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和生物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和生物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5 16: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和生物圈
一、选择题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
A.相互利用的关系 B.吃与被吃的关系
C.相互竞争的关系 D.互惠互利的关系
2.假定在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会(  )
A.缓慢下降 B.迅速下降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3.若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施用杀虫剂DDT,一段时间后,这种杀虫剂在下列生物的体内浓度最高的是(  )
A.牧草 B.鼠
C.吃草籽的鸟 D.猫头鹰
4.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的特点是(  )
A.逐级递增,单向流动 B.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C.逐级递增,循环流动 D.逐级递减,循环流动
6.生活在温带草原上的蛇有冬眠现象,这体现了生物对不利环境因素的一种适应。这种不利环境因素主要是指( )
A.阳光不足 B.水分不足 C.湿度低 D.温度低
7.海豹这种动物,全身呈纺锤型,体表密被短毛,颈短,尾短小,推测它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 )
A.寒冷海域 B.热带雨林 C.温带海域 D.黄河流域
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光照对生物的影响
D.冬季青蛙进入冬眠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9.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B.生态平衡是一个绝对平衡,因为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总是不变的
C.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D.“三北”防护林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的是( )
A.植物可以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C.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
D.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11.我县的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是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下列关于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植物
B.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动物
C.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微生物
D.整个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
12.铁棍山药营养良好,药用价值高,因种植地不同,其功效会明显不同,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能适应生物
二、非选择题
1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桶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和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从而设计成 实验。
(3)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能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吗? ,原因是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3只 1只 0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9只 10只
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做完实验后,鼠妇应怎样处理? 。
1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时,使用的用具有: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塘水。将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瓶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1号 4 12 小鱼存活8天
2号 4 8 小鱼存活6天
3号 4 4 小鱼存活3天半
4号 4 2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2条,第2天下午死亡2条
5号 4 0 小鱼于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1)1~4号生态瓶作对照,实验的变量为 。
(2)水草属于生产者,池塘水和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物成分中的 。
(3)分析1号~5号生态瓶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①一定范围内,植物数量越多,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越 (填“长”或“短”);没有植物,动物就可能死亡。
②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一般要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的数量。
(4)1号生态瓶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中 。
(5)5号瓶能不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原因是 。
15.在夏季潮湿的环境下,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明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她的实验过程如下,分析她的实验,回答问题: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潮湿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结果 一段时间后,不发霉 一段时间后,发霉 一段时间后,不发霉
(1)设置A与B这组对照试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变量是 。
(3)根据A与B组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能得出结论: 。
(4)为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C组与B组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和②的条件分别是① 、② 。
16.[跨学科实践——模型制作]
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出密闭型生态瓶的制作方案,如图1。请回答问题:
(1)蚯蚓以枯枝烂叶和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根据它在生态瓶中的作用,可以将它划分为 者。
(2)方案中胶带的作用是 ;生态瓶中提前倒入的水最好选择 (填“蒸馏水”或“池塘水”)。
(3)小组同学制作好的生态瓶如图2所示,应将其放置在 (填“明亮”或“阴暗”)的环境中。
(4)小组同学发现制作生态瓶的容器多选用玻璃器皿而不是塑料制品,试分析原因: (答出一点即可)。
17.题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 。
(3)蛇和老鹰的关系属于 。
(4)如该生态系统受到有毒物质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会是 。
(5)在生态系统中共有两个成分没有画出,分别是非生物部分和 。
18.下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三种生物,1、2、3、4表示某些生理过程。下图二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1)图一中,2表示 ,书写食物链时,涉及到的成分是图中的 ,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中 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图二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是 。
(3)2023年8月24日,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一向缺乏大义大德和反思精神的日本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显著的 现象,图二中越是位于食物链高营养级的生物,其所含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越 。
(4)鲨鱼获得1千焦能量,最多需要消耗的海洋水生植物和最少需要消耗的海洋水生植物的能量之比是 。
(5)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B
【分析】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详解】AD.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AD错误。
B.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所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B正确。
C.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C错误。
故选B。
2.D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详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草原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当草减少后,鹿的数量会减少。可见,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会先上升后下降,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D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若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施用杀虫剂DDT,一段时间后,这种杀虫剂在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体内浓度最高,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A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作物。
【详解】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生物以农作物为主。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都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但并不完全相同。如生态农业中的沼气池,利用动物粪便、植物下脚料养鱼等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不是一种,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5.B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故B正确。
故选B。
6.D
【分析】蛇等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的体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冷,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动物就会被冻死,为了生存,像蛇这类的变温动物就钻进泥土里,处于假死状态,以此来躲避严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蛇要冬眠的缘由。
【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蛇有冬眠的习性,主要是受环境温度影响形成的。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海豹全身呈纺锤型,头圆,尾短小,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有利于保持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推测它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寒冷海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详解】A.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故A正确。
B.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脂肪能保暖,有利于维持体温,是对北极寒冷环境的适应,故B正确。
C.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故C错误。
D.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青蛙具有冬眠的特性,因此冬季青蛙进入冬眠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
9.C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但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不稳定,故A错误。
B.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在食物链“草→兔→狼”中,如果某种原因造成狼的数量猛减,兔的数量由于天敌减少而增多,兔多草的数量受到严重的破坏,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因此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故B错误,C正确。
D.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三北防护林是个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因此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容易发生虫害,故D错误。
故选C。
10.B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正确。
B.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将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联系起来,在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中,可以暂时没有动物,B错误。
C.大多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可以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C正确。
D.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11.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详解】A.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部分,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A错误。
B.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动物部分,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B错误。
C.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微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分解者,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C错误。
D.整个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既包括了公园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D正确。
故选D。
12.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铁棍山药的药用价值高会因种植地不同,出现功效不同的现象,这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2)对照
(3) 否(或不可以) 用一只鼠妇实验对象太少,偶然性大
(4)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实验的假设不能随便作出,应有一定的依据,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作出的依据是:花盆或石块下,常常会看到鼠妇,当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2)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本实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形成明暗两种环境。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或光),设计黑暗和明亮两种不同的环境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
(3)本实验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排除偶然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行,鼠妇数量太少,难以避免偶然性,实验结果不科学。
(4)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4.(1)水草数量
(2)分解者
(3) 长 小于
(4)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5)没有生产者,不能进行物质循环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重复实验等。
【详解】(1)分析表格中的条件可知,1号~4号生态瓶作对照,实验的变量为水草数量。
(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生物部分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池塘水和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
(3)①比较生态瓶1号~5号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植物越多,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越长,生态系统越稳定。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就可能会死亡。
②由生态瓶1号~5号的实验结果可得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植物数量一般多于动物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原因可能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差。
(5)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5号瓶没有生产者,不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15.(1) 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水分
(3)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4) 潮湿 低温/寒冷
【分析】 本题考查霉菌生活的条件和有关探究实验的内容以及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详解】(1)A和B馒头片都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扎紧口袋,A是干燥环境中,B是潮湿环境中,只有水分不同;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明想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有影响吗?
(2)A与B的对照实验中只有水分不同,所以唯一变量是水分。
(3)分析实验结果,干燥环境烤干的馒头片不发霉,而潮湿环境潮湿的馒头片发霉,小明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4)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变量应该是温度,其它量都相同。因此小明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潮湿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寒冷环境里。通过小明的实验,结合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保存食品要在干燥(或低温)环境中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16.(1)分解
(2) 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生态瓶/防止外界空气对生态瓶内产生影响(表达合理可得分) 池塘水
(3)明亮
(4)玻璃器皿的透光性更好/更方便观察/防止微塑料颗粒对瓶内生物产生危害(表达合理可得分)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1)蚯蚓以腐烂有机物为食,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植物利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可以把它划分为分解者。
(2)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胶带密封避免外界的空气进入生态瓶;/防止外界空气对生态瓶内产生影响;如果用蒸馏水,会减少生态瓶的分解者,降低物质循环,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瓶中用池塘水,添加一些分解者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需要能量输入,给予一定的光照会增加稳定性。应将其放明亮的环境中。
(4)玻璃器皿的透光性更好,更方便观察,防止微塑料颗粒对瓶内生物产生危害。所以生态瓶多选用玻璃器皿。
17.(1)草
(2) 5/五 草→鼠→蛇→鹰
(3)捕食和竞争(捕食、竞争)
(4)鹰
(5)分解者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1)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用箭头相连,到最高消费者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图中的食物链有五条,分别是:草→兔子→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草→鼠→狐;草→兔子→狐。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3)在这个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蛇和老鹰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
(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且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因此如该生态系统受到有毒物质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会是鹰。
(5)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该中,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共有两个成分没有画出,分别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18.(1) 光合作用 乙、丙 二氧化碳/CO2 化石燃料中的碳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 富集 高
(4)400:1(或400)
(5)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分析】(1)图一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1是分解作用,2是光合作用,3和4是呼吸作用,5是化石燃料中的碳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2)图二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②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③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④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详解】(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结合分析可知,图一中,2表示光合作用,书写食物链时,涉及到的成分是图中的乙、丙。
图一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可见,图一中,化石燃料中的碳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二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可见,日本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显著的富集现象,图二中越是位于食物链高营养级的生物,其所含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越高。
(4)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多。图二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若鲨鱼要获得1千焦的能量,则最少需要消耗海洋水生植物:1÷20%÷20%=25(千焦);图二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若鲨鱼要获得1千焦的能量,则最多需要消耗海洋水生植物:1÷10%÷10%÷10%÷10%=10000(千焦)的能量。可见,鲨鱼获得1千焦能量,最多需要消耗的海洋水生植物和最少需要消耗的海洋水生植物的能量之比是:10000:25=400:1。
(5)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可见,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较强,原因是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