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
①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及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他们会种植水稻,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②④项正确;半坡原始居民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①项错误;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③项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
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 )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②“相生相胜”的理论 ③天人合一的思想 ④“无为而治”的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①正确;“相生相胜”的理论属于阴阳家的主张,②错误;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③正确;老子的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下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力量退出参与商业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表明个体工商业活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同时高利贷出现,说明商业中出现了货币信贷,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私人经济的崛起,说明这时期个体工商业活跃,④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突破了“工商食官”,但政府力量没有退出参与商业,①错误;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是在明清时期,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官员的职能:“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据此判断,这一官职可能是( )
A. 秦朝的监御史 B. 汉代的刺史 C. 宋朝的知州 D. 明朝的宦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为监察地方郡国,设置刺史制度,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政府,体现“以小制大”的特点,因此材料是对汉朝刺史的描述,B项正确;秦朝的监御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不周行郡国,排除A项;宋朝的知州属于地方行政长官,不负责监察,排除C项;明朝的宦官不是监察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东晋和南朝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之为( )
A. 编户齐民 B. 土断 C. 大索貌阅 D. 诸色户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改革户籍制度,原来从北方南迁到南方的北方侨民也逐渐开始承担赋税任务,这一做法被称为“土断”,B项正确;编户齐民是汉朝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措施,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朝时期实行的户籍管理措施,排除C项;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如军、民、站、匠、盐、儒、僧、道等,称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该学者评论的是我国古代的(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和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该学者评论的是科举制,C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官时都会涉及到门第出身,没有瓦解贵族阶层,排除AB项;行省制不是选官制度,和消灭贵族阶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两税法②科差③一条鞭法
B. ①两税法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C. ①两税法②摊丁入亩③科差
D. ①科差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这三次赋税制度改革中,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B项正确;科差是元朝实行的代徭税,排除A、C、D项。故选B项。
8. 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乌里雅苏台将军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C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D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协助当地的宗教首领管辖西藏地区,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对于新疆的管辖则是设置伊犁将军,D项正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的是东北地区,排除A项;单于都护府不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排除B项;设置“九边”军镇是明朝时期管辖边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9. 有人评论我国古代某一著作:“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这部百科全书式图书不仅在屯垦、救荒、水利、栽培、蚕桑、农器等多方面继承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本思想。这一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王祯《农书》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学习主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D项正确;《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0.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 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 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 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上海的社会变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上海煤气公司成立,属于这种变化的表现,B项正确;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通车时1988年、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和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 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 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 各国政府都很关注食品安全 D. 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可知,中国在国际粮食援助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出重要贡献,说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提到国内粮食自给问题,排除A项;统筹粮食资源就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的表述太过绝对,不符合现实,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只说了中国粮食外援问题,并没有提到食品安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靠渔猎和采集维生的人,也许每星期只需花两天找东西吃,但他们的生活仍受到食物控制。因此,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以下选项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①人类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第一次革命
③人类依赖自然的状况彻底改变 ④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聚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们从事农牧业生产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农业革命。由于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也使得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下图运河的开通( )
A. 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航行距离
B. 成为西欧与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 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
D. 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新通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使航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船只不必绕行麦哲伦海峡,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A项正确;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境内,与西欧、南亚无关,也和推动纽约发展无关,排除BC项;巴拿马运河沟通的是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不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排除D项。故选A项。
14. 20世纪初某国的法官们接到案件后,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些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至于同类案件以前作出过哪些判决,可以在所不问。该国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印度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依据材料“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些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可得出法官作出判决依据的是成文法,而法国属于大陆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故选D项;英国属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排除A项;美国也属于英美法系,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印度法律继承于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世纪中期以来,机器动力越来越便宜,而劳动力却越来越昂贵。在19世纪,有头脑的人越来越清楚,现在平民阶级也应该受到教育,哪怕是为了保障“工业效率”,他们也应该受到教育。属于英国践行这一想法的是( )
A. 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 B. 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C. 政府颁布《工厂法》 D. 建立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在19世纪,有头脑的人越来越清楚,现在平民阶级也应该受到教育,哪怕是为了保障‘工业效率’,他们也应该受到教育。”及所学可知,1802年,英国颁发了《工厂法》,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学习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20世纪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排除A项;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排除B项;“建立现代医疗保障体系”与劳动者接受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该机制的宗旨是为推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机制是( )
A. 二十国集团 B.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 上海合作组织 D. 中非合作论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十国集团的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A项正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出自身 声音、表明自身立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越来越发挥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其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7. 西周姜尚曾提出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孟子提倡“民贵君轻”。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下列属于汉朝民本思想具体实践的有( )
①汉景帝三十税一 ②建立常平仓制度 ③宗族内设义田义学 ④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本思想是指重视民众,汉朝时期实行三十税一,体现了轻徭薄赋,①正确;建立常平仓制度是为了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正确;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体现了对老人尊重,这是汉朝时期重视民本的表现,④正确;宗族内设义田义学始于北宋时期,与汉朝不符,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 《宋书》记载说:“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是( )
A.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 B. 北魏经济出现繁荣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自西晋末北民南迁以来,南方得到开发,有一年得到丰收就会使广阔的区域免除饥饿,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东汉的“光武中兴”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无关,排除AD项;材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与北魏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19. 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殖民化社会的六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门第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 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隋唐以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学习主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殖民化社会”及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C项正确;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进入“游士社会”,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称为“郎吏社会”,排除B项;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称之为“科举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0. 这一地区的农业有很大的自然性,在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静等来年收获季节的到来。至公元前14世纪,该地区出现了一种简单的灌溉工具——“沙杜夫”(利用杠杆原理灌溉)。与该区域的发展相符的是( )
A. 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B. 民居基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
C. 帕特农神庙是该地区的标志建筑 D. 大多数的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这一地区的农业有很大的自然性,在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静等来年收获季节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描述的是尼罗河流域农业种植的特点,尼罗河流域位于北非地区,当地大多数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D项正确;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是在美洲地区,排除A项;古代两河流域的民居基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排除B项;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地区的标志建筑,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的举措有( )
A. 继续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采用指令性计划的经济管理方式
C. 充分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 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至1937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采用指令性计划的经济管理方式,在短时间内使得苏联成为工业强国,B项正确;斯大林并没有继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排除C项;D项与斯大林体制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 社会基层治理的变革是对统治的解构和超越。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多元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思潮,备受政治家和选民关注。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更加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B. 社区承担了更多政府功能
C. 上层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D. 社区开始成为基层自治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据本题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多元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思潮”可知,在八十年代后,社会基层治理中,社会承担了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出现,西方国家调整其举措,减少国家宏观调控,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主体只涉及社会与政府,无法得出上层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的结论,排除C项;20世纪中期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第 23 题 14 分,第 24 题 14 分,第 25 题 12 分,第26题10分,共 50 分)
23. 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
材料二: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这一改变,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养士,聚徒讲学以及随之而来的处士横议之风逐渐发展的结果。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
材料三:见下图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制度在巩固统治方面的作用。
(2)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的主要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3)观察下图,指出三省的不同职能,简要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中书省: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朝廷政令(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政令执行机构。说明: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作用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要标准分配给王族等,让其建立诸侯国,以血缘关系为主要标准的制度是宗法制,分配的制度是分封制,因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而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举措:根据“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职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朝廷政令;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职责分明,而且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所以说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24. 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西荷和约》等条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民族国家继承和包涵了王朝国家的国家主权,因而它首先就是主权国家。拥有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说明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14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对抗教皇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对法国后世国家形态演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荷条约》等条约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及其这一体系形成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意义。
(3)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
【答案】(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掩盖了民族特性;措施: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反对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原则;作用:利于推动法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为法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2)关系:主权国家是民族国家的前提;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意义:开创了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3)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原则。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世纪的西欧。根据“ 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掩盖了民族特性。14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对抗教皇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他召开三级会议,反对教皇,确立国王有权征税原则。带来的作用则是有利于推动法国成为专制王权国家;为法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费分析题。时空: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 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主权国家是民族国家的前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荷条约》等条约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的意义主要是开创了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争端的先例;确立了一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中国。根据“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这部法律中确立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的原则,从而实现了国民身份的变化。根据“ 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指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答案】25. 社会因素:饥荒、战争、政府的提倡。影响: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有利于缓解粮食紧缺问题,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
26. 作用: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8世纪以来(世界)。第一小问社会因素,根据材料一“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显赫的地位。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身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得出饥荒、战争、政府的提倡。第二小问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新物种的传入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有利于缓解粮食紧缺问题,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以来(英国)。作用,根据材料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16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得出是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促进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根据材料二“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得出是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宋元时期的社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是宋元时期商业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
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与使用,是商品流通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
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铜钱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作为单一流通货币。
纸币的出现总体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滥印纸钞,也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宋元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这是宋元时期发行的纸币,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主要得益于当时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拟定题目为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是宋元时期商业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与使用,是商品流通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铜钱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最后进行总结论述,纸币的出现总体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滥印纸钞,也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
①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 )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②“相生相胜”的理论 ③天人合一的思想 ④“无为而治”的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3.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下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力量退出参与商业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表明个体工商业活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4. 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官员的职能:“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据此判断,这一官职可能是( )
A. 秦朝的监御史 B. 汉代的刺史 C. 宋朝的知州 D. 明朝的宦官
5. 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东晋和南朝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之为( )
A. 编户齐民 B. 土断 C. 大索貌阅 D. 诸色户计
6. “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该学者评论的是我国古代的(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7. 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两税法②科差③一条鞭法
B. ①两税法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C. ①两税法②摊丁入亩③科差
D. ①科差②一条鞭法③摊丁入亩
8. 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乌里雅苏台将军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C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D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A. A B. B C. C D. D
9. 有人评论我国古代某一著作:“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这部百科全书式图书不仅在屯垦、救荒、水利、栽培、蚕桑、农器等多方面继承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本思想。这一著作是( )
A 《齐民要术》 B. 王祯《农书》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10.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 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 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 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11.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 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 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 各国政府都很关注食品安全 D. 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12. 靠渔猎和采集维生的人,也许每星期只需花两天找东西吃,但他们的生活仍受到食物控制。因此,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以下选项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①人类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第一次革命
③人类依赖自然的状况彻底改变 ④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聚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3. 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下图运河的开通( )
A. 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航行距离
B. 成为西欧与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 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
D. 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新通道
14. 20世纪初某国的法官们接到案件后,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些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至于同类案件以前作出过哪些判决,可以在所不问。该国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印度 D. 法国
15. 18世纪中期以来,机器动力越来越便宜,而劳动力却越来越昂贵。在19世纪,有头脑的人越来越清楚,现在平民阶级也应该受到教育,哪怕是为了保障“工业效率”,他们也应该受到教育。属于英国践行这一想法的是( )
A. 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 B. 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C. 政府颁布《工厂法》 D. 建立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16. 该机制的宗旨是为推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机制是( )
A. 二十国集团 B.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 上海合作组织 D. 中非合作论坛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7. 西周姜尚曾提出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孟子提倡“民贵君轻”。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下列属于汉朝民本思想具体实践的有( )
①汉景帝三十税一 ②建立常平仓制度 ③宗族内设义田义学 ④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宋书》记载说:“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是( )
A.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 B. 北魏经济出现繁荣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19. 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殖民化社会的六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门第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 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 D. 隋唐以后
20. 这一地区的农业有很大的自然性,在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静等来年收获季节的到来。至公元前14世纪,该地区出现了一种简单的灌溉工具——“沙杜夫”(利用杠杆原理灌溉)。与该区域的发展相符的是( )
A. 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B. 民居基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
C. 帕特农神庙是该地区的标志建筑 D. 大多数的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2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的举措有( )
A. 继续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采用指令性计划的经济管理方式
C. 充分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 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22. 社会基层治理的变革是对统治的解构和超越。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多元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思潮,备受政治家和选民关注。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更加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B. 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C. 上层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D. 社区开始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第 23 题 14 分,第 24 题 14 分,第 25 题 12 分,第26题10分,共 50 分)
23. 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
材料二: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这一改变,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养士,聚徒讲学以及随之而来的处士横议之风逐渐发展的结果。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
材料三:见下图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些制度在巩固统治方面的作用。
(2)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的主要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3)观察下图,指出三省的不同职能,简要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24. 民族国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西欧……像英格兰、法兰西这些概念,基本上是一种地域概念……现代人脑子里的“民族”观念,在中世纪是很模糊的。同时,“国家”的概念也一样模糊……因此,人们说在中世纪西欧,只有领地,没有国家……事实上,如果说中世纪西欧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西荷和约》等条约确定了国家主权和主权争端的解决方式。主权原则的确立,使得在国家林立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确保了国家的独立……民族国家继承和包涵了王朝国家的国家主权,因而它首先就是主权国家。拥有主权是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材料三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说明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14世纪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为对抗教皇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对法国后世国家形态演变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扼要说明主权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西荷条约》等条约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名称及其这一体系形成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意义。
(3)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
25.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朋友。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生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结合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大英帝国全球崛起的作用。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宋元时期的社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