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5 16: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选择题
1.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  )
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遗传→变异→进化
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染的变化最为明显,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染色体是由下列哪两种物质组成(  )
A.糖类和DNA B.蛋白质和RNA
C.脂肪和DNA D.蛋白质和DNA
3.某同学在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后,进行了笔记整理,请你帮她找出错误的一条(  )
A.兔子的白毛和猫的灰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B.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生
C.一个人的性别在形成受精卵时就已经确定
D.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
4.如果一株绿皮茄子的花(rr),接受了一株紫皮茄子的花粉(RR),那么在绿皮茄子上结的果实的颜色和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A.紫色: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rr
B.绿色;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Rr
C.半紫、半绿;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Rr
D.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绿色;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RR、Rr、rr
5.下列表示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中,不正确的是(  )
A.男性肌肉细胞,22对+XY B.女性口腔上皮细胞,22对+XX
C.生殖细胞精子,22条+Y D.生殖细胞卵细胞,22条+X
6.自法国学者拉马克提出“生物学”以来,在科学工作者的不断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生物学得到了不断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哈维利用观察法发现了血液循环
B.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系统,被誉为“分类学之父”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D.达尔文运用考察、调查、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揭示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建立了“进化学说”
7.白化病是由基因异常导致的先天性遗传病,如图是白化病(基因用A、a表示)的家系图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1的基因组成定为Aa
B.3和4夫妇生出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4
C.8的基因组成为aa
D.由图可知,白化病是隐性遗传病
8.如图所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下列关于人和动物体的精子、卵细胞以及受精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奇数
B.卵细胞中的DNA分子总是成对存在的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相等
D.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2N→N→2N。
9.下列关于人体内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传宗接代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体细胞
B.人体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方面都完全相同
C.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女儿体细胞的性染色体X一定来自母亲
10.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大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染色体>DNA>基因 B.染色体>基因>DNA
C.DNA>染色体>基因 D.基因>DNA>染色体
11.如图结构①表示女性体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分析正确的是(  )
A.女性体细胞共有44条染色体
B.一般情况下,①由许多蛋白质分子和一个DNA分子组成
C.③上任意一个片段构成基因
D.从数量上看,女性体细胞中包含一条X染色体
12.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1个DNA
D.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13.如图为某生物小组进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模拟实验中所用的装置:两个相同且不透明的小塑料桶,里面装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围棋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黑色棋子代表精子,白色棋子代表卵细胞
B.每次抽取完成后需要将棋子放回原桶
C.2号桶中的棋子代表卵细胞
D.1号桶中黑、白两种棋子的数量必须相等
14.把同一品种的水仙花引种到别处栽培,其性状由花多、味香变成了花少、味淡;但再引种回原处后,又是花多味香。此过程说明了水仙花的这些性状(  )
A.会遗传但不会变异
B.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C.不会遗传也不会变异
D.是由基因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15.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亲结婚会增加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
B.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与近亲结婚有关
C.兄弟姐妹之间属于直系血亲
D.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国家不应该禁止
16.如图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的所有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都为23对
B.一个染色体上有多个DNA分子
C.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7.《民法典》中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 )
A.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和近亲结婚有关
B.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C.后代一定会得遗传病
D.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大
18.某家庭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单眼皮,他们的两个女儿都是双眼皮,对此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单眼皮与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B.单眼皮与双眼皮有显隐性状之分
C.控制单眼皮的基因在女儿中消失了
D.控制单眼皮的基因未消失但不表现
二、非选择题
19.“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某生物科研小组在基地种了些豌豆,并对其进行植物性状遗传的实践和研究。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受一对基因控制(显性、隐性基因分别用D、d表示)。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豌豆开花时,同学们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发现将来发育成图二中[⑤]的是图一中的[ ] 。豌豆用种子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的优势是 。
(2)从图三中的实验 判断,圆粒为 性状。实验二中亲代圆粒和子代皱粒的基因组成分别 。
(3)通过图三的实验一分析写出子代圆粒的基因组成及比例: 。
(4)豌豆的体细胞有7对染色体,图三的实验二中,亲代圆粒豌豆为子代皱粒豌豆提供了 (数目)染色体。若用子代中的圆粒豌豆自交,发现后代中出现了皱粒,这种变异是由 引起的,属于 变异。
20.为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某小组的同学采用的方法如下:首先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装入等量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并分别种入相同品种的1粒大花生种子,其他管理措施和条件相同,观察两个花盆中花生成熟后所结果实的大小情况。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以下问题。
(1)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是 。
(2)如果你认为该实验方案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将种入 改为 。
(3)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探究了 对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影响。 除此之外,花生果实大小还受 的影响,你能根据上述实验步骤,稍作改动来进一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吗? 改动之处:把A、B两花盆的土壤换成 。 在A、B中分别种入30 ~40粒两种不同的花生,这样即可完成探究。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生物的变异有的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 (能/不能)遗传;有的仅是由 引起的,这样的变异 (能/不能)遗传。同时也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和 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21.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
数据/类型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一种 现象(选填“遗传”或“变异”)。生物的变异是 的。(选填“定向”或“不定向”)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的结果。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 D.动物聪明的表现
(3)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 学说。
22.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说过:“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关系着个人温饱,也关系着国家命运。袁隆平科研团队进行了水稻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代 子代
高秆 矮秆 总数
第一组 高秆×矮秆 650 642 1292
第二组 矮秆×矮秆 0 1128 1128
第三组 高秆×高秆 756 248 1004
(1)水稻的高秆和矮秆是一对 ;分析表格的数据可知,在第三组实验中,高秆和高秆水稻杂交,子代中出现矮秆水稻,在遗传学上称为 现象, (填“高秆”或“矮秆”)为隐性性状;如果用A、a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则矮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 。在第一组实验中亲代高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 。在第三组实验中子代高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 。
(2)水稻的性状是由 控制的。高产杂交水稻的产生,运用了植物的 生殖方式(填“有性”或“无性”),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在农作物育种上的重要性。
(3)由于土壤贫瘠而导致水稻品质不好或减产,这种变异是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由此可见, 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3.果蝇是研究生物遗传的常用材料。图一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一致;图二表示果蝇的发育过程,图三表示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在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用B、b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请分析回答:
(1)图一的甲乙两图中,表示雄果蝇的是图 。
(2)通过图二果蝇的发育过程可知,果蝇的幼虫与成虫存在很大差距,经历了③ 期,这种发育方式称为 发育。
(3)根据图三的杂交实验可知,长翅为 性性状。
(4)小庄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他可以在图三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雌果蝇与该果蝇杂交。
①若子代全为长翅果蝇,则说明该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为 ;
②若子代 ,则说明该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为Bb。
24.“黑尿症”因患者的尿液中有尿解酸使得尿色发黑而得名,是一种遗传性的代谢疾病,尿黑酸对人体有毒性,会引起骨骼、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损害。下图是某黑尿症患者家庭的遗传系谱图,I、Ⅱ、Ⅲ分别表示三代人,相关基因用D和d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的[ ]这一家庭组合可以判断,该遗传病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其中,Ⅲ7的基因型为 。
(2)Ⅰ1正常,Ⅱ5患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 。
(3)该家庭的所有成员中,只有成员[ ]的基因组成无法确定。
(4)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
参考答案:
1.D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生物有利的可遗传的变异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把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所以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D
【分析】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详解】根据分析知,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A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从性染色体的来源看,是生男还是生女,主要决定于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染色体是X还是Y,是X就是女儿,是Y就是儿子。
(3)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详解】A.兔子和猫是两种生物,则兔子的白毛和猫的灰毛不属于一对相对性状,A错误。
B.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致病基因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样,他们所生的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往往要比非近亲结婚者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禁止近亲结婚主要是为了减少隐性致病基因导致的遗传病,B正确。
C.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一个人的性别在形成受精卵时就已经确定,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正确。
故选A。
4.B
【分析】(1)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精子或卵细胞只获得成对基因中的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受精卵中的基因又恢复成成对存在。(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一株绿皮茄子的花(rr),接受了一株紫皮茄子的花粉(RR),绿皮茄子为母本,紫皮茄子为父本。通过对花中子房与果实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我们会发现,果皮直接来源于母本,基因组成应与母体相同,所以,果皮的性状与母本相同,则绿皮茄子上结的果实的颜色应为绿色;种子中的胚由受精卵发育成,基因组成是由父本(RR)与母本(rr)共同决定,符合遗传图解:

所以,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为Rr,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5.C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A.男性肌肉细胞属于体细胞,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22对+XY,故A正确。
B.女性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正常女性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22对+XX,故B正确。
C.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22对+XY,故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即22+X或22+Y,故C错误。
D.正常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染色体组成是22+X,故D正确。
故选C。
6.A
【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2.生物科学家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生物科学家的工作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现,能够揭示生物界的奥秘,解析各种生物过程的机制,从而推动生物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
【详解】A.17世纪,哈维通过实验说明,心脏每20分钟排出的血液就等于身体内血液的总量;因而血液在流动中不可能完全耗尽,而是在不断的循环流动。可见,哈维主要是利用实验法发现了血液循环,A错误。
B.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创立了生物分类系统,是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被称为“分类学之父”,B正确。
C.1951~1953年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学说,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阶段,这个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C正确。
D.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运用考察、调查、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揭示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建立了“进化学说”,D正确。
故选A。
7.B
【分析】(1)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则可以判断出子代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可以判断出子代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图中:白化病为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aa;正常为显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AA或Aa。(具体原因见D详解)
【详解】A.5号为隐性性状白化病,则其基因组成一定为aa,其中一个隐性基因a来自1号,另一个隐性基因a来自2号,又因1号和2号都为显性性状正常,则一定含有显性基因A,因此1号和2号的基因组成都为Aa,A正确。
B.患白化病的8号的基因组成为aa,而父母3号和4号都为显性性状正常,则3号和4号的基因组成都为Aa,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具体原因如下图:
生男生女各占一半,则这对夫妇生出男孩的概率为1/2,因此3和4夫妇生出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4×1/2=1/8,B错误。
C.患白化病8号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其基因组成为aa,C正确。
D.1号和2号都是正常,而他们的后代5号患有白化病,(或3号和4号都是正常,而他们的后代8号患有白化病),则结合分析可知,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B。
8.D
【分析】1.在体细胞中,染色体通常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2.题图中:①是受精过程,②是受精卵分裂过程,③是卵泡发育成胚胎,④是胚胎发育成胎儿。
【详解】A.动物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不一定是奇数。例如,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染色体,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4条,是偶数,A错误。
B.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通常有一个DNA分子。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见,动物卵细胞中的DNA分子通常是成单存在的,B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通常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可见,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数目不相等,基因的数量通常要远多于染色体数量,C错误。
D.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彻底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因此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亲代体细胞相同点水平。所以,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2N→N→2N,D正确。
故选D。
9.C
【分析】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染色体成单存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成对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化可总结规律: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2n:n:2n。
【详解】A.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传宗接代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生殖细胞,故A错误。
B.每一种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故B错误。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都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故C正确。
D.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故D错误。
故选C。
10.A
【分析】在生物的细胞核中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叫基因。
【详解】由分析可知,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此可见,染色体包括DNA,DNA包括基因,因此,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染色体>DNA>基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图示①表示染色体,②蛋白质,③表示DNA。
【详解】A.女性体细胞共有46条染色体,故A错误。
B.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一般情况下,①染色体是由②蛋白质和③DNA两种物质组成,DNA分子一个,而蛋白质分子不止一个,故B正确。
C.基因是③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有效片段,而不是任意一个片段,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从数量上看,女性体细胞中包含2条X染色体,故D错误。
故选B。
12.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A正确。
B.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B正确。
C.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C正确。
D.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D错误。
故选D。
13.A
【分析】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含X的染色体。
【详解】AC.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即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且数量相同,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有X染色体。因此,该实验中,1号桶中用白色棋子与黑色棋子分别模拟男性的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2号桶中用白色棋子模拟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故1号桶中的棋子代表精子,2号桶中的棋子代表卵细胞,A错误,C正确。
B.每次抽取完成后,需要将棋子放回原桶并摇匀,目的是确保棋子的比例不变,使实验结论更可靠,B正确。
D.1号桶中黑、白两种棋子的数量必须相等,以模拟男性产生相同数量的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D正确。
故选A。
14.B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变异。
(2)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的。
【详解】AC.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根据题文可知,水仙花引种到别处栽培,其性状由花多、味香变成了花少、味淡,则说明水仙花的这些性状发生了变异,AC不符合题意。
BD.由题文可知,水仙引种别处后,性状发生变化,但将其引种回原处后,性状又恢复,说明水仙的基因没有发生变化,是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变异,则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A
【分析】(1)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是因为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2)只要亲代具有隐性致病基因,就有可能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详解】A.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近,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婚配容易导致致病基因形成纯合体,使隐性遗传病得以表达,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A正确。
B.近亲结婚只是增加得遗传病的机率,另外不是近亲婚配的夫妻,如果都携带遗传病的基因,也可能会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的,B错误。
C.兄弟姐妹之间属于旁系血亲,亲子之间是直系血亲,C错误。
D.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如父母是表亲,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3~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应该被禁止,D错误。
故选A。
16.D
【分析】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详解】A.人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23对;生殖细胞中成单出现,为23条,A错误。
B.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B错误。
C.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C错误。
D.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叫基因,D正确。
故选D。
17.D
【分析】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民法典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详解】A.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遗传物质改变(包括基因和染色体两部分)形成的先天疾病,称之遗传病。 人类遗传病有许多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但也有一些遗传病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引起的,A错误。
B.人的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有显性的和隐性的,B错误。
C.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隐性遗传病,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后代不一定都有遗传病,C错误。
D.当遗传病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纯合时,个体表现为有病,当基因是杂合时,个体表现是无病的,却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产生隐性纯合的机会增加,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18.C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A.单眼皮与双眼皮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
B.单眼皮与双眼皮有显隐性状之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B正确。
CD.在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细胞中,对应的隐性基因控制所控制的隐性性状不表现出来,但是隐性基因在子代中并没有消失,仍能传递给子代。可见,控制单眼皮的基因并没有在女儿中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C错误、D正确。
故选C。
19.(1) ③ 胚珠 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
(2) 一 显性 Dd、dd
(3)DD:Dd=1:2
(4) 7条 遗传物质 可遗传
【分析】(1)性状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图中①花药,②柱头,③胚珠,④果皮,⑤种子。
【详解】(1)从开花到结果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见子房发育果实,受精卵发育胚,③胚珠发育⑤种子。
豌豆用种子进行繁殖,属于有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优势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从实验一可以推知,显性性状是圆粒,隐性性状是皱粒。判断的依据是亲代均是圆粒,子代出现了新的性状皱粒。“如果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则皱粒的基因组成是dd,圆粒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第二组的杂交实验中,亲代遗传给子代皱粒(dd)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亲代圆粒的基因组成是Dd。
(3)实验一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子代圆粒的基因组成及比例:DD:Dd=1:2。
(4)豌豆的体细胞有7对染色体,子代豌豆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图三的实验二中,亲代圆粒豌豆为子代皱粒豌豆提供了7条染色体。若用子代中的圆粒豌豆自交,发现后代中出现了皱粒,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20.(1)土壤的贫瘠与肥沃(或土壤质量)
(2) 1粒花生种子 30粒花生种子
(3) 环境条件 遗传因素(或遗传物质) 相同的(或肥沃的)
(4) 能 环境变化(或环境因素) 不能 环境
【分析】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1)本实验中“在A、B两个花盆中分别装入等量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其他管理措施和条件相同”,说明设计的变量是土壤的肥沃与贫瘠。
(2)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该实验方案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将种入相同品种的1粒大花生种子改为分别种入粒大饱满的花生种子各30粒。
(3)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探究了土壤的肥沃与贫瘠(或环境)对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影响。除此之外,花生果实大小还受遗传(或基因)的影响。如果要探究花生果实大小是否还受遗传(或基因)的影响,那么实验变量应该是不同种的花生,所以实验设计的改动是:把A、B两花盆的土壤换成相同数量的肥沃土壤,在A、B中分别种入30粒两种不同的花生。
(4)结合分析可知,生物的变异有的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有的仅是由环境引起的,这样的变异不能遗传。同时也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的。
21.(1) 变异 不定向
(2)B
(3)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详解】(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即生物的变异方向是随机的。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2.(1) 相对性状 变异 矮秆 aa Aa AA或Aa/Aa或AA
(2) 基因 有性
(3) 不可遗传 环境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1)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水稻的高秆和矮秆。高秆水稻和高秆水稻杂交,子代出现矮秆水稻的现象,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第三组中亲代都是高秆,子一代出现了矮秆,表明高秆是显性性状,矮秆是隐性性状,如果用A、a分别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高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矮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
第一组亲代高秆和矮秆杂交,子代出现了矮秆(aa),所以亲代高秆的基因一定含有a,因此第一组实验中亲代高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
第三组亲代都是高秆,子代出现了矮秆(aa),所以第三组的亲代的基因组成都是Aa,遗传图解如下:

根据遗传图解可知:第三组实验中子代高秆水稻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2)水稻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水稻是通过杂交等手段培育而成的,生殖过程出现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
(3)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由于土壤贫瘠而导致水稻品质不好或减产,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由此可见,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3.(1)乙
(2) 蛹 完全变态
(3)显
(4) BB 出现残翅果蝇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图一中,甲是雌果蝇,乙是雄果蝇;图二中,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
【详解】(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一致”,因此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雌性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图甲中,第1对性染色体大小相同,是XX染色体,因此是雌果蝇;图乙中,第1对性染色体大小不同,是XY染色体,因此是雄果蝇。所以,图一的甲乙两图中,表示雄果蝇的是图乙。
(2)观察图二果蝇发育过程图可知,果蝇的发育经过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差别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图三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
(4)根据第(3)的分析可知,长翅为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BB或Bb。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是BB还是Bb,他可以在图三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雌果蝇(bb)与该果蝇杂交。若子代全为长翅果蝇,则说明该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为BB,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若子代出现残翅果蝇,则说明该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为Bb,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24.(1) Ⅱ3和Ⅱ4 隐 dd
(2)变异
(3)8
(4)3/8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由此结合题图可判断:根据Ⅱ3和Ⅱ4家庭判断该病由隐性基因控制,Ⅲ7的基因组成为dd。
(2)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所以,Ⅰ1正常而Ⅱ5患病的现象在遗传学中称为变异。
(3)根据第(1)小题详解,Ⅱ3和Ⅱ4的基因组成均为Dd,Ⅲ8的基因组成无法确定,可能为DD或Dd,遗传图解如下:
Ⅰ2和Ⅱ5患病,其基因型是dd,Ⅱ5的基因来自Ⅰ1和Ⅰ2,则Ⅰ1含有基因d,Ⅰ1不患病,则Ⅰ1的基因型是Dd。
Ⅲ9患病,其基因型是dd,Ⅲ9的基因来自Ⅱ5和Ⅱ6,则Ⅱ6含有基因d,Ⅱ6不患病,则Ⅱ6的基因型是Dd;Ⅱ5和Ⅱ6的遗传图解如下:
因此,Ⅲ10、Ⅲ11的基因型为Dd。
(4)根据第(3)小题详解的遗传图解,可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这对夫妇生一个女孩的概率为1/2,所以,Ⅱ3和Ⅱ4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4×1/2=3/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