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5:02: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绝句
迟日 ,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2.把古诗内容补充完整。
3.前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出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迟日”的意思是“春日”。
B.“泥融飞燕子”的意思是燕子正在衔泥筑巢,写出一种静态美。
C.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5.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赞美祖国大好春光的诗句?请写出两句来。
二、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6.给标下弧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A.使知道 B.知识 C.知道
7.给标下弧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
8.《惠崇春江晓景》的作者是 八大家之一的 。诗人从 、 、 、 这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来了。诗人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由鸭戏江水想到了 ,又由萎蒿、芦苇满地生长想到了 。
9.用自己的话说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课外阅读。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11.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出游的天气—— (A.小雨 B.晴天),以及出游的路线——从 (A.山路 B.水路)到 (A.山路 B.水路)。其中,“却”是 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12.诗的后两句写了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来时路”是 (A.所见 B.所闻),“添得黄鹂四五声”是 (A.所见 B.所闻),动静结合,以有声衬无声,更加表现出了深山的 (A.喧闹 B.寂静)。
13.请找出诗中两处明显的对比,填写下面的内容。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这是第一处对比:“梅子黄时”正是江南 时节,难得有这样“ ”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第二处对比:山路上苍翠的树树,与来的时候一样 ,森林丛中传来 ,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14.“梅子黄时”指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这样的好心情代表着诗人的 心情。
15.读了后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
1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诗意。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8.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品读古诗,找出诗中哪些和哪些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
1. 唐 杜甫 2.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3.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4.B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及朝代的识记。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原诗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识记。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原诗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根据原诗把空缺处补充完整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由此可知,前两句诗描写了这样的景象: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及诗作内容的理解。
“迟日”的意思是“春日”,A选项说法正确。
“泥融飞燕子”的意思是燕子正在衔泥筑巢,写出一种动态美。B选项中“写出一种静态美”说法错误。
《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积累。
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写出赞美祖国大好春光的诗句。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
6.C 7.D 8. 唐宋 苏轼 桃花 水暖 萎蒿 芦芽 春江水暖 河豚欲上 9.示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解析】6.本题考查了对重点词的理解能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鸭子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知:察觉,知道。故选:C。
7.本题考查了对重点词的理解能力。
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是这个时节河豚将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欲:将要。故选:D。
8.本题考查了对作者及诗内容的理解能力。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通过诵读诗句可知,诗人从桃花、水暖、萎蒿、芦芽这些春天特有的景物中感受到春天来了。其中“水暖”“河豚欲上”并不是作者亲身感受或看到的,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由“鸭戏江”水想到了“春江水暖”,由“萎蒿、芦苇满地生长”想到了“河豚欲上”。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结合对古诗的诵读与理解完成。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 宋
曾几 11. B B A 再、又 12. A B B 13. 梅雨 日日晴 浓密 几声黄鹂的欢鸣 14. 五月 愉快 15.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的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16.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都是晴天,我乘着小船到小溪的尽头,然后再改走山路。 17.抒发了诗人山行时愉悦欢快的心情。 18.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解析】1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字词解释。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意思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子,乘着小船行驶到小溪尽头,再走上山间小路。
由此可知,诗人出游的天气是晴天;诗人出游的路线是从水路到山路。
“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意思: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1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绿阴不减来时路”是所见,“添得黄鹂四五声”是所闻,以黄鹂的叫声衬托山里的寂静。
13.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理解,
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子,乘着小船行驶到小溪尽头,再走上山间小路。第一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
1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季节特点应从所写景物中推断。“梅子黄时”是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指五月。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不减“和“添得“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如:山路上古树苍翠、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唤鸣声。
1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意思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子,乘着小船行驶到小溪尽头,再走上山间小路。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出行的时间与地点,表现出诗人浓郁的游兴。
17.本题考查古诗的情感体会。
全诗描写了五月黄梅季节难得的晴日日子,在初夏时节的景色中抒发了诗人的愉快心情。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表明了此时正是江南梅雨的时节,同时“绿阴”和“黄鹂”二字也表现出初夏时节山林中的秀丽景色与盎然的生机。三四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暗示诗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
18.本题考查古诗内容和对比手法赏析。
此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此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