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内
1. 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与它们的简称直接有关的制度是
A. 井田制 B. 礼乐制 C. 分封制 D. 内阁制
2. 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 孟子 B. 邹衍 C. 墨子 D. 韩非子
3. 秦国能够灭六国完成统一最主要原因
A. 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少 B. 人民渴望统一
C.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4.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提出的宏伟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
A. 秦朝 B. 西汉 C. 明朝 D. 清朝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 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B. 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C. 政权更替缓慢,国家大一统 D.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
6.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7. 魏晋时期,读书人贾五,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下上品”,推荐到怀远县作县令。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军功授爵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8. 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9. 根据下图所示,该政治体制实行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10. 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A. 南北面官 B. 奏折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猛安谋克
11.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理学家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12.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13.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 辽东郡
B. 伊犁将军
C. 军机处
D. 台湾府
14. 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
A. 泉州 B. 广州 C. 福州 D. 明州
15. 明清时期的一部文学作品,以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几个家族兴衰的描写,极其广泛而深入地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这部作品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儒林外史》 D. 《红楼梦》
16. 2019年11月13日,爱国人士何鸿柴将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马首铜像流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马首铜像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 1853年,英国《北华捷报》连续发表社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希望英国政府将和皇帝一起,并帮助皇帝反对他的难以控制的臣民”。英国侵略者意欲干涉的中国革命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材料中的“句号”是指
A. 结束封建制度 B. 结束半殖民地历史
C.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的纲领.其中,“平均地权”对应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享主义
20. 如图为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 )
图为征婚广告
A. 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 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21. 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B. 无产阶级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帝国主义从此改变侵华策略 D. 反帝反封建开始成为中国人民主要任务
22.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是
A. 上海 B. 嘉兴 C. 井冈山 D. 瑞金
23.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中“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A.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 发动了秋收起义
C.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4.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洛川会议
25.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的惨状,创作出《松花江上》。歌中唱到:“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导致东北人民流浪关内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沦陷
26. 据学者统计,日军曾在中国的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毒气达2091次之多,造成中国数万人伤亡。这说明日本
A. 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 在战争中损失较小
C. 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D. 侵华行径惨绝人寰
27. 百团大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朱德 D. 彭德怀
2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 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D. 爱国华侨的援助
29. 下面照片呈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务的瞬间,该照片可作为史料研究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30.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北平谈判 D. 全国土地会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31. 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二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哪些制度?
(2)材料一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制度的权利是什么和义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
32. 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此政党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派别建立的?
(2)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 “鞑虏”是指什么?
(3)孙中山在哪一刊物中又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电文
(1)材料一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此时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3)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答案涂到答题卡内
1. 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与它们的简称直接有关的制度是
A. 井田制 B. 礼乐制 C. 分封制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鲁”、“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国,所以与山东、山西的简称直接有关的是分封制,故选C;井田制、礼乐制和内阁制都和“鲁”、“晋”不符,排除ABD。
2. 申不害,战国时期思想家。他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 孟子 B. 邹衍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法治,因此D项正确;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君臣关系方面强调君臣共同保民,A项排除;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项排除。故选D。
3. 秦国能够灭六国完成统一最主要原因是
A. 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少 B. 人民渴望统一
C.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终实现了统一,D正确;变法是秦国兼并诸侯国的前提,排除A;人民渴望统一是社会需求,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是主观原因,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排除C。
4.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提出的宏伟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
A. 秦朝 B. 西汉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 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B. 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C. 政权更替缓慢,国家大一统 D.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排除。
6. 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 农民起义 B. 武则天当政
C. 唐玄宗即位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D项正确;唐末农民起义是878年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排除A项;武则天当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 魏晋时期,读书人贾五,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下上品”,推荐到怀远县作县令。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军功授爵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魏晋时期”、“中正”等信息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可知,这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世官制是先秦时期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所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军功爵制是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故D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与古代选官相关的制度的理解和判断,考生既要熟悉各个选官制度的含义,又要准确记忆其实行的时间,才可以准确作答。
8. 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B项正确;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根据下图所示,该政治体制实行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同平章事”等信息可知,二府三司是宋代加强专制主义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宋朝削弱相权,加强专制主义而采取的措施,与汉代、唐代、元代无关,A、B、D项错误。
10. 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A. 南北面官 B. 奏折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猛安谋克
【答案】D
【解析】
【详解】猛安谋克名词解释:女真族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即部落单位,“谋克”即氏族单位。1114,阿骨打规定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进入中原后,此项制度被推广于汉人和契丹人中。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组织、生产单位、地方机构互为一体的封建化组织。故D项正确;排除ABC。
11. 认为“人伦者,天理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南宋理学家是
A. 程颢 B. 程颐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2.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西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明朝初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最为辉煌耀政绩之一,在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以及民情动向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从而使官员们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牵制的境况。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13.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 辽东郡
B. 伊犁将军
C. 军机处
D. 台湾府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故答案为D项。ABC项,辽东郡不可能属于福建省,伊犁将军设在新疆,军机处设在中央,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在
A. 泉州 B. 广州 C. 福州 D. 明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乾隆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进行对外贸易,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5. 明清时期的一部文学作品,以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几个家族兴衰的描写,极其广泛而深入地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这部作品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儒林外史》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6. 2019年11月13日,爱国人士何鸿柴将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马首铜像流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马首铜像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二生肖兽首来自于北京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走大量财物,B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打到北京,排除A项;甲午战争没有打到北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与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
17. 1853年,英国《北华捷报》连续发表社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希望英国政府将和皇帝一起,并帮助皇帝反对他的难以控制的臣民”。英国侵略者意欲干涉的中国革命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排除B;辛亥革命是1911年的1912年,排除C;五四运动是1919年,排除D。
1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材料中的“句号”是指
A. 结束封建制度 B. 结束半殖民地历史
C.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应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正确;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历史结束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B;“句号”是一种制度的终结,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新的制度的开端,D错误。
19.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的纲领.其中,“平均地权”对应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享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C项正确;民族主义,即“驱除鞑房,恢复中华”,就是开展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项;D不是三民主义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如图为1928年《大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征婚广告,男性对女性提出要“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等要求,女性则表明自己“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等内容。这反映出( )
图为征婚广告
A. 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 思想解放的渐进性与艰巨性
C 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传统婚姻观念已被彻底摒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有革命思想”,“因反封建式婚姻与家庭脱离关系,要求男性经济独立,若经济充裕为侧室亦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征婚广告的内容既体现了对传统婚姻、择偶要求的挑战,“为侧室亦可”又体现了这种思想解放并不彻底,到了1928年,新式婚姻观念已传播多年,虽进步了却也难逃旧思想禁锢,这反映了思想解放历程的渐进性与艰巨性,B项正确;女性要求男性经济独立,不是拜金主义思想的体现,且1928年拜金主义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排除A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说明女性社会地位并未受到充分重视,这也并非真正的男女平等,排除C项;材料显示女性依然可以接受成为侧室,这就是传统婚姻观念的体现,并未并完全摒弃,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B. 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帝国主义从此改变侵华策略 D. 反帝反封建开始成为中国人民主要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B;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A不是主要依据,排除;判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无关,排除C;鸦片战争后,反帝反封建开始成为中国人民主要任务,排除D。
22.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是
A. 上海 B. 嘉兴 C. 井冈山 D. 瑞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嘉兴成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故答案为B项;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上海是中共的诞生地,但不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排除A项;井冈山是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排除C项;瑞金是红色中国的首都,但不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排除D项。
23.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中“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A.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 发动了秋收起义
C.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答案为C项;毛泽东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长沙,排除A项;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是在湘赣边界,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
24.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洛川会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A项排除;古田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B项排除;洛川会议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D项排除。故选C。
25.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的惨状,创作出《松花江上》。歌中唱到:“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导致东北人民流浪关内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南京沦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松花江上》描写了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的惨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东北人民流浪关内的历史事件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A正确;华北事变是在1935年,卢沟桥事变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是在1937年12月,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26. 据学者统计,日军曾在中国的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毒气达2091次之多,造成中国数万人伤亡。这说明日本
A. 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 在战争中损失较小
C. 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D. 侵华行径惨绝人寰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争中使用生化战是国际社会明令禁止的行为,而日军在中国大范围、多频次的使用毒气,并造成数万人伤亡,给中国带来严重损失,说明日军侵华行为的残暴性,故选D,排除B;材料主要是反映了侵华行为的残暴,AC均无法体现,排除。
27. 百团大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者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朱德 D. 彭德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的直接指挥者是彭德怀,故D正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2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 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D. 爱国华侨的援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了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这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胜利最根本的原因,C项正确;A、B、D项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 下面照片呈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务的瞬间,该照片可作为史料研究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达朝阳门,从傅作义部队手中接管北平防务的瞬间”结合所学可知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顺应民心,为保护北平城免受战火,傅作义部接受中共改编,北平解放,故选C;辽沈战役主要战场在东北,A错误;淮海战役战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B错误;渡江战役是渡过长江解放南京,D错误。
30.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北平谈判 D. 全国土地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正值抗日战争时期,A错误;1949年4月国共北平谈判,故C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不是土地问题,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31. 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卫 同姓 今河南北部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二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哪些制度?
(2)材料一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制度的权利是什么和义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
【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权利: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诸侯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3)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及所学可知,西周初年,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秩序,采取了分封制。根据材料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及所学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三“秦朝政府组织”“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根据材料“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可得出三公九卿制;根据材料“郡守、县令”可得出郡县制。
32. 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此政党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派别建立的?
(2)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 “鞑虏”是指什么?
(3)孙中山在哪一刊物中又进行了阐发?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1) 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元旦),资产阶级革命派
(2)三民主义,满族统治者,即清朝统治者。
(3)《民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解析】
【详解】(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于1912年1月1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凝练为三民主义,其中的“鞑虏”是指的是满族统治者,即清朝统治者。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表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民报》上,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来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电文
(1)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此时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
(3)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目的而发动的事变是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
【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
(2)逼蒋联共抗日。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解析】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沈阳日军行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态度,根据材料中“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是消极抵抗,下令不抵抗。
(2)根据材料“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张学良、杨虎城电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是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结果。
(3)解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被和平解决;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有利于国共一致对外,开展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