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及课题 第2课时 《口耳目 》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看图识字,引导学生认识身体部位。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含有生字的图画,画面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应的5个生字都是他们熟悉的身体部位名称。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呈现生字“站、坐”,并以两幅京剧人物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坐、立的规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学习者分析
本课4个生字,重点写好横折、撇、弯钩3个新笔画,例如“口、目”都有横折,但是横折的写法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不同的横折。本课新笔画弯钩,与竖钩相似,要注意区分。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身体部位的作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图片,帮孩子拓展思维,说清身体部位的作用。
3.学习目标确定
1.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2.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 1.会写“口、目”等4个字。
5.学习评价设计
2.借助图片,帮孩子拓展思维,说清身体部位的作用。
6.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环节一: ·一、歌曲导入,开门见山
学生活动1 1.学生听歌曲《中国功夫》。 教师活动1 1.教师过渡:这首歌曲是不是很有气势?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这句歌词与我们今天学习的俗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环节二: ·二、朗读俗语,理解运用
学生活动2 朗读俗语,圈画生字。 2.理解运用,多元识字。 学生观察插图,读俗语,说一说:课本插图中哪位演员的姿势是“站”,哪位演员的姿势是“坐”。 ★学习“站如松”。 ①观察比较京剧人物图及松树图,引导学生理解“如”是像的意思,“站如松”指京剧演员像松树一样笔直地站立着。 ②联系生活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 ★学习“坐如钟”。 1.随文识字:“坐”二人土上坐。 2.学生观察课件中图片判断坐姿的正误,教师提示正确坐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手放好。 ★学习“行如风”。 ★学习“卧如弓”。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图片理解“卧如弓”的意思是卧床睡觉时像弓一样弯曲。 ②学生观察图片判断睡姿的正误。 3.多种形式读课文: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男女赛读。 教师活动2 1.(1)教师范读俗语,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教师引导学生圈出俗语中的两个生字。 (3)学生圈画生字后,教师指名学生读生字 2.教师提示“站如松”的要点:昂头挺胸两肩平,两腿并立手放松。目不斜视看前方,双臂不歪脚立正。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出“站”的动作。 3.教师简要介绍包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包公图及钟图,理解“坐如钟”的意思是包公的坐姿像钟一样端正。 4.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出“坐”的动作。 5.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图片理解“行如风”的意思是走路时像风一样轻快有力。 ②教师提示正确行走姿势:脚步轻,行如风,收腹摆手挺起胸。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图片判断行走姿势的正误。
环节三: ·三、指导书写,展示评价
学生活动3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本课会写字。 2.学生齐读本课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复习田字格口诀、写字歌和执笔歌。 4.学习新笔画“横折”,指导书写“口”“目”“耳”。 (1)学习新笔画:横折。 (2)学写“口”字。 (3)学写“目”字。 (3)学写“耳”字。 (4)学写新笔画“撇”和“弯钩”,指导书写“手”字。 教师活动3 1.教师范写,提示学生横折的书写要点:下笔先写横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竖段。 2.师范写,提示学生“口”的书写要点:左右两个竖向笔画应稍稍往里斜,上略宽,下略窄。 3.教师巡视评价,提示学生写得不端正,就在后面写字时改进,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 4.教师范写,提示学生“耳”的书写要点:第一撇要平一些;中间一横短;第二横长;弯钩要略带点儿弯。
活动意图说明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写字是一个难点,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写字习惯非常重要,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环节四: ·四、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4 1.跟老师一起听一听俗语《五官本领》。 五官本领 小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 小鼻子真神奇,宝宝用它闻香气。 小嘴巴张得大,说话吃饭全靠它。 小耳朵真正灵,什么声音都听清。 教师活动4 巩固练习。
7.板书设计
3 口 耳 目 口 耳 目 手 足 站 坐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生字4221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无
10.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