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中成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符合题意;
B:蓝田人遗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项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相关基础知识。
2.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 D.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不同地区的文化繁荣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的气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2022七上·定远月考)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 )
A.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选项C正确;
AB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如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A项不符合题意;
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C项符合题意;
D: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9世纪
C.公元前10世纪 D.公元11世纪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前1046年属于公元前11世纪,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9世纪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10世纪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11世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6.(2018·北京)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的形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A项符合题意;
金文、小篆、隶书是汉字以后的演变形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使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7.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 )
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家分晋指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竟相称霸,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一项著名水利工程的著作的部分目录,这部著作记录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阿房宫 C.骊山陵 D.灵渠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利史上的奇迹、恼人的水患、郡守李冰、开凿宝瓶口、筑起鱼嘴分水堰”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A项符合题意;
B: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B项不符合题意;
C:骊山陵位于今临潼骊山脚下,是秦始皇发百万民夫,耗费巨万,花了三十多年才筑成的陵墓,C项不符合题意;
D: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9.某同学整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主张兼爱、非攻 B.儒家——顺其自然
C.墨家——主张仁政、礼治 D.法家——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A项不符合题意;
B: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礼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
10.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领域采取措施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统一货币 B.中央集权 C.统一文字 D.修筑长城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奖励耕织、盐铁官营”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统一货币是秦朝在经济领域的改革,A项符合题意;
B:中央集权属于政治领域,B项不符合题意;
C:统一文字属于文化领域,C项不符合题意;
D:修筑长城属于军事领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不是农民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184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2.(2020七上·驿城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秦统一中国 ,不符合题意;
B.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包括了秦统一、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但是却没有提到“文景之治”,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回答,注意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材料不包括”字样。
1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B.西汉初年,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C.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
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是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初年,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是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是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作用的分析和评判,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难度中等。
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3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前124年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推崇诸子百家学说,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奉行无为而治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加强国家经济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武帝的大事年表”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题干说明汉武帝重视儒学人才培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5.如图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
A.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B.大力开辟海上交通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张骞通西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辟海上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在西域的精绝国设有一名都尉为行政长官,并有两名将军和一名译长,构成军事管理机构。”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题干体现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反映了东汉王朝的历史现象,它说明( )
A.母后临朝把持朝政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地主控制地方 D.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母后临朝把持朝政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从而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豪强地主控制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不理朝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2022七上·永兴期末)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两名大将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卫青和霍去病 D.蒙恬和主父偃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因此,抗击匈奴的两名大将是卫青和霍去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北击匈奴的相关知识点。
18.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一一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书籍:《论语》②图片:五禽戏③人物:张仲景④视频:《圆周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成就,①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
D:《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成就,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9.(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手抄本《史记》
C.译注本《齐民要术》 D.白话本《三国演义》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资料实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国吴简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A正确;
《史记》记载的历史截止于汉武帝时期,无法用于研究三国,B错误;
《齐民要术》是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三国演义》是创作于明朝的历史小说,且译注本《齐民要术》和白话本《三国演义》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义,知道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是魏蜀吴即可。
20.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20余万——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A.马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1.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蜀、吴、魏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B项符合题意;
C:魏、吴、蜀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吴、魏、蜀顺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22.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有: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①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D: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
23.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 )
A.①蜀 B.②东晋 C.③北魏 D.④陈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C项符合题意;
D:陈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24.想要了解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可以参阅(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九章算术》 D.《大明历》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B项不符合题意;
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5.魏晋南北朝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司马迁的《史记》
②北魏的碑刻
③王羲之的书法
④顾恺之的绘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 先贤的引领】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理论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制度 管理的方法】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四“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易中天总结道:“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创造 智慧的结晶】
材料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材料七 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息。
——贾谊《过秦论》
【改革 强大的动力】
材料八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材料九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提出了什么样的济世良方?
(2)材料二的言论出自何人之口?结合所学依据材料,说出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一点即可)
(3)材料三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天下为家”说明这种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是什么制度?为此,秦始皇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来管理地方?
(5)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巩固一统的措施,说明“秦汉是完成”。(政治、经济各举一例)
(6)这部史学巨著是?地位是?司马迁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点即可)
(7)请问这套体操叫什么?是哪位医学家所创编的?
(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9)材料九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10)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1)百家争鸣;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等。
(3)禅让制;世袭制。
(4)分封制;郡县制。
(5)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6)《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等。
(7)五禽戏;华佗。
(8)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
(10)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言论。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根据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一种制度。根据材料三“天下为家”和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世袭制的形成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根据材料四“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是分封制。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5)根据材料五“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6)根据材料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永不放弃,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精神品质等。
(7)根据材料七“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8)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根据材料九“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10)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注重制度创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济世良方: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人物:孔子。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制度:禅让制。制度:世袭制。
(4)根源:分封制。制度:郡县制。
(5)措施:政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爵、除国、夺地。经济,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6)巨著:《史记》。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精神: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永不放弃,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体操:“五禽戏”。医学家:华佗。
(8)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举措:说汉语。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10)感悟: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注重制度创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以九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封制、商鞅变法、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东汉时期 (人物)?改进造纸术。
公元280年 (朝代)?灭吴,统一了全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的人物和朝代。
(2)提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人物:蔡伦;朝代:西晋。
(2)观点: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论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提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加以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观点为: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论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米,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填空:蔡伦;西晋。
(2)论述: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放,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中成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种房屋复原图,造成其样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 D.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2022七上·定远月考)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 )
A.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4.如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9世纪
C.公元前10世纪 D.公元11世纪
6.(2018·北京)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7.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 )
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8.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一项著名水利工程的著作的部分目录,这部著作记录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阿房宫 C.骊山陵 D.灵渠
9.某同学整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主张兼爱、非攻 B.儒家——顺其自然
C.墨家——主张仁政、礼治 D.法家——中央集权
10.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领域采取措施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统一货币 B.中央集权 C.统一文字 D.修筑长城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12.(2020七上·驿城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这段材料不包括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楚汉战争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1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B.西汉初年,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C.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
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3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前124年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15.如图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
A.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B.大力开辟海上交通
C.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D.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1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反映了东汉王朝的历史现象,它说明( )
A.母后临朝把持朝政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地主控制地方 D.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17.(2022七上·永兴期末)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两名大将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卫青和霍去病 D.蒙恬和主父偃
18.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一一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书籍:《论语》②图片:五禽戏③人物:张仲景④视频:《圆周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22七上·北京期末)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手抄本《史记》
C.译注本《齐民要术》 D.白话本《三国演义》
20.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双方 兵力 结果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20余万——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A.马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1.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22.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④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 )
A.①蜀 B.②东晋 C.③北魏 D.④陈
24.想要了解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可以参阅(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九章算术》 D.《大明历》
25.魏晋南北朝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司马迁的《史记》
②北魏的碑刻
③王羲之的书法
④顾恺之的绘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 先贤的引领】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理论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制度 管理的方法】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四“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 易中天总结道:“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创造 智慧的结晶】
材料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材料七 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息。
——贾谊《过秦论》
【改革 强大的动力】
材料八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材料九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提出了什么样的济世良方?
(2)材料二的言论出自何人之口?结合所学依据材料,说出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一点即可)
(3)材料三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天下为家”说明这种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是什么制度?为此,秦始皇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来管理地方?
(5)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巩固一统的措施,说明“秦汉是完成”。(政治、经济各举一例)
(6)这部史学巨著是?地位是?司马迁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点即可)
(7)请问这套体操叫什么?是哪位医学家所创编的?
(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9)材料九反映了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10)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公元前256年 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东汉时期 (人物)?改进造纸术。
公元280年 (朝代)?灭吴,统一了全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的人物和朝代。
(2)提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不符合题意;
B:蓝田人遗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项符合题意;
D:山顶洞人遗址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准确识相关基础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不同地区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不同地区的文化繁荣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的气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裳、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铜刀等。这说明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选项C正确;
AB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A项不符合题意;
B: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这种制度称为分封制,C项符合题意;
D: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前1046年属于公元前11世纪,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9世纪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10世纪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11世纪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6.【答案】A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字的形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A项符合题意;
金文、小篆、隶书是汉字以后的演变形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不大。学生还需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使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7.【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公元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家分晋指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国势力崛起,竟相称霸,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水利史上的奇迹、恼人的水患、郡守李冰、开凿宝瓶口、筑起鱼嘴分水堰”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A项符合题意;
B: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B项不符合题意;
C:骊山陵位于今临潼骊山脚下,是秦始皇发百万民夫,耗费巨万,花了三十多年才筑成的陵墓,C项不符合题意;
D: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9.【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A项不符合题意;
B: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礼治”,B项不符合题意;
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
10.【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奖励耕织、盐铁官营”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统一货币是秦朝在经济领域的改革,A项符合题意;
B:中央集权属于政治领域,B项不符合题意;
C:统一文字属于文化领域,C项不符合题意;
D:修筑长城属于军事领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1.【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不是农民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了秦朝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184年,张角等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 秦统一中国 ,不符合题意;
B.楚汉战争,不符合题意;
C.西汉建立,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段文字包括了秦统一、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但是却没有提到“文景之治”,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来回答,注意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材料不包括”字样。
1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是历史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初年,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是历史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
C: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是历史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作用的分析和评判,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难度中等。
1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推崇诸子百家学说,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奉行无为而治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加强国家经济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武帝的大事年表”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题干说明汉武帝重视儒学人才培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张骞通西域,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辟海上交通,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后,在西域的精绝国设有一名都尉为行政长官,并有两名将军和一名译长,构成军事管理机构。”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题干体现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母后临朝把持朝政表述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从而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豪强地主控制地方,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不理朝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因此,抗击匈奴的两名大将是卫青和霍去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击匈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北击匈奴的相关知识点。
18.【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成就,①④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
D:《圆周率》是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成就,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资料实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国吴简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A正确;
《史记》记载的历史截止于汉武帝时期,无法用于研究三国,B错误;
《齐民要术》是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三国演义》是创作于明朝的历史小说,且译注本《齐民要术》和白话本《三国演义》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义,知道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是魏蜀吴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蜀、吴、魏顺序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B项符合题意;
C:魏、吴、蜀顺序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吴、魏、蜀顺序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2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有: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①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D: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国家分裂时期,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蜀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晋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和结合所学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C项符合题意;
D:陈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A项符合题意;
B: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B项不符合题意;
C:《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C项不符合题意;
D:《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著作的考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5.【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东晋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6.【答案】(1)百家争鸣;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等。
(3)禅让制;世袭制。
(4)分封制;郡县制。
(5)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6)《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等。
(7)五禽戏;华佗。
(8)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
(10)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言论。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根据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一种制度。根据材料三“天下为家”和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世袭制的形成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根据材料四“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是分封制。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5)根据材料五“中央集权,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是完成。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6)根据材料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开创了‘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和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永不放弃,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精神品质等。
(7)根据材料七“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息。”和结合所学可知,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8)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根据材料九“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10)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注重制度创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济世良方: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人物:孔子。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制度:禅让制。制度:世袭制。
(4)根源:分封制。制度:郡县制。
(5)措施:政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爵、除国、夺地。经济,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6)巨著:《史记》。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精神: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永不放弃,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7)体操:“五禽戏”。医学家:华佗。
(8)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举措:说汉语。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10)感悟: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注重制度创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以九则材料为依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封制、商鞅变法、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27.【答案】(1)人物:蔡伦;朝代:西晋。
(2)观点: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论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提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加以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观点为: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论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米,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再加上,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填空:蔡伦;西晋。
(2)论述: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统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末年以来,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此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放,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 / 1