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2023年高考化学新课标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年】2023年高考化学新课标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2 19:24:19

文档简介

【备考2024年】2023年高考化学新课标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一、原题
1.(2023·新课标卷)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的金属性比强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A.A
B.B
C.C
D.D
二、基础
2.(2023高三上·厦门期中)下列图示的实验,能够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装置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B.利用乙装置制取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氯气
C.利用丙装置控制制取氧气的速率
D.利用丁装置验证SO2的漂白性
3.(2023高三上·东莞月考)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Ⅰ:由海水制取蒸馏水
B.图Ⅱ:验证NH3易溶于水
C.图Ⅲ:将红热的Pt丝伸入盛有浓氨水的锥形瓶中,瓶口可观察到的白烟是NH4NO3
D.图Ⅳ:用SO2做喷泉实验
4.(2023高二上·安徽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比较乙醇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性 除去NO中的NO2杂质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5.(2023高二下·博爱期末)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
A.析出[Cu(NH3)4]SO4晶体 B.制取并收集氨气 C.牺牲阳极法保护铁 D.除去CO2中少量SO2
A.A B.B C.C D.D
6.(2023高一上·莘县期末)下图所示实验方案无法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甲制备
B.用图乙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不反应)
C.用图丙制备并收集
D.用图丁比较S、C、Si的非金属性强弱
7.(2022高三上·邯郸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熔化固体 B.探究对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C.准确量取定体积标准溶液 D.制取少量
A.A B.B C.C D.D
8.(2024高一上·五华期末)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合理的是(  )。
A.实验室用图甲所示装置除去中的少量
B.实验室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氯水的pH
C.实验室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少量,先打开止水夹a,一段时间后再关闭a
D.实验室用图丁所示装置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l>C
9.(2024高一上·玉溪期末)用下列装置或操作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除去中的 探究氧化性: 稀释浓硫酸 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
装置或操作
A.A B.B C.C D.D
10.(2024·吉林模拟)下列各组实验所得结论或推论正确的是(  )
实验现象 结论或推论
A 向某有机物()中滴加溶液,显色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酚羟基
B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甲苯,紫色褪去 甲苯同系物均有此性质
C 向银氨溶液中滴加某单糖溶液,形成银镜 该糖属于还原糖
D 测得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 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A.A B.B C.C D.D
11.(2024·江西模拟)以下探究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比较和的还原能力
B 分别向稀硝酸和稀醋酸中加入铜粉 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
C 将浓硫酸滴入乙醇中,加热至,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 比较和的氧化能力
A.A B.B C.C D.D
三、提高
12.(2024·甘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不一致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测定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水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向新制的溶液中滴入少量蔗糖溶液并加热,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不属于还原糖
C 将少量乙酸乙酯加入溶液中,出现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 乙酸乙酯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13.(2024·河南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 向装有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A.A B.B C.C D.D
14.(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15.(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常温下测定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pH较大 水解能力:Na2CO3大于NaHCO3
B 先向盛有1mL 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两滴0.1mol/L的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mol/L的NaI溶液。 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NaI溶液后有黄色沉淀生成 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
C 电解饱和CuCl2溶液实验中,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 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产生Cl2
D 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NaCl固体后,FeCl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A.A B.B C.C D.D
16.(2024高三上·辽源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缠绕铜丝灼烧后反复插入盛乙醇的试管,然后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B 将装有的平衡球放入热水中 颜色加深
C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
D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A.A B.B C.C D.D
17.(2023高一上·邳州期末)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探究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所得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2~3 mL蒸馏水 若有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
B 向盛有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加热试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具有漂白性
C 向待测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原溶液中不含
D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存在
A.A B.B C.C D.D
18.(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四、培优
19.(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实验 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0.01mol/LFeCl3溶液,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观察现象 比较AlO2–和CO32–结合H+的能力
C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验证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D 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NaClO溶液与CH3COONa的pH,比较两溶液的pH大小 比较次氯酸和醋酸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20.(2023高二上·温州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把NaClO溶液滴到pH试纸上 pH=10 NaClO溶液水解显碱性
B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1 mol/L和0.1 mol/L CH3COONH4溶液的pH pH均为7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 两支试管各盛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0.1 mol/L 2 mL草酸溶液和0.2 mol/L 2 mL草酸溶液 加入0.2 mol/L草酸溶液试管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更快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21.(2023高二下·三明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在2mL2%氨水中滴加溶液 配制银氨溶液
B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20%硫酸,加热,冷却后加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碘水,溶液变蓝 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
C 加热溴乙烷与NaOH溶液的混合物一段时间,取少量冷却后的上层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后滴入溶液,产生沉淀 证明溴乙烷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D 在丙烯醛()中加入碱性的新制悬浊液,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取上层清液,加入溴水,溴水褪色 证明丙烯醛中含有醛基和碳碳双键
A.A B.B C.C D.D
22.(2023高二下·安阳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正确且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定相同浓度NaClO和CH3COONa溶液的pH pH: 酸性强弱:
B 将相同大小的铜片、铝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放入浓硝酸中 铜片不断溶解 活泼性:AlC 取5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 mL 0.1 mol/L 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KI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D 向盛有2 mL、0.1 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 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 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 说明: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苯酚的性质及用途;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稀硝酸与铁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错误;
B.浓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判断样品中含有硫酸根,B错误;
C.在形成原电池过程中,活泼金属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溶液变为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正确;
D.溴水和苯发生萃取,从而使溴水褪色,不是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分析:B.进行硫酸根或者亚硫酸根检验时,不能用硝酸酸化,一般用盐酸酸化。
C.一般原电池负极活泼型大于正极,可以进行金属活泼性判断。
2.【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可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故A正确;
B、浓盐酸易挥发,利用该装置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杂质,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为粉末,与水接触后不能分离,关闭活塞不能使反应停止,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铁离子氧化,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B、浓盐酸易挥发;
C、过氧化钠是粉末;
D、二氧化硫与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A符合题意 ;
B、氨气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膨胀,故B不符合题意 ;
C、 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观察到的白烟是NH4NO3, 故C不符合题意 ;
D、二氧化硫与NaOH溶液反应,挤压胶头滴管可引发喷泉,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A。
【分析】A、蒸馏时,温度计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氨气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
C、硝酸铵为固体;
D、二氧化硫与NaOH溶液反应。
4.【答案】D
【知识点】氨的实验室制法;除杂;乙酸乙酯的制取;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CaO+2NH3 H2O=Ca(OH)2+2NH3↑+H2O,氨气为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进行干燥,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A正确;
B.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乙醇和水与钠的接触面积必须一样大小,B正确;
C.3NO2+H2O=2HNO3+NO↑,除杂应该长管进短管出,C正确;
D.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下,生成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长导管出口应该在饱和碳酸钠液面以上,D错误;
故选D。
【分析】依据反应原理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其中D项中要考虑倒吸问题。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低价液体,A错误;
B、NH3的干燥不能用无水CaCl2,应该用碱石灰,B错误;
C、Zn比Fe更活泼,优先腐蚀Zn,为牺牲阳极法保护铁,C正确;
D、SO2、CO2都可以和Na2CO3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胶头滴管的使用应将滴管置于试管正上方且不能伸入试管内部;
B、NH3和CaCl2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络合物;
C、牺牲阳极法需要找出比被保护金属更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
D、应该采用饱和NaHCO3溶液,可以吸收SO2,防止CO2溶解。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Fe(OH)2易被氧气氧化,因此用煤油隔绝空气,可以防止Fe(OH)2被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是为了收集CO2气体,因此应该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故B符合题意;
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而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C不符合题意;
D、,强酸制弱酸,即酸性是H2SO4>H2CO3,则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C的强;,说明酸性是H2CO3>H2SiO3,则说明C的非金属性比Si的强;则非金属性的强弱是S>C>Si;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Fe(OH)2的制备过程主要是防止氧化的处理;
B、CO2排液体收集的方法;
C、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试剂的选择及收集的方式选择;
D、利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与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在高温下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瓷坩埚熔化碳酸钠固体,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加入的氯化铁溶液和硫酸铁溶液的铁离子浓度不相等,不符合探究实验变量唯一化原则,则不能探究氯离子对溶液中铁离子和硫代硫酸根离子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重铬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中的橡胶管,所以准确量取定体积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应选用酸式滴定管,故C不符合题意;
D.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则题给装置能用于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碳酸钠可以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
B、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一组不同的条件;
C、重铬酸钾为氧化剂,应该用酸式滴定管;
D、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可以用安全漏斗滴加盐酸。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实验室可以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中的少量HCl,但气体应该长导管进,短导管出,A不合理;
B.由于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量氯水的pH值,应该用pH计,B不合理;
C.实验室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少量,A试管中发生反应:,先打开止水夹a,排空装置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再关闭a,由于继续产生,A试管中气体压强增大,将A中溶液压入B试管中,B试管中发生反应:,且体系中处于的氛围中,能够防止被氧化,故能达到实验目的,C合理;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说明酸性:,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致,由于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故不能证明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D不合理;
故选C。
【分析】 A.应该长进短出;
B.氯水具有漂白性;
C.依据有关反应及产生的压强差分析;
D.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致。
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但可与HCl反应生成,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中的,A正确;
B.溴单质易挥发,与KI反应,不能确定是氯气还是溴单质,B错误;
C.不能用容量瓶直接稀释浓硫酸,C错误;
D.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应在烧杯中称量,D错误;
故选A。
【分析】A. 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生成;
B.溴单质易挥发,与KI反应;
C.不能用容量瓶稀释溶液;
D.称取固体不能用纸片。
10.【答案】C
【知识点】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有机物()只含5个碳原子,不可能含有酚羟基,故A错误;
B、只有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时,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当该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时,就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故B错误;
C、向银氨溶液中滴加某单糖溶液,形成银镜,说明该糖中含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故C正确;
D、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不能说明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H原子,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含醛基的糖可被银氨溶液氧化;
D、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11.【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直接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不能置换出Al,无法比较和的还原能力,故A错误;
B、铜粉不和稀醋酸反应,稀硝酸能氧化铜,体现的是其氧化性,不是酸性,因此无法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故B错误;
C、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C错误;
D、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有沉淀生成,说明将氧化成硫酸根,进而说明 的氧化性强于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钠投入氯化铝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
B、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乙醇具有还原性;
D、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12.【答案】D
【知识点】水的电离;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升温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pH降低,故A正确;
B、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新制的没有被蔗糖还原,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故B正确;
C、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酯不溶于水,出现分层,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说明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故C正确;
D、酸性条件下,氯离子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溶液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
B、还原性糖能将氢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C、酯类物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
D、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13.【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化纤灼烧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A正确;
B、浓硫酸与锌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产生的气体不同,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但溶液变色后,要继续观察,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才能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故C错误;
D、盐酸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到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
D、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要比较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14.【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15.【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所以不能根据溶液的pH大小,判断盐水解程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gNO3溶液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证明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故B错误;
C、电解饱和CuCl2溶液,在阴极产生Cu单质,阳极产生Cl2,由于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此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试纸变为蓝色,故C正确;
D、饱和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Fe(OH)3+3H+,加入固体NaCl,Na+、Cl-不影响其水解,溶液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
B、硝酸银过量,直接生成沉淀,没有发生沉淀转化;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
D、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钠不反应。
16.【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A错误;
B、加热后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B错误;
C、只要碘离子被氧化就能使溶液变蓝,不能证明还原性:,故C错误;
D、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进而可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醇也具有还原性;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D、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
17.【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解:A.钠溶于水也会产生气体,A错误;
B.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漂白性,B正确;
C.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垫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C错误;
D.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而不是钠离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A.钠与水反应;
B.SO2具有漂白性;
C.缺少反应条件;
D.钠的焰色反应针对于钠元素。
18.【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1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胶体)+3H+,往0.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晶体,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c(Fe3+)增大,溶液颜色加深,因此不能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AlO2-结合HCO3-电离出的H+形成Al(OH)3沉淀,HCO3-转化为CO32-,说明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B不符合题意。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BaCl2固体,发生反应Ba2++CO32-=BaCO3↓,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不符合题意。
D、NaClO、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使得溶液显碱性,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的NaClO溶液和CH3COONa溶液,若pH越大,则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的酸性越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反应Fe3++3H3O Fe(OH)3(胶体)+3H+,加入FeCl3晶体,溶液颜色变深。
B、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加入BaCl2固体后,溶液红色变浅。
D、NaClO、CH3COONa溶液都显碱性,溶液的pH越大, 碱性越强,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则其对应酸的酸性越弱。
20.【答案】B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的应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使用pH试纸测定其pH,否则试纸将被漂白,A不符合题意;
B.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生成了BaCO3沉淀,大大降低了体系中的CO32-浓度,而溶液红色变浅说明溶液中OH-浓度也降低了,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B符合题意;
C.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pH=7,说明CH3COO-其中和NH4+的水解程度相同,可相互抵消。由于阴阳离子的水解相互抵消,因此pH=7无法说明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水解程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KMnO4+3H2SO4+5H2C2O4=2MnSO4+ K2SO4+8H2O+10CO2↑ ,根据此方程式的反应物系数比, 0.1 mol/L 2 mL草酸溶液不足以使 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消耗,因此混合后的溶液不会褪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不能使用pH试纸测量漂白性溶液的pH;
B.随着CO32-浓度的改变,溶液中的OH-浓度也发生改变,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弱酸弱碱盐的pH=7,说明阴阳离子的水解程度相同,但水解程度与阴阳离子浓度有关,越稀越水解;
D.根据方程式确定的反应物系数关系分析得,0.1 mol/L 2 mL草酸溶液不能使 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1.【答案】B
【知识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食物中淀粉、蛋白质、葡萄糖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醛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完AgNO3溶液中滴加浓氨水,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浓氨水,至沉淀完全溶解,即可得到银氨溶液,A不符合题意。
B、往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中性,再加碘水,溶液变蓝色,说明水解后的溶液中还含有淀粉,因此说明淀粉未完全水解,B符合题意。
C、若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也能产生NaBr,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也能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加入碱性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结构中含有-CHO;取上层清液中含有NaOH,能与Br2反应,使得溴水褪色,因此不能说明含有碳碳双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配制银氨溶液时,往AgNO3溶液中滴加浓氨水。
B、若淀粉未完全水解,则加入碘水后,溶液变蓝。
C、若发生消去反应,则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也能产生沉淀。
D、上层清液中含有NaOH,能使溴水褪色。
22.【答案】C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NaClO溶液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应选pH计测定pH,A不符合题意;
B.将相同大小的铜片、铝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放入浓硝酸中,铜片不断溶解,是因为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不符合题意;
C.取5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 mL 0.1 mol/L FeCl3溶液,反应方程式:2FeCl3+2KI=2FeCl2+2KCl+I2,KI过量,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C符合题意;
D.向盛有2 mL、0.1 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 MgSO4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 CuSO4溶液,由于NaOH溶液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不一定存在沉淀的转化,故不能说明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NaClO溶液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
B.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C.反应方程式:2FeCl3+2KI=2FeCl2+2KCl+I2,KI过量,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D.NaOH溶液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不一定存在沉淀的转化。
1 / 1【备考2024年】2023年高考化学新课标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5题
一、原题
1.(2023·新课标卷)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浓,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将银和溶液与铜和溶液组成原电池。连通后银表面有银白色金属沉积,铜电极附近溶液逐渐变蓝 的金属性比强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苯酚的性质及用途;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导致现象不明显,稀硝酸与铁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A错误;
B.浓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生成硫酸根,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现象判断样品中含有硫酸根,B错误;
C.在形成原电池过程中,活泼金属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铜离子,溶液变为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性强弱,C正确;
D.溴水和苯发生萃取,从而使溴水褪色,不是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分析:B.进行硫酸根或者亚硫酸根检验时,不能用硝酸酸化,一般用盐酸酸化。
C.一般原电池负极活泼型大于正极,可以进行金属活泼性判断。
二、基础
2.(2023高三上·厦门期中)下列图示的实验,能够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装置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B.利用乙装置制取并收集少量纯净的氯气
C.利用丙装置控制制取氧气的速率
D.利用丁装置验证SO2的漂白性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可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故A正确;
B、浓盐酸易挥发,利用该装置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杂质,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为粉末,与水接触后不能分离,关闭活塞不能使反应停止,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铁离子氧化,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B、浓盐酸易挥发;
C、过氧化钠是粉末;
D、二氧化硫与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2023高三上·东莞月考)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Ⅰ:由海水制取蒸馏水
B.图Ⅱ:验证NH3易溶于水
C.图Ⅲ:将红热的Pt丝伸入盛有浓氨水的锥形瓶中,瓶口可观察到的白烟是NH4NO3
D.图Ⅳ:用SO2做喷泉实验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A符合题意 ;
B、氨气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膨胀,故B不符合题意 ;
C、 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观察到的白烟是NH4NO3, 故C不符合题意 ;
D、二氧化硫与NaOH溶液反应,挤压胶头滴管可引发喷泉,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A。
【分析】A、蒸馏时,温度计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氨气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
C、硝酸铵为固体;
D、二氧化硫与NaOH溶液反应。
4.(2023高二上·安徽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比较乙醇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性 除去NO中的NO2杂质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氨的实验室制法;除杂;乙酸乙酯的制取;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CaO+2NH3 H2O=Ca(OH)2+2NH3↑+H2O,氨气为碱性气体可以用碱石灰进行干燥,密度小于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A正确;
B.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乙醇和水与钠的接触面积必须一样大小,B正确;
C.3NO2+H2O=2HNO3+NO↑,除杂应该长管进短管出,C正确;
D.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下,生成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长导管出口应该在饱和碳酸钠液面以上,D错误;
故选D。
【分析】依据反应原理和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其中D项中要考虑倒吸问题。
5.(2023高二下·博爱期末)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
A.析出[Cu(NH3)4]SO4晶体 B.制取并收集氨气 C.牺牲阳极法保护铁 D.除去CO2中少量SO2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低价液体,A错误;
B、NH3的干燥不能用无水CaCl2,应该用碱石灰,B错误;
C、Zn比Fe更活泼,优先腐蚀Zn,为牺牲阳极法保护铁,C正确;
D、SO2、CO2都可以和Na2CO3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胶头滴管的使用应将滴管置于试管正上方且不能伸入试管内部;
B、NH3和CaCl2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络合物;
C、牺牲阳极法需要找出比被保护金属更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
D、应该采用饱和NaHCO3溶液,可以吸收SO2,防止CO2溶解。
6.(2023高一上·莘县期末)下图所示实验方案无法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甲制备
B.用图乙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不反应)
C.用图丙制备并收集
D.用图丁比较S、C、Si的非金属性强弱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解析】【解答】A、,Fe(OH)2易被氧气氧化,因此用煤油隔绝空气,可以防止Fe(OH)2被氧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是为了收集CO2气体,因此应该加入饱和的NaHCO3溶液,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故B符合题意;
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而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故C不符合题意;
D、,强酸制弱酸,即酸性是H2SO4>H2CO3,则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C的强;,说明酸性是H2CO3>H2SiO3,则说明C的非金属性比Si的强;则非金属性的强弱是S>C>Si;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Fe(OH)2的制备过程主要是防止氧化的处理;
B、CO2排液体收集的方法;
C、氧气的实验室制备试剂的选择及收集的方式选择;
D、利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与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
7.(2022高三上·邯郸开学考)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熔化固体 B.探究对和反应速率的影响 C.准确量取定体积标准溶液 D.制取少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在高温下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瓷坩埚熔化碳酸钠固体,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加入的氯化铁溶液和硫酸铁溶液的铁离子浓度不相等,不符合探究实验变量唯一化原则,则不能探究氯离子对溶液中铁离子和硫代硫酸根离子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重铬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中的橡胶管,所以准确量取定体积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应选用酸式滴定管,故C不符合题意;
D.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则题给装置能用于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碳酸钠可以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
B、控制变量法只能改变一组不同的条件;
C、重铬酸钾为氧化剂,应该用酸式滴定管;
D、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可以用安全漏斗滴加盐酸。
8.(2024高一上·五华期末)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合理的是(  )。
A.实验室用图甲所示装置除去中的少量
B.实验室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氯水的pH
C.实验室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少量,先打开止水夹a,一段时间后再关闭a
D.实验室用图丁所示装置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l>C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实验室可以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中的少量HCl,但气体应该长导管进,短导管出,A不合理;
B.由于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量氯水的pH值,应该用pH计,B不合理;
C.实验室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少量,A试管中发生反应:,先打开止水夹a,排空装置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再关闭a,由于继续产生,A试管中气体压强增大,将A中溶液压入B试管中,B试管中发生反应:,且体系中处于的氛围中,能够防止被氧化,故能达到实验目的,C合理;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说明酸性:,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致,由于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故不能证明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D不合理;
故选C。
【分析】 A.应该长进短出;
B.氯水具有漂白性;
C.依据有关反应及产生的压强差分析;
D.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致。
9.(2024高一上·玉溪期末)用下列装置或操作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除去中的 探究氧化性: 稀释浓硫酸 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
装置或操作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但可与HCl反应生成,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中的,A正确;
B.溴单质易挥发,与KI反应,不能确定是氯气还是溴单质,B错误;
C.不能用容量瓶直接稀释浓硫酸,C错误;
D.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应在烧杯中称量,D错误;
故选A。
【分析】A. 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生成;
B.溴单质易挥发,与KI反应;
C.不能用容量瓶稀释溶液;
D.称取固体不能用纸片。
10.(2024·吉林模拟)下列各组实验所得结论或推论正确的是(  )
实验现象 结论或推论
A 向某有机物()中滴加溶液,显色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酚羟基
B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甲苯,紫色褪去 甲苯同系物均有此性质
C 向银氨溶液中滴加某单糖溶液,形成银镜 该糖属于还原糖
D 测得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 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有机物()只含5个碳原子,不可能含有酚羟基,故A错误;
B、只有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时,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当该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时,就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故B错误;
C、向银氨溶液中滴加某单糖溶液,形成银镜,说明该糖中含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故C正确;
D、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两溶液导电能力相同,不能说明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H原子,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含醛基的糖可被银氨溶液氧化;
D、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11.(2024·江西模拟)以下探究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比较和的还原能力
B 分别向稀硝酸和稀醋酸中加入铜粉 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
C 将浓硫酸滴入乙醇中,加热至,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 比较和的氧化能力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直接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不能置换出Al,无法比较和的还原能力,故A错误;
B、铜粉不和稀醋酸反应,稀硝酸能氧化铜,体现的是其氧化性,不是酸性,因此无法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故B错误;
C、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C错误;
D、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有沉淀生成,说明将氧化成硫酸根,进而说明 的氧化性强于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钠投入氯化铝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
B、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乙醇具有还原性;
D、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三、提高
12.(2024·甘肃模拟)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不一致的是(  )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测定不同温度下蒸馏水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水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向新制的溶液中滴入少量蔗糖溶液并加热,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不属于还原糖
C 将少量乙酸乙酯加入溶液中,出现分层,静置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 乙酸乙酯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紫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电离;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升温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pH降低,故A正确;
B、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新制的没有被蔗糖还原,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故B正确;
C、向含有乙酸乙酯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酯不溶于水,出现分层,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说明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故C正确;
D、酸性条件下,氯离子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溶液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升高温度促进水电离;
B、还原性糖能将氢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C、酯类物质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
D、氯离子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13.(2024·河南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 向装有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化纤灼烧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A正确;
B、浓硫酸与锌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产生的气体不同,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但溶液变色后,要继续观察,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才能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故C错误;
D、盐酸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到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
D、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要比较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14.(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15.(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常温下测定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pH较大 水解能力:Na2CO3大于NaHCO3
B 先向盛有1mL 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两滴0.1mol/L的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mol/L的NaI溶液。 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NaI溶液后有黄色沉淀生成 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
C 电解饱和CuCl2溶液实验中,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 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产生Cl2
D 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NaCl固体后,FeCl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所以不能根据溶液的pH大小,判断盐水解程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gNO3溶液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证明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故B错误;
C、电解饱和CuCl2溶液,在阴极产生Cu单质,阳极产生Cl2,由于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此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试纸变为蓝色,故C正确;
D、饱和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Fe(OH)3+3H+,加入固体NaCl,Na+、Cl-不影响其水解,溶液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
B、硝酸银过量,直接生成沉淀,没有发生沉淀转化;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
D、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钠不反应。
16.(2024高三上·辽源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缠绕铜丝灼烧后反复插入盛乙醇的试管,然后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B 将装有的平衡球放入热水中 颜色加深
C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
D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A错误;
B、加热后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B错误;
C、只要碘离子被氧化就能使溶液变蓝,不能证明还原性:,故C错误;
D、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进而可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醇也具有还原性;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D、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
17.(2023高一上·邳州期末)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探究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所得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2~3 mL蒸馏水 若有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
B 向盛有水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品红溶液,振荡,加热试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具有漂白性
C 向待测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原溶液中不含
D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发现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存在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钠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解:A.钠溶于水也会产生气体,A错误;
B.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漂白性,B正确;
C.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垫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C错误;
D.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而不是钠离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A.钠与水反应;
B.SO2具有漂白性;
C.缺少反应条件;
D.钠的焰色反应针对于钠元素。
18.(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四、培优
19.(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实验 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0.01mol/LFeCl3溶液,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观察现象 比较AlO2–和CO32–结合H+的能力
C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验证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D 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NaClO溶液与CH3COONa的pH,比较两溶液的pH大小 比较次氯酸和醋酸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胶体)+3H+,往0.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晶体,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c(Fe3+)增大,溶液颜色加深,因此不能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AlO2-结合HCO3-电离出的H+形成Al(OH)3沉淀,HCO3-转化为CO32-,说明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B不符合题意。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BaCl2固体,发生反应Ba2++CO32-=BaCO3↓,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不符合题意。
D、NaClO、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使得溶液显碱性,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的NaClO溶液和CH3COONa溶液,若pH越大,则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的酸性越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反应Fe3++3H3O Fe(OH)3(胶体)+3H+,加入FeCl3晶体,溶液颜色变深。
B、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加入BaCl2固体后,溶液红色变浅。
D、NaClO、CH3COONa溶液都显碱性,溶液的pH越大, 碱性越强,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则其对应酸的酸性越弱。
20.(2023高二上·温州期中)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把NaClO溶液滴到pH试纸上 pH=10 NaClO溶液水解显碱性
B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 溶液红色变浅 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1 mol/L和0.1 mol/L CH3COONH4溶液的pH pH均为7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D 两支试管各盛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0.1 mol/L 2 mL草酸溶液和0.2 mol/L 2 mL草酸溶液 加入0.2 mol/L草酸溶液试管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更快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的应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氯水、氯气的漂白作用
【解析】【解答】A.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使用pH试纸测定其pH,否则试纸将被漂白,A不符合题意;
B.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生成了BaCO3沉淀,大大降低了体系中的CO32-浓度,而溶液红色变浅说明溶液中OH-浓度也降低了,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B符合题意;
C.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pH=7,说明CH3COO-其中和NH4+的水解程度相同,可相互抵消。由于阴阳离子的水解相互抵消,因此pH=7无法说明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水解程度相同,C不符合题意;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KMnO4+3H2SO4+5H2C2O4=2MnSO4+ K2SO4+8H2O+10CO2↑ ,根据此方程式的反应物系数比, 0.1 mol/L 2 mL草酸溶液不足以使 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消耗,因此混合后的溶液不会褪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不能使用pH试纸测量漂白性溶液的pH;
B.随着CO32-浓度的改变,溶液中的OH-浓度也发生改变,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C.弱酸弱碱盐的pH=7,说明阴阳离子的水解程度相同,但水解程度与阴阳离子浓度有关,越稀越水解;
D.根据方程式确定的反应物系数关系分析得,0.1 mol/L 2 mL草酸溶液不能使 0.1 mol/L 4 mL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1.(2023高二下·三明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在2mL2%氨水中滴加溶液 配制银氨溶液
B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20%硫酸,加热,冷却后加NaOH溶液至中性,再滴加碘水,溶液变蓝 证明淀粉未完全水解
C 加热溴乙烷与NaOH溶液的混合物一段时间,取少量冷却后的上层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后滴入溶液,产生沉淀 证明溴乙烷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D 在丙烯醛()中加入碱性的新制悬浊液,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取上层清液,加入溴水,溴水褪色 证明丙烯醛中含有醛基和碳碳双键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溴乙烷的化学性质;食物中淀粉、蛋白质、葡萄糖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醛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完AgNO3溶液中滴加浓氨水,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浓氨水,至沉淀完全溶解,即可得到银氨溶液,A不符合题意。
B、往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中性,再加碘水,溶液变蓝色,说明水解后的溶液中还含有淀粉,因此说明淀粉未完全水解,B符合题意。
C、若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也能产生NaBr,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也能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加入碱性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结构中含有-CHO;取上层清液中含有NaOH,能与Br2反应,使得溴水褪色,因此不能说明含有碳碳双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配制银氨溶液时,往AgNO3溶液中滴加浓氨水。
B、若淀粉未完全水解,则加入碘水后,溶液变蓝。
C、若发生消去反应,则加入稀硝酸和AgNO3溶液,也能产生沉淀。
D、上层清液中含有NaOH,能使溴水褪色。
22.(2023高二下·安阳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正确且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定相同浓度NaClO和CH3COONa溶液的pH pH: 酸性强弱:
B 将相同大小的铜片、铝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放入浓硝酸中 铜片不断溶解 活泼性:AlC 取5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 mL 0.1 mol/L 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KI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D 向盛有2 mL、0.1 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 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 溶液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 说明: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盐类水解的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NaClO溶液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应选pH计测定pH,A不符合题意;
B.将相同大小的铜片、铝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放入浓硝酸中,铜片不断溶解,是因为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不符合题意;
C.取5 mL 0.1 mol/L 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 mL 0.1 mol/L FeCl3溶液,反应方程式:2FeCl3+2KI=2FeCl2+2KCl+I2,KI过量,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C符合题意;
D.向盛有2 mL、0.1 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 MgSO4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 CuSO4溶液,由于NaOH溶液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不一定存在沉淀的转化,故不能说明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NaClO溶液有强氧化性,能使pH试纸褪色;
B.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C.反应方程式:2FeCl3+2KI=2FeCl2+2KCl+I2,KI过量,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 KSCN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D.NaOH溶液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蓝色沉淀,不一定存在沉淀的转化。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