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4:14:46

文档简介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大大小小的博弈,博弈可以是多人参与的,也可以是在多团队之间进行的。在博弈中,参与者会受到特定条件的制约,且都希望能使自身得到利益的最大化。参与者往往会根据对手的策略来实施对应的策略。可见,博弈是具有斗争性和竞争性的现象,而博弈论研究的就是有关这类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②在博弈中,参与者需要考虑对手的实际行为和预测行为,根据这些行为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优化自己的策略。博弈行为通常是竞争性行为,所以这种行为往往会表现出对抗的性质。参与这类行为的人一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或利益。在博弈过程中,人人都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会充分考虑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制订自己的合理方案,使自身的利益获得保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如下棋、打牌等都属于博弈行为。
③若以时间顺序为基准,博弈论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前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选择或者非同时做出选择,但是所有的后参与者对此并不知情,即后参与者不知道最初的参与者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和实际行动。后者是指在博弈中,所有的参与者采取的具体行动有先后之分,而且后来加入的参与者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前面的参与者的具体行动。
④在中国古代,博弈论思想就已经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博弈论研究者是著名军事家孙武。他的《孙子兵法》既是一本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博弈论专著。人们最初常把博弈论思想用以研究娱乐性质的胜负问题,比如人们在下象棋、打牌中都会用到这类思想。不过,在此阶段的博弈论是相对粗浅的,人们只是根据经验来把握博弈的局势,努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没有向着理论的方向发展。直到20世纪初,博弈论才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⑤最早开始研究博弈论的是策墨洛、波雷尔和冯 诺伊曼。策墨洛的研究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博弈现象的第一次尝试,波雷尔为博弈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冯 诺伊曼和奥斯卡 摩根斯坦第一次对博弈论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研究。
⑥冯 诺伊曼用二人零和博弈证明了他的理论。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纯竞争型的博弈。现实中的博弈案例包括两人下棋、打乒乓球等。在这种博弈中,一人赢就意味着另一人必然输,一人胜一筹,另一人必输一筹,两者的净获利相加始终为零。将两人下棋的博弈抽象化后,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若知道参与者集合、策略集合和盈利集合,如何才能找到其中的平衡?如何让博弈双方都感到最合理?最优解或最优策略是什么?怎样才算合理?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人们常会使用传统的决定论,并遵循其中的最大最小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每一位参与者都会猜测为了让自己最大程度失利,对手会实行什么策略,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策略。冯 诺依曼利用线性运算等数学方法成功证明了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可以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
⑦此后,约翰 纳什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他认定博弈中存在着均衡点,并运用不动点定理成功证明了该点的存在,这一重要的研究为博弈论的普遍化奠定了基础。什么是纳什均衡呢?它指的是:博弈中的所有人都将面临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当对手不改变自己的策略时,他当前的策略是最优选择,如果参与者改变他当前的策略,他的利益就会受损。只要博弈参与者都保持理性,那么他们在纳什均衡点上就不会有改变自身策略的冲动。
⑧在两人博弈中,只要参与者的纯策略是有限的,其必然存在至少一个纳什均衡点。要证明纳什定理必须运用不动点理论,这一理论是研究经济均衡的主要工具。也就是说,找到了博弈的不动点就等于找到了纳什均衡点。
⑨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纳什均衡点能让博弈研究在特定的结构中找到有意义的结果。但是,由于纳什均衡点的定义中规定参与者不会单方面改变策略,忽略了其他参与者改变自身策略的可能性,所以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纳什均衡点的应用在多种情况下缺乏说服力,因此一些博弈研究者将它称为“天真可爱的纳什均衡点”。
⑩时至今日,博弈论已经发展成一门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学科。目前,博弈论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一些生物学家会利用博弈论来预测生物进化的某些结果,或者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1973年,美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论文,其中便提出了一个有关博弈论的生物学概念,即进化稳定策略。此外,我们还能在演化博弈理论、行为生态学等方面见到博弈论的身影。
现代经济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和1996年,以约翰 纳什为代表的多位从事博弈论研究和应用的经济学家,凭借他们在经济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成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博弈论未被应用在经济领域之前,传统经济学分析的思路较为狭隘,而博弈论的引入清晰地呈现出经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经济学的分析有了新的思路。
(摘编自约翰 冯 诺依曼《博弈论 导读》,刘霞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日常生活中,博弈的参与者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依据对手的策略来实施对策,使自身行为具有了对抗性。
B.著名军事家孙武是有代表性的博弈论研究者,他的《孙子兵法》是一部以博弈论思想为指导研究战争胜负的著作。
C.随着学科发展的相对成熟和完善,博弈论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生物学学科领域的表现最为出色。
D.博弈论的引入让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经济学主体间的辩证关系,使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思路更为广阔,取得更大成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打牌时,一人赢就意味着另一人必然输,两者的净获利相加始终为零,这样的博弈不会存在双方利益最优化的可能。
B.在二人零和博弈中,知道参与者集合、策略集合和盈利集合之后,利用线性运算等数学方法能够成功找到其中的平衡。
C.从博弈论的重要概念“纳什均衡”可以推知,博弈参与者保持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博弈论研究使用的一个假设前提。
D.如果现代经济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没有在经济领域大规模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或许不会有当前的发展。
3.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在借被过程中的行为属于动态博弈。
B.《荷花淀》中水生嫂等几位妇女商量探望丈夫时的对话体现出动态博弈。
C.《红楼梦》中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怒打王善保家的耳光属于静态博弈。
D.《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在总体上是一次大型的静态博弈。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博弈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有人读了《红楼梦》后认为:贾宝玉应为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负主要责任,在这场爱情博弈中,如果他能坚持下来,宝黛爱情就会有圆满的结局。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反驳这一说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枚徽章
胡·拉·里贝罗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路过堤岸的时候,看到一小堆垃圾上有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我爱好搜集物品,蹲下身去把它捡了起来,用上衣袖口擦了擦。我这才看出来,原来竟是一枚精致小巧的银质徽章。只是上面刻着的那几个符号,我看不明白。我把徽章装进衣兜,也没怎么理会,便回家了。这枚徽章在我衣兜里装了多久,我说不太准。我只记得有一回我把这件衣服送去浆洗,等到洗衣店伙计把洗干净的衣服交给我时,没料想还递给我一只小小的盒子。他对我说:“这件东西准是您的,我是在您衣兜里发现的。”自然,这件东西就是那枚徽章。失而复得,颇出人意料。我异常激动,决计戴上它。
我经历的种种怪事就从这儿真正开了头。第一件怪事是在一家旧书店遇到的。书店老板走到我跟前那会儿,我正在翻看旧书。他早就在书店最阴暗的角落里打量着我了。他用一种同伙人的口吻对我说:“我们这儿有几本费弗的著作。”我惊异万分,瞪大眼睛看着他,因为我并没有向他请教这位作家。再说,文学方面的事情,我还略知一二,可这位作家我压根儿不知道。说罢,他回到原先的那个角落,不再吭声。我呢,机械地翻看着图书,可心里直犯嘀咕:书店老板的话,莫名其妙的,究竟是啥意思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件怪事,可怎么也琢磨不透,后来就干脆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使我更为惊愕。有一回我正在市郊的一个广场上散步,一个脸皮黑黄、鼓眼突嘴、形状猥琐的男人冒冒失失地跟我搭讪,还没等我搭腔,就把一张卡片塞在我手里,一声不吭地一溜烟便跑没影儿了。那是一张白纸卡片,上面写着地址和会面时间:星期二,四号,第二场。星期二,四号那天我就按照指定号码如期赴约。我在那地方附近碰到好几个形迹古怪的家伙在那儿偷偷摸摸。使我惊奇的是,他们每人都佩戴了一枚徽章,跟我那枚一模一样,真是巧极了。我走到他们中间,他们个个紧紧握住我的手,使我感到十分亲热。后来我们一起走进指定的那幢房子,在一间大厅里落座。一位神情严肃的绅士从幕后走了出来。他在主席台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报告说的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况且,那究竟能不能算报告,我也真说不好。他把童年时代的回忆跟最深刻的哲学理论混在一起讲;再说,不管讲解种植甜菜也好,解释国家组织也罢,在他嘴里,竟是一个调调儿。我记得他讲完后,从衣兜里掏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道红杠杠。他一讲完,听众全体起立,一面退场,一面热烈地赞扬报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也附和着夸奖了几句。我刚要迈出门去,报告人大声把我叫住。我回头一看,只见他示意我过去。
“您是新来的吧?”他问我,有点儿不大信任的样子。
“是啊,”我愣了一会儿才回答,因为他居然能在这么多人里认出我来,我很吃惊,“我刚来不久。”
“谁介绍您来的呢?”
我幸亏记起了那家书店。
“有一回我正在阿马尔古拉大街书店翻看图书,那位……”
“谁?是马丁吗?”
“对,是马丁。”
“噢,他是我们的老搭档啦!”
“我是他的老主顾。”
后来,我们的谈话便变得闪烁其词、边想边说了。言谈之中,充满了意料不到的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就像是两个偶然相逢的陌生人坐在公共汽车的一排椅子上攀谈一样。我记得我兴致勃勃地向他诉说我是怎么去做扁桃体摘除手术的,而他呢,则指手画脚、眉飞色舞地给我描述北欧的旖旎风光。末了,在我告辞之前,他向我交代了一项任务,这倒使我全神贯注起来:
“下星期您给我带一份电话号码表来,”他说,“都要以38开头的。”
我答应照办。还不到规定日期,我就带着电话号码前去复命。
“太好了!”他喊起来,“您办得又快又好。”
从那天起,我完成了一大堆诸如此类极为奇特的任务。举几个例子。我奉命弄来六对鹦鹉,可这些鸟儿我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些日子,我又被派到一个省城去绘制市政大厦的草图。我记得我还到几户指定人家的门口去扔过香蕉皮;写过一篇至今未见发表的有关天体的论文;训练过一只猴子,教它摆出议员的姿势。
就这样,我渐渐博得他们对我的器重。一年之后,在一次激动人心的仪式上,我被提拔晋升。“您高升一级。”我的顶头上司对我说,满腔热情地拥抱我。于是,我只得简短地讲上几句。我空洞笼统地提到了我们共同的任务,不料这番话却收获了雷鸣般的欢呼。
可是我家里却乱作一团。家里人摸不透我为什么常常不告而辞,我的行动为什么那样神秘莫测。有时候,他们问起我来,我避而不答,其实,那是因为我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有几个亲戚甚至劝我去找个精神病医生瞧瞧,据说我的行为举止跟正常人的不大一样了。
这一家庭纠纷并没有减弱我投入我们这个团体的工作的劲头,我干劲十足,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这干劲是从哪儿来的。
十年过去了。我功成名就,被任命为主席。我穿着一件加饰边的绛红色长袍出席各种盛典。尽管如此,如今我仍然跟第一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样,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茫然无知的状态之中。要是有人问我,我们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最多,只会在黑板上画几道红杠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以“一枚徽章”为题,点明了徽章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暗示了“我”其实不过是别人的“一枚徽章”而已。
B.书店老板跟“我”搭讪看似莫名其妙,但却较为典型地刻画了组织成员间的接头方式,表现出了组织的神秘性。
C.小说花不少篇幅交代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是多么离谱,“我”却乐此不疲,最后功成名就,这不禁引人深思。
D.当别人问我组织宗旨时,“我将张口结舌,无法回答”,这暗示“我”已经开始自责,并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
7.关于文中“我”与报告人的谈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报告人并不认识“我”,但他一开始对“我”的到来表现出了兴趣。
B.书店老板的信息是“我”与报告人聊天中为数不多的有交集的聊天话题。
C.“我”与报告人的谈话中有“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表明我们对对方不满。
D.“我”和报告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暗示了这一组织的荒诞性。
8.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现身说法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9.于偶然之中见必然,是本篇小说写作的一大技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孟尝君A曾待客B夜食C有一人蔽D火光E客F怒G以饭H不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此处意为“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字意义不同。
B.“太史公曰”引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与《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左传》中的“君子曰”、《汉书》中的“赞曰”用法相同。
C.其,在本处是代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古人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此处也是这个意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最终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的观点,他认为贤能之士,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可以凭借齐国的力量和真正的人才制服秦国,他却让鸡鸣狗盗者滥竽充数,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为齐国效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4分)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4分)
14.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鹧鸪天·为老人寿 洪咨夔
天理从来屈有信①,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②种,台上慈乌反哺心。
花鸟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衰翁意,插架读书不负人。
[注]①信:通“伸”。②权奇:古代善行良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风吹拂,到处是万物焕发生机,隐含对老人的祝福,作为祝寿词的起头非常适宜。
B.看着门前养的骏马,台上停歇的乌鹊,词人感到了“字而幼孩,岁而鸡豚”的充实。
C.以“花鸟”修饰鞋子,以“柳湖”形容酒樽,美化事物意在表达对长辈的美好祝愿。
D.全词用语应景得体,节奏明快,既有新巧的比喻,也多有直抒胸臆、谆谆口吻之处。
16.词的起首两句,在祝寿语中寄寓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从《陈情表》中“ , ”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
(2)青年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的号召,做调查研究时应避免出现苏轼《石钟山记》中提到“ , ”的做法。
(3)“雪”是诗词中常见意象,诗人常以“雪”为喻,或描摹人情物态,或昭示志趣高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
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 ①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 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最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 ② ,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影响睡眠。所以,夜晚睡觉之前,要减少使用手机等有荧光屏的设备,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舒适的床品。生物钟 ③ ,因此,午后应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晚餐不宜空腹,也不宜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以保护睡眠。
人的睡眠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为睡眠压力。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21.高考前夕,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科学睡眠"宣传活动,请你为活动拟一则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孟子·尽心上》有言:“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在孟子看来,有的时候,追求就得到,舍弃就失去,那么主动追求有利于得到,所求得与否在于我。有的时候,追求时也讲究了方法,但最后能否得到却不由自己控制,只能取决于天命,那么即使追求也无益于得到,所求得与否取决于外部因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求”与“得”之间的关系?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下期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1.(3分)A(B.“以博弈论思想为指导”错;C.“在生物学学科领域的表现最为出色”错;D.“开始重视”错)
2.(3分)A(“不会存在双方利益最优化的可能”错)
3.(3分)B(属于静态博弈)
4.博弈论是充分考虑博弈各方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1分),并运用数学方法(1分)找出合理的行动方案(1分)的一种理论和方法(1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
5.①在两人博弈中,只要参与者的纯策略是有限的,其必然存在至少一个纳什均衡点,但是纳什均衡点忽略了其他参与者改变自身策略的可能性。②在宝黛爱情中,博弈双方不只是宝玉和黛玉,即使宝玉不单方面改变对爱情的坚持策略,王夫人、贾政、宝钗等人的参与也会改变宝黛爱情的结局。(共6分,每点3分)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这暗示‘我’已经开始自责,并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理解有误。根据最后一段“尽管如此,如今我仍然跟第一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样,一直生活在极端的茫然无知的状态之中”可知,我“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并不是因为自责,对组织产生了厌烦情绪,而是因为作为傀儡的“我”确实不知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表明我们对对方不满”理解错误,根据第13段“言谈之中,充满了意料不到的诡秘和肤浅的暗示影射,就像是两个偶然相逢的陌生人坐在公共汽车的一排椅子上攀谈一样”可知,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是因为我们没有聊天话题,只能没话找话。
8.答案:①第一人称叙事,增强故事的可信感,使本身虚幻的故事妙趣横生。②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展现“我”的所见所感,更能表现出这一切的偶然性,强化“我”的傀儡身份,暗示“我”并非罪魁祸首。③将作者的深刻思考隐藏在“我”的讲述之后,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叙述技巧的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从人称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小说要素来作答。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以第一人称叙事,就给人真实感。而从“我”之口讲出“我”的故事,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表现这一切的偶然性,表明“我”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一个傀儡。同时,作者用第一人称表达“我”的主观感受,将自己的理性思考隐于其中,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9.答案:①小说主要情节都是偶然发生的,整篇小说构筑在“偶然”的框架之上。“我”偶然得到徽章,“偶然”进入书店,“偶然”接上头,“偶然”被晋升等,这一切都没有规律可循,都是偶然发生的。②偶然背后其实蕴含着必然的结局,所有的偶然之间构成强烈的因果关联。荒诞的偶然注定要结出荒诞的必然之果。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小说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偶然发生的,回答“偶然”只需对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偶然是“荒诞”的,那么结果必然也是“荒诞”的。组织如此“荒诞”,它挑选成员的方式、组织聚会的方式、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也是“荒诞”的,这样“我”最后在组织内的步步高升、功成名就也就显得“合理”了,偶然背后蕴含着必然的结局。
10.CEG(原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
11.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是“问候、探望”;C项“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12.D(“导致真正的人才无法为齐国效力”分析有误,应该是孟尝君招收士人的标准、行为与做法,不被真正的人才认同,所以他们才不去。)
13.(1)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关键词:是以、富、尊各1分,大意1分,可以落在“丰禄”“隆爵”这两处宾语前置)
(2)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人才因此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最终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关键词:得士、归、赖各1分,大意1分)
14.司马迁认为孟尝君喜好养客,以此沾沾自喜;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是结党营私,沽名钓誉(答“危害国家和百姓”也可得分);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养的士不是真正的人才。(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照抄原文语句不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迥异。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大臣的报告,您应该每天亲自听取并反复审核。”齐王照此做去,不久就厌烦了,全部委托给靖郭君代办。于是,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郭君广散钱财,蓄养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哪里值得颂扬啊
材料三: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人才因此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最终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 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 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15.B 骏马乌鹊都是子女观,是从子女角度表示侍奉父母的孝心。而“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是父母观,是从父母角度呈现长官的命令,动作对象不同。
16.①天道是公正的,它给了人长寿就不会再给富贵;
②虽然家境清寒,但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令人自豪;
③长辈虽未发达,继承了志趣的儿孙辈今后必有成就。
17.(1)示例一: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示例二: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2)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一: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示例二: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示例三: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示例四: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温庭筠《菩萨蛮》)
示例五:(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自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示例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李煜《别来春半》)
示例七:去岁荆南梅似雪 今年蓟北雪如梅(张说《幽州新岁作》)
18.(3分)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②无微不至(体贴入微)③不谋而合(所见略同、不谋而同)(每空1分)
19.(3分)B(文中画横线句子和B项句子中的引号都是表特定称谓。A 项是表特殊含义,C项表引用,D项表突出强调。)
20.(5分)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每个正确分句1分,共4分;语句间逻辑得当1分。)
21.(3分)示例:顺其自然睡觉,尽心尽力应考
临考不要忘记停靠睡眠的加油站!
(情景:高考前夕,内容:科学睡眠,形式:修辞手法,每个角度1分)
22.(6分)①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②大脑内褪黑素的分泌就会增加③还会受到饮食、运动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