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1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肥胖正在要我们的命。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食用过多的错误食物,这为全球健康灾难打下了基础。超过20亿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超过3.4亿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占全球这一年龄群体人口的18%,而在1975年,这个比例只有4%。这不再是富裕世界的独有问题:超过1000万非洲儿童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高达20%的全球医疗保健支出被用于肥胖问题,包括预防和治疗肥胖或者相关疾病,比如心脏病和Ⅱ型糖尿病。政府预算正在像腰围一样危险地膨胀。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高脂肪高糖分食物造成的。我们选择这类食物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们通常比更有营养、脂肪较少的食物便宜。另一个驱动力是味道:我们觉得这些食物比扁豆、甘蓝和芹菜更加可口。实际上,研究表明,我们不仅认为不健康的食物更加可口,而且更喜欢吃被我们认为不健康的食物。
对抗肥胖最常见的策略是通过奖励或惩罚诱导我们回避可口的食物。一些国家通过征收糖税以及其他管理措施激励食品制造商减少脂肪和糖分的含量。基于自我克制的饮食计划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父母将西兰花隐藏在意面酱中,或者承诺提供甜食奖励,以便让孩子摄入西兰花。这些策略似乎都不太奏效。虽然每年有数十亿美元被用在饮食计划、替代食品和泻药上,但是肥胖率仍然在持续上升。更加成功的方法是改变我们对于低糖低脂营养食物的看法。我们需要让好东西产生吸引力。
一系列实验展示了人类大脑在受到合适激励时多么容易改变品味。研究人员让被试者品尝两杯相同的葡萄酒,并且宣称两个杯子里装的是价格不同的产品。被试者表示,在饮用他们所认为更加昂贵的葡萄酒时,他们感到更加快乐。这不是想象的作用。当他们在功能性磁共振扫描仪中进行同样的实验时,饮用他们所认为的昂贵葡萄酒的被试者大脑中与快乐体验相关的区域出现了更加活跃的神经活动,他们的确更加享受这种味道。巧克力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看起来,当我们拥有享受预期时,我们更容易享受某种事物。这一现象适用于从电影到啤酒的各种消费品,被称为“营销安慰剂效应”。这是因为,从生物学上说,快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机制,是为了劝说我们追求对进化有用的目标。这种机制可以得到重新校正。这意味着如果你能说服自己相信西兰花很好吃,你就会发现西兰花真的很好吃,你的前额叶皮层也会真的出现与快乐相关的神经活动。
对于对西兰花具有固定看法的成年人来说,这项技巧很难实施。不过,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研究结论,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鼓励孩子接受健康饮食。我们并不是出生时就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这是我们从父母和周围人那里学到的。通过奖励或恐吓方式让孩子吃绿叶蔬菜或者将蔬菜藏在蛋糕里的标准技巧只会强化“健康食物很难吃”的预期,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反,如果父母和其他健康饮食倡导者能够传达“健康食物很美味”这一观点,那么根据葡萄酒实验,孩子可能真的会发现它们很美味,并且形成持续一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我完全承认,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研究表明,如果在蔬菜旁边画上蔬菜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赋予蔬菜吸引人的有趣名字,比如“透视胡萝卜”,那么小学生就会自愿食用更多蔬菜。父母可以充当孩子的榜样,热情地谈论菠菜和糙米,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布娃娃与花椰菜联系起来,将蘑菇和核桃作为奖励。我们也许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大脑使用相同的魔法。斯坦福心理系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名称和标签对于食物选择的影响。他们为大学食堂里随机选择的蔬菜贴上了“放纵式”标签,比如“具有柑橘光泽的古怪胡萝卜”“爆炸性辣椒和用酸橙调味的怪异甜菜”“激情迸发的可爱青豆”。在另一些时候,他们为制作方式完全相同的蔬菜贴上了标准的或者听上去很健康的标签,比如“青豆”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的青豆”。他们观察到,在使用“放纵式”标签时,选择蔬菜的人数和蔬菜摄入总量分别增长了25%和23%。同标准标签相比,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并不能使蔬菜更受欢迎,这一发现为传统公共卫生策略带来了重大挑战。如果你不能说服理性的斯坦福学生为了自己的健康选择蔬菜,这种方法就不太可能适用于更加广泛的群体。研究表明,为蔬菜赋予吸引人的名字是个更加有效的方法。
你可能读到过关于人类长期喜爱糖分和脂肪的论述,但是没有神经学证据表明大脑不能通过训练喜欢上卷心菜而不是蛋糕。我们是杂食动物,我们应该可以食用任何食物。“我们努力食用更多蔬菜,但我们没有努力让自己更加喜欢蔬菜,”食物记者比·威尔逊反思道,“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几乎普遍相信,我们不可能习得新的口味,摆脱之前的口味。不过,事实恰恰相反。”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会导致肥胖,但受价格与味道驱动,人们仍然乐意购买与食用。
B.与通过奖惩诱导人们回避可口食物相比,改变人们对健康营养食物的看法更有助于降低肥胖率。
C.“对我们自己的大脑使用相同的魔法”中的“魔法”,指的是赋予蔬菜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名字。
D.作者与食物记者比·威尔逊都认为,人们通过训练完全可以习得新口味,并摆脱之前的旧口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对抗肥胖,但是这些努力见效甚微,世界范围内的超重或肥胖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
B.“这种机制可以得到重新校正”说明,如果我们相信某种事物,我们就可以接受并且享受这种事物,从而得到快乐。
C.“我们并不是出生时就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可见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而这种习惯不一定是健康的。
D.从蔬菜受欢迎的效果来看,“放纵式”标签要好于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又好于标准标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科研人员安东尼奥·兰格尔说:“如果你在认知上确信某种经历是好的,那么将其添加到你目前对于快乐的衡量之中就是合理的。”
B.脑科学家王荣认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对大脑中不同的功能系统的信息进行整合,为大脑不断适应外界变化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C.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我们的看法涉及的时空和事物超出了我们的直接观察范围,我们不得不根据他人的说法和我们的想象将它们拼接在一起。”
D.作家莎士比亚说:“名字中有什么?虽然我们叫它玫瑰,但若换一个名字,它还是一样甜美。”
4.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自己观点的科学性?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逢假期胖十斤。暑假将至,又到了父母苦恼于如何为体重超重的孩子安排饮食的时候。请结合文本内容,给这些父母提几条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酿酒师(节选)
陈春成
陈春醪在烧柴时打了个盹。碧粳米在锅里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童子用一条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和米染上竹叶的清香。
陈白堕,字春醪,青州齐郡人。世称春醪先生、大白堂主人、壶中君。二十岁开始酿酒,无师自通,当世莫及,人都说他得自天授。三十岁不到,就研制出名酒“昆仑绛”,名动帝京。酿酒的水就取自黄河源头。他乘舟溯流而上,手持一瓢,袍袖当风,眼睛紧盯着水流,不时用瓢抄起一点水,倒进桶中。他能分辨出水中最精华的部分,捕捉最优美的波纹。一日不过收集小半桶。取水就花了九个月。这水积贮久了,就呈赤红色,运回来酿酒,芳味无双。这秘法没人教给他,他自己也不知得自何处,仿佛天生就知道。本朝诗宗李若虚,喝了昆仑绛后,颓然道:“我的诗只能流传于口舌上,最多抵达胸臆之间,春醪先生却能以水米为词句,以曲糵为韵脚,所酿的诗能透人脏腑,随血脉流遍周身,真是天下绝艺。”
陈春醪说:“先生过誉了。这酒滋味虽佳,却算不上真正的好酒。”李若虚问:“怎样才算是好酒?”陈春醪沉吟半晌,答不上来。他也没喝过比昆仑绛更好的酒,但他确切地知道,曾经有更好的酒存在。
童子犹豫半天,扯了扯春醪先生的衣袖。陈春醪从瞌睡中醒来,一看炉灶,还好没误了火候。空气中满是碧粳米特有的香气。这种米煮熟了是碧绿色的,价昂量少,极难收罗。便是豪门巨贾,不识门路也买不着。只有他的大白堂能用碧粳米来酿酒。米熟了,在晾堂里摊铺开来,待凉透了才能用。米香中有竹叶气味。这种味道在成酒后极淡极淡,寻常人饮用时只觉得有点清爽之气,当世只有几位酒中方家,才能从杯中尝出露水的记忆和风的形状。
秘制的麦曲饼研磨成粉后,已在玉泉山寒松涧担回来的水中浸泡了三天。再取出沥干,放进瓮中,倾入北辰岭百年以上的积雪煮成的清水。这只大瓮出自建窑名匠之手,制成后七载,从未盛放过他物,再填满松毛,静置三年,以去烟火气。这日午后水面开始冒出极细的气泡。陈春醪沐浴更衣后,开始投米。凉透的碧粳米,香软之极,用手抓起一把,温柔地撒入瓮中,一次只一把,投了三斗,花了一下午。静置一夜后,第二天继续投米,五斗。夜里瓮中发出奇异的声响,像有人在山谷中吹埙。隔了三天,第三次投米,投一石。这时往瓮中瞧瞧,里边像凝碧的深潭,水中有细小的荧光幽幽旋动。最后一次投米之后,处置完毕,用荷叶盖住瓮口,糊上黄泥。荷叶一定要用当天采的,黄泥淘过九遍,极细腻。接下来的事就交给时间。这是陈春醪最不喜欢的部分。他常常懊悔自己不当个画工或木匠,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是自己一笔一刀弄出来的,不假外物。酿酒师和窑工相似,最后一步要么交给时间,要么交给火焰,无法亲自掌控,真是令人焦躁。
开瓮那天,李若虚来了,陈春醪请他第一个品尝。酒名老春,酒色青碧透亮,滤过一遍,仍是极稠,盛在杯中如柔嫩的碧玉,微微颤动。众人围观下,李若虚小心地捧起,喝下。闭眼沉默许久后,他说,好像有月光在经脉中流淌,春风吹进了骨髓。他说自己平生游宦海内,所历风霜苦楚无数,此时仿佛都被洗涤一空。酒是试酿,只有几坛,当下被嘉宾分酌殆尽。
陈春醪自己留了一坛。宾客中有一位是海外万忧国来的客商。万忧国人生性多忧虑,容貌特异,矮若侏儒,无论老幼,全身皮肤都是皱巴巴的。这位商人喝了老春酒,顿时大哭起来,众人不明所以,看他哭了大半日,像拧干了水一样,身体渐渐舒展开,皮肤平整起来,人也伸展成常人高矮,成了一个体面的富家翁模样。问他感受如何,他想了一会说,明明让人发愁的事全都还在,却觉得没什么好愁的了。心上像脏桌子被抹布抹了一遍似的,干干爽爽。他生平第一次哼起歌来,蹦跳着扬长而去。
众人纷纷向陈春醪祝贺杰作的诞生。陈心中却想,这还不是最好的酒。应该还有更好的。
苦思月余之后,他开始着手研制新酒。老春酒的成功大半在于材料器具的珍贵精良,其中包含了很多偶然。这一回他决心要造一种不爽毫厘的酒。他在竹筒内部刻上很多道细细的标记,用来量取水量。他花半年亲自制作了一种刻漏,用以计时,比大内名工所制的还要精准。每一根木柴的形状都经过挑选,每一簇火苗的颜色都关乎成败。所用不过是寻常的水、米、麦,但配制的比例臻于完美,每个步骤的时间拿捏得妙到巅毫。酒浆流过极长的芦苇秆,滴落进坛中,半个时辰只得六滴。经过他精心设计和无数次演算,九千九百九十九滴之后,不再有酒流出,坛子恰好齐口而满。
这种酒他造了两坛。酒名真一,色如琥珀。其中一坛被进贡给圣上。此时春醪先生的名头早已传进大内,当今圣主饮用昆仑绛后赞不绝口,派人询问可有新作问世。于是只好将一坛真一酒献上。圣上已年近花甲,满饮一杯后,白发纷纷脱落,顿时青丝满头,红光生颊,恢复了盛年面目。圣上大喜,说朕只能统领壶外的江山,壶中的天地尽归你管。这就是壶中君称号的由来。圣上正待将御用的紫霞杯和九龙玉壶赐予春醪先生,这时一旁传来啼哭之声,众人一看,原来张贵妃贪饮了几杯,竟变成了婴孩。
领了赏赐回到家宅,陈春醪在院中步月良久,总觉得真一酒未尽其妙。他来到酒窖,又开始研制新酒。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春醪,世称春醪先生、大白堂主人、壶中君。春醪先生得之于其字,大白堂主人是以其府第称之,壶中君则来源于帝王的称赞。
B.陈春醪酿出昆仑绛后确切地知道曾经有更好的酒存在,既能说明他的酿酒技艺是得自天授,也能表现他对酿出更好的酒的不懈追求。
C.陈春醪认为老春酒的成功多半是由于碧粳米的珍贵、北辰岭雪水的清澈和建窑大瓮的珍贵,所以酿造真一酒时他特意选用了寻常的原料。
D.陈春醪酿的酒各具不同功效,昆仑绛可以洗心,老春酒令人忘忧,真一酒能抹去岁月,其中真一酒最为神奇,最能代表陈春醪的酿酒技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部分运用插叙手法,对主人公陈春醪进行了补充式交代,也由昆仑绛自然引出下文老春酒的酿造。
B.李若虚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既能写出陈春醪交友高雅,又能通过他的品评写出陈春醪酿酒技术的神妙。
C.碧粳米香中的竹叶气味极淡,常人饮用只觉得清爽,只有酒中方家才能感受到露水和风,运用了对比手法。
D.“盛在杯中如柔嫩的碧玉”将酒比作碧玉,既突出老春酒青碧透亮的色泽,又形象地表现出老春酒的稠态。
8.本文用了大量笔墨描写酿酒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评论家认为陈春成小说的特点是“古典意趣与奇幻现实的结合”。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答毛宪副书①
[明]王守仁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
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而动吾心哉!
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
(节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
先生曰:“……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
(节选自《传习录》②)
【注】 ①毛宪副: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本文是作者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写给毛伯温的回信。②《传习录》: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哲学著作。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而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府”古代为官府名,后来泛指上级官府,明清时期亦特指总督或巡抚。
B.“其为取辱一也”与“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一”的意思不相同。
C.“虽禄之万钟”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万钟”意思相同。
D.“夭寿不贰其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的“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与巡抚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派人调和两者的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度并申说原因。
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巡抚的地方。
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巡抚下跪。
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作者的态度坦然: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巡抚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瘴病蛊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而变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①
范仲淹
其 八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其 九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 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心”指纯朴的心地和高洁的情操,“爱云水”是因“云水”亦纯洁无垢,与“素心”相契。
B.其八末两句暗用典故,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表明“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
C.白鸟飞翔,影子映入江面,这里乐景写哀情,隐喻着诗人直言进谏无辜遭贬的悲愤。
D.两首诗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清静优美,仿若画境,语言质朴却又清雅,不流于浅俗。
16.范仲淹在诗中与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都化用了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但两者的用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
(2)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号召有志之士要投笔从戎,不要空发感慨。
(3)“舟”这一意象很多时候承载着文人的惆怅与黯然,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前,随着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兴趣和体验感的提高,智能织物的浪潮已经从学术界蔓延至商业市场。智能织物,本质上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因此, A ,先要对可穿戴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可穿戴设备追求人机的紧密结合,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将人的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若想与人进行连接,与人进行互动,就必须借助智能穿戴这把人体钥匙才能有效开启。
基于此,①通过智能织物追求与普通衣物的形态一致,②来为这个目标提供支撑。③人们理想的智能织物就是将电子元器件无感化地编织进布料中,④呈现出“二维”或“平面”电路形态,⑤从而促进了可穿戴性。⑥这意味着,电子元器件将从刚性、封装中解脱出来,⑦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纤维、织物密切结合,⑧分布在衣物中。
然而,智能织物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与传统电子产品相比,智能织物使用的环境恶劣。衣物可能要被弯曲、扭褶、重压、磨损等,而且会遭受日晒雨淋,这就需要其 B ,以保证其稳定性。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子)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有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请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得时”“得器”“得志”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关于书法创作的三个要素。“时”指天时,“器”指工具,“志”指精神状态。书写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良好的器具,尤其是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神融笔畅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时”理解为机遇,“器”理解为能力,“志”理解为理想。
请结合材料,围绕“得时”“得器”“得志”中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魔法’,指的是赋予蔬菜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名字”错。该句中的“魔法”的含义是接受“健康食物很美味”这一观点,久而久之可能真的会发现它们很美味,并且形成持续一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2.D [“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又好于标准标签”错。原文是“同标准标签相比,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并不能使蔬菜更受欢迎”,可见,强调健康属性的标签不一定好于标准标签。]
3.A [第三段观点是:当我们拥有享受预期时,我们更容易享受某种事物。B项,强调神经系统的作用。C项,说明认识事物有时要依靠间接经验。D项,强调事物的本质不受名字的影响。]
4.①借助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成果,葡萄酒实验及斯坦福大学的调查研究都具备很强的科学性;②运用生物学原理,文中对快乐机制的说明,从生物学的角度增强了学术性。
5.①合理搭配,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增加蔬菜的配比;②引导孩子形成“健康食物很美味”的观念,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6.D [“真一酒最为神奇,最能代表陈春醪的酿酒技艺”错,原文最后说“总觉得真一酒未尽其妙”,可见真一酒不能代表陈春醪的酿酒技艺,他对酿酒有更高的追求。]
7.B [“李若虚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错,李若虚只是出现在酿造昆仑绛和老春酒后,作为品酒行家进行品评,并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8.①酿酒作为故事的主要情节,照应小说标题,使得叙事集中;②用大量笔墨描写酿酒的过程,突出陈春醪酿酒技艺的高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细致描写酿酒的过程,自然生发哲思,小说主题蕴含其中;④生动有趣,想象奇特,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①古典意趣是指小说诗意的语言和悠然的意境。作者通过大量运用“袍袖”“凝碧”“步月”等文言词语及“以水米为词句,以曲糵为韵脚”等富有浪漫气息的比喻,赋予小说一种古典的诗意;陈春醪的人生际遇和各种酒的神奇功效使小说弥漫着一种禅意的氛围,小说具有传统的古典哲思。②奇幻现实指小说情节的奇幻,如万忧国客商酒后变化、张贵妃饮用真一酒后变成婴孩等情节,都赋予了小说一种超现实的神秘气息。
10.解析:“泰然”是陈述“居之”的,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泰然”后C处断开;“……者,……也”为判断句式,E处断开;“有命”作“生死”的谓语,语意完整,G处断开。
答案:CEG
11.D [A项,考查文化常识,本项表述内容正确。B项,一样、相同。/全、专一。C项,都是“厚禄”的意思。D项,“‘贰’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两句中的“贰”都是指“有二心”。]
12.B [由原文来看,作者说差人凌辱自己并不是受巡抚的指使,土著与差人争斗也不是自己指使的。]
13.解析:(1)“废逐”,被废弃放逐;“……者,……”,判断句式;“祸莫大焉”,意为“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祸害了”,其中“莫”是“没有什么”,“焉”,兼词,相当于“于此”。(2)“执事”,您;“承”,接受,引申为“听取”;“益”,更加;“所以”,用来……的方法;“隳堕”,懒惰懈怠。
答案:(1)我一个被废弃放逐的小官,所坚守以等待死亡的,不过是忠信礼义而已。如果连这个都放弃不去坚守,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祸害了!
(2)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但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来勉励自己的方法,不敢有丝毫懒惰懈怠。
14.①王守仁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②他来到龙场后,泰然面对恶劣的环境,没有因为外在的祸患而忘记初心;③他坦然面对差人的侮辱和可能来临的报复,坚守礼义忠信的君子之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答毛宪副书
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让我忍一忍就去给大府(在明清特指总督或者巡抚)请个罪。如果不是您对我情谊深厚,绝不会为了我这么做的。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无法言表了!
但是这些差人到龙场来欺辱我,这肯定是这些差人自己狐假虎威,并不是巡抚所指使的。而龙场的诸位土著跟差人发生争斗,这是因为他们愤怒不平,也并不是我所指使的。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而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
跪拜之礼,也是做小官的本分,不算什么侮辱,但是也不能随意就跪拜别人。如果不该跪拜而跪拜,该跪拜而不跪拜,这两种招致的耻辱是一样的。我一个被废弃放逐的小官,所坚守以等待死亡的,不过是忠信礼义而已。如果连这个都放弃不去坚守,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祸害了!这些福祸利害的东西,我也曾经讲过。君子应该是以忠信为利,以礼义为福。如果忠信礼义都不存在了,即便有万钟厚禄和侯王的爵位,君子仍然认为这是祸害;如果忠信礼义还在,即便挖出心脏,砍碎头颅,君子也会认为有利而做这样的事(有利而前往),并把它当成自己的福分,更何况是流转离散被贬逐之类的小事呢?
我现在居住在龙场这个地方,每天与瘴气毒虫相处,和魑魅魍魉打交道,我每天都有许多丧失生命的危险。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未曾动摇内心的信念,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不会因为一时外在的祸患而忘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忠信礼义,良知才是我们应该担心失去的)。巡抚如果想要加害于我,如果在我这里真是有罪责招致,那应该说我是有遗憾的(自己不争气,罪有应得);如果不是我的错而非要强行施加在我身上,那不过跟瘴气、毒虫、魑魅魍魉一样(都是我控制不了的外在的东西),我怎么会因此而动摇内心的信念!
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但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来勉励自己的方法,不敢有丝毫懒惰懈怠。那么我确实受教颇多,怎敢不叩首以谢!
材料二:
王阳明说:“……至于说‘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产生二心’,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困厄或通达和寿命的长短,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看到生活困厄或通达和寿命的长短是命中注定,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这就是初学建立本心的开始……”
15.C [“乐景写哀情”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
16.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快投笔 莫题柱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18.解析:A处,结合上句“当前,随着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兴趣和体验感的提高,智能织物的浪潮已经从学术界蔓延至商业市场。智能织物,本质上是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知,讲的是智能织物,再结合下句“先要对可穿戴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可知,下句讲的是了解智能织物的前提,此处应该填写“要了解智能织物”。B处,结合上句“与传统电子产品相比,智能织物使用的环境恶劣。衣物可能要被弯曲、扭褶、重压、磨损等,而且会遭受日晒雨淋”可知,智能织物使用的环境恶劣,所以要保证其稳定性,就需要其具有抗恶劣环境性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具有抗恶劣环境性能”。
答案:A.要了解智能织物 B.具有抗恶劣环境性能
19.解析:语句①,语序不当,“通过”语序不当,应放在“智能织物”后面;语句⑤,搭配不当,“促进了可穿戴性”搭配不当,把“促进”改为“增强(或提高)”;语句⑦,介词使用不当,“使”使用不当,应改为“与……结合”。
答案:语句①可修改为:智能织物通过追求与普通衣物的形态一致。语句⑤可修改为:从而增强(或提高)了可穿戴性。语句⑦可修改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纤维、织物密切结合。
20.解析: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写出汗水不停地流淌,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答案: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写出汗水不停地流淌,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21.解析: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
答案:①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②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
22.解析:“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表现力;“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下地时的动作,结合“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子)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可知,真实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结合“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可知,“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答案:①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表现力;②“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或:“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23.【写作提示】 材料呈现关于书法创作的三要素。“时”指天时,“器”指工具,“志”指精神状态,书写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良好的器具,尤其是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神融笔畅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把“时”理解为机遇,“器”理解为能力,“志”理解为理想。我们需要思考,得天时得机遇要靠什么?天时和机遇是自己能掌控的吗?如果增加掌控的概率需要怎么做?得工具得能力是可以靠人的主观能动性练成的!要得到“好工具”,有“强能力”,需要有成长过程,能力提升后,在天时机遇来临时更容易把握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拥有澎湃的理想主义情怀是青年该有的姿态,有理想、状态好有利于能力发挥,也更能够把握机遇。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②用实力创造机遇,以青春践行理想;③把握时代机遇,在强化能力中成就梦想;④坚定理想,练就本领,以勤奋的双手赢得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