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爱国忧民类(18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1.爱国忧民类(18首)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专题)(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7: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爱国忧民类
何为爱国忧民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爱国忧民类古诗
指的是那些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深关爱的古诗,诗人们通过诗歌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关切和期望。这些古诗常常描绘了战争、灾难、民生疾苦等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特点: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主题:这些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期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初中语文篇目中的《爱国忧民类》
从周朝的《诗经》里面的《式微》
到民国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共18首
《式微》—周—诗经
原文背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主题
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意象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诗歌中的核心意象,通过反复的咏叹,表达出诗人对某人(可能是爱人、朋友或君主)久久不归的焦虑和期盼。这里的“式微”可以理解为“微弱”或“衰落”,暗示着某种期待或希望的逐渐消逝。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在露水中等待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焦虑和期盼。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不归之人的责备和不满。
3.“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个意象与前一个相呼应,通过诗人在泥泞中等待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焦虑和期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归之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意象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是诗歌中的核心意象,通过反复的咏叹,表达出诗人对某人(可能是爱人、朋友或君主)久久不归的焦虑和期盼。这里的“式微”可以理解为“微弱”或“衰落”,暗示着某种期待或希望的逐渐消逝。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在露水中等待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焦虑和期盼。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不归之人的责备和不满。
3.“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个意象与前一个相呼应,通过诗人在泥泞中等待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焦虑和期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归之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梁甫行》—三国—曹植
原文背诵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主题
反映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意象
1.边海民:这是诗歌中的主要意象,通过描绘边海地区民众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边海民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诗歌所要突出的重点。
2.草野、林阻:这些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边海民的生活环境,草野和林阻代表着荒凉和险恶,暗示了边海民生活的艰难和危险。
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个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边海民的妻子和儿女比作禽兽,强调了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同时,行止依林阻也暗示了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状态。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个意象通过描绘简陋的柴门和在其中自由穿梭的狐兔,进一步突出了边海民生活的凄凉和破败。
意象
1.边海民:这是诗歌中的主要意象,通过描绘边海地区民众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边海民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的生存状态是诗歌所要突出的重点。
2.草野、林阻:这些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边海民的生活环境,草野和林阻代表着荒凉和险恶,暗示了边海民生活的艰难和危险。
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个意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边海民的妻子和儿女比作禽兽,强调了他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同时,行止依林阻也暗示了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状态。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个意象通过描绘简陋的柴门和在其中自由穿梭的狐兔,进一步突出了边海民生活的凄凉和破败。
《泊秦淮》—唐—杜牧
原文背诵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题
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意象
1.烟、水、月、沙:这四个意象被巧妙地通过“笼”字串在一起,构成了烟雾缭绕、水波浮动、月光柔和的朦胧夜景。这样的画面不仅美丽动人,还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为后续的抒情议论做好了铺垫。
2.近酒家:这个意象点出了诗人所在的位置,靠近酒家,暗示了诗人可能是在饮酒赏景。同时,这也为后文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使得诗人的感慨更加有力量。
3.商女:这个意象代表了歌女,她们在船上唱歌,但并不知道亡国之恨。这个意象与诗人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忧虑和愤懑更加突出。
4.后庭花:这个意象代表了亡国的哀歌,是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在诗中,这个意象被用来象征国家的衰亡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进一步增强了诗人的感慨和批判。
意象
1.烟、水、月、沙:这四个意象被巧妙地通过“笼”字串在一起,构成了烟雾缭绕、水波浮动、月光柔和的朦胧夜景。这样的画面不仅美丽动人,还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为后续的抒情议论做好了铺垫。
2.近酒家:这个意象点出了诗人所在的位置,靠近酒家,暗示了诗人可能是在饮酒赏景。同时,这也为后文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使得诗人的感慨更加有力量。
3.商女:这个意象代表了歌女,她们在船上唱歌,但并不知道亡国之恨。这个意象与诗人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忧虑和愤懑更加突出。
4.后庭花:这个意象代表了亡国的哀歌,是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在诗中,这个意象被用来象征国家的衰亡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进一步增强了诗人的感慨和批判。
《春望》—唐—杜甫
原文背诵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主题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意象
1.国、山河、城、草木:这四个意象构成了春望的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展现了战乱之后国家的破败和荒凉。这个背景为诗人的感慨和抒情提供了基础。
2.花、鸟:这两个意象在诗中形成了对比。诗人看到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啼叫而感到心惊。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烽火、家书:这两个意象代表了战争和家园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4.白头、浑欲不胜簪:这两个意象代表了诗人的衰老和无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个人的悲哀。
意象
1.国、山河、城、草木:这四个意象构成了春望的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展现了战乱之后国家的破败和荒凉。这个背景为诗人的感慨和抒情提供了基础。
2.花、鸟:这两个意象在诗中形成了对比。诗人看到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啼叫而感到心惊。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烽火、家书:这两个意象代表了战争和家园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4.白头、浑欲不胜簪:这两个意象代表了诗人的衰老和无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个人的悲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原文背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题
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意象
1.秋风:这是诗中主要的意象之一,代表了自然的无情和冷酷。秋风卷走了诗人的茅屋,使得诗人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艰难和无情。
2.茅屋: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的住所,也是诗人的生活象征。茅屋被秋风所破,意味着诗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的无力和无助。
3.群童:这个意象在诗中代表了社会的无情和冷漠。群童公然抱茅,对诗人的困境视而不见,甚至以此为乐,这种社会现象让诗人深感无奈和悲愤。
4.夜雨:这个意象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困境和痛苦。在茅屋被破之后,诗人又遭遇了夜雨的侵袭,生活更加艰难。夜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5.广厦:这个意象在诗的最后出现,代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诗人期盼有广厦万间,让天下寒士都能得到庇护,这种情感的高潮使得整首诗的情绪得到了升华。
意象
1.秋风:这是诗中主要的意象之一,代表了自然的无情和冷酷。秋风卷走了诗人的茅屋,使得诗人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艰难和无情。
2.茅屋: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的住所,也是诗人的生活象征。茅屋被秋风所破,意味着诗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也象征着诗人的无力和无助。
3.群童:这个意象在诗中代表了社会的无情和冷漠。群童公然抱茅,对诗人的困境视而不见,甚至以此为乐,这种社会现象让诗人深感无奈和悲愤。
4.夜雨:这个意象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困境和痛苦。在茅屋被破之后,诗人又遭遇了夜雨的侵袭,生活更加艰难。夜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5.广厦:这个意象在诗的最后出现,代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诗人期盼有广厦万间,让天下寒士都能得到庇护,这种情感的高潮使得整首诗的情绪得到了升华。
《卖炭翁》—唐—白居易
原文背诵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题
反映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意象
1.卖炭翁:这是诗中的主要意象,代表了一个贫苦的老人。他通过伐薪烧炭来维持生计,生活困苦。卖炭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无奈。
2.南山:这个意象代表了卖炭翁的工作环境。南山荒凉险恶,人迹罕至,但卖炭翁却必须在这里辛勤工作,烧炭卖炭以维持生计。这个意象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和坚韧。
3.炭:这个意象是诗中的核心,代表了卖炭翁的劳动成果。卖炭翁通过烧炭来获取生活所需的金钱,但炭的价值却远远不及他所付出的辛劳。这个意象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辛酸。
4.牛:这个意象在诗中代表了卖炭翁的生计工具。卖炭翁牵牛负炭,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牛的形象也体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和坚韧。
5.翩翩两骑:这个意象代表了宫市的掠夺者。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前来掠夺卖炭翁的炭,与卖炭翁的贫困和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象
1.卖炭翁:这是诗中的主要意象,代表了一个贫苦的老人。他通过伐薪烧炭来维持生计,生活困苦。卖炭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无奈。
2.南山:这个意象代表了卖炭翁的工作环境。南山荒凉险恶,人迹罕至,但卖炭翁却必须在这里辛勤工作,烧炭卖炭以维持生计。这个意象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和坚韧。
3.炭:这个意象是诗中的核心,代表了卖炭翁的劳动成果。卖炭翁通过烧炭来获取生活所需的金钱,但炭的价值却远远不及他所付出的辛劳。这个意象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辛酸。
4.牛:这个意象在诗中代表了卖炭翁的生计工具。卖炭翁牵牛负炭,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牛的形象也体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和坚韧。
5.翩翩两骑:这个意象代表了宫市的掠夺者。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前来掠夺卖炭翁的炭,与卖炭翁的贫困和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原文背诵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主题
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失路的感慨。
意象
1.一封朝奏九重天: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韩愈的忠诚和直言敢谏。他向皇帝上奏章,直言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2.夕贬潮州路八千: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遭遇的贬谪和流放。他被贬到远离京城的潮州,路途遥远且艰辛,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3.欲为圣明除弊事:这个意象体现了诗人韩愈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除去弊政,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4.肯将衰朽惜残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韩愈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尽管自己已经年迈体弱,但他仍然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惜牺牲自己的晚年。
5.云横秦岭家何在: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忧虑。他被贬到遥远的潮州,远离家乡,面对茫茫秦岭,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6.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个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遭遇的困境和艰险。在前往潮州的路途中,诗人遭遇了严寒的雪天,道路艰难,连马匹都难以前行,这个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愤。
意象
1.一封朝奏九重天: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韩愈的忠诚和直言敢谏。他向皇帝上奏章,直言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2.夕贬潮州路八千: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遭遇的贬谪和流放。他被贬到远离京城的潮州,路途遥远且艰辛,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3.欲为圣明除弊事:这个意象体现了诗人韩愈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除去弊政,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4.肯将衰朽惜残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韩愈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尽管自己已经年迈体弱,但他仍然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惜牺牲自己的晚年。
5.云横秦岭家何在: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忧虑。他被贬到遥远的潮州,远离家乡,面对茫茫秦岭,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6.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个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遭遇的困境和艰险。在前往潮州的路途中,诗人遭遇了严寒的雪天,道路艰难,连马匹都难以前行,这个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北宋—陆游
原文背诵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主题
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意象
1.风雨:这是诗中的主要意象,代表了自然界的风雨交加。风雨的狂暴和激烈,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天气状况,更象征着国家面临的艰难和困苦。诗人借风雨之景,抒发了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2.梦:这个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诗人通过梦境,展现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抱负和理想。他梦想着在战场上驰骋,为国家建功立业,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豪情和壮志。
3.铁马冰河:这个意象代表了战场的景象。铁马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冰河则象征着战场的艰险和困难。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自己梦境中的战场景象,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4.孤村: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村荒凉孤寂,与战场的激烈和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描绘孤村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意象
1.风雨:这是诗中的主要意象,代表了自然界的风雨交加。风雨的狂暴和激烈,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天气状况,更象征着国家面临的艰难和困苦。诗人借风雨之景,抒发了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2.梦:这个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诗人通过梦境,展现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抱负和理想。他梦想着在战场上驰骋,为国家建功立业,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豪情和壮志。
3.铁马冰河:这个意象代表了战场的景象。铁马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冰河则象征着战场的艰险和困难。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进一步描绘了自己梦境中的战场景象,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4.孤村:这个意象代表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村荒凉孤寂,与战场的激烈和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描绘孤村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原文背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题
表达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意象
1.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个意象通过“老夫”与“少年狂”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少年的豪情和激情。这种对比也暗示了诗人不服老、不向岁月低头的精神。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意象通过描绘猎人们穿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骏马在平冈上奔腾的场景,展现了打猎场面的壮观和热烈。这种景象不仅体现了猎人们的威武和豪迈,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个意象通过“倾城随太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场景。而“亲射虎,看孙郎”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像孙权一样英勇善战,展现出自己的豪情和胆略。
4.酒酣胸胆尚开张: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酒后豪情满怀、胆气豪壮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壮志。这种酒后豪情的状态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准备挽弓射箭、射向天狼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决心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豪情和壮志。这种射向天狼的意象也象征着诗人对邪恶势力的愤怒和决心消除之的信念。
意象
1.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个意象通过“老夫”与“少年狂”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少年的豪情和激情。这种对比也暗示了诗人不服老、不向岁月低头的精神。
2.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个意象通过描绘猎人们穿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骏马在平冈上奔腾的场景,展现了打猎场面的壮观和热烈。这种景象不仅体现了猎人们的威武和豪迈,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个意象通过“倾城随太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场景。而“亲射虎,看孙郎”则暗示了诗人希望像孙权一样英勇善战,展现出自己的豪情和胆略。
4.酒酣胸胆尚开张: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酒后豪情满怀、胆气豪壮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壮志。这种酒后豪情的状态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个意象通过描绘诗人准备挽弓射箭、射向天狼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决心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豪情和壮志。这种射向天狼的意象也象征着诗人对邪恶势力的愤怒和决心消除之的信念。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南宋—朱敦儒
原文背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主题
表现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意象
1.西楼:这个意象在诗中常常与离愁别绪相关联。诗人独自登上西楼,望着远方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西楼作为一个地点,成为了诗人情感抒发的场所。
2.月:月亮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用来象征思念和寂寞。在《相见欢》中,月亮如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月亮也暗示了夜晚的寂静和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梧桐:梧桐树在古诗中常常与离别和寂寞相关联。诗人通过描绘梧桐树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凉和内心的孤独。梧桐树的落叶和萧瑟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哀伤。
4.深院:深院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诗人被锁在深院之中,无法与外界交流,这种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苦闷。
5.离愁:离愁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通过以上的意象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离愁之情。无论是西楼、月亮、梧桐还是深院,都成为了离愁的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伤和哀怨的氛围。
意象
1.西楼:这个意象在诗中常常与离愁别绪相关联。诗人独自登上西楼,望着远方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西楼作为一个地点,成为了诗人情感抒发的场所。
2.月:月亮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用来象征思念和寂寞。在《相见欢》中,月亮如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月亮也暗示了夜晚的寂静和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梧桐:梧桐树在古诗中常常与离别和寂寞相关联。诗人通过描绘梧桐树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凉和内心的孤独。梧桐树的落叶和萧瑟的形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哀伤。
4.深院:深院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诗人被锁在深院之中,无法与外界交流,这种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苦闷。
5.离愁:离愁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通过以上的意象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离愁之情。无论是西楼、月亮、梧桐还是深院,都成为了离愁的象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伤和哀怨的氛围。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原文背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主题
抒发渴望杀敌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意象
1.酒、油灯和宝剑都是重要的意象。酒,往往代表着豪情壮志或者愁绪万千;油灯,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思考;而宝剑,则是英勇和战斗的象征。
2.梦、军营和号角声也是重要的意象。梦,通常代表着回忆或者期待;军营,象征着战斗和团结;号角声,则代表着战斗的开始和士兵的士气。
意象
1.酒、油灯和宝剑都是重要的意象。酒,往往代表着豪情壮志或者愁绪万千;油灯,象征着夜晚的寂静和思考;而宝剑,则是英勇和战斗的象征。
2.梦、军营和号角声也是重要的意象。梦,通常代表着回忆或者期待;军营,象征着战斗和团结;号角声,则代表着战斗的开始和士兵的士气。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原文背诵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主题
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思。
意象
1.秋月、秋影和金波都是重要的意象。秋月,代表着中秋节的特色,也象征着团圆和思念;秋影,可能指的是月光下的影子,也代表着孤寂和寂寞;金波,则形容月光如波,洒满大地。
2.飞镜和重磨也是重要的意象。飞镜,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满,也象征着美好和希望;重磨,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
3.桂树和桂婆娑也是重要的意象。桂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荣誉和尊贵;桂婆娑,则可能指的是桂树的枝叶摇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
意象
1.秋月、秋影和金波都是重要的意象。秋月,代表着中秋节的特色,也象征着团圆和思念;秋影,可能指的是月光下的影子,也代表着孤寂和寂寞;金波,则形容月光如波,洒满大地。
2.飞镜和重磨也是重要的意象。飞镜,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圆满,也象征着美好和希望;重磨,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
3.桂树和桂婆娑也是重要的意象。桂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荣誉和尊贵;桂婆娑,则可能指的是桂树的枝叶摇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原文背诵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
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意象
1.“山河破碎风飘絮”中,山河破碎形容国土沦亡,风飘絮则象征着国家命运的不确定和危在旦夕。这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国家遭受战乱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2.“身世浮沉雨打萍”中,身世浮沉象征着诗人自己一生的动荡不安,雨打萍则形容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这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个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家破人亡的沉痛之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诗人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人生自古就难免一死,但重要的是要留下一颗忠诚的心,照耀史册。这个意象以豪情壮志和忠诚为核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
意象
1.“山河破碎风飘絮”中,山河破碎形容国土沦亡,风飘絮则象征着国家命运的不确定和危在旦夕。这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国家遭受战乱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2.“身世浮沉雨打萍”中,身世浮沉象征着诗人自己一生的动荡不安,雨打萍则形容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这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个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家破人亡的沉痛之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诗人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人生自古就难免一死,但重要的是要留下一颗忠诚的心,照耀史册。这个意象以豪情壮志和忠诚为核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原文背诵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主题
体现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意象
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中,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强,南北路则暗示了诗人一路上的艰辛和困苦。风雨湿征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遭受的风雨侵袭,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中,山河象征着国家的永恒和稳固,而城郭则代表着国家的暂时沦陷。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3.“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中,采薇是《诗经》中的一个典故,表达了坚守气节和爱国之志。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决心饿死殉国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意象以采薇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和执着。
意象
1.“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中,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强,南北路则暗示了诗人一路上的艰辛和困苦。风雨湿征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遭受的风雨侵袭,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中,山河象征着国家的永恒和稳固,而城郭则代表着国家的暂时沦陷。这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3.“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中,采薇是《诗经》中的一个典故,表达了坚守气节和爱国之志。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决心饿死殉国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意象以采薇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和执着。
《别云间》—明—夏完淳
原文背诵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主题
表达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意象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羁旅”和“南冠”是象征性的意象。“羁旅”意味着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如同羁鸟一般无处栖身,象征着诗人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南冠”则是指囚犯,这个意象直接表达了诗人被俘为囚的悲惨现实。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中,“山河”和“天地”都是宏大的意象,代表着国家的辽阔和壮丽。而“泪”则是诗人内心痛苦和悲伤的象征。这个对比表达了诗人在国家沦陷之际,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泉路”是象征死亡的意象,意味着诗人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点。而“故乡”则是诗人深深眷恋的地方,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这个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意象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羁旅”和“南冠”是象征性的意象。“羁旅”意味着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如同羁鸟一般无处栖身,象征着诗人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南冠”则是指囚犯,这个意象直接表达了诗人被俘为囚的悲惨现实。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中,“山河”和“天地”都是宏大的意象,代表着国家的辽阔和壮丽。而“泪”则是诗人内心痛苦和悲伤的象征。这个对比表达了诗人在国家沦陷之际,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泉路”是象征死亡的意象,意味着诗人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点。而“故乡”则是诗人深深眷恋的地方,代表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这个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原文背诵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主题
反映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意象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中,喇叭和唢呐是主要的意象,它们代表着一种声音的传播工具,同时也象征着权力的象征。在这里,“曲儿小腔儿大”形象地描绘了喇叭和唢呐的声音特征,即声音响亮而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种声音的特点使得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中,“官船”和“声价”是象征性的意象。“官船”代表着官方的权力和地位,而“声价”则是指喇叭和唢呐为官方所抬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个对比表达了喇叭和唢呐在官方场合的重要性和作用。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中,“军”和“民”是代表性的意象,分别代表着军队和百姓。这个对比表达了喇叭和唢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即军队听了感到忧愁,百姓听了感到害怕。这种影响反映了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的强大力量和潜在的危险性。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中,“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是形象生动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可能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而“水尽鹅飞罢”则是对这种破坏和伤害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意象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中,喇叭和唢呐是主要的意象,它们代表着一种声音的传播工具,同时也象征着权力的象征。在这里,“曲儿小腔儿大”形象地描绘了喇叭和唢呐的声音特征,即声音响亮而高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种声音的特点使得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中,“官船”和“声价”是象征性的意象。“官船”代表着官方的权力和地位,而“声价”则是指喇叭和唢呐为官方所抬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个对比表达了喇叭和唢呐在官方场合的重要性和作用。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中,“军”和“民”是代表性的意象,分别代表着军队和百姓。这个对比表达了喇叭和唢呐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即军队听了感到忧愁,百姓听了感到害怕。这种影响反映了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的强大力量和潜在的危险性。
4.“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中,“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是形象生动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喇叭和唢呐在传递信息时可能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而“水尽鹅飞罢”则是对这种破坏和伤害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原文背诵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题
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不忘报国之志。
意象
1.“九州”这一意象,通常用来指代整个中国。在龚自珍的诗中,“九州”象征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人民,也寓意着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期望。
2.“风雷”是龚自珍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变革的力量和激情。他借“风雷”寓意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期待通过强烈的变革打破旧有的束缚,释放社会的活力和潜力。
3.“万马”则象征着众多的力量和人民。龚自珍在诗中提到“万马齐瘖”,形象地描绘了社会沉闷、人民无声的现状,同时也暗示着变革的困难和挑战。
4.“天公”是古人对天神的尊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力量。在龚自珍的诗中,“天公”寓意着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也象征着诗人对公正和理想的追求。
意象
1.“九州”这一意象,通常用来指代整个中国。在龚自珍的诗中,“九州”象征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人民,也寓意着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期望。
2.“风雷”是龚自珍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变革的力量和激情。他借“风雷”寓意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期待通过强烈的变革打破旧有的束缚,释放社会的活力和潜力。
3.“万马”则象征着众多的力量和人民。龚自珍在诗中提到“万马齐瘖”,形象地描绘了社会沉闷、人民无声的现状,同时也暗示着变革的困难和挑战。
4.“天公”是古人对天神的尊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力量。在龚自珍的诗中,“天公”寓意着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也象征着诗人对公正和理想的追求。
《 满江红(小住京华)》—民国—秋瑾
原文背诵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主题
表现词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革命道路前夕时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意象
1.“篱菊”和“秋色”这两个意象,描绘了诗人在北京小住时的外部环境。篱笆下的菊花盛开,秋色明净,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欣赏。
2.“四面歌残终破楚”这个意象,运用了历史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的“四面歌残”既指周围的悲歌声声,也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四面楚歌的局面。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3.“青衫湿”这个意象,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青衫湿润,暗示着诗人的眼泪已经打湿了衣襟,表现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沉痛和无奈。这个意象以情动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意象
1.“篱菊”和“秋色”这两个意象,描绘了诗人在北京小住时的外部环境。篱笆下的菊花盛开,秋色明净,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欣赏。
2.“四面歌残终破楚”这个意象,运用了历史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的“四面歌残”既指周围的悲歌声声,也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四面楚歌的局面。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3.“青衫湿”这个意象,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青衫湿润,暗示着诗人的眼泪已经打湿了衣襟,表现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沉痛和无奈。这个意象以情动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