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红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附近的墓葬玉器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红山文化( )
A. 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B. 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C. 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 墓葬建筑工艺高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墓葬从规格和陪葬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结合时间红山文化晚期,可知阶级分化已经出现,C项正确。红山文化晚期尚未出现专制王权,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国家形态的形成,另此时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建筑工艺水平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史记·周本纪》载,“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先王耀德不观兵”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穆王此举( )
A. 反映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 加快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 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D. 体现了周王拥有决断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可知,周穆王并未听从大臣的劝谏,依然发动了对犬戎的征伐,说明周王对于大臣提出的政务建议拥有最后的决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周王是天下共主地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自是荒服者不至”可知,从此以后荒服部族都不来朝王了,说明周王此举无法加快边远地区开发和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排除B、C项。故选D项。
3. 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公元前645年,晋国承认民众开垦荒地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旨在( )
A. 推动社会转型 B. 瓦解井田制度
C. 增加赋税收入 D. 推行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春秋时期管仲和晋国改革是在公田日渐荒凉、国家税收日趋窘迫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改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个体经营,调动农民积极性尽力去耕种,从而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C项正确。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社会转型,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A项;此举客观上可以推动井田制度的瓦解,但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无“抑商”信息,并且重农抑商确立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图为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的户籍管理文书,详细记录了某年迁陵县或其下辖乡有多少户,由负责户籍管理的官吏如期上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赋役征发繁重 B. 注重基层管理
C. 法律制度严苛 D. 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里耶秦简户籍簿中详细记录了某年迁陵县或其下辖乡有多少户,由负责户籍管理的官吏如期上报,这说明当时秦朝有较为详细的户籍登记制度,对于基层社会的管理较为细致,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到统计户数及官员上报情况,未涉及赋税数量,排除A项;登记民户信息并不等于法律制度严苛细致,排除C项;通过户籍信息并不能判定社会矛盾是否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5. 汉景帝时期,朝廷有意识地大批培养马匹,并对马匹的外流与买卖作了严格规定;汉武帝时期,大量引进外来优秀马种来提高中原马匹的质量。这些举措( )
A. 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B. 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汉景帝时有意识培养马匹,大量引进优秀马种,并且对马匹外流作出严格限制,目的在于提升军队战斗力,解决长期困扰的匈奴问题,A项正确;此举并非针对诸侯国势力,排除B项;加强马政建设与增加财政收入,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农业生产的恢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图是描绘汉代集市场景的画像砖。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有三方设门,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这反映出汉代( )
A. 市民生活的丰富 B. 榷场贸易的繁荣
C. 商业管理的严格 D. 豪强势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汉代集市四周有围墙,有三方设门,市道划出四大交易区,且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表明汉代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市民生活的丰富,排除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B项; “豪强势力”指的是当时的大地主阶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地主阶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学者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书写材料影响文辞 B. 简牍时代文化衰落
C. 纸张决定文化发展 D. 纸张发明影响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简牍时代到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并且比较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可知书写材料会影响文辞,A项正确;简牍时代文化不一定衰落, “简牍时代文化衰落”的说法曲解题意,排除B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纸张决定文化发展”的说法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该学者并未提及纸张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 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前秦苻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 )
A. 社会环境稳定 B. 思想实现统一 C. 儒学影响扩大大 D. 民族认同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十六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十六国时期,前赵和前秦君主都熟知汉文化,因此这可以证明十六国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D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排除A项;十六国时期,非大一统时期,思想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涉及儒家文化,还包括了兵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9. 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的资品,再由吏部授官。据此可知,当时九品中正制( )
A. 消除了朋党隐患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减少了腐败现象 D. 导致了士族当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察举制下选官多操纵于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九品中正制下设置的品评人才的中正官是由中央高官来担任,这就把选官权更多收归到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消除了朋党隐患”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中正官品评人才不一定减少腐败现象,排除C项;“导致了士族当权”与题意相违背,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亲往或遣使至涿鹿祭祀黄帝庙。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民族冲突 B. 加强了专制统治
C. 强化了宗法制度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拓跋珪自称黄帝之后以及与继任皇帝祭祀黄帝庙的行为,表明北魏统治者认同中原文化,这一行为有利于当时的民族融合,D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冲突”的表述绝对,排除A项;北魏皇帝此举与加强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东汉后期和唐朝煎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数据说明(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唐朝前期相比东汉后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接近翻倍,这表明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从黄河流域的县城数量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北方经济严重衰退的结论,排除A项;从表格提供的信息无法看出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排除C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实现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唐代,寓意吉祥、华丽精致铜镜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端鲁、画像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鸟镜、人物故事镜、对凤镜等。这一现象( )
A. 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 B.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 得益于开明开放政策 D. 助长了社会风气的奢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铜镜图案有传统的,有表现西方题材的,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这说明唐代非常开放包容,得益于其开明开放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打破华夷尊卑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社会风气奢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宫,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
A. 行政效率低下 B. 文化繁荣 C. 文官素养较高 D. 崇文抑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文官在地位上明显高于武将,这表明当时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宋代文化繁荣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宋代重文轻武并非因为文官素养高,而是吸取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教训,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宋庆历年间规定:“钱出中国界及一贯文,罪处死”、海船“往来兴贩,夹带铜钱五百文随行,离岸五里,便以出界条法。”甚至要求打造海船时要将政府的禁令雕刻在船梁上,违者杖八十。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间海外贸易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C. 政府严禁货币外流 D. 通货膨胀问题突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其原因主要是宋钱对蕃货的购买力很强,几乎获得了地区性的国际货币地位,所以当时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因此政府作出了立法规定与惩罚措施,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民间海外贸易繁荣,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不符合宋代事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通货膨胀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 ”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太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 ”,大臣对曰“萧何”。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 )
A. 民族间的相互学习 B. 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C. 辽代承袭汉朝典制 D.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仰慕汉朝皇帝刘邦与丞相萧何,并且将契丹耶律氏改为刘姓,将皇后赐姓萧氏,认同刘氏和萧氏为其先祖,说明其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向心力,B项正确;材料只是单方面体现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学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辽代承袭汉朝的典章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多民族政权对峙的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制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困不堪忍一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息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
C. 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D.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制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可知,明朝通过雇佣进行官营手工业生产,从而放松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束缚,B项正确;由匠籍到“以银代役”都属于手工业的内容,与重农抑商的政策不符,排除A项;匠籍制度改革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赋税制度改革没有关系,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7. 1639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落榜后, “感四国之多虞(忧患),耻经生之寡术”。于是苦览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据此可知,顾炎武( )
A. 倡导经世致用 B. 否定儒家伦理
C. 反对科举考试 D. 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639年(中国)。从材料“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关心国家生民之计,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从他“苦览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可知,他主张要做能为现实服务的学问,强调学以致用,因此体现出的是“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A项正确;顾炎武自己挣脱出科举桎梏,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他“反对”科举考试,也没有否定伦理纲常,排除B、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批判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8.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 B. 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 消除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 D.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密折制度可知,密折制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便于下情上达,有利于皇帝加强对政务的控制,其本质是有利于统治的强化,A项正确;密折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无法“确保”合理性,排除B项; “消除了君臣隔阂”太绝对化,这夸大了密折制的作用,排除C项;密折制仅仅是一种反馈皇帝信息手段,无法规范中央机构的运行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再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
A.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两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及所学可知,这是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先进中国人对西洋船炮的技术资料进行了总结,意图使人们从中借鉴,从而寻求强国御侮的办法,C项正确;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与林则徐编撰《四洲志》有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践行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其后, “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椎悉归地方督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B. 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C. 晚清统治基础动摇 D. 地方督抚实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加上“无论田赋……悉归地方督抚”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廷认可地方自筹经费,这有助于地方督抚实力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来侵略导致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排除A项;此时地方实力得到增强,但是中央还不至于“无力”控制地方,排除B项; “东南互保”政策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开眼看世界 B. 戊戌维新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中后期”“陈腐土壤上嫁接近代工业的植株”可知,该学者评价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伦理制度的基础上,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科技器物,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开眼看世界”主要在思想领域,没有进行政治实践,排除A项;戊戌维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材料“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排除一切国外事物,与材料“嫁接若干近代工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 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 救亡方式的求新 B. 革命力量的增强
C. 民众思想的解放 D. 新式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爱国团体成立,它们宣传民权观念,传播维新思想,不同于之前学习“器物”的救亡运动,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救亡路径的求新,A项正确;其中部分团体主张维新变法,并不主张革命,排除B项;这些团体虽然是民间团体,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思想,排除C项;这些团体的出现并不能体现新式教育普及,普及太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3. 1903年,孙中山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欧美国家“富者富可敌国”,而穷人则“立锥之地”都没有,“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为此,孙中山提出( )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03年(中国)。材料中孙中山关注社会贫富差距,体现了民生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民族主义侧重于提倡“民族革命”,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民权主义解决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民主主义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分,涵盖面太大,且材料汇中内容指向不具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在该学者看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 影响亚洲革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传播启蒙思想 D. 推动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扣人心弦”“当世界上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中国……成为……共和国”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封建专制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强调辛亥革命在国家政治制度转型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辛亥革命对亚洲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对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排除B项;学者观点中没有涉及传播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国民革命的作用 B. 民主科学的影响
C. 文学革命的兴起 D. 传统文化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赛先生”(科学)的影响,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德先生”(民主)的影响,B项正确;A项时空有误,“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此时未开始国民革命,排除A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在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从学才“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艰难过程。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 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D. 统治阶级大力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层层深入,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A项正确;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因此,不会是学习“器物”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学东渐逐渐深入是表现,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在学习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并非持续“大力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27.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转折点是( )
A. 辛亥革命 B. 国民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古田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的过程。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结构和思想倾向从此开始有了非常大的改观,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额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因此,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转向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B项;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召开的,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中国发展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8. 1926年12月,毛泽东说:“现在工商业的不发展,其中一大原因,即是三万万农民无购买力;而农业的不发展,即是农民无生产力。如果农民解放,农民在经济上能减少地主的剥削,必能使农业改进,而因为他们之购买肥料、农具、布草等类,工商业必同时发达。”毛泽东这一认识( )
A.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 阐明了农民问题同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C. 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国共两党发展社会经济的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26年(中国)。依据材料“工商业不发展……一大原因……农民无购买力;而农业不发展,即农民无生产力”以及“如果农民解放……必能使农业改进……工商业必同事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经济状况改善和农业改进,能促进工商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即毛泽东认识阐明了农民问题同中国现代化的联系,B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926年12月可知,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实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时间是1927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这一认识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9. 20世纪20、30年代,在鄂豫皖根据地中流行一首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友农友团结起,工农政府已成立;政府是你的呀咳,政府是你的呀咳,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庆祝苏维埃……”这反映出( )
A. 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人民群众拥护苏区政府
C. 军民团结开展“反围剿”斗争 D. 工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据材料“20世纪20、30年代”“政府是你的呀咳……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庆祝苏维埃”可知,《八月桂花遍地开》是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民歌,详尽地表述了苏区人民对红色政权的希望与爱护,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没有涉及促进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排除A项,也没有涉及“反围剿”斗争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工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0.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题共2道大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第36、46页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人口最多的时代是明清时期。道理很简单,中国宋代以前(含宋代)的文学无论是传统诗文还是作为诗歌变体的词,总体上是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是雅文学,它们的创作者和受众也都局限在宫廷、士大夫和士绅中间,受传承载体的限制,它们远没有下移至普通百姓中去……而这一情况到明清时期却有了质的改观。明清时期不但文学作者群体数量庞大,且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进一步下移,以小说、戏剧等为代表的俗文学强势崛起并成为整个文学人口中最广泛的消费对象。
——摘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聚盛》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指出与唐朝诗人的分布相比,宋代词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文学人口最多的原因。
【答案】(1)变化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
原因: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文人南迁;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得到发展。
变化二:宋代词人总数比唐代诗人总数多。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文学的世俗化和词的创作;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两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宋代崇文抑武;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2)原因:科举选拔体制的成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的下移。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分布地区对比,得出变化一:“唐代诗人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词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变化趋势。结合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南移等史实解释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总人数上对比,得出变化二:“宋代词人总数比唐代诗人总数多”的变化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词的优势、宋朝民族关系复杂等角度解释变化的原因,得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文学的世俗化和词的创作;宋词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故词作丰富,词人辈出;两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为宋词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宋代崇文抑武;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 明清时期不但文学作者群体数量庞大,且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进一步下移,以小说、戏剧等为代表的俗文学强势崛起并成为整个文学人口中最广泛的消费对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科举制、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并结合材料提炼出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下移等要点全面作答。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组成的旧的社会阶级结构,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宣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断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法规,保障私人对于土地的转移让渡的权利,使土地买卖和典当的法律更加规范化。地主阶级改变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普遍采用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收取地租的办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租佃关系发展迅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1)新变化: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租佃关系发展迅速;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外国资本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政治改革运动的推动;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等传入;近代商会组织的出现。
(3)特点: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伴随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壮大,代表先进生产力;力量集中;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影响: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聚和增长;促使中国工人阶级更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宣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断的社会阶级结构”得出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形成;根据材料“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根据材料“ 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法规,保障私人对于土地的转移让渡的权利,使土地买卖和典当的法律更加规范化。地主阶级改变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普遍采用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收取地租的办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租佃关系发展迅速”得出土地买卖盛行,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租佃关系发展迅速;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得出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外国资本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得出近代商会组织的出现。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得出特点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伴随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壮大,代表先进生产力;根据材料“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得出力量集中,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伟大的革命阶级,它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外,还有自己特殊的优点,由于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它具有坚决而彻底的革命性。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它必然成为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从而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团结,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积聚和增长,促使中国工人阶级更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红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附近的墓葬玉器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红山文化( )
A. 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B. 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C. 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 墓葬建筑工艺高超
2. 据《史记·周本纪》载,“穆王将征犬戎”,但大臣祭公谋父反对,向他讲了“先王耀德不观兵”的道理,但穆王不听劝谏,“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穆王此举( )
A. 反映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 加快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 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D. 体现了周王拥有决断权
3. 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将田地分给耕种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公元前645年,晋国承认民众开垦荒地的合法性。这些举措旨在( )
A. 推动社会转型 B. 瓦解井田制度
C. 增加赋税收入 D. 推行重农抑商
4. 下图为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的户籍管理文书,详细记录了某年迁陵县或其下辖乡有多少户,由负责户籍管理的官吏如期上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赋役征发繁重 B. 注重基层管理
C. 法律制度严苛 D. 社会矛盾尖锐
5. 汉景帝时期,朝廷有意识地大批培养马匹,并对马匹的外流与买卖作了严格规定;汉武帝时期,大量引进外来优秀马种来提高中原马匹的质量。这些举措( )
A. 准备了反击匈奴条件 B. 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6. 下图是描绘汉代集市场景的画像砖。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有三方设门,十字形的市道划分出4大交易区各区内有长廊式建筑(称为列肆)。这反映出汉代( )
A. 市民生活的丰富 B. 榷场贸易的繁荣
C. 商业管理的严格 D. 豪强势力的发展
7. 有学者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书写材料影响文辞 B. 简牍时代文化衰落
C. 纸张决定文化发展 D. 纸张发明影响世界
8. 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前秦苻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 )
A. 社会环境稳定 B. 思想实现统一 C. 儒学影响扩大大 D. 民族认同增强
9. 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的资品,再由吏部授官。据此可知,当时九品中正制( )
A. 消除了朋党隐患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减少了腐败现象 D. 导致了士族当权
10.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亲往或遣使至涿鹿祭祀黄帝庙。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民族冲突 B. 加强了专制统治
C. 强化了宗法制度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1. 东汉后期和唐朝煎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数据说明(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 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C.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12. 唐代,寓意吉祥、华丽精致的铜镜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端鲁、画像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鸟镜、人物故事镜、对凤镜等。这一现象( )
A. 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 B.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 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D. 助长了社会风气的奢靡
13. 在宋代相可出将,但将不可入相。朝廷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绝大部分是文宫,地方也是以文官统兵,边防驻军以文官为帅,武将仅为总管。这表明当时( )
A. 行政效率低下 B. 文化繁荣 C. 文官素养较高 D. 崇文抑武
14. 宋庆历年间规定:“钱出中国界及一贯文,罪处死”、海船“往来兴贩,夹带铜钱五百文随行,离岸五里,便以出界条法。”甚至要求打造海船时要将政府禁令雕刻在船梁上,违者杖八十。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间海外贸易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C. 政府严禁货币外流 D. 通货膨胀问题突出
15. 据《文昌杂录》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问大臣“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 ”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太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 ”,大臣对曰“萧何”。于是太祖遂将耶律氏改为刘姓,其皇后赐姓萧氏。这体现了( )
A. 民族间的相互学习 B. 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C. 辽代承袭汉朝典制 D.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16. 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制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困不堪忍一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息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
C. 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D.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7. 1639年,顾炎武参加科举落榜后, “感四国之多虞(忧患),耻经生之寡术”。于是苦览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据此可知,顾炎武( )
A. 倡导经世致用 B. 否定儒家伦理
C. 反对科举考试 D. 批判君主专制
18.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 B. 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 消除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 D. 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19. 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再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
A. 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2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其后, “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椎悉归地方督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B. 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C. 晚清统治基础动摇 D. 地方督抚实力增强
21.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十九世纪中后期,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开眼看世界 B. 戊戌维新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22. 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 救亡方式的求新 B. 革命力量的增强
C. 民众思想的解放 D. 新式教育的普及
23. 1903年,孙中山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欧美国家“富者富可敌国”,而穷人则“立锥之地”都没有,“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为此,孙中山提出( )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主主义
24. 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在该学者看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 影响亚洲革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传播启蒙思想 D. 推动政治转型
2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国民革命的作用 B. 民主科学的影响
C. 文学革命兴起 D. 传统文化的衰落
26. 在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从学才“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艰难过程。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 西学东渐不断深入 D. 统治阶级大力支持
27.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转折点是( )
A. 辛亥革命 B. 国民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古田会议
28. 1926年12月,毛泽东说:“现在工商业的不发展,其中一大原因,即是三万万农民无购买力;而农业的不发展,即是农民无生产力。如果农民解放,农民在经济上能减少地主的剥削,必能使农业改进,而因为他们之购买肥料、农具、布草等类,工商业必同时发达。”毛泽东这一认识( )
A.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 阐明了农民问题同中国现代化的联系
C. 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 D. 形成了国共两党发展社会经济的共识
29. 20世纪20、30年代,在鄂豫皖根据地中流行一首红色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友农友团结起,工农政府已成立;政府是你的呀咳,政府是你的呀咳,你爱政府就是爱自己。庆祝苏维埃……”这反映出( )
A. 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人民群众拥护苏区政府
C. 军民团结开展“反围剿”斗争 D. 工农红军完成战略转移
30.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二、材料题(本题共2道大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第36、46页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人口最多的时代是明清时期。道理很简单,中国宋代以前(含宋代)的文学无论是传统诗文还是作为诗歌变体的词,总体上是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是雅文学,它们的创作者和受众也都局限在宫廷、士大夫和士绅中间,受传承载体的限制,它们远没有下移至普通百姓中去……而这一情况到明清时期却有了质的改观。明清时期不但文学作者群体数量庞大,且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进一步下移,以小说、戏剧等为代表的俗文学强势崛起并成为整个文学人口中最广泛的消费对象。
——摘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聚盛》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指出与唐朝诗人的分布相比,宋代词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文学人口最多的原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组成的旧的社会阶级结构,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宣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断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国家制定了严密的法规,保障私人对于土地的转移让渡的权利,使土地买卖和典当的法律更加规范化。地主阶级改变了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普遍采用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收取地租的办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租佃关系发展迅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初步发展,在纺织、缫丝、面粉、印刷等轻工业,以及以采煤为主的工矿业中,出现了不少新创办的商办企业。正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形成,商会的出现便是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标志。工商业者逐渐成长为一股新兴的社会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和发展而来,而且是伴随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地经营企业而来。”由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殖民地性质,无论是外国资本企业、清政府经营近代工业或者民族资本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沿江各城市口岸,并且又集中在纺织、造船、铁路、矿山、加工等部门,因而中国工人阶级比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集中,即表现在地区上的集中和企业上的集中。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阶层出现变动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