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单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单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18: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世纪,The 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后期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终结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概念解释
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
——布克哈特
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之一, 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
——罗伯特
1.封君封臣制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 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第一卷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主题一 中古西欧的“基本面”
总结封君封臣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特点:(1)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2)等级森严,依次互为主从。
(3)层级间相对独立。
(4)契约意识(相互尽义务),控制力有限。
1.封君封臣制
材料一:由于封君封臣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封建社会权力层层分切的制度,大封臣拥权自重,王权削弱,因而长期形成诸侯割据,私战不已的局面。
——摘编自姚介厚《西欧文明》
材料二:首先,封土制将土地的占有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制度创新”。其次,封土制中包含的封君与封臣的权利义务关系……虽然会导致分割,但是明确的责任原则束缚了人,也稳定了社会关系……由于领主对自己的领地有政治权力,而领地自给自足很少交往,由此孕育了西欧社会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力和义务的规范,日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附:对话欧洲)》
评价封君封臣制。
1.封君封臣制
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了社会关系;孕育了民主与自治精神,产生了权力与义务的规范;为王权的加强提供可能性;契约精神影响深远。
消极性: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剧了权利的争夺与社会混乱。
评价封君封臣制
同类制度不同时空的对比——西欧封君封臣制与西周分封制对比
合作探究
【易错警示】封君封臣制与分封制建立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之上。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公元5—15世纪 公元前11—前8世纪
以土地为纽带, 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
靠宗法制维系
不可超越管理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同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2.目的相同,维护统治;结果相似:都造成割据; 3.分封内容都是土地; 4.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庄园与农奴制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封建主以“特恩权”的形式把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一切其他的人”,国王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在直领地以外的权力(行政权、司法权、征收租税权等),而把土地的所有权和庄园上的公法权交给了各大小庄园领主。领主们在庄园这个“王国”里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任何人(包括国王)都不能干涉其内部事务。为了统治庄民,处理各种纠纷,庄园主们大多建立了庄园法庭(处于庄园之内)。从历史记录来看,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农奴之间、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案件。农奴只有份地的使用权,其后代继承份地时要向领主交纳继承金;作为使用“领主土地”的代价,农奴要无偿到领主自营地上劳动,并对领主履行各种政治、经济义务。除劳役外,西欧的庄民也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实物,尤其是在节日或领主的喜庆之日。
——摘编自王文杰、左学德《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2.庄园与农奴制
材料一: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科尔比修道院不仅有普通耕地,还有专门的菜园、葡萄园、果囿、鱼池,它种植各种蔬菜、水果,甚至还有专门种植药用植物的园子。科尔比还有大规模的畜牧业,饲养鹅和母鸡。为了加工制作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还有多种手工业工人,有酿造啤酒的人、面包师、樵夫、马车匠、木匠、泥水匠、鞋匠、皮革匠、漂泥匠、铁匠、首饰匠、武器匠、羊皮纸匠等等。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3.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材料一:在欧洲的整个历史上,基督教一直是其文明的中心。它赋予文明以生命……一个欧洲人,即使他是无神论者,也仍是深深植根于基督教传统的一种道德伦理和心理行为的俘虏。
——费尔南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教堂星罗密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上帝和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杨燕《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自治》
材料三:中古时期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概括中古西欧基督教的地位。
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征收什一税;
政治上,教权与王权结合,教权高于王权;
思想上,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
材料一: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
——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
材料二: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了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如何看待基督教在中古西欧的地位?
在中古西欧,基督教和教会组织曾经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为中古欧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普通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作过贡献。例如,教会经常开展对穷人的施济工作,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创办医院;教会主张世俗人士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随便离婚,革除了杀害婴孩的陋习。在形成于6世纪的本笃修道院教规中,要求修道士进行劳动。对于农业和有用的工艺,中世纪的教会也加以提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卷
积极性:宣扬道德教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基层治理,实施社会救济;推动了文化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消极性:政治上,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加重社会各阶层负担,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压抑了人性;社会上,深刻影响并控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行为。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格局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于世俗政府的限制。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主题二 中古西欧的种子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社会结构中除了领主就是农奴,城市中出现了第三类人,他们是市民。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
材料三: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四:就阶级结构而言,中世纪西欧存在着领主、市民和农民这三个社会等级。……在民族国家形成和专制王权加强的过程中,市民阶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五: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阅读材料,探究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的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上层形成早期资产阶级。
政治上:有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思想文化上: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培养条件。
2.王权强化与民族国家
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然而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西欧各国王权加强的表现。
英格兰: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法兰西: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主题三 中古时期的东欧文明
“西罗马帝国面临崩溃之时,东罗马的皇帝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开源节流,并对都城的攻防体系进行加固……小亚细亚由黑海的天然屏障和君士坦丁堡坚不可摧的城墙保护着,拥有充足的兵源,其财政收入和税收也足够支持军队。”
——摘编自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归纳概括拜占庭帝国兴衰的过程
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以东正教为国教,俗称“拜占庭帝国”。
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拜占庭帝国一度扩张,前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衰亡:6世纪中期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领土。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拜占庭帝国。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陷,帝国灭亡。
1.多元包容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一: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在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多元包容的拜占庭帝国
2.东欧文明继任者的俄罗斯
材料: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的文化。
——张百春《东正教》
归纳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发端:9世纪建立基辅罗斯。
统一:①13世纪上半期,蒙古人征服了基辅罗斯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形成: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帝国形成: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探究中古欧洲文明的多元特性
核心总结
世界的近代化是由西欧开启的,西欧中世纪文明的特殊性正是触发其率先走向近代的关键因素。中古西欧并不是一潭死水,是变化和发展的。随着西欧封建经济的复苏,中世纪的商业城市兴起,城市自治成为中古西欧独有的现象。城市兴起与自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王权的加强,促进大学的兴起,为中古西欧社会转型埋下种子。通过对东欧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研究,显示欧洲文明内部的不同,说明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