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如何把握小说主题(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文档属性

名称 03、如何把握小说主题(课件版+文档版)-【精准考点】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讲练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6:50:07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精准考点—阅读
中考小说阅读
2024●明确考点●精准出击
如何把握小说主题
必考
【考点解读】
小说的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把握小说主题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如《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与好汉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
阅读小说时,要围绕这一主题反复思考。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由于小说主题的模糊性及多面性,在分析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概括全面。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1.题材分析法。根据文章所写事件、所用材料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
2.时代背景分析法。理解文章主题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等多种途径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题。
【解题思路】
3.创作意图分析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思想风貌,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
4.人物形象分析法。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作者表现其对社会人生看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人物,了解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倾向或情感倾向,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解题思路】
5.关键句分析法。文中议论、抒情等关键语句,往往起着点明主题、揭示主题、揭示哲理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作用。
6.标题分析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解题步骤】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小说的考点。
第二步:梳理文章,确定答案。可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时代背景进行考虑。
第三步:规范作答。最后根据知识储备,运用术语整合出答案,注意分点。
【答题模板】
文章记叙了……的故事,表现/赞美/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最美的化学反应
(一)
【精准解答】
0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高中时,①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前些年,②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能力。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通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根据题干中已有的内容,筛选出空处对应的语段,然后进行概括即可。①空处,对应的语段是 段,叙述秋明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②空处,对应语段是 段,通过秋明跟主持人的对话,交代前些年秋明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精准解答】
0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作用。一方面,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读来亲切;另一方,“我”是秋明的故事的见证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就是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另外,从“我”的所见所感来写,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答 案】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
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精准解答】
0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结合重点词语解读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在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①句中秋明是“嘻嘻笑”,联系上下文,这是一个少年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后的自豪与得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②句中秋明是“苦笑”,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秋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化学梦破灭时的一种无奈和忧伤。
【精准解答】
0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答 案】
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精准解答】
04、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认真阅读④﹣ 段,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从“对情节发展”和“对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分析其作用。这几段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明对化学的热爱,他的化学梦想,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波澜起伏;同时,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明聪明、做事认真、拥有美好梦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答 案】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站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精准解答】
0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这个题目一语双关,表面义是之初中时秋明给我们表演的很美的化学实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主旨段 段分析,是指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答 案】
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
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水浒传》选段
(二)
【精准解答】
0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概括主要故事内容的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结合“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概括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答 案】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精准解答】
02、对待两个公差,鲁达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做法反映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二位差人平白要害死林冲,鲁智深要将他们一杖打死,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而林冲却不想再生事端,阻止了鲁智深,可知他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答 案】
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精准解答】
0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达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细读文本可知,文本中鲁智深说“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可知他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可知他粗中有细的特点。
【答 案】
示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精准解答】
0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者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名著《水浒传》主题的理解。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原著中选择一个因为不堪忍受而投奔梁山的英雄人物及他的事迹作答即可。
【答 案】
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明子出师
(三)
【精准解答】
01、分别用四个字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本文的情节。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在写“明子击斧”之前,先写的是三和尚请客,可用“师傅设局”作答;然后写三和尚给出出师的任务,明子让比自己大的黑罐先来,可用“黑罐斧击”来作答;接着写“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可用“明子斧击”来作答;最后明子出师了,是因为他完成了师傅的任务,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答 案】
师傅设局;黑罐斧击;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精准解答】
0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首先根据文意知道,这三次斧击直接关系到二人的前途,事关重大。黑罐是双手“微微颤抖”,可以看出他在任务前的紧张与不安;而明子却是“一把操起斧头”,可见他的动作果断,对任务的完成充满信心。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两个环境描写句,第一句以小窝棚中只有“蜡烛油的气味”来渲染出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句则重点突出小窝棚的黑暗,也是为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任务究竟谁能完成呢?为后文中明子的表现埋下伏笔。
【精准解答】
0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案】
①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精准解答】
0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寓意分析。“明子”与“黑罐”,两个名字一“明”一“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二人的行为来看,作者的情感倾向于“明子”,“明”有聪明之意,表现明白事理,会让人生更光明;而“黑罐”的“黑”则表现了人过于诚实,往往会在黑暗中摸索人生路。
【答 案】
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朴拙实诚之感,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黑暗中摸索。
【精准解答】
04、为什么明子能出师?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明子的优点在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所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答 案】
示例: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对他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所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随机应变,明是非,知进退。
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四)
【精准解答】
01、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根据“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可知他们彼此相爱,但为了保家卫国却毅然分开,做出了牺牲。根据“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可知奶奶五年如一日的等待。“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可知二人团聚后,几十年相依为命,长相厮守。这些都是让我觉得温暖的原因。
【答 案】
①感动于彼此相爱却愿意为保家卫国而天各一方的牺牲。
②感动于枪林弹雨前途难料之时五年如一日等候的执着。
③感动于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内心相守。
【精准解答】
02、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春光的本义是春天的风光,这里二人之间的爱情比喻为春光,又把无形的春光实化为野菜,显得真实可感,让人感动。这些平凡的事物,包含着两人闪亮的青春,美好的爱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 案】
春光,名词。在文中,作者把爱情物化成了“春光”,又把“春光”物化成了野菜,使爱情、春光具有了质感与触感,把春光的灿烂、青春的闪亮、爱情的美好、对生活的乐观都包含在其中了。
【精准解答】
03、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第十八段可知,这一段是对奶奶眼神的描写,是外貌或神态描写,当然说细节描写也是对的。其中的“柔和”一词表现了奶奶对于那段青春岁月,对于能拥有这样一份爱情的满足与甜蜜。站在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爱情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答 案】
①外貌描写或神态描写(细节描写)。②刻画出了祖母回忆青春时期珍贵美好的生活时的甜蜜与满足,也体现了作者对老一代人朴素情怀的欣赏与感动。
【精准解答】
04、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这处景物描写交代了两人的分离是在一个春天,同时美好的春光为人物的出声营造了美丽的背景。同时,这美好的春光也象征了两人之是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两人的难分难舍之意。
【答 案】
①交待了社会背景与时令②渲染了一种灿烂温暖的氛围,为下文深深相爱的人物的出场营造了美丽的背景。③象征着男孩女孩间美丽绚烂的爱情④衬托了男孩女孩不忍分离的缠绵之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如何把握小说主题
【考点解读】
小说的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把握小说主题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如《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与好汉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阅读小说时,要围绕这一主题反复思考。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由于小说主题的模糊性及多面性,在分析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概括全面。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1.题材分析法。根据文章所写事件、所用材料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
2.时代背景分析法。理解文章主题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等多种途径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题。
3.创作意图分析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思想风貌,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
4.人物形象分析法。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作者表现其对社会人生看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人物,了解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倾向或情感倾向,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5.关键句分析法。文中议论、抒情等关键语句,往往起着点明主题、揭示主题、揭示哲理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作用。
6.标题分析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板】
文章记叙了……的故事,表现/赞美/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一)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0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① ①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 →前些年,②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梳理能力。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小。通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根据题干中已有的内容,筛选出空处对应的语段,然后进行概括即可。①空处,对应的语段是 段,叙述秋明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②空处,对应语段是 段,通过秋明跟主持人的对话,交代前些年秋明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答 案】
①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
②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0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作用。一方面,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读来亲切;另一方,“我”是秋明的故事的见证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就是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另外,从“我”的所见所感来写,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答 案】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0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结合重点词语解读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进行换位思考,即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在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①句中秋明是“嘻嘻笑”,联系上下文,这是一个少年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后的自豪与得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②句中秋明是“苦笑”,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秋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化学梦破灭时的一种无奈和忧伤。
【答 案】
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04、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认真阅读④﹣ 段,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从“对情节发展”和“对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分析其作用。这几段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明对化学的热爱,他的化学梦想,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波澜起伏;同时,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秋明聪明、做事认真、拥有美好梦想,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答 案】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站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0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这个题目一语双关,表面义是之初中时秋明给我们表演的很美的化学实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主旨段 段分析,是指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答 案】
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
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二)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拾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起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执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生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成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扶起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0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概括主要故事内容的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结合“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概括为: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答 案】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02、对待两个公差,鲁达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做法反映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二位差人平白要害死林冲,鲁智深要将他们一杖打死,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而林冲却不想再生事端,阻止了鲁智深,可知他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答 案】
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0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达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细读文本可知,文本中鲁智深说“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可知他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可知他粗中有细的特点。
【答 案】
示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0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者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名著《水浒传》主题的理解。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原著中选择一个因为不堪忍受而投奔梁山的英雄人物及他的事迹作答即可。
【答 案】
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三)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儿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的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改动)
01、分别用四个字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本文的情节。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在写“明子击斧”之前,先写的是三和尚请客,可用“师傅设局”作答;然后写三和尚给出出师的任务,明子让比自己大的黑罐先来,可用“黑罐斧击”来作答;接着写“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可用“明子斧击”来作答;最后明子出师了,是因为他完成了师傅的任务,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答 案】
师傅设局;黑罐斧击;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0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①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首先根据文意知道,这三次斧击直接关系到二人的前途,事关重大。黑罐是双手“微微颤抖”,可以看出他在任务前的紧张与不安;而明子却是“一把操起斧头”,可见他的动作果断,对任务的完成充满信心。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两个环境描写句,第一句以小窝棚中只有“蜡烛油的气味”来渲染出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句则重点突出小窝棚的黑暗,也是为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任务究竟谁能完成呢?为后文中明子的表现埋下伏笔。
【答 案】
①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0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文章寓意分析。“明子”与“黑罐”,两个名字一“明”一“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二人的行为来看,作者的情感倾向于“明子”,“明”有聪明之意,表现明白事理,会让人生更光明;而“黑罐”的“黑”则表现了人过于诚实,往往会在黑暗中摸索人生路。
【答 案】
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朴拙实诚之感,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黑暗中摸索。
04、为什么明子能出师?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明子的优点在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所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答 案】
示例: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对他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所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随机应变,明是非,知进退。
(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①南风暖融融地吹拂着。
②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夺人眼球;而荞麦宛若羞涩的少女,低着腼腆着脸,有些不知所措地站立着。此刻午后的暖阳照向大地,舒适得令人慵困。一条碎石路闪着石子特有的光泽延伸向远方。
③这是1937年的春天。
④路旁站着一对男女,他们牵着手,彼此默默无语。目光流转之处,一片春暖花开。
⑤四周静得出奇。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朵大朵的云,像极了酣睡的婴孩。南风依旧拂过野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是极微小的。
⑥已然是春天的时节了,无名的碎花开了一地,那儿一簇紫色的,这儿一簇白色的,有着莫名芬芳的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⑦女孩微微踮起了脚尖。
⑧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
⑨静静的河水淌过春天的臂弯,揽起几许冬日残余的冰寒;几只早已脱了漆的旧木船泊在河岸边。清清的水招摇着油油的水草,在金色的柔波里,穿行过黑黑的鱼儿,一圈一圈的水泡浮上水面。
⑩女孩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却又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哭泣。
又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得花香四溢,大地的气息中却夹杂着战火的硝烟味儿。
女孩紧紧地抱住了男孩。
男孩身旁的一个布包上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那粉红的颜色显然是女孩精心挑选的。
……
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双相拥在一起的人儿。
“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天。春天呀,到处是花儿草儿的香味儿……”祖母的嗓音如流水一般和缓,在轻诉着一段往事,“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年,你的祖父参了军……”祖母的声音变得有些伤感,“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第五年的春天,他便回来了,我认得那黝黑的脸庞和怀里的小怀表……”
午后的暖意在祖母的脸庞上荡漾开来,崭新的相册悄悄地翻过一页。
“那会儿在农村,却还是小伙子小姑娘呢,像你这样的年纪吧。饥馑的年代里,我们在春天一起去挖野菜,蕨菜、马齿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
祖母的眼里闪现出柔和的光芒。
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
“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也听听。”祖父爽朗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微微的笑意。
午后的阳光偏了一个角度,泛黄的墙壁上,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摘自《读者》2012年第21期
01、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根据“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可知他们彼此相爱,但为了保家卫国却毅然分开,做出了牺牲。根据“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可知奶奶五年如一日的等待。“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可知二人团聚后,几十年相依为命,长相厮守。这些都是让我觉得温暖的原因。
【答 案】
①感动于彼此相爱却愿意为保家卫国而天各一方的牺牲。②感动于枪林弹雨前途难料之时五年如一日等候的执着。③感动于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内心相守。
02、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春光的本义是春天的风光,这里二人之间的爱情比喻为春光,又把无形的春光实化为野菜,显得真实可感,让人感动。这些平凡的事物,包含着两人闪亮的青春,美好的爱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 案】
春光,名词。在文中,作者把爱情物化成了“春光”,又把“春光”物化成了野菜,使爱情、春光具有了质感与触感,把春光的灿烂、青春的闪亮、爱情的美好、对生活的乐观都包含在其中了。
03、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第十八段可知,这一段是对奶奶眼神的描写,是外貌或神态描写,当然说细节描写也是对的。其中的“柔和”一词表现了奶奶对于那段青春岁月,对于能拥有这样一份爱情的满足与甜蜜。站在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爱情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答 案】
①外貌描写或神态描写(细节描写)。②刻画出了祖母回忆青春时期珍贵美好的生活时的甜蜜与满足,也体现了作者对老一代人朴素情怀的欣赏与感动。
04、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答思路】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这处景物描写交代了两人的分离是在一个春天,同时美好的春光为人物的出声营造了美丽的背景。同时,这美好的春光也象征了两人之是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两人的难分难舍之意。
【答 案】
①交待了社会背景与时令②渲染了一种灿烂温暖的氛围,为下文深深相爱的人物的出场营造了美丽的背景。③象征着男孩女孩间美丽绚烂的爱情④衬托了男孩女孩不忍分离的缠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如何把握小说主题
【考点解读】
小说的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把握小说主题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如《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与好汉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阅读小说时,要围绕这一主题反复思考。
【常见的考查方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4、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由于小说主题的模糊性及多面性,在分析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概括全面。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1.题材分析法。根据文章所写事件、所用材料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
2.时代背景分析法。理解文章主题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等多种途径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题。
3.创作意图分析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和思想风貌,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
4.人物形象分析法。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作者表现其对社会人生看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人物,了解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倾向或情感倾向,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5.关键句分析法。文中议论、抒情等关键语句,往往起着点明主题、揭示主题、揭示哲理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作用。
6.标题分析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标题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板】
文章记叙了……的故事,表现/赞美/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一)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0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① 
   →前些年,②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0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0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04、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0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二)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拾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起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执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得你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生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成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扶起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0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02、对待两个公差,鲁达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做法反映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0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达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0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者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三)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儿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的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改动)
01、分别用四个字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本文的情节。
0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0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04、为什么明子能出师?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①南风暖融融地吹拂着。
②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夺人眼球;而荞麦宛若羞涩的少女,低着腼腆着脸,有些不知所措地站立着。此刻午后的暖阳照向大地,舒适得令人慵困。一条碎石路闪着石子特有的光泽延伸向远方。
③这是1937年的春天。
④路旁站着一对男女,他们牵着手,彼此默默无语。目光流转之处,一片春暖花开。
⑤四周静得出奇。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大朵大朵的云,像极了酣睡的婴孩。南风依旧拂过野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是极微小的。
⑥已然是春天的时节了,无名的碎花开了一地,那儿一簇紫色的,这儿一簇白色的,有着莫名芬芳的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⑦女孩微微踮起了脚尖。
⑧她伏在男孩结实的肩上,瘦弱的肩一起一伏。男孩的模样十分坚毅却又柔情似水。
⑨静静的河水淌过春天的臂弯,揽起几许冬日残余的冰寒;几只早已脱了漆的旧木船泊在河岸边。清清的水招摇着油油的水草,在金色的柔波里,穿行过黑黑的鱼儿,一圈一圈的水泡浮上水面。
⑩女孩开始小声地啜泣起来,却又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哭泣。
又是一阵轻柔的风,吹得花香四溢,大地的气息中却夹杂着战火的硝烟味儿。
女孩紧紧地抱住了男孩。
男孩身旁的一个布包上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那粉红的颜色显然是女孩精心挑选的。
……
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模糊,模糊得只剩下一双相拥在一起的人儿。
“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春天。春天呀,到处是花儿草儿的香味儿……”祖母的嗓音如流水一般和缓,在轻诉着一段往事,“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年,你的祖父参了军……”祖母的声音变得有些伤感,“这一等便是五年。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那一块花地走走,闻闻,听听,想想,念念……第五年的春天,他便回来了,我认得那黝黑的脸庞和怀里的小怀表……”
午后的暖意在祖母的脸庞上荡漾开来,崭新的相册悄悄地翻过一页。
“那会儿在农村,却还是小伙子小姑娘呢,像你这样的年纪吧。饥馑的年代里,我们在春天一起去挖野菜,蕨菜、马齿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
祖母的眼里闪现出柔和的光芒。
最后一页的相册上,两人的笑意定格,却还是春天,只是时光褪去了青春的色彩,彼此在内心深处的相守温暖了岁月。
“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也听听。”祖父爽朗的声音从阳台传来,带着微微的笑意。
午后的阳光偏了一个角度,泛黄的墙壁上,时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
摘自《读者》2012年第21期
01、读完全文,我们被这“藏在岁月里的温暖”深深感动了,请简要列出感动你的因素。
02、写出第17段“我们提着满满一篮的春光欢笑”一句中“春光”的词性及在文中的含义。
03、第18段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04、说说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