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3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进行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
B.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海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
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大大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国家海防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C.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B.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C.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同时共存。
D.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海洋文明“向海而兴,多元互信”这一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的错误观点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记黄河晋陕大峡谷
贾平凹
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谷。
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①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
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像汉字蒙文但不是汉字蒙文,疑为天书。
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滞流,只能千回百折,有大孤独啊,是真的沉痛。有哲人讲,当你遇到风暴的时候,你不要给神说风暴有多大,而是给风暴说你的神有多大。黄河那时的形状正该如是。
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
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千百年里,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捞饭。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姆枣、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他们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古老的习俗还在沿承着,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人”。“瓜子人人”后就衍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船筏上的人都得是男的,赤身裸体,但大峡谷的号子声闻于天。除了船筏,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张家场村的张天恩最有名,唱出了《赶牲灵》。
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的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③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
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煞。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④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向南方吧,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突出动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浮雕则突出静态,表现其神奇莫测。
B.文章引用哲人的话,颇富象征性。神象征大自然的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表现了黄河在崎岖复杂的地貌中穿行的艰辛。
C.从远古的轩辕,到现代的毛泽东,作者列举这些具有黄河秉性的英雄人物,意在体现黄河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D.文中赶脚人唱的民歌,和秦腔一样,是苦中求乐的草根百姓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精神享受,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运用拟人手法,简洁明快,富有形象感,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力量。
B.句子②运用侧面描写,“只有”二字虚词不虚,烘托了大峡谷的水湍浪急,波涛汹涌。
C.句子③连用“成熟”,颇具匠心,结构上与第一段的“诞生”“少年游荡”等遥相呼应。
D.句子④以问句表猜测,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
8.文章题目是“记黄河晋陕大峡谷”,却用大段篇幅描述两岸的风土人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写散文讲求“张扬、大度、力度”,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
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材料二: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高季兴既得不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意,指生机、活力,与现在所说的“生意盎然”的“生意”意思相同。
B.臣,指让……臣服,与《苏武传》中“空以身膏草野”的“膏”用法相同。
C.属,指嘱托,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不同。
D.谏,直言规劝,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谏”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梁时期,高季昌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让原本凋敝落后的荆南恢复生机,后来野心滋生,实力不断增强,逐渐超出朝廷的控制范围。
B.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C.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马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D.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每年给予他丰厚赏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高季昌的为政之道与贾谊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黄庭坚
墙根戢戢【注】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 戢戢:聚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墙根处聚集很多蜗牛,苔藓爬满垣墙的景象,环境显得清幽寂静,烘托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B.诗歌三、四句描写了鸿雁回归和落叶离枝的秋天景象,“惊起”二字写“归鸿”受到惊扰而飞起,“辞柯”二字表现了落叶的依依不舍。
C.本诗最后一句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都用了“南山”这一意象,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
D.诗中通过对雨水、蜗牛、归鸿、落叶、菊花等精细而准确的描写,以小见大,传达出作者对时间、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16.“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两句诗意蕴深刻,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了日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有序,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3)长江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借其表达时间意识、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专门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了244个爱心食堂,即长者食堂。年龄在60岁至69岁之间的老人,每餐只需支付两元钱,70岁至79岁老人一元钱,80岁以上免费。由于物美价廉,服务周到,一些食堂 A 。
“长者食堂”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解决了老人及其子女的午餐忧虑:既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让他们能够“食无忧”;又在一定程度上 B ,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可谓一举多得!
长者食堂作为公益性的养老服务设施,①本着“方便、价廉、互助、卫生”为原则,②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助力,③为社区(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就餐服务。④从老人们对长者食堂的热情反映看,⑤长者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就餐的场所,⑥它还增强了老人们重新融入社会的群体归属感,⑦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当然,⑧工作中难免有差强人意的地方,⑨彼此理解、互相呵护才是使长者食堂良性发展的正道。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声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峦……
“唔……”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思量,过去战争年代,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运的人们忘掉。忘掉!忘掉温暖,忘掉温柔,忘掉一切享乐,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和“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千奇百怪的噪声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
B.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C.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D.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忘掉温暖、温柔、享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三段,交替使用“他”和“你”两种人称,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作者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饭搭子”“游戏搭子”“健身搭子”……最近,“搭子社交”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只要兴趣一致,不必十分相熟;只要节奏合拍,就能结伴出行……各式各样的“搭子”似乎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那么大家为什么热衷于找“搭子”?“搭子”又能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请你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产生”错误,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可知,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使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沿海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2.D [“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见是“造成的影响”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D [A项,“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能体现开放包容。B项,“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能体现开放包容。C项,“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能体现开放包容。D项,说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不能体现开放包容。]
4.①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秦汉开始,六朝隋唐、宋元时期对海洋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显著推进、相对高峰等发展阶段,可见其向海而兴。②中国海洋文明与海外各国进行海洋贸易,对外交往,且其特质与其他特质也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可见其多元互信。
5.①开头采用驳论的形式,先提出黑格尔的观点,再指出其片面性。②接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自先秦两汉至明清两朝,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从未停止。③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陆地文化,多元同构。
6.B [“神象征大自然的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错误。风暴象征大自然的威力,神象征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
7.D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错误。由原文“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可知,渔樵问答是探询生命难题,而句子④没有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追问。]
8.①文章以大峡谷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串起了对峡谷内外风土人情的描述,结构清晰自然,形散神聚。②本文以大峡谷为依托,不仅赞美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赞美了晋陕大地人民的顽强乐观和文化的辉煌灿烂。
9.①题材广泛,境界宏大。围绕大峡谷,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无不入题,境界宏阔。②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文章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西北人民的歌颂,真挚感人。③文风大气,底蕴厚重。文风粗犷豪放,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④语言简约,但充满张力。文章语言修辞生动,用词传神,多用短句,但张扬有力。
10.解析:“高季兴”是主语,“既得”是谓语,“三州”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句子结构完整,在“三州”后断开,即B处;“朝廷”是“不除刺史”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结构,作“请”的宾语,前边省略主语“高季兴”,句子结构完整,在“刺史”后断开,即F处;“以子弟”是介宾结构,作“为”的状语,后接宾语“之”,句子结构完整,在“为之”后断开,即H处。
答案:BFH
11.B [A项,正确。两个“生意”均指生机、活力。句意:(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充满生气,生命力旺盛。B项,错误,用法不同。“臣”意为臣服,名词作动词。/“膏”意为使……肥沃,名词的使动用法。句意: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C项,正确。属:嘱托,托付。/撰写。句意:(他)将您托付给我。/屈原的原稿尚未完成撰写。D项,正确。谏:进谏,直言规劝。/挽回。句意:孙光宪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进谏。/感悟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
12.B [“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错误,无中生有且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高季兴“欲自入朝”,并没有提及后唐朝廷是否同意,且言语中并没有说高季兴“欲攻楚”与此事有什么关系。]
13.(1)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
(2)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
14.①高季昌的为政之道: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②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适时变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之后,看到城池残破被毁坏,人口凋敝。高季昌安置召集流离失所的百姓,百姓于是都能够恢复农业生产。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高季昌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谋士,称(他)为前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打造了五百艘战船,作为进攻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渐无法制约(他)。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际前来侵犯,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明宗没有答应。等到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凭借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
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梁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
臣司马光评论说:孙光宪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直言规劝,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能够改正,梁震成功之后能全身而退,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
材料二:
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5.C [“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错误。“南山”都有归隐之意,差别不大。]
16.①“恨”“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菊花、谷穗以人的情感,表明自然万物自有其规律。②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也暗指作者虽然暂时人微言轻,但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的不凡才华也逐渐地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17.(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解析:A处,前面说老年人爱心食堂“物美价廉,服务周到”,可见每天来的人很多,应填:每天都是座无虚席。B处,语段分析“长者食堂”火爆的原因,“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中的“他们”指老人的子女,可见能够缓解子女的压力,应填:缓解了子女们照顾老人的压力。
答案:A.每天都是座无虚席 B.缓解了子女们照顾老人的压力
19.解析:语句①,“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修改为:本着“方便、价廉、互助、卫生”的原则(或以“方便、价廉、互助、卫生”为原则)。语句⑦,偷换主语,主语是“长者食堂”,“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的主语是“老人”,修改为:让老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语句⑧,“难免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不合逻辑,“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修改为:工作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答案:语句①,可修改为:本着“方便、价廉、互助、卫生”的原则(或以“方便、价廉、互助、卫生”为原则)。语句⑦,可修改为:让老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语句⑧,可修改为:工作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D [“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的“像”,表示举例。A项,是比喻手法的比喻词。B项,意为似乎、好像。C项,表示相似、类似。D项,表示举例。]
21.解析:原句与改句相比,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多了最开始的一个“忘掉!”这一词语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起到强调说明的作用,这表现出孙少平对于“忘掉”的内心的坚决。第二个区别是原句在“温暖、温柔、享乐”前分别加上动词“忘掉”,而且最后还强调是“一切享乐”。三个相同的动词“忘掉”,使得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这一句式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表达了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难时决意忘掉,勇敢奋斗的态度。与改句平淡的表述相比,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答案:①“忘掉!”单独成句,且用了叹号,表现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决。②三个“忘掉”构成排比,语言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更能体现必须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
22.解析:第三段中,“孙少平尽量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是的,他现在只能和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比较……而把饥饿、寒冷、受辱、受苦当作自己的正常生活……”使用第三人称“他”。这些部分,是对孙少平进行思考时的客观描写。这里以第三人称视角展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以及总体的前后变化,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劳动和生活,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是对孙少平思考内容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营造对话语境,模拟孙少平内心自我对话的激烈场景,并最终得出“勇敢地去战胜困难”的结论,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同时,对话体的表现方式,也可以使语句感情更强烈。文段中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答案:①使用“他”,有利于表现孙少平思量时的冷静、理性,便于作者叙写和评论。②使用“你”,营造对话语境,更能真切描写出孙少平内心的坚定,感情更强烈。③人称转换自然,使表达更加灵活,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23.【写作提示】 材料显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寻找“搭子”,一方面可以看出当下的年轻人并不愿意沉迷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线下真实的交往仍然是年轻人的“刚需”;从另一方面来说,“搭子”又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更倾向于一种浅层次的认知和加工。由此来看,“搭子”看上去是一种更理想化的交往模式——进可攻退可守,更多的是凭兴趣出发,双方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并且“搭子”也能满足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如今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找到或志同道合或兴趣迥异的伙伴,对他们来说,“搭子”也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门。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搭子文化”是对社交需求的诚实表达;②相遇即是缘分,相识便是幸运;③避免“伪社交”,倡导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