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及毛遂的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今天我们课文中的人物是谁呢?板书课题“将相和”。
2、大家预习了课文,题目中的“将”“相”是谁呢?“和”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3、检查新词。
三、细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同学们有“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一)学习完璧归赵。
1、师: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请同学们默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思考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学生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随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质疑问难:“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请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同桌合作交流探究。
③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④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⑤总结学法: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小故事的?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朗读。)
(二)学法迁移
让学生根据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在小组内学习本课另外两个小故事。学生提出问题在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全班解决。
预设:
(1)“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四、身临其境,角色体验
1、师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五、总结升华,明确主题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六、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禅让的故事》,思考:
(1) 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禅让”是什么意思?
(2)尧是怎样考验舜的?
(3)尧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要传给舜?
(4)你认为尧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交流。
七、作业:
任取其中一个小故事复述。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