眠、脸上毫无光泽的叶子渐渐逃离枝干,花与叶不相见。枝干枯瘦苍老,花朵晶莹剔透。
⑤关于腊梅,有把它视作梅花的误会,更有“蜡梅”与“腊梅”的名字之争议。自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猜错,“与梅花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将腊梅与梅花认成同一家族。权威的书籍中,以为“蜡梅”为规范学名,而认为“腊梅”只是别名。
⑥一株花树无法选择自己的名字,但它葆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它荧黄的花瓣带蜡质,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可以保护娇嫩的花朵免受严寒的冻害,所以才能“凌寒独自开”。
⑦我喜欢人们为它取的别名﹣﹣素心腊梅。素,一字道出腊梅的神韵。远离温暖如春、百花争艳;远离游人如织、言笑晏晏。它只在枝头绽放自己,冷眼看繁花,素心如简。这种纯洁淡泊,这种执著,这种深到骨子里的冷傲,只有素心寒花。
⑧冬日,我经常看到朋友圈晒花草,晒茶花,晒水仙,晒室内的月季,晒更多我认不出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无一例外,他们的花朵硕大,花色鲜艳,开放得热烈。殊不知,那是温室里催生的色彩,而在灰白清冷的冬日,只有腊梅,能凌霜傲雪。
⑨腊梅无法圈养,它不属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它不属于温暖的贪念,它甚至不属于任何人。
⑩它属于一个浩荡而漫长的季节,属于冷冷的冰霜雨雪,属于寥廓的长天,属于朴素的自然,属于不折不扣的淡泊,属于公平而公正的时间年轮。
它属于老旧的院墙,它属于散而慢的青砖,它属于沉默不语的深厚土壤。它的笑内敛而低调,它以绽放默无声息对抗寒冷。
它是时间集结而成的花朵,是低温淬炼而成的精灵。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
腊梅能耐得住零下十度的低温,再低,花瓣会冻伤。她置身的冰冷世间早已寒上加寒,无处可逃,并不易安,可它敢于绽放,不逃避,不服输,才有世间的易安居士。
不躲不逃不服输不屈就,才有这最美的寒花一朵。
时间漂流到又一个寒冬,岁月并不真的静好,世事仍然艰辛。俗世、琐事牵绊,人情有冷有暖。我深深懂得,那枝头上绽放的每一朵,都经过寒冷的淬炼。世事喧嚣如浮云,我只愿每个不囿于现实困苦的人,每个甘守寒冷与寂寞的人,他们梦想的花,能穿越漫长的季节,如这枝头的寒花一般久开不谢。
(选自《亳州晚报》)
01、请简析标题的妙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然后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去选择判断即可。用“寒花”为题,首先点明写作对象是梅花;从文中“寒,彻骨,驱不散,挥不去”、“我愿称这不畏严寒、勇于绽放的腊梅为寒花”“一个又一个花盏打开,绽放,点亮这寒冷的日子”“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不躲不逃不服输不屈就,才有这最美的寒花一朵”,可以看出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给人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 案】
示例:①用“寒花”为题,点明写作的对象。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02、文中“蜡梅”与“腊梅”,你更喜欢哪个名称?请说说理由。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从文中第④段“枝干枯瘦苍老,花朵晶莹剔透”和第⑤段“权威的书籍中,以为'蜡梅'为规范学名,而认为'腊梅'只是别名”;可以看出“蜡”字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蜡烛”,想到光亮,由静到动,有视觉感和动态美
从文中第⑥段“可以让自己适应严寒,在寒冷里做那一树独秀。它荧黄的花瓣带蜡质,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可以保护娇嫩的花朵免受严寒的冻害”可以看出“腊”:腊月,指严冬,形象地突出其不畏严寒,做霜斗雪的风骨和精神。
【答 案】
示例一:用“蜡梅”更形象生动。“蜡”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蜡烛”,想到光亮,由静到动,有视觉感和动态美
示例二:“腊”:腊月,指严冬,形象地突出其不畏严寒,做霜斗雪的风骨和精神。
03、赏析下列句子。
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它的每一朵花里有一首诗的内涵,有一阕词的意境,它像一个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腊梅”比作“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形美丽、内涵丰富的腊梅,“生性清高而不肯媚俗,不肯屈就”,赋予腊梅以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我”对腊梅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答 案】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腊梅比作满腹诗书气自华的女子,赋予它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写出腊梅美丽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腊梅的冷傲清高、内敛、低调的气质。表达了“我”对腊梅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04、第⑧段写其它花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反衬是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文中第⑧段写其它花草“他们的花朵硕大,花色鲜艳,开放得热烈”,描写出其它花草的硕大、鲜艳、热烈的特点,与腊梅形成了反衬,突出了腊梅笑对生活、凌霜做雪的品质,有力的表现了主旨。
【答 案】
示例: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硕大、鲜艳、热烈的温室里那些花草,与腊梅形成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腊梅凌霜做雪的品质。
05、在学习生活中,你有过寒花的经历吗?请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不超过80字)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写出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的经历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即可。
【答 案】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应该以宽阔的心怀面对生活,用微笑面对人生。
(二)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0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写作手法,对照四个选项的表述,判断对错。
ACD.分析正确;
B.分析不正确,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
故选:B。
02、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重要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划横线语段在文章中间部分,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语段内容以及上下文进行概括。本语段“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承接上文,概括爷爷的奋斗与成功;“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启下,引出下文对父亲的败家的叙述。
【答 案】
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写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0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性格及精神品质,要联系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所做的事件进行评析。通读全文,筛选出对爷爷的描写,进行概括总结。比如从“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可以看出爷爷聪明好学,技艺精湛,善于经商;从“爷爷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可以看出爷爷吃苦耐劳、勤劳能干;从“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可以看出爷爷生活简朴;
从“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可以看出爷爷专注于工作,对父亲疏于管理,不善于教育子女;从“爷爷用父亲的事来教育我,希望我能争气”可以看出爷爷面对失意不沮丧,对生活充满信心。
【答 案】
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苦干;
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
④慈爱温和,内心刚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0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及对文章主旨的个性理解能力。联系全文内容,从爷爷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可以看出这里爷爷给予我的财富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读完小说的人生感悟,要联系人物经历及相关事件来谈。比如,从爷爷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幸福的生活要靠奋斗获得。从父亲失败的人生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从“我”的成长经历可以感悟到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等。
【答 案】
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
人生感悟:
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
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
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
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三)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押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②他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但并不看我,而是看向了厨房的天花板。“没有人会穿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妈妈。没有人!”
③没过一会儿,我们就开始冲对方大呼小叫起来。他开始出言不逊,我的话也很不中听。最后,他很不情愿地将奶奶送的衬衫套在身上。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④事实上,自从鲍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他了。最近,我们之间起了太多的冲突和争吵,他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持怀疑的态度,我都准备甩开手不管他了。
⑤我叹了口气,出门向家门口的邮箱走去。我的邮箱曾被汽车撞坏过,箱门关不严。我把手伸进去,碰到了一叠信封,然后是一些特别的东西,像扫帚须。我朝邮箱里窥视,那天的信放在一小堆杂草和松枝的上面。谁干的恶作剧?我想。便随手将杂草拨拉出来。
⑥第二天,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每天,我都将它们清除出去。
⑦星期六,鲍伯走进书房,我正在看报。“妈妈,我可以去看电影吗?”他问。
⑧“不行,这个电影你不能看,因为你没到18岁!”我神情坚定地回答。
⑨“难道我们连谈谈它也不行吗?”他恳求道。
⑩“没什么好谈的,”我说,“我们的谈话只会以大呼小叫告终。”
“妈妈,你不可理喻,”他叫道,“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
又到了取邮件的时间,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邮箱里又有一些令人恼火的碎草叶,我伸手进去将它们往外拨拉,突然在那些细树枝和杂草的中间碰到了一些又小又圆的东西,我一惊,手猛地缩了回来。一看,原来是青色的鸟蛋。
就在那时,我听到附近一棵树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的目光在树枝和树叶间搜索了一阵,发现鸟妈妈正衔着一根松枝,松枝在它的喙边晃悠着。我被鸟妈妈的坚韧毅力所感动,重新将那粗糙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原来,它每天在我们的破邮箱里筑巢,当它飞回来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扫而空时,它又重新开始筑巢。
“你连试都不愿意试一试!”鲍伯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他正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转动着地球仪。“嗨!”我说。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眼睛瞪视着,在那一瞬间,我不仅看到了这个尚处于少年时期的既脆弱又敏感的小男孩,也看到了即将长成年轻人的未来的他。“想谈谈吗?”我问,“我保证会认真听你说。”
我坐在那儿,听他将自己的愤怒、怨恨全部倒出来。那天,我们之间的痛苦和隔膜似乎全被消化掉了,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后来,邮箱里出现了三只幼鸟,鸟妈妈每天都栖息在邮箱顶上唱歌。听着那些歌声,我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我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01、通读全文,说说“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概括即可。“我”和儿子鲍伯之间的“痛苦”与“隔膜”全被“消化”在文章第13、14自然段,概括文意可知: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
【答 案】
我被鸟妈妈坚韧毅力所感动,内心受到触动,从而决定永不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主动与儿子真心交流沟通。
02、联系全文,请简要说说题目“永不放弃”的含义。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答 案】
“永不放弃”一方面指鸟妈妈一次次把被破坏的鸟巢推回邮箱里去,不放弃;另一方面指我不管儿子多么不听话,多么难以管教,永远不会放弃对他的教育,引导他长大成才。
03、揣摩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当他拿起书本的时候,我伸手去拥抱他,却被他硬生生地抽身走开了。
【解答思路】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硬生生”的意思是形容态度生硬。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强迫他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这一做法的极度不满。
【答 案】
“硬生生”写儿子动作的生硬,表现了儿子对我的做法的极度不满。
04、文中第⑥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第六自然段“当我去邮箱里取信时,邮箱里又有了一小撮松枝、一些细树针、两朵干枯了的蒲公英。此后每天,我都能在邮箱里找到一些杂草”埋下伏笔,为下文鸟妈妈出现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答 案】
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05、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解答思路】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要围绕“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孩子,永不放弃孩子,教育孩子要有耐心”等方面谈感悟。
【答 案】
示例:家长对青少年的成长要加以正确引导,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态度不能粗暴。
(四)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0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形成了对比;结构上,这两段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答 案】
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0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②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
①结合上文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②结合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答 案】
①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
②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0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第一问: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从“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中可知,“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第二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可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即可。结合内容可知:“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答 案】
“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0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父亲的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等语句,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从“去赏你的景吧”中可知,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从“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中可知,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据此分析即可。
【答 案】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
0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表达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字数在80字左右)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本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表达。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要运用修辞手法,字数在80字左右,围绕“对父母的感激”来写即可。
【答 案】
示例: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