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18: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他是禁军统帅,被部下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了统治。为防止兵变故剧重演,他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其积极影响是(  )
 ①削弱了军队 ②科技发达 ③财政支出增加 ④文化昌盛 ⑤人才辈出 ⑥官僚队伍庞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2.在宋朝,不仅中央和地方要职由文臣担任,而且文臣统兵、主持军务,地位也高于武将。宋太祖曾刻碑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表明宋朝(  )
A.武将受到朝廷重用 B.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C.文人地位大大提高 D.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3.评价下列史实在《资治通鉴》中查阅不到的是(  )
A.千古一帝秦始皇 B.一代明君唐太宗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4.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最后从容就义。他就是(  )
A.张骞 B.文天祥
C.成吉思汗 D.司马迁
5.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辽、西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给辽、西夏岁币
6.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历史经验的重要启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其生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个“历史经验”吸取于(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7.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政权并立,民族融合
B.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
C.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8.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中的内容,拟一个标题(  )
A.郾城大战 B.宋金对峙
C.澶渊之盟 D.陈桥兵变
9.齐涛在《中国政治通史》中写道:“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表明澶渊之盟(  )
A.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B.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
C.宋朝财产损失重大 D.和平无法长久保持
10.下列是北宋东京城中的部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  )
A.皇城 B.瓦子
C.榷场 D.手工工场
11.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B.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C.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D.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12.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相关的人物分别是(  )
A.岳飞和文天祥 B.寇准和文天祥
C.寇准和陆秀夫 D.岳飞和陆秀夫
13.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B.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C.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D.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14.《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出(  )
A.商业突破时间上的限制 B.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C.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 D.城市治安管理加强
15.“自从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党项族占领宁夏一带后,他们重用所有的人才。他们得到中原土地,役使中原百姓,称中原位号,仿中原官属,用中原人才,读中原书籍,用中原车服,行中原法令,契丹和党项两个民族的作为,都和中原一样。”以上材料表明(  )
A.契丹和党项两个民族变成了汉族
B.民族矛盾根源已经消失
C.民族之间一直和睦友好相处
D.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
16.王国维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字,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列属于“宋之词”代表人物的是(  )
A.曹雪芹 B.李白
C.关汉卿 D.苏轼
17.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实际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内,都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下列发明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造纸术 ②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 ④火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20.《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都城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去的地方是(  )
A.临安夜市 B.开封瓦子
C.长安坊 D.长安市
二、材料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与北方相比如何?材料二中的“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1)材料一说明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哪个地区?宋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至少两项宋朝的科技成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3.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话说元朝”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1分)
【分析材料】
材料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元史》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两点历史信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使“天下为一”的人物是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学习】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3)以上材料体现出统治者怎样的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从史出】
史实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4)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根据以上史实,你能推理出什么结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C 3.D 4.B 5.D 6.D 7.C 8.C 9.B 10.B 11.B
12A 13D 14A 15D 16D 17B 18D 19C 20B
二、21.(1)状况:落后
时期:两宋时期
(2)变化: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也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使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很快。
(3)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运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等
22.(1)地区:四川
措施: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南宋
(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两点即可)
23.(1)元朝的疆域非常辽阔;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2)忽必烈(元世祖)
(3)民本或农本思想
(4)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