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7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7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3 14: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7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光”,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宇宙大爆炸。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切的一项是(3分)(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文中用较多篇幅写到有关“两只鸽子”的事情,有哪些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过程中,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身上表现出哪些优秀的科学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诉它说:“除了那些身在高端的积雪要靠不断的修行取得正果,其余的积雪都不会永远待在山上,它们都要到人世间去完成生命的旅程,只要待到春暖花开时节。”
在焦虑万分的等待中,春天终于到来了,阳光温暖明媚,地面热气升腾,靠近底部的积雪开始悄然融化,由一堆固体静止物一变而为生动的流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流水的积雪已经走上它的旅途,它甚至还没来得及向家乡、向母亲告别。此时的积雪知道,自己已被出行前激动、幸福和惜别的泪水深深浸润和陶醉了。
投身于脱缰野马般的奔跑之中,积雪感到了大山之外紧张残酷的竞争,那是一种万人抢走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在这种拼命的拥挤中,积雪感到了头晕目眩,仿佛自己已非自己了。更可怕的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巨石挡住去路,而自己又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被撞成粉末。在这种如雷爆炸般的轰鸣中,积雪虽然感到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凌空高蹈姿势的优美,但内心也被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所占据和震撼。化为流水的积雪也渐渐明白了,原来生命的旅行是要经过无数痛苦磨砺的。
如风云流散而复聚一样,粉身碎骨的积雪之水又汇集在一起。路途渐渐变得开阔,行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积雪似乎看到了所谓的人类。在积雪的眼睛里,有的面目慈祥,行为优雅,举止大方,尤其是那些妇女和儿童比较可爱;而另一些人,尤其是一些男人目中透出攫取的贪婪之光,他们有的肩扛猎枪,两只血红的眼睛像恶狼一样到处搜寻。最令积雪恐惧的是猎手曾毫不犹豫地将一只只洁白的天鹅和其他幼小的动物打死,血竟差点将自己染红!最令积雪感到无奈和不解的是人类对自己肆无忌惮的污染,那些有毒的气体和液体,都让积雪看到了人类的自私、无知与可怕。积雪还经常看到自己身边的流水被人取用,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此时,积雪总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突然被人取走而不能继续生命之旅,那将怎样?”到后来,积雪总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从遥远的故乡来到人间的阳光是无私的,而我这一颗冰心又有什么可以保留的呢?”
有时,积雪也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是怎样冰清玉洁的所在!而今,它却变成一团黑臭、肮脏和黏厚的液体。但积雪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它明白从走出那个神话般的世界开始,自己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就好像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一样。当然,积雪在旅途中也有值得回忆和留恋之处,那是它从高山出发时始料不及的。如它看到山上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那给它带来多少美好的故乡信息与回忆。还有,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河边洗澡与游戏,他们天真无邪的欢笑曾让积雪久久不愿离去。最令它快乐的是,有一个渡口留下过人类智者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由此,积雪感到了在人类中仍不乏知音。
河道变得越来越开阔,污浊而黏稠的积雪之水显得苍老而疲累,它甚至能看到不远处有辽远而苍茫的大海和那呈扇形开放的洁白的海滩。那里有着与自己故乡相似的景象,如梦如幻,神秘莫测;那里也颇似自己母亲的怀抱,向自己激情洋溢地张开。此时,积雪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冰冷就是另一种温暖,死亡就是另一种新生!于是,在对那个冰封世界的想念中,积雪无比快乐而又充满渴望地向大海扑去。
最后,积雪之水被大海吞没,失去了自己的模样,而大海不满不亏,一如既往。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巅,从而孕有一个新的梦想。”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的积雪心中有这样的一个闪念。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高山积雪希望能一展才华为人类谋福利,不甘心高高在上,展现了一个进取有为的形象。
B.积雪出行前陶醉在激动、幸福和惜别之中;奔流时感受到生命的飞扬,也感受到粉身碎骨的痛苦。
C.积雪对于自己被取走浇灌庄稼或供工业制造之用,感到无奈、不解、悲伤,但它又很快地调整了想法。
D.积雪在旅途中看到了可爱与贪婪,感受到了美好与天真,听到过人类智者的箴言,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鲜明的特色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积雪的心理、感悟,如“孤独寂寞”“苦恼”“撕心裂肺的痛感”“渐渐明白”等,富有感染力。
B.本文多处运用形象的比喻,把积雪奔流比喻成“脱缰野马般的奔跑”,把浪花比作“粉末”,水声“如雷爆炸般”等,生动形象。
C.本文的笔触自由而奔放,作者写了“高山积雪”“如羊群一样游动的云霞”“辽远而苍茫的大海”等,境界开阔、富有诗意。
D.本文为精巧的双线结构,积雪从高山奔向大海的旅途经历为暗线,积雪对于生命和人世的体验、思考、理解为明线,形散神聚。
8.本文的另一个版本的结尾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海水又被阳光蒸发而为云气。而后又变为白雪,降落于高山之上成为积雪,从而孕育出一个新的梦想。”你觉得哪一个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论,王兆胜“通过‘以物为师’的方式,建立‘人’与‘物’的联系,启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生活方式”。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高山积雪”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节选自《典论·自序》)
材料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时自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后用来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B.次,行军途中停留,与《〈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中的“次”含义相同。
C.戏弄,指玩耍逗引,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含义不同。
D.略,文中指巡行,巡视,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丕生于乱世,时值董卓专权,颠覆朝政,各方豪杰,群雄并起,黄巾军盛行于海岱,山林强盗横行在并州、冀州,百姓暴尸荒野。
B.曹丕长于军中,自幼习骑射,颇受曹操喜爱,常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探讨骑射技术。
C.曹丕自叙生平,娓娓道来,从时政之乱、民生之苦,到一己之好,作者不忌琐细,笔势纵笔驰骋,收放自如,文风通脱自然。
D.司马迁十岁习诵古文,曾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耕种畜牧,二十岁即纵游四方,遍历胜迹,出仕之后曾奉命出使巴蜀,巡视昆明一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均为“自序”,请概括回答两则材料的相同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快阁用黄山谷韵①
程文德
北风吹雨暗江城,快阁登临欲晚晴。
水落鱼龙②双渚阔,云开文武③远山明。
渔舟乱逐轻烟放,霜树时惊返照横。
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
【注】 ①此诗为次韵诗,诗人为明代贤臣。黄山谷,即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②鱼龙:双渚之名。③文武:指文笔、武姆二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与黄庭坚同为秋季雨后登阁赏晴,黄“倚”飘然悠闲,程“欲”则直陈欣喜。
B.第三句语意蕴藉,既实写雨落在鱼龙双渚上,江面开阔,也点出诗人舒展的心情。
C.颈联比拟生动,赋予渔船人之情态,写出渔船因雨势盛大而四处躲雨的热闹场景。
D.数百年后,诗人登临快阁和诗前人,语陈意新,境界阔大,胸怀广远,气韵端方。
16.本诗与《登快阁》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一样,都写到了“白鸥”,但各有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在《赤壁赋》开头,苏轼就写了自己与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上,朗诵《诗经》中的诗句,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用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前辈作者的敬意,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巧妙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句。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 A 。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①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②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是复方用药。③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④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⑤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⑥随时调控处方的药味和剂量,⑦以达到良好的疗效。⑧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积极作出了贡献。⑨我们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 B 。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20.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是儒家比喻君子美好品德的三种譬喻,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若玉”侧重于美好品德的外现,强调君子品德像玉一样熠熠闪光;“君子若水”侧重于美好品德的实践,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君子若兰”侧重于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强调君子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也要像兰花那样“独善其身”“不以无人而不芳”。
如果把这三种譬喻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认为美好品德养成之后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在造福社会中光彩闪耀。
那么,你对这三种譬喻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A [B项,“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错误。只有约1%可能来自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C项,“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宇宙大爆炸”错误。我们身边的微波辐射不是都来自宇宙大爆炸。D项,“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错误。“绝对零度以上”不等于“零上”。]
2.D [“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错误。霍金的话是强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能量很低,并不是否定两位科学家的发现。]
3.C [由原文“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可知,强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出于意外。而“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栽花,花儿反而不开;无心栽柳树,柳树却茁壮成长。强调的也是出于意外。]
4.①两只鸽子产生的鸟粪一度被两位科学家怀疑为干扰因素,详写他们排除这一干扰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②这些内容增强了文章作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和文学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①对科学有兴趣和热情;②大胆猜测和想象;③大胆试错,坚持尝试;④细心观察,善于发现;⑤坚持思考,永不放弃。
6.C [“积雪对于自己被取走浇灌庄稼或供工业制造之用,感到无奈、不解”错误,由“……或是浇灌庄稼,或是满足工业制造之需。每当此时,积雪心里就会升起激动与悲伤,在它看来那是同类的夭折与不寿,虽然是死得其所”可知,积雪有激动,是因为死得其所,也有悲伤,感觉不幸夭折,所以积雪内心是理解的。]
7.D [“积雪从高山奔向大海的旅途经历为暗线,积雪对于生命和人世的体验、思考、理解为明线”错误,应是旅途经历为明线,对于生命和人世的体验、思考、理解为暗线。]
8.(1)本文的结尾更好。①艺术效果:“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体现了积雪的猜想、感悟和期待,留有空白;“降落于高山之巅”,语言简洁典雅,富有诗意。②形象塑造:“气息奄奄、魂魄如游丝般”,形容积雪奔向大海时的状态,形象鲜活动人。③主旨表达:通过积雪的“闪念”,体现了它对于生命循环的思考,升华了文章主旨。④行文结构:文章以积雪的苦恼、期待开始,又以积雪的感悟、期待结束,首尾照应,结构完整。(2)另一个版本的结尾更好。①艺术效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明积雪投身大海后会蒸发、降落,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语气肯定。②行文结构:“降落于高山之上成为积雪”强调还会成为“高山积雪”,与标题和开头相呼应。③主旨表达: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表达了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更加客观冷静。
9.①思想观念:高山积雪在旅途中的见闻,提醒我们要反思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无知和可怕,在污浊的环境中,要保持善良纯洁的本性。②价值理想:高山积雪希望为人类谋得福利,在变得污浊黑臭时,依然无私奉献、奔流向前;这启示我们要不惧痛苦磨砺和牺牲,为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奋斗。③生活方式:高山积雪在旅途中的变化,从冰清玉洁到污浊而黏稠,警示我们要有环保意识。
10.解析:“中平之政”前省略介词“于”,“于中平之政”作“困”的补语,故C处不可断开,D处必须断开;“恶”的宾语为“卓之凶逆”,所以应在“逆”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思”的宾语为“乱”,所以应在“乱”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答案:DEG
11.B [A项,正确。B项,错误。行军途中停留。/次等。C项,正确。玩耍逗引。/耍笑捉弄,玩弄。D项,正确。巡行,巡视。/略微、稍微。]
12.B [“并与曹操部下荀彧、张京等参详军务”错误,于文无据。]
13.(1)皇上平素非常喜好诗书、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手中也总是拿着书。
(2)在齐、鲁两地的都会讲学,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
14.①两篇自序均以叙述为主;②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③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杀掉汉少帝毒死何皇后,动摇王室,颠覆了朝政。那个时候天下人都苦于中平时期的黑暗统治,加上厌恶董卓的叛逆行为,豪强诸侯都想着起事作乱,同时人人感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崤山以东的地方长官都凭借《春秋》书里的大义宣称人人能够讨伐乱贼。于是各地都大规模起兵(讨伐董卓)。有名望的家族,富有的豪强,(都纷纷起兵,)旗帜飘扬,人们如云彩一样,从万里之外的地方聚集到一起。兖州和豫州的军队,在荥阳与董卓的军队作战。河内的军队,则驻扎在孟津一带。于是,董卓就胁迫天子,向西进发,定都于西安。而崤山以东的地区,势力强大的就连接几个郡国,势力中等的就进犯城邑,势力弱小的就聚集在乡间田野作乱,并且,这些势力也相互征战吞并。赶上黄巾军在海岱之间盛行,山林强盗在并州、冀州横行不法。(黄巾盗贼)乘势转攻各地城市,以席卷之势向南攻取。乡村之民望烟而逃,城郭居民望尘而跑。百姓死亡众多,尸骨累累,荒野之中,苍莽一片。那时我只有五岁。父王看到世局扰乱,教我学射箭,六岁就能开弓。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射了。因为当时世事艰难,所以每次征战,我都跟随父王。
凡文、武之道,应随时而用。我生于灵帝中平年间,在军队里长大,因此从少年就喜爱弓马,至今都没有减退,追赶飞禽,动辄十里,骑马射箭,常常在百步开外。身体逐日强健,心里常常不满足。后来部队南征,在行军途中停留,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奉命劳军,见到我后,在谈论结束时,他说:“听说您能左右开弓,这实在非常难得。”我说:“射场围墙有固定尺寸,靶子有固定地方,虽然每次射箭总能射中,还不算绝妙手段。如果驰骋平原,奔赴茂草,邀击狡兽,拦截轻禽,如果弓不虚弯,射中的猎物一定被洞穿,这样才算妙。”当时随军祭酒张京在座,看了荀彧一眼,拍着手说:“好!”
我对于其他的玩耍逗引的游戏很少有喜欢的,唯独对弹琴与下棋略为掌握一点技巧,(我从)年少的时候曾为之写赋。皇上平素非常喜好诗书、文章典籍,即使在军旅之中,手中也总是拿着书。我每次早晚拜见父王的时候,父王都宽厚和蔼地对我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那么思想就能够专一集中,年纪大了就容易忘记。而年纪大了却能勤奋学习的人,只有我和袁伯业啊。”我于是从小诵读诗、论。等到年纪大了后,就遍览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书,没有不读完的。所写的书、论、诗、赋等作品,共计六十余篇。
材料二: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之上泛舟;北渡汶水、泗水,在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讲学,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向西出使巴、蜀以南,往南巡行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15.C [“雨势盛大”和“四处躲雨”理解错误。本句意思是说雨过天晴后,渔舟在薄薄的水雾中四散竞发。]
16.①本诗尾联: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②黄诗尾联:作者想象坐上万里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正用白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17.(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18.解析:A处,由后文“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可知,语境强调中医药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有青蒿素,还有其他成果,因此填写“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一类的句子。B处,前文是说芍药苷对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有效,“临床显示”的应当是其效果显著,因此填写“再狭窄率大幅降低”一类的句子。
答案:A.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B.再狭窄率大幅降低
19.解析:第⑥句,搭配不当,“调控”“药味和剂量”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调整药味和剂量”;第⑧句,语序不当,“积极作出了贡献”将定语放在了状语的位置,应改为“作出了积极贡献”;第⑨句,成分残缺,“我们中药青蒿研发出”残缺介词,在“中药青蒿”前加“从”。
答案:⑥“调控”改为“调整”;⑧“积极作出了贡献”改为“作出了积极贡献”;⑨在“中药青蒿”前加“从”。
20.解析:两处引号都表示所引词语具有特殊含义。“红杏出墙”的意思是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后多指妻子有外遇,故“出墙”暗含“红杏出墙,不守正道”之意。“参天”本指高悬或高耸于天空,结合“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可知,此处意指“高踞在上,不理睬根”。两处词语都含贬义,结合后文“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分析可知,借助引号不仅说花木长得高,还隐含了对它们向上发展却张扬忘本的批评嘲讽。
答案:①两处引号都表示所引词语具有特殊含义。②“出墙”暗含“红杏出墙,不守正道”之意,“参天”意指“高踞在上,不理睬根”。③借助引号不仅说花木长得高,还隐含了对它们向上发展却张扬忘本的批评嘲讽。
21.解析:“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句意为批评,充满愤怒之意,此处用第二人称“你们”比起“它们”,更便于直接抒情,当面斥责,使要表达的批评愤怒之情更加强烈。“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此处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它”,与第二人称“你”相比,“它”更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显得态度更审慎,使对杨柳的歌颂赞美显得更加冷静客观。
答案:①前两处:比起“它们”,“你们”更便于直接抒情,当面斥责,使要表达的批评愤怒之情更加强烈。②后三处:比起“你”,“它”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使对杨柳的歌颂赞美显得更加冷静客观。
22.解析:“条条、常常、时时”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来更富有节奏感,使语言更生动活泼,富有音乐美。同时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从数量及程度上强调了枝条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久,和后文的直接赞美更切合,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答案:①三个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②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枝条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久,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
23.【写作提示】 材料交代了关于君子品德的三种譬喻(以下简称“三喻”):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并提示考生对“三喻”的排序不同,可能获得的关系、意义和境界也不同。我们在审读材料时,一定要抓牢君子若兰——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君子若水——美好品德的实践、君子若玉——美好品德的外现这三个比喻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思考美好品德在养成与坚守、实践、外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准这些基本要点,我们就可以去完成试题任务——对“三喻”进行排序;并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喻”排序的根据和理由。如“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这一排序,可阐述美好品德不能藏之于心中,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展现出来才能惠及社会,并且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坚持下去;如“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可认为美好品德只有通过不断养成,并在不断坚持着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为人所知、为社会所用。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美好品德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并且需一直坚守;②美好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并得以外现;③美好品德在养成后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光彩闪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