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海拉尔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海拉尔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15:24:08

文档简介

海拉尔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地官·遗人》中说:“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体现我国古代的人们( )
A. 重视食物储备 B. 推行重农抑商 C. 提倡生活节俭 D. 懂得食品安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内容表明古人重视食物储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A项正确;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其不属于《周礼》的内容,排除B项;提倡生活节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食品储备而不是食品安全,排除D项。故选A项。
2. 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封建经济发展需要交通改善 B. 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
C. 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 D. 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罗马帝国、波斯(古代中国、西亚、西欧)。据所学可知,秦朝、罗马、波斯当时重视国内道路建设的主观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对全国的管理和统治,B项正确;道路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且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是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因为这些道路都是在帝国内部修建的,虽然有些地区是新占领的,但已经属于帝国的版图,才修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驰道”、“道”、“御道”都是材料涉及的国家加强对国家内部管理采取的交通措施,无法推知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 学者巩绍英曾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关于这一制度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 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 内阁逐渐掌握了政府决策权 D. 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涉及的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尚书台是当时的中央行政中枢,B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不属于中央行政制度,排除A项;内阁是侍从顾问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C项;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中央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 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 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北宋时商业成主要经济部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商业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故北宋铸币量会大幅增加,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金属货币与材料中金属铸币量的增加趋势不符,排除A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不同,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唐代货量短缺,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农业一直占据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
A. 《本草纲目》 B. 《黄帝内经》
C. 《脉经》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药物学巨典,A正确;《黄帝内经》《脉经》以及《伤寒杂病论》与题干中“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的限定不符,排除B、C、D。
6. 1738年,有大臣上书乾隆皇帝说:“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己非良法”,应改变方式,选拔真才实学的人。但乾隆组织讨论后发现无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这体现了当时,科举制( )
A. 仍然具有合理性 B. 导致阶层流动趋向停滞
C. 提高了官员素质 D. 弊端己人们普遍认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乾隆时期虽然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和问题,但乾隆帝组织讨论之后,发现这暂时也没有更合理的能够替代科举制的选官方式,这体现了科举制在当时仍旧有存在的合理性,A项正确;科举制仍旧能够推动阶层流动,并没有“趋向停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涉及有大臣上书乾隆帝提出科举制的弊端,但不能得知科举制的弊端成为“普遍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图是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乡约仪式图。对图中乡约仪式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 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 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 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圣谕十六条》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圣谕十六条》成为乡约宣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实行基层教化,以封建伦理纲常来端正人心,树立社会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促进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约仪式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BC项中的“开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8. 清同治三年,有英资公司在上海创办,“创办之初,谣诼纷纷,而其最可笑者,则云地火盛行,马路被灼”,人们不敢光着脚从厂房附近走过,怕地火“攻人心脾”。这家英资公司也被当时上海人称作“上海自来火房”。回头看这一技术,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作上海公共服务事业之始。“自来火”当时在上海用于( )
A. 自来水饮用 B. 排水系统 C. 路灯照明 D. 通信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同治三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云地火盛行,马路被灼”“上海自来火房”可知,这种自来火属于马路边的电灯,即路灯照明,C项正确;材料强调自来火,与自来水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城市排水系统,排除B项;通信系统强调电报、电话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表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 )
年份 资本额(万元) 比重(%)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1894年 722.5 2796.6 3519.1 20.53 79. 47
1913年 15 498.7 14 887.5 30 386.2 51,01 48.99
1920年 42987.4 27 091.8 70 079.2 61.34 38.66
A. 表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 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 缘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折射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的信息,可知,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中私人资本在资本总额和比重方面都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些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排除A项;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主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且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就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29年2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进口新税则,将以前统一的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即凡进口货物均分为7类,按类别分别抽7.5%~27.5%的关税。同时,改变陆关关税比海关关税少纳1/3的做法,使之一致。南京国民政府此举意在( )
A. 统一关税征收标准 B. 实现关税自主权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保护民族工商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进口新税则,按类别抽取关税,并统一陆关关税与海关关税的税率,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提高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项正确;统一关税征收标准是举措,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没有体现实现关税自主权的目的,排除B项;保护民族工商业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89 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 10%。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 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 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 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见重视能力测试,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干部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无法得出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2.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由此可见,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 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B. 医疗资源的全面丰富
C. 世界领先的医疗科技 D. 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疫情得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A项正确;“医疗资源的全面丰富”“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的医疗科技世界领先,且与材料主旨也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A项。
13.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在国家权力中,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这反映出中古时期的欧洲( )
A. 贵族垄断政治 B. 经济基础薄弱 C. 王权相对薄弱 D. 中央集权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可知,中古时期,欧洲国王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贵族掌握财政大权,国王权力有限,反映了王权相对薄弱,C项正确;“垄断”说法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贵族掌握财证权,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国王经济基础薄弱,并非整个欧洲经济基础薄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王与贵族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不出中央集权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4.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 )
A. “英美法系”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 《法国民法典》中法官的地位突出
C. 《罗马民法大全》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 D. “大陆法系”是“法官制定的法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教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而材料中有“判例”二字,据此推断,材料符合英美法系特点,A项正确;《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排除B项;无罪推定的原则出现在近代,不会出现在《罗马民法大全》中,排除C项;“法官制定的法律”是英美法系而不是大陆法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不涉及欧亚作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下列出现在“狂飙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A. 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 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 最早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 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反映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实行机器大生产,因此造成“狂飙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故B项正确;1562年,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贩卖黑奴给西班牙殖民者,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黑奴贸易,故A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孚石油是最早的托拉斯组织,故C项错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 唐代的村庄具备了自然聚落和乡村行政单位双重意义,完成了行政编制与自然聚落的合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乡族势力与地方治理
材料一唐代许多村落是因姓氏得名。绝大多数的村落聚族而居。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乡族势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二是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三是乡县胥吏。四是乡豪。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亦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2据杜文玉《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前后两个时期乡村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乡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参与。
【答案】(1)变化:从以士族为主到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主;乡里组织下降,乡族势力上升。
原因: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改革;安史之乱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士族的衰落,儒学的复兴、科举制度的发展使知识分子及地方官员结构变化等等。
(2)评价:乡里组织和乡族势力相互配合,乡族势力倾向于地方公共服务,承担地方教化,维护地方稳定的职能,还参与一定政治活动。有利于维护社会基层的稳定;但同时乡族势力壮大会产生地方势力,新的不公正现象。唐代的乡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对后世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可知,从以士族为主到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主;乡里组织下降,乡族势力上升。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乡村治理的变化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说明,在经济方面,唐朝后期井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改革;政治方面,安史之乱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思想方面:士族的衰落,儒学的复兴、科举制度的发展使知识分子及地方官员结构变化等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评价:据材料信息可知,乡里、保甲等地缘性的控制制度和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广泛,反映了乡里组织和乡族势力相互配合;结合所学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乡族势力倾向于地方公共服务,承担地方教化,维护地方稳定的职能,还参与一定政治活动;在形象方面, 从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乡村)治理有效角度作答。如,社会基层的稳定;乡族势力壮大会产生地方势力,新的不公正现象。从对历史影响(启示)的角度作答。如,借鉴与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答案】18. 治理措施: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大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推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19. 原因:“天朝上国”的传统边疆观受到冲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入侵,原有边疆政策不符合时代需要。
启示:以史为鉴构建边疆治理政策体系;综合国力是边疆治理的根本保障;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边疆治理政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可得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由材料“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及所学可得出加大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由材料“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可得出推动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由材料“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可得出推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由材料“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可得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及所学可得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由材料“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及所学可得出“天朝上国”的传统边疆观受到冲击;西方列强入侵,原有边疆政策不符合时代需要。第二小问启示:由材料“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可得出以史为鉴构建边疆治理政策体系;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由材料“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及所学可得出综合国力是边疆治理的根本保障。
19.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答案】(1)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美苏冷战,美国对日本的拉拢扶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日本注重科技自主创新;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背景:日本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苏冷战,东芝事件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实质:美国维护其经济霸权对日本进行的贸易战(或经济制裁)。
影响:对东芝造成重创;阻碍了日本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本政府对美国的迎合,助长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日本被迫加强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引进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日本。根据材料“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可分析出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结合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可分析出美苏冷战,美国对日本的拉拢扶植;结合科技革命的史实可分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可分析出日本注重科技自主创新,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美国和日本。背景:根据材料“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可分析出日本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根据材料“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可分析出美苏冷战,东芝事件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实质:根据材料“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可分析出美国维护其经济霸权对日本进行的贸易战(或经济制裁)。
影响:根据材料“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可分析出对东芝造成重创;根据材料“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可分析出阻碍了日本经济和科技发展;根据材料“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可分析出日本政府对美国的迎合,助长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据材料“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可分析出日本被迫加强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引进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月革命的胜利”“亚非拉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据郭梦羽《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世界的分化。
阐述: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投入工业化浪潮。受此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俄国等国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贫富分化严重,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期间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不但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还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刺激了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选择关键词,根据题意,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如:“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立”、“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是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其次,确定论题,根据选择的关键词,可以提炼出论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世界的分化。再次,围绕论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了世界的分化”,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的影响、国际工人运动等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如: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投入工业化浪潮。受此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俄国等国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逐渐取得对世界的支配和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贫富分化严重,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期间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选择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不但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还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刺激了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海拉尔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地官·遗人》中说:“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体现我国古代的人们( )
A 重视食物储备 B. 推行重农抑商 C. 提倡生活节俭 D. 懂得食品安全
2. 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无独有偶,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稍早一些的波斯帝国也修建了很多“御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封建经济发展需要交通改善 B. 交通发展便于加强君主专制
C. 交通便利推动对外殖民扩展 D. 古代东西方的经济交往活跃
3. 学者巩绍英曾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这样一层一层地像剥笋一样,无非是‘人主之狎近幸而憎尊望者逼己’……尽量把权力保持在皇帝自己手里”。关于这一制度的演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 东汉尚书台被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 内阁逐渐掌握了政府决策权 D. 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
4. 下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史》
A. 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 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北宋时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5.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
A. 《本草纲目》 B. 《黄帝内经》
C. 《脉经》 D. 《伤寒杂病论》
6. 1738年,有大臣上书乾隆皇帝说:“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己非良法”,应改变方式,选拔真才实学的人。但乾隆组织讨论后发现无替代科举之方,这次提议暂且结束。这体现了当时,科举制( )
A. 仍然具有合理性 B. 导致阶层流动趋向停滞
C. 提高了官员素质 D. 弊端己为人们普遍认识
7. 下图是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乡约仪式图。对图中乡约仪式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 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 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 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8. 清同治三年,有英资公司上海创办,“创办之初,谣诼纷纷,而其最可笑者,则云地火盛行,马路被灼”,人们不敢光着脚从厂房附近走过,怕地火“攻人心脾”。这家英资公司也被当时上海人称作“上海自来火房”。回头看这一技术,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作上海公共服务事业之始。“自来火”当时在上海用于( )
A. 自来水饮用 B. 排水系统 C. 路灯照明 D. 通信联系
9. 下表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变化估计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 )
年份 资本额(万元) 比重(%)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1894年 722.5 2796.6 3519.1 20.53 79. 47
1913年 15 498.7 14 887.5 30 386.2 51,01 48.99
1920年 42987.4 27 091.8 70 079.2 61.34 38.66
A. 表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 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 缘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折射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10. 1929年2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进口新税则,将以前统一的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即凡进口货物均分为7类,按类别分别抽7.5%~27.5%的关税。同时,改变陆关关税比海关关税少纳1/3的做法,使之一致。南京国民政府此举意在( )
A. 统一关税征收标准 B. 实现关税自主权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保护民族工商业
11. 1989 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 10%。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 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 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 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由此可见,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 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B. 医疗资源的全面丰富
C. 世界领先的医疗科技 D. 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
13.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在国家权力中,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这反映出中古时期的欧洲( )
A. 贵族垄断政治 B. 经济基础薄弱 C. 王权相对薄弱 D. 中央集权瓦解
14. 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 )
A. “英美法系”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 《法国民法典》中法官的地位突出
C. 《罗马民法大全》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 D. “大陆法系”是“法官制定的法律”
15.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 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 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 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 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16.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下列出现在“狂飙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A. 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 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 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 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 唐代的村庄具备了自然聚落和乡村行政单位双重意义,完成了行政编制与自然聚落的合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乡族势力与地方治理
材料一唐代许多村落是因姓氏得名。绝大多数的村落聚族而居。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乡族势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二是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三是乡县胥吏。四是乡豪。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亦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材料二
图1
图2
——图1、2据杜文玉《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等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前后两个时期乡村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乡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参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19.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语境下,时序意识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
下表所示为世界近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月革命的胜利”“亚非拉独立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据郭梦羽《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