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送别酬答类(07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7.送别酬答类(07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1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7:0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送别酬答类
何为送别酬答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送别酬答类古诗
送别酬答类古诗是指一类以送别和酬答为主题的古代诗歌。它们通常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等情感。
特点:
1.主题明确:这类古诗的主题非常明确,主要围绕离别和酬答展开。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重逢的期望。
2.情感真挚:送别酬答类古诗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这些情感真挚而动人,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艺术手法多样:送别酬答类古诗在艺术手法上非常丰富多样。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4.语言简练优美:送别酬答类古诗的语言通常非常简练优美。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诗歌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些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主题:送别酬答类古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离别、情感交流、友谊、期待重逢等方面展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原文背诵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主题
对友人远行的惜别之情,展现出豪迈豁达的胸襟。
意象
1.城阙:指都城长安的城楼,象征着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繁华。
2.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是古代的秦地,因其分为三部分而得名。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地方的深深眷恋。
3.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的新旅程。
4.海内:指全国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祝福,无论友人走到哪里,诗人的心都会与他同在。
5.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深的祝福。
意象
1.城阙:指都城长安的城楼,象征着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繁华。
2.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是古代的秦地,因其分为三部分而得名。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地方的深深眷恋。
3.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的新旅程。
4.海内:指全国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祝福,无论友人走到哪里,诗人的心都会与他同在。
5.天涯:指极远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深的祝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原文背诵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主题
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意象
1.洞庭湖:诗中的洞庭湖被描绘得壮丽而磅礴,湖水浩渺,与天相接,呈现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洞庭湖的自然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舟楫:在诗中,“欲济无舟楫”一句,以“舟楫”为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愿望。这里的“舟楫”象征着政治上的机遇和平台,诗人希望通过这些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3.圣明:诗中的“端居耻圣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圣明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惭愧和耻辱。这里的“圣明”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清明和繁荣,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在这个时代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4.垂钓者、鱼:诗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以“垂钓者”和“鱼”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垂钓者”象征着那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人,而“鱼”则象征着政治上的成果和收获。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意象
1.洞庭湖:诗中的洞庭湖被描绘得壮丽而磅礴,湖水浩渺,与天相接,呈现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洞庭湖的自然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舟楫:在诗中,“欲济无舟楫”一句,以“舟楫”为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愿望。这里的“舟楫”象征着政治上的机遇和平台,诗人希望通过这些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3.圣明:诗中的“端居耻圣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圣明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惭愧和耻辱。这里的“圣明”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清明和繁荣,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在这个时代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4.垂钓者、鱼:诗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以“垂钓者”和“鱼”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垂钓者”象征着那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人,而“鱼”则象征着政治上的成果和收获。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原文背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主题
对被贬友人的安慰、思念和牵挂。
意象
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的子规,又烘托出哀伤凄凉的气氛,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为下句抒情做铺垫。
2.明月:自古以来,明月就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多用以寄托乡思别情,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意象
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叫的子规,又烘托出哀伤凄凉的气氛,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为下句抒情做铺垫。
2.明月:自古以来,明月就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多用以寄托乡思别情,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原文背诵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
1.离别之情:这首诗首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情感。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诗人离开友人的场景,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不舍。
2.旅途的艰辛与期待:诗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景色,表现了旅途的艰辛。然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3. 壮志与豪情:整首诗中,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的壮志与豪情。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将这种豪情推向了高潮。
意象
1.离别之情:这首诗首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情感。诗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诗人离开友人的场景,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不舍。
2.旅途的艰辛与期待:诗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景色,表现了旅途的艰辛。然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3. 壮志与豪情:整首诗中,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的壮志与豪情。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将这种豪情推向了高潮。
《送友人》—唐—李白
原文背诵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意象
1.青山与白水: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清新而明朗。
2.孤蓬: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友人,形象地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漂泊无依,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
3.浮云与落日: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通过“浮云”和“落日”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
4.班马: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指的是离群的马,这里用来比喻友人离别后的孤单和落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
意象
1.青山与白水: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清新而明朗。
2.孤蓬: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友人,形象地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漂泊无依,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
3.浮云与落日: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通过“浮云”和“落日”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
4.班马: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指的是离群的马,这里用来比喻友人离别后的孤单和落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原文背诵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题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意象
1.北风与白草:诗中以“北风卷地白草折”开篇,北风与白草象征着塞外严寒的天气,为全诗定下了寒冷、荒凉的基调。
2.飞雪与梨花:通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绘,诗人将飞雪比喻为梨花,展现了塞外雪景的壮美与浪漫。
3.瀚海与冰:诗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广阔的沙漠和冰封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塞外的荒凉与寒冷。
4.红旗与暮雪:通过“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描写,诗人展现了红旗在暮雪中屹立不倒的坚韧形象,象征着守边将士的忠诚与坚韧。
5.山路与马行:最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友人离去后,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迹,象征着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意象
1.北风与白草:诗中以“北风卷地白草折”开篇,北风与白草象征着塞外严寒的天气,为全诗定下了寒冷、荒凉的基调。
2.飞雪与梨花:通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绘,诗人将飞雪比喻为梨花,展现了塞外雪景的壮美与浪漫。
3.瀚海与冰:诗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广阔的沙漠和冰封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塞外的荒凉与寒冷。
4.红旗与暮雪:通过“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描写,诗人展现了红旗在暮雪中屹立不倒的坚韧形象,象征着守边将士的忠诚与坚韧。
5.山路与马行:最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友人离去后,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迹,象征着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原文背诵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
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
意象
1.怀旧之情: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这里的“闻笛赋”和“烂柯人”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典故,分别代表了诗人对过去友情和亲情的怀念。
2.人生无常和乐观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3.坚定的意志和友情: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意象
1.怀旧之情: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这里的“闻笛赋”和“烂柯人”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典故,分别代表了诗人对过去友情和亲情的怀念。
2.人生无常和乐观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3.坚定的意志和友情: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