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心情和决策过程。
学会通过文本分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引导通过阅读理解、信息提取、情感体会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感受他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和伟大领袖的崇高境界。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认识到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英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毛泽东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心情和决策过程,体会他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和伟大领袖的复杂情感。
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深入理解毛泽东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的复杂情感。
通过文本分析,真正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崇高境界和英雄精神。
文化背景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志愿军援助朝鲜,保家卫国,击退美国。然而,这场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牺牲,包括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毛岸英在战场上光荣牺牲,年仅28岁。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正在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里紧张工作。突然,4架敌机向大榆洞袭来。房子瞬间一片火海。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只有50平方米的作战室木屋瞬间烈焰冲天,成了一片火海,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壮烈牺牲。
时代背景
战争背景
故事背景
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主席少年时曾外出求学,还写过一首诗给父亲。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读课文
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这篇课文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快速默读课文的两个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毛岸英牺牲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
第二部分: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
姓彭 拟定 奔赴
特殊 踌躇 黯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记得读准字音哦!
字词学习
注意红框里较难书写的汉字哦!
学习课文
课文中出现了几封电报?
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每一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吧!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封电报
第一份来自彭司令
第二份来自志愿军司令部
第三份来自朝鲜方面
事已至此,毛主席又是怎么批示的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三封电报的内容
第一封电报:彭司令告诉毛主席,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
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同意将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中的“忠骨”是指什么?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忠骨”指忠烈者的遗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裹起来。
将这句话放进课文中,这句话就变成了“岸英生时是为朝鲜战场而来,如今已为朝鲜和平而牺牲,那便葬于朝鲜。”
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从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深入课文
__________
深入课文
你从划线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毛主席长子牺牲了,悲痛万分,心中愁苦难以言表。
深入课文
此时此刻,失去长子的父亲正在想些什么?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你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本就是聚少离多的父子,如今阴阳相隔
这次又感受到了什么?
深入课文
在第一部分中,你还找到哪些毛主席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呢?
__________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丧子之痛,难以承受
课堂互动
与同桌一起朗读课文,尝试着读出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词语;
2.正确书写生字;
3.找一找,文中刻画毛主席的形象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